第一章绪论 课程目标:掌握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范围,它在临床各科中的地位。 熟悉神经病学的特性,了解神经病学的实践和发展 课程内容:神经病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 病机制、病因病理、诊晰与鉴别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 神经病学的目标: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 的诊断,同时尽可能针对病因进行恰当的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依赖性,疾病的严重 性,疾病的难治性。 三、 神经病学实践: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获取临床资料、定位诊断、定性诊 断。 四、神经病学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神经疾病的诊断手段的变化,神经疾病的治疗 技术的变化。 课程时数:0.5学时 重点与难点:掌握神经病病学的研究对象,熟悉神经病学的特性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神经病学涉及的疾病包括哪两个部分? 2。神经病学涉及的疾病有哪性特性?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意识障碍 课程目标:掌握神经病学的常见症状意识障碍定义、分类、鉴别诊断。了解其发生的病理生理 机制。 课程内容:。 一、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昏迷又分为浅昏迷、中昏 迷、深昏迷。掌握其定义,分类,以及鉴别: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掌握其定义: 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征、植物状态。了解其定义及 发病机制。 四、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闭锁综合征、意志缺乏症、木僵。了解其定义及发病机 制。 第二节认知障碍 课程目标:掌握神经病学的常见症状认知障碍定义、分类、鉴别诊断。了解其发生的病理生理 机制。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掌握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范围,它在临床各科中的地位。 熟悉神经病学的特性,了解神经病学的实践和发展。 课程内容:神经病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 病机制、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 一、 神经病学的目标: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 的诊断,同时尽可能针对病因进行恰当的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 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依赖性,疾病的严重 性,疾病的难治性。 三、 神经病学实践: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获取临床资料、定位诊断、定性诊 断。 四、 神经病学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神经疾病的诊断手段的变化,神经疾病的治疗 技术的变化。 课程时数:0.5学时 重点与难点:掌握神经病病学的研究对象,熟悉神经病学的特性。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神经病学涉及的疾病包括哪两个部分? 2. 神经病学涉及的疾病有哪性特性?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 意识障碍 课程目标:掌握神经病学的常见症状意识障碍定义、分类、鉴别诊断。了解其发生的病理生理 机制。 课程内容:。 一、 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昏迷又分为浅昏迷、中昏 迷、深昏迷。掌握其定义,分类,以及鉴别;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掌握其定义; 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征、植物状态。了解其定义及 发病机制。 四、 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闭锁综合征、意志缺乏症、木僵。了解其定义及发病机 制。 第二节 认知障碍 课程目标:掌握神经病学的常见症状认知障碍定义、分类、鉴别诊断。了解其发生的病理生理 机制。 课程内容:
记忆障碍:遗忘、记忆减退、记忆错误、记忆增强。掌握其定义及发生可能的机制。 二、 视空间障碍: 三、 执行功能障碍 四、计算力障碍 五、 失语:失语的定义,分类: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 导性失语;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 语: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等。掌握其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 六、失用:定义及其分类:观念性失用、观念运动性失用、肢体运动性失用、结构性失 用、穿衣失用。 七、失认:定义及其分类: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体象障碍。 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定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 第四节痫性发作和晕厥 课程目标:掌握痫性发作定义、常见病因、鉴别诊断。了解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课程内容: 一、 痫性发作:定义,痫性发作的多种临床表现、痫性发作的多种病因: 二、晕厥: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可能的原因: 三、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 第五节眩晕 课程目标:掌握眩晕定义、系统性眩晕的分类: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者的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课程内容: 眩晕定义、 系统性眩晕的分类: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两者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第六节视觉障碍 课程目标:了解视觉通路的解剖,不同部位引起的症状。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 课程内容: 视力障碍:单眼、双眼视力障碍的可能原因。 视野缺损:双眼颞侧偏盲、双眼对侧同向偏盲、双眼对侧同上象限盲及双眼对侧同向下象限 盲。发病机制,损害部位,可能原因。 第七节听觉障碍 课程目标:了解听觉通路的解剖,听觉障碍表现为耳聋、耳鸣及听觉过敏
一、 记忆障碍:遗忘、记忆减退、记忆错误、记忆增强。掌握其定义及发生可能的机制。 二、 视空间障碍: 三、 执行功能障碍 四、 计算力障碍 五、 失语:失语的定义,分类: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 导性失语;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 语;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等。掌握其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 六、 失用:定义及其分类:观念性失用、观念运动性失用、肢体运动性失用、结构性失 用、穿衣失用。 七、 失认:定义及其分类: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体象障碍。 八、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定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 第四节 痫性发作和晕厥 课程目标:掌握痫性发作定义、常见病因、鉴别诊断。了解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课程内容: 一、 痫性发作:定义,痫性发作的多种临床表现、痫性发作的多种病因; 二、 晕厥: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可能的原因; 三、 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 第五节 眩晕 课程目标:掌握眩晕定义、系统性眩晕的分类: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者的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课程内容: 眩晕定义、 系统性眩晕的分类: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两者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第六节 视觉障碍 课程目标:了解视觉通路的解剖,不同部位引起的症状。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 课程内容: 视力障碍:单眼、双眼视力障碍的可能原因。 视野缺损:双眼颞侧偏盲、双眼对侧同向偏盲、双眼对侧同上象限盲及双眼对侧同向下象限 盲。发病机制,损害部位,可能原因。 第七节 听觉障碍 课程目标:了解听觉通路的解剖,听觉障碍表现为耳聋、耳鸣及听觉过敏
课程内容: 耳聋:传导性耳聋、感音性耳聋,定义,病因和鉴别诊断: Rinnei试验,Weber试验。 耳鸣:了解其定义,分类,损害部位,可能原因。 听觉过敏:了解其可能的原因。 第八节眼球震颤 课程目标:了解眼震的类型及其可能的病因。 课程内容: 眼源性震颤:由视觉系统疾病或眼外肌麻痹引起的眼震,表现为水平摆动性眼震,幅度小,持 续时间长。 前庭性眼震:包括前前庭周围性眼震和前庭中枢性眼震。前庭中枢性眼震不同部位受损各自特 点及其鉴别。 第九节 构音障碍 课程目标:了解构音障碍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课程内容: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构音障碍: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的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主要表现 为双唇和舌承担的辅音部分不清晰,但发音和语音共鸣正常。双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假性球麻 痹),表现为带鼻音、声音嘶哑、言语缓慢,并多伴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咽反射亢进、强哭强 笑等。 基底节病变引起的构音障碍:由于肌张力高、震颤引起,语言慢而含糊、声音低沉,发音单 调,言语断节及口吃样重复。 小脑病变引起的构音障碍:构音器官肌肉不协调,称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表现为:构音含 糊,音节缓慢而拖长,声音强弱不等,甚至于暴破、吟诗样或分节样。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构音障碍:支配发音器官的脑神经核或脑神经、司呼吸肌的脊神经病 变,引起下运动神经元张力低或张力消失引起的迟缓性构音障碍。 肌肉病变引起的构音障碍: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相似,但同时伴有其他肌肉病变。 第十节瘫痪 课程目标:了解运动神经解剖,熟悉几种常见的瘫痪形式,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瘫痪 的特点及其鉴别。 课程内容 (一)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1.肌力减弱:2肌张力增高:3.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4.浅反射减弱或消失:5.病理反射阳性:6.无明显的肌肉菱缩。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1.肌力减弱:2肌张力减弱或消失: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5.病理反射阴性;6.可伴有明显的肌肉菱缩
课程内容: 耳聋:传导性耳聋、感音性耳聋,定义,病因和鉴别诊断; Rinne试验,Weber试验。 耳鸣:了解其定义,分类,损害部位,可能原因。 听觉过敏:了解其可能的原因。 第八节 眼球震颤 课程目标:了解眼震的类型及其可能的病因。 课程内容: 眼源性震颤:由视觉系统疾病或眼外肌麻痹引起的眼震,表现为水平摆动性眼震,幅度小,持 续时间长。 前庭性眼震:包括前前庭周围性眼震和前庭中枢性眼震。前庭中枢性眼震不同部位受损各自特 点及其鉴别。 第九节 构音障碍 课程目标:了解构音障碍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课程内容: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构音障碍: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的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主要表现 为双唇和舌承担的辅音部分不清晰,但发音和语音共鸣正常。双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假性球麻 痹),表现为带鼻音、声音嘶哑、言语缓慢,并多伴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咽反射亢进、强哭强 笑等。 基底节病变引起的构音障碍:由于肌张力高、震颤引起,语言慢而含糊、声音低沉,发音单 调,言语断节及口吃样重复。 小脑病变引起的构音障碍:构音器官肌肉不协调,称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表现为:构音含 糊,音节缓慢而拖长,声音强弱不等,甚至于暴破、吟诗样或分节样。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构音障碍:支配发音器官的脑神经核或脑神经、司呼吸肌的脊神经病 变,引起下运动神经元张力低或张力消失引起的迟缓性构音障碍。 肌肉病变引起的构音障碍: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相似,但同时伴有其他肌肉病变。 第十节 瘫痪 课程目标:了解运动神经解剖,熟悉几种常见的瘫痪形式,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瘫痪 的特点及其鉴别。 课程内容: (一)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1.肌力减弱;2肌张力增高;3. 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4.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5.病理反射阳性; 6.无明显的肌肉萎缩。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1.肌力减弱;2肌张力减弱或消失;3.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5.病理反射阴性; 6.可伴有明显的肌肉萎缩
第十一节肌萎缩 课程目标:了解神经源性肌萎缩和肌源性肌萎缩的特点。 课程内容: (一)神经元源性肌菱缩:常起病急、进展快、随病因而异。 1.脊髓前角细胞:受累肢体的肌萎缩呈现节段性分布,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和肌束震颤,一 般无感觉障碍。发生在延髓可出现延髓麻痹、舌肌萎缩、舌肌震颤。常见于脊髓灰质炎和LS。 2.神经根或神经干时:肌肉菱缩呈现根性或干性分布,单纯前根损害同脊髓前角细胞损害,伴 有后根损害时可同时出现感觉障碍和疼痛。 3.多神经根或神经丛的损害以近端肌菱缩为主,常见于AIDP: 4.单神经病变:肌肉菱缩按单神经支配范围分布。 (二)肌源性肌萎缩: 分布不能以神经节段性、干性、根性或某一周围神经支配所能解释。肌酶可增高,肌电图呈肌 源性损害。 第十二节躯体感觉障碍 课程目标:了解躯体感觉的解剖,熟悉几种常见的躯体感觉障碍分布,掌握感觉障碍的定义。 课程内容: (一)抑制性症状:感觉减退或缺失。 (二)刺激性或激惹性症状: 1.感觉过敏 2.感觉过度 3.感觉异常 4.感觉倒错 5.疼痛 第十三节共济失调 课程目标:了解共济运动的参与结构,掌握共济失调的几种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课程内容: 共济失调参与结构: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 定义:共济失调(ataxia)是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 躯干、肢体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 1.姿势或步态异常;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3.言语障碍:4.眼球运动障碍:5.肌张力减 低
第十一节 肌萎缩 课程目标:了解神经源性肌萎缩和肌源性肌萎缩的特点。 课程内容: (一)神经元源性肌萎缩:常起病急、进展快、随病因而异。 1.脊髓前角细胞;受累肢体的肌萎缩呈现节段性分布,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和肌束震颤,一 般无感觉障碍。发生在延髓可出现延髓麻痹、舌肌萎缩、舌肌震颤。常见于脊髓灰质炎和ALS。 2.神经根或神经干时;肌肉萎缩呈现根性或干性分布,单纯前根损害同脊髓前角细胞损害,伴 有后根损害时可同时出现感觉障碍和疼痛。 3. 多神经根或神经丛的损害以近端肌萎缩为主,常见于AIDP; 4.单神经病变:肌肉萎缩按单神经支配范围分布。 (二) 肌源性肌萎缩: 分布不能以神经节段性、干性、根性或某一周围神经支配所能解释。肌酶可增高,肌电图呈肌 源性损害。 第十二节 躯体感觉障碍 课程目标:了解躯体感觉的解剖,熟悉几种常见的躯体感觉障碍分布,掌握感觉障碍的定义。 课程内容: (一)抑制性症状:感觉减退或缺失。 (二)刺激性或激惹性症状: 1.感觉过敏 2.感觉过度 3.感觉异常 4.感觉倒错 5.疼痛 第十三节 共济失调 课程目标:了解共济运动的参与结构,掌握共济失调的几种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课程内容: 共济失调参与结构: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 定义:共济失调(ataxia)是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 躯干、肢体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 1.姿势或步态异常;2. 随意运动协调障碍;3. 言语障碍;4. 眼球运动障碍;5. 肌张力减 低
(二)大脑共济失调 1.额叶性共济失调:2.颞叶性共济失调;3.顶叶性共济失调:4.枕叶性共济失调。 (三)感觉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絮感。Romberg征阳性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表现为站立不稳,改变头位时症状加重,行走时向患侧倾倒。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眼震。但 四肢及言语功能正常。 第十四节步态异常 课程目标:掌握几种常见步态异常的类型以及其各自的特点,常见于哪些疾病 课程内容: 定义:步态(gait)是指行走、站立的运动形式与姿态。 (一)痉挛性偏瘫步态 (二)痉挛性截瘫步态 (三)慌张步态 (四)摇摆步态 (五)跨阀步态 (六)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七)小脑步态 第十五节不自主运动 课程目标:了解不自主运动的定义,掌握不自主运动的几种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课程内容: 定义: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受主观控制的无 目的的异常运动,包括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扭转痉挛、偏身投掷和抽动症。 (一)震颤(tremor) 1.静止性震颤 2.动作性震颤: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 (二)舞蹈样运动 (三)手足徐动 (四)扭转痉李 (五)偏身投掷 (六)抽动症
(二)大脑共济失调 1.额叶性共济失调;2.颞叶性共济失调;3. 顶叶性共济失调;4. 枕叶性共济失调。 (三)感觉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絮感。Romberg征阳性。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表现为站立不稳,改变头位时症状加重,行走时向患侧倾倒。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眼震。但 四肢及言语功能正常。 第十四节 步态异常 课程目标:掌握几种常见步态异常的类型以及其各自的特点,常见于哪些疾病。 课程内容: 定义:步态(gait)是指行走、站立的运动形式与姿态。 (一)痉挛性偏瘫步态 (二)痉挛性截瘫步态 (三)慌张步态 (四)摇摆步态 (五)跨阈步态 (六)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七)小脑步态 第十五节 不自主运动 课程目标:了解不自主运动的定义,掌握不自主运动的几种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课程内容: 定义: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受主观控制的无 目的的异常运动,包括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扭转痉挛、偏身投掷和抽动症。 (一)震颤(tremor) 1.静止性震颤; 2.动作性震颤: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 (二)舞蹈样运动 (三)手足徐动 (四)扭转痉挛 (五)偏身投掷 (六)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