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一节免疫与计划 免疫 教学目的:了解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熟悉计划免疫 中有关预防接种的种类、程序以及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 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难点: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免疫的基础知识 (一)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识 别和排除进入人体内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 平衡和稳定。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三 个部分。 (1)免疫器官 ①胸腺 ②脾脏
③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 (2)免疫活性细胞 ①T淋巴细胞 ②B淋巴细胞 (3)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主要有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组成,在体液免 疫中起着重要作用。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二)免疫作用的种类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1)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2)吞噬细胞和体液的防御作用 (3)血脑屏障作用 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类。 (1)自动免疫 自动免疫包括自然自动免疫和人工自动免疫 (2)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包括自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二、计划免疫 (一)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种类 (1)自动免疫制剂 ①菌苗,分死菌苗和活菌苗两种。 ②疫苗,分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类。 ③类毒素 (2)被动免疫制剂 ①丙种球蛋白 ②免疫血清 2.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1)卡介苗 (2)己肝疫苗 (3)百白破三联制剂 (4)脊髓灰质炎疫苗 (5)麻疹减毒活疫苗 (二)预防接种的程序 1.基础免疫:一般6个月以上的乳儿从母体获得的抗 体已逐渐消失,容易感染疾病。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选 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疫苗,在短期内接种到小 儿体内,使他们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
免疫打下基础,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由于疫苗种类 不同,完成基础免疫所接种的次数也有所区别,一般,活 疫(菌)苗,因免疫效果好,只需接种一次就可达到基础 免疫的效果。死疫(菌)苗,因免疫效果较差,必须接种 几次才能达到基础免疫的效果。 2.加强免疫:经基础免疫后,体内获得相当的免疫力, 经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若重复接种一 次,就可使免疫力再度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 称为加强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概述 教学目的:熟悉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了解灾后防 疫的重要性及一些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 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由于儿童对疾病的抵抗 力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儿童接触密切,容易发生传染病, 且可造成流行。因此,预防和管理传染病,是集体儿童机
构中的一项重要的保健工作。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包括病 毒、细菌等。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 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2.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 发生。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3.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 免疫。人体的免疫状态因病而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别。如, 麻疹、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称为持久免疫。 流行性感冒痊愈后,经一段时间后可再度感染。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 的人或动物。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 传染源。 (1)传染病患者:病人是重要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是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