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年前分化出来。它们都不是人类的近亲。非洲类人猿进化得比较晚,大约在六百万至一千万年前。它们是现存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一些分类学家甚至主张把非洲类人猿与人类置于同一个科一一Hominidae中。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本章后面还将提到)证明,人类的共同祖先更类似黑猩猩,而不是大猩猩。以基因序列的差异为基础,科学家估计,大猩猩是在大约八百万年前与人类及黑猩猩分化开来的。在大猩猩这一线系化后,全体人类的共同祖先又与黑猩猩这一支分道扬,开始了向人类进化的旅程。由于这一分化发生得很晚,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还没有时间产生太多差异。例如,人类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分子只相差一个氨基酸。总的来说,人类和黑猩猩所具有的基因相似性与同一个种内的生物所展现的相似性处于同一水平。类人猿与人类的比较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被认为是树栖的攀爬动物。人科随后的许多进化反映在行动方式的不同上。人类成为了双足(bipeda1)站立,直立行走的物种,而类人猿则成为靠关节行走,以手指背侧支持体重的物种(猴子用手掌)。人类与类人猿在解部学的上具有一些与两足运动有关的差异。因为人类两腿走路,它们的脊柱比类人猿更弯曲,同时,人类的脊柱与头骨底部而不是后部相连。人类的骨盆较类人猿更宽,碗型更明显,骨骼向前弯曲以使身体重心处于双脚上方。二者的臀、膝、脚(人类的大脚趾不向旁边张开)也具有不同的比例。双足行走的人类以下肢支持绝大部分体重,其下肢占总体重的32%38%,且比上肢长:人类的上肢不承担体重,重量仅占总体重的7%9%。非洲猿四肢行走,上下肢都承担体重;对于大猩猩,较长的前肢占总体重的14%16%,而较短较矮的后肢占约18%。人科一一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于旧大陆猴。在现存的类人猿中,黑猩猩似乎与人类亲缘最近。23.2最早进化出来的原始人类是南方古猿一棵有着诸多分枝的进化树
千万年前分化出来。它们都不是人类的近亲。 非洲类人猿进化得比较晚,大约在六百万至一千万年前。它们是现存与人 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一些分类学家甚至主张把非洲类人猿与人类置于同 一个科——Hominidae 中。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本章后面还将提到)证明, 人类的共同祖先更类似黑猩猩,而不是大猩猩。以基因序列的差异为基础,科 学家估计,大猩猩是在大约八百万年前与人类及黑猩猩分化开来的。 在大猩猩这一线系化后,全体人类的共同祖先又与黑猩猩这一支分道扬 镳,开始了向人类进化的旅程。由于这一分化发生得很晚,人类和黑猩猩的基 因还没有时间产生太多差异。例如,人类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分子只相差一个 氨基酸。总的来说,人类和黑猩猩所具有的基因相似性与同一个种内的生物所 展现的相似性处于同一水平。 类人猿与人类的比较 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被认为是树栖的攀爬动物。人科随后的许多进化 反映在行动方式的不同上。人类成为了双足(bipedal)站立 (bipedal) ,直立行走的物种, 而类人猿则成为靠关节行走,以手指背侧支持体重的物种(猴子用手掌)。 人类与类人猿在解剖学的上具有一些与两足运动有关的差异。因为人类两 腿走路,它们的脊柱比类人猿更弯曲,同时,人类的脊柱与头骨底部而不是后 部相连。人类的骨盆较类人猿更宽,碗型更明显,骨骼向前弯曲以使身体重心 处于双脚上方。二者的臀、膝、脚(人类的大脚趾不向旁边张开)也具有不同 的比例。双足行走的人类以下肢支持绝大部分体重,其下肢占总体重的 32%~38%,且比上肢长;人类的上肢不承担体重,重量仅占总体重的 7%~9%。非 洲猿四肢行走,上下肢都承担体重;对于大猩猩,较长的前肢占总体重的 14%~16%,而较短较矮的后肢占约 18%。 人科——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于旧大陆猴 ,起源于旧大陆猴。在现存的类人猿中 。在现存的类人猿中,黑猩猩似 乎与人类亲缘最近 乎与人类亲缘最近。 23.2 最早进化出来的原始人类是南方古猿 一棵有着诸多分枝的进化树
五百到一千万年前,全球气候开始变冷,广大的非洲热带雨林被热带稀树草原及稀蔬丛林所代替。受这一变化的影响,一个新的人科类群正在进化双足行走的人科(homonoids),即人类所属的分支。原始人类(hominids)分为两大类:智人属的3一7种(取决于种的计算方法),和属于较古老、大脑较小的南方古猿属(Australopithecus)的七个种。所有有价值的化石证据都表明原始人类是两足直立行走的。两足行走是原始人类进化的标志。我们先讨论南方古猿属,再讨论人属(Homo)。南方古猿的发现原始人类最早是由解剖学家RaymondDart1924年在南美洲的约翰内斯堡第一次发现的。一天,一个矿工给了他一块不一般的大石块一一准确地说,是一块石头一样硬的沙土和泥土的混合物。Dart检查这块石头时发现是一块不同于他以往所见过的任何类人猿头骨的头骨。这块头骨保存得很好,属于一个五岁个体,还有奶牙。尽管这块头骨有很多类似类人猿之处,比如突出的面部和较小的脑,但明显还有很多突出的人类特征,例如其圆形的下颌不同于类人猿的尖下颌。从枕骨大孔(颅骨底部与脊柱相连处的孔)的腹侧位置推断,该生物是直立行走的。Dart认为它是人类的祖先。更吸引Dart注意力的是,头骨出土的严层中发现的其它化石表明其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而当时所报道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只有不到五十万年的历史,所以这块头骨的古老程度是意外而令人激动的。今天的科学家估计Dart所发现的头骨应该是二百八十万年前留下的。Dart将它发现的物种命名为非洲南猿(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拉丁语中australo意为“南方”,希腊语pithecus则意为“类人猿”)。今天,化石的年代由新技术一一单晶激光融合来标定。由一束激光融解一块钾长石晶体,放出氩气,并由气相质谱仪检测。因为晶体中的氩以已知的速度聚集,所以氩气的释放量就反映了石块及其附近化石的年龄。该方法的误差小于1%。其它种类的南方古猿
五百到一千万年前,全球气候开始变冷,广大的非洲热带雨林被热带稀树 草原及稀疏丛林所代替。受这一变化的影响,一个新的人科类群正在进化—— 双足行走的人科(homonoids),即人类所属的分支。 原始人类(hominids)分为两大类:智人属的 3-7 种(取决于种的计算 方法),和属于较古老、大脑较小的南方古猿属(Australopithecus)的七个 种。所有有价值的化石证据都表明原始人类是两足直立行走的。两足行走是原 始人类进化的标志。我们先讨论南方古猿属,再讨论人属(Homo)。 南方古猿的发现 原始人类最早是由解剖学家 Raymond Dart 1924 年在南美洲的约翰内斯堡 第一次发现的。一天,一个矿工给了他一块不一般的大石块——准确地说,是 一块石头一样硬的沙土和泥土的混合物。Dart 检查这块石头时发现是一块不同 于他以往所见过的任何类人猿头骨的头骨。这块头骨保存得很好,属于一个五 岁个体,还有奶牙。尽管这块头骨有很多类似类人猿之处,比如突出的面部和 较小的脑,但明显还有很多突出的人类特征,例如其圆形的下颌不同于类人猿 的尖下颌。从枕骨大孔(颅骨底部与脊柱相连处的孔)的腹侧位置推断,该生 物是直立行走的。Dart 认为它是人类的祖先。 更吸引 Dart 注意力的是,头骨出土的严层中发现的其它化石表明其已有 几百万年的历史!而当时所报道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只有不到五十万年的历 史,所以这块头骨的古老程度是意外而令人激动的。今天的科学家估计 Dart 所 发现的头骨应该是二百八十万年前留下的。Dart 将它发现的物种命名为非洲南 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拉丁语中 australo 意为“南方”,希腊 语 pithecus 则意为“类人猿”)。 今天,化石的年代由新技术——单晶激光融合来标定。由一束激光融解一 块钾长石晶体,放出氩气,并由气相质谱仪检测。因为晶体中的氩以已知的速 度聚集,所以氩气的释放量就反映了石块及其附近化石的年龄。该方法的误差 小于 1%。 其它种类的南方古猿
1938年,在南非发掘出了另一种更加粗壮的南方古猿化石,称为粗壮南猿A.robustus,它有粗壮的牙齿和颌骨。Maryleakey发现了另一种更粗壮的南方古A.boiso猿鲍氏南猿A.boisei图23.7原始人类这四个头骨都是从一个角度拍摄的。他们是几种重要南(以猿的最好标本。leakey的资助者商人CharlesBoise命名)。和其它南猿一样,鲍氏南猿也非常古老,它们生活在大约200万年前。被戏称为“坚果钳”的鲍式南方古猿在头顶处有一巨大莫霍克发型一样的骨质脊用以固定下颌肌(图23.7)。1974年人类学家DonJohanson前往埃塞俄比亚的阿尔法沙漠寻找早期人类化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的一具的南方古猿化石。这具昵称为“露西”的化石大概40%是完整的,有300万年历史。此化石和其它类似化石已定的学名是阿尔法南猿(A.afarensis)(因阿尔法沙漠而得名)。骨盆的形状表明露西是女性,其腿骨表明她直立行走。她的牙齿明显与原始人类相似,头部却像猿类:其脑容量只有400毫升,和一个大橙子差不多,还不及黑猩猩。自那以后,人们发现的阿尔法南猿化石已超过300具。在过去10年内,又有三种南方古猿被发现。这七个种充分证明了南方古猿是一个多样化的类群,将来肯定会发现更多南猿新种。原始人类的进化似乎是从起初的祖先辐射产生大量新物种开始的。早期的南方古猿是两足行走的我们现在已可以从数百种化石中了解南方古猿了。这些化石的机构清楚地表明了南方古猿是直立行走的。这些早期的原始人类高约1米,重约18公斤。它们的牙齿有明显的原始人类特征,但脑容量并不比猿类大,一般不超过500毫升。而人属脑容量一般大于600毫升,现代智人平均为1350毫升。南方古猿化石仅在非洲出现,尽管已有的南方古猿化石都来自东非和南非(只有一个例
1938 年,在南非发掘出了另一种更加粗壮的南方古猿化石,称为粗壮南 猿 A. robustus,它有粗壮的牙齿和颌骨。Mary leakey 发现了另一种更粗壮的 南方古 猿—— 鲍氏南 猿 A. boisei (以 leakey 的资助者商人 Charles Boise 命名)。和其它南猿一样,鲍氏南猿也非常古 老,它们生活在大约 200 万年前。被戏称为“坚果钳”的鲍式南方古猿在头顶 处有一巨大莫霍克发型一样的骨质脊 用以固定下颌肌(图 23.7)。 1974 年人类学家 Don Johanson 前往埃塞俄比亚的阿尔法沙漠寻找早期人 类化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的一具的南方古猿化 石。这具昵称为“露西”的化石大概 40%是完整的,有 300 万年历史。此化石 和其它类似化石已定的学名是阿尔法南猿(A. afarensis)(因阿尔法沙漠而得 名)。骨盆的形状表明露西是女性,其腿骨表明她直立行走。她的牙齿明显与 原始人类相似,头部却像猿类;其脑容量只有 400 毫升,和一个大橙子差不 多,还不及黑猩猩。自那以后,人们发现的阿尔法南猿化石已超过 300 具。 在过去 10 年内,又有三种南方古猿被发现。这七个种充分证明了南方古 猿是一个多样化的类群,将来肯定会发现更多南猿新种。原始人类的进化似乎 是从起初的祖先辐射产生大量新物种开始的。 早期的南方古猿是两足行走的 我们现在已可以从数百种化石中了解南方古猿了。这些化石的机构清楚地 表明了南方古猿是直立行走的。这些早期的原始人类高约 1 米,重约 18 公斤。 它们的牙齿有明显的原始人类特征,但脑容量并不比猿类大,一般不超过 500 毫升。而人属脑容量一般大于 600 毫升,现代智人平均为 1350 毫升。南方古猿 化石仅在非洲出现,尽管已有的南方古猿化石都来自东非和南非(只有一个例 图 23.7 原始人类 这四个头骨都是从一个角度拍摄的。他们是几种重要南 猿的最好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