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学》教窕
1 《运动解剖学》 教案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4分学 时:64学时适合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编制人:向亚林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2.掌握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3.通过列举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事例,提高学生对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4.通过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标本或模型的观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思政目标]1.通过重点讲解我国医学专家对运动解剖学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国著名解剖学教育名家张教授最早引入了“运动解剖学”这个名词,并在《解剖学通报》率先阐明了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向,从此为解剖学在体育学科的应用与发展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专家张汇兰教授因为中国运动解部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荣誉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2.结合我国的国情,增强学生“落后就要打”的民族忧惠意识,增加学生发展运动解剖学的历史使命感,积极作为,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教学重点]运动解部学基本术语。第1页共82页
第 1 页 共 82 页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 分:4 分 学 时:64 学时 适合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编 制 人:向亚林 绪 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 法。 2.掌握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 3.通过列举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事例,提高学生 对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 4.通过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标本或模型的观察,激发、调动学生 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思政目标] 1.通过重点讲解我国医学专家对运动解剖学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激发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国著名解剖学教育名家张鋆教授最早引入了 “运动解剖学”这个名词,并在《解剖学通报》率先阐明了运动解剖学的 研究对象和方向,从此为解剖学在体育学科的应用与发展打开了一扇希望 之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专家张汇兰教授因为中国运动解剖学的创 立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荣誉奖”,成为第一 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2.结合我国的国情,增强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忧患意识,增 加学生发展运动解剖学的历史使命感,积极作为,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运动解剖学(sportsanatomy)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机械运动:包括人体的运动和器械的运动两种形式。人体的运动从运动解部学上讲可以认为是人体各环节之间的运动,以及器官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规律。而器械的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在空中运动的特点等;体育动作:动作是人体全身或一部分肢体的活动,体育动作是指带有技术性的或者是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动作。)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1.局部与整体相互制约2.形态结构与功能互相作用3.人体的功能活动是矛盾统一的4.人体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5.人体结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二)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深入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2.术语、概念、名词是思维活动的基本知识,一定要理解熟记。3:学习时注意观察标本、模型、插图,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运动实践。四、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人体各部或结构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或运动中是经常变化的,为了正确描述,避免误解,便于学术交流,国际解部学会统一规定了有关标准术语。(一)人体的解部学姿势是指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拢,足趾向前,上肢下垂于驱干两侧,手掌朝前的直立姿势。描述任何结构、分析人体运动均应以人体解部学姿势为标准(二)人体的方位术语第2页共82页
第 2 页 共 82 页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 运动解剖学(sports anatomy)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 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 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机械运动:包括人体的运动和器械的运动两种形式。人体的运动从运动解 剖学上讲可以认为是人体各环节之间的运动,以及器官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也就是说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规律。而器械的运动:如篮球、排球、足 球在空中运动的特点等;体育动作:动作是人体全身或一部分肢体的活动,体育 动作是指带有技术性的或者是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动作。)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 1.局部与整体相互制约 2.形态结构与功能互相作用 3.人体的功能活动是矛盾统一的 4.人体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 5.人体结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深入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2.术语、概念、名词是思维活动的基本知识,一定要理解熟记。 3.学习时注意观察标本、模型、插图,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运动实践。 四、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人体各部或结构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或运动中是经常变化的,为了正确描 述,避免误解,便于学术交流,国际解剖学会统一规定了有关标准术语。 (一)人体的解剖学姿势 是指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拢,足趾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的直立姿势。描述任何结构、分析人体运动均应以人体解剖学姿势为标准。 (二)人体的方位术语
为了统一表达运动时人体各部的空间位置关系,解部学规定了下列方位语。1.上和下靠近头顶的称为上;靠近足底的称为下。2.前和后靠近腹面的称为前;靠近背面的称为后。3.内侧和外例靠近正中矢状面的称为内侧:远离正中失状面的称为外侧。4.内和外: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5.近侧和远侧常用于四肢,距体根部近的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的为远侧。6.尺侧和桡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7.腔侧和痱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腔侧;小腿的外侧称为排侧。8.浅和深以体表作为参考体,距体表近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三)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解剖学规定,人体有3个互相垂直的基本面和3个基本轴,基本轴是人体或环节运动时的转动轴。1.冠状面(coronal plane)于左右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曾称为额状面。2.矢状面(sagittlplane)于前后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其中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部分的,称为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3.水平面(horioontal plane)4.冠状轴(coronalaxis)呈左右方向平行于地面,与矢状面互相垂直的轴。5.矢状轴(sagittal axis)呈前后方向平行于地面,与冠状面互相垂直的轴。6.垂直轴(vertical axis)呈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的轴。第一章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及细胞间质的组成。2.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教学重点]第3页共82页
第 3 页 共 82 页 为了统一表达运动时人体各部的空间位置关系,解剖学规定了下列方位语。 1.上和下 靠近头顶的称为上;靠近足底的称为下。 2.前和后 靠近腹面的称为前;靠近背面的称为后。 3.内侧和外例 靠近正中矢状面的称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的称为外侧。 4.内和外 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 腔者为外。 5.近侧和远侧 常用于四肢,距肢体根部近的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的为 远侧。 6.尺侧和桡侧 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7.胫侧和腓侧 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8.浅和深 以体表作为参考体,距体表近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 (三)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 解剖学规定,人体有 3 个互相垂直的基本面和 3 个基本轴,基本轴是人体或 环节运动时的转动轴。 1.冠状面(coronal plane) 于左右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曾称为额状面。 2.矢状面(sagittl plane) 于前后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其中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部分的,称为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 3.水平面(horioontal plane) 4.冠状轴(coronal axis) 呈左右方向平行于地面,与矢状面互相垂直的轴。 5.矢状轴(sagittal axis) 呈前后方向平行于地面,与冠状面互相垂直的轴。 6.垂直轴(vertical axis) 呈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的轴。 第一章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及细胞间质的组成。 2.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教学重点]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第一节细胞和细胞间质一、细胞(一)细胞的形态由于人体组织结构的不同和功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体细胞形态及其形状的多样性。有圆形、多边形、柱形、梭形、立方形等。细胞在体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最小的细胞直径为4微米,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最大的细胞直径为200微米,如:卵细胞。细胞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并无相关性,个体的生长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形态和体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有其功能方面的适应性。如肌细胞。(二)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特化的薄膜,又称质膜(plasmamembrane)。厚度7-10nm,光镜下很难分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中层密度较小,明亮;内、外两层的密度较大,深暗,把这种两暗一明的结构称为三板层结构。三板层样的膜状结构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且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形成细胞内膜系统。细胞膜及细胞内膜系统统称为生物膜,构成生物膜的三板层结构称为单位膜(unitmembrane)。(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脂质和多糖组成,此外还含有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细胞膜成分中,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1:1。功能复杂的膜结构,蛋白质含量高、种类多,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4:1,如线粒体;功能简单的膜结构,蛋白质含量及种类少,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1:4,如神经髓鞘。(2)细胞膜的分子构型:液态镶嵌模型由:Singer与Nicolson提出。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脂类常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与其结合,构成膜的主体;糖类能过共价键与膜的某些脂类或蛋白质组成糖脂或精蛋白。膜脂以磷脂和胆固醇为主,并含糖脂。它们均为兼性分子,包括一个亲水极的头部和两个疏水极的尾部。在水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形成双分子层结构,第4页共82页
第 4 页 共 82 页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第一节 细胞和细胞间质 一、细胞 (一)细胞的形态 由于人体组织结构的不同和功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体细胞形态及其形状的 多样性。有圆形、多边形、柱形、梭形、立方形等。 细胞在体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最小的细胞直径为 4 微米,如:小脑内的颗 粒细胞;最大的细胞直径为 200 微米,如:卵细胞。 细胞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并无相关性,个体的生长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增加。 细胞形态和体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有其功能方面的适应性。如肌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特化的薄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厚度 7-10nm,光镜下很难分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中层密度较小,明亮;内、外 两层的密度较大,深暗,把这种两暗一明的结构称为三板层结构。三板层样的膜 状结构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且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形成细胞 内膜系统。细胞膜及细胞内膜系统统称为生物膜,构成生物膜的三板层结构称为 单位膜(unit membrane)。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脂质和多糖组成,此外还含有水、 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细胞膜成分中,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 1:1。功能 复杂的膜结构,蛋白质含量高、种类多,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 4:1,如 线粒体;功能简单的膜结构,蛋白质含量及种类少,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 1:4,如神经髓鞘。 (2)细胞膜的分子构型:液态镶嵌模型由:Singer 与 Nicolson 提出。生物 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脂类常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通过非共价 键与其结合,构成膜的主体;糖类能过共价键与膜的某些脂类或蛋白质组成糖脂 或精蛋白。膜脂以磷脂和胆固醇为主,并含糖脂。它们均为兼性分子,包括一个 亲水极的头部和两个疏水极的尾部。在水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形成双分子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