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课程名 称:,学前教育学教案任课老师:徐少邱
1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系 课 程 名 称: 学前教育学 教案 任 课 老 师: 徐 少 邱
项目一绪论绪论课题课时4课时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早期胎教起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2.掌握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了解我国以及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产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师】展示学前教育学概述(一)知识讲解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前教育指从出生到6岁之间的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学通过对学前教育现象的认识,探索学前教育的普适性规律。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有两条: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总结国内外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并引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探讨我国学前教育的规律及今后发展趋势。既能提高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也能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帮助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科学地对儿童进行教育,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学前教育学的良好发展也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展示学前教育学概述(二)二、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育和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奠定了基础。2
2 项目一 绪论 课题 绪论 课时 4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早期胎教起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2.掌握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了解我国以及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与实 践,产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知识讲解 【教师】展示学前教育学概述(一) 一、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 育学的一个分支。学前教育指从出生到6岁之间的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学 通过对学前教育现象的认识,探索学前教育的普适性规律。 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有两条: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 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总结国内外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理论, 并引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探讨我国学前教育的规律及今后发展 趋势。既能提高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也能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帮助托儿所、 幼儿园和家庭科学地对儿童进行教育,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学前教育 学的良好发展也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进行教育改 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师】展示学前教育学概述(二) 二、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直到 19 世纪中叶,才开 始成为独立的学科。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更多 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育和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 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学前教育学义是教育学的分支,教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学前教育学才从中分化出来。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同样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15世纪以前,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学前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1.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教养儿童的经验,不仅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三翻,六坐”等,而且还散见在一些教育著作中。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胎教。中国是最早研究胎教文化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胎教”一词的国家。而且胎教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明显,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都有论述。最早记载和提出“胎教”的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公元前200一前168年)。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最早明确提出“胎教”一词,他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书中有周武王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锯,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的记载。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南宋礼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他十分赞颂周文王之母太任,称赞其性端诚庄,唯德是行,能胎教。他说:“端正纯一、诚实庄肃,性之美也,唯德是行,行之美也……·太任性行既美。”可见,古代学者已经十分注意孕妇的衣食住行、情志视听等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实施胎教的具体内容及方法。虽然这些理论尚缺乏科学考察和论据,但不无道理,而且有些观点与现代胎教理论也是十分吻合的。(2)生活教育有详细规范。《礼记·内则》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聲革,女擎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意即孩子学会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就要开始教他用右手抓取食物:当孩子开始学讲话时,是男孩就要教给他用“唯”来应答,是女孩就要教给她用“俞”来应答(“唯”和“俞”是古代的应答语,二者的区别在于“唯”声刚直,“俞”声婉柔),给男孩佩戴皮革做成的小囊,给女孩佩戴丝做的小囊;6岁时,教孩子识数和辨认方向;长到7岁,就不让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也不让男孩女孩在一起吃饭:8岁,就要开始教孩子在进出门、入席就餐等日常生活中,学会尊让长者:9岁,教孩子怎样计算日期:到孩子长到10岁的时候,就要送男孩出外就师求学,学习写字和记事,学习初级的礼乐,遵守此前学习的谦让之礼,并且,要让孩子在外面住宿,不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穿华丽的衣服。从内容来看,这套“教育方案”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初步训练、待人接物、3
3 学前教育学又是教育学的分支,教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学前教育学才 从中分化出来。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同样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 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15 世纪以前) 15 世纪以前,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学前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 或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 1.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教养儿童的经验,不仅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 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三翻,六坐”等,而且还散见在一些教育著 作中。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胎教。中国是最早研究胎教文化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胎教” 一词的国家。而且胎教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明显,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都有 论述。 最早记载和提出“胎教”的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公元前 200— 前 168 年)。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最早明确提出“胎教”一词,他提出 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 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书中有周武 王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胎教之谓也”的记载。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 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 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南北朝著名教 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他 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南宋礼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 他十分赞颂周文王之母太任,称赞其性端诚庄,唯德是行,能胎教。他说: “端正纯一、诚实庄肃,性之美也,唯德是行,行之美也.太任性行既美。” 可见,古代学者已经十分注意孕妇的衣食住行、情志视听等对胎儿发育 的影响。并提出了实施胎教的具体内容及方法。虽然这些理论尚缺乏科学考 察和论据,但不无道理,而且有些观点与现代胎教理论也是十分吻合的。 (2)生活教育有详细规范。《礼记·内则》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 行教育的记载,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 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 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意即孩子学会自己吃东 西的时候,就要开始教他用右手抓取食物;当孩子开始学讲话时,是男孩就 要教给他用“唯”来应答,是女孩就要教给她用“俞”来应答(“唯”和 “俞”是古代的应答语,二者的区别在于“唯”声刚直,“俞”声婉柔), 给男孩佩戴皮革做成的小囊,给女孩佩戴丝做的小囊;6 岁时,教孩子识数 和辨认方向;长到 7 岁,就不让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也不让男孩女孩在一 起吃饭;8 岁,就要开始教孩子在进出门、入席就餐等日常生活中,学会尊 让长者;9 岁,教孩子怎样计算日期;到孩子长到 10 岁的时候,就要送男 孩出外就师求学,学习写字和记事,学习初级的礼乐,遵守此前学习的谦让 之礼,并且,要让孩子在外面住宿,不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穿华丽的衣服。 从内容来看,这套“教育方案”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初步训练、待人接物
为人处世等日常生活的常规训练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为入学作准备。(3)重视家庭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以封建家庭的所有成员为对象,教诚他们遵守封建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以及治家的方法等。中国古代有许多“家训”“家范”“家诚”““家教”等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那时的家庭既是全家人共同生活的组织,也是一个从事生产的单位。因此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把“家”视为社会的基层组织,认为“天下之本在家”(苟悦《申鉴·政体》),并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他们认为:“齐家”,就是要家长首先按照封建的伦理标准,修养自已的身心,然后以身作则教育全家的人,只要一家人教育好了,广而推之,便可以影响一方、一国,从而实现“国治”“天下平”的政治理想。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所以,怎样“齐家”便成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他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海”,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2.西方古代(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被人们称为西方早期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认为教育要及早开展,早到从胎儿时就开始施教,并主张儿童出生后立即由国家进行各项公共学前教育。他的著作《理想国》中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他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教所,由专门的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3~6岁的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剧场,国家委派优秀的女公民教育他们。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游戏,赋予游戏以教育理论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教育作用。(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著有《政治学》,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3)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在婴儿期间就应该注重他们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的形成的重大影响。他认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手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二)萌芽阶段(15世纪~18世纪中叶)欧洲中世纪的儿童在棍棒下苟且偷生,学前教育早已是无人问津。直到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才重新提出学前教育问题。资产阶级主张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条件。教育和教育理论有了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学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逐渐形成独立学科。从17世纪到幼儿园诞生之间,对世界学前教育学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家或哲学家主要有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法国自然主义教育4
4 为人处世等日常生活的常规训练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为入学作 准备。 (3)重视家庭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并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以 封建家庭的所有成员为对象,教诫他们遵守封建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以 及治家的方法等。中国古代有许多“家训”“家范”“家诫”“家教”等关 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那时的家庭既是全家 人共同生活的组织,也是一个从事生产的单位。因此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 都把“家”视为社会的基层组织,认为“天下之本在家”(荀悦《申鉴·政 体》),并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他们认为:“齐家”,就是要家长 首先按照封建的伦理标准,修养自己的身心,然后以身作则教育全家的人, 只要一家人教育好了,广而推之,便可以影响一方、一国,从而实现“国 治”“天下平”的政治理想。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齐家”既是修身的目 标,又是治国的基础。所以,怎样“齐家”便成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 追求。 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 体系宏大的家训。他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 加教诲”,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 不能“无教而有爱”。 2. 西方古代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被人们称为西方早期教育思想的奠 基人。他认为教育要及早开展,早到从胎儿时就开始施教,并主张儿童出生 后立即由国家进行各项公共学前教育。他的著作《理想国》中在世界上第一 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他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教所, 由专门的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3 ~ 6 岁的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剧 场,国家委派优秀的女公民教育他们。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游戏,赋予游戏 以教育理论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 要的地位及教育作用。 (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 分期教育。著有《政治学》,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 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 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3)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的教育要从 摇篮开始。在婴儿期间就应该注重他们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 初观念的形成的重大影响。他认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 道德观念。 (二)萌芽阶段(15 世纪~ 18 世纪中叶) 欧洲中世纪的儿童在棍棒下苟且偷生,学前教育早已是无人问津。直到 14 ~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才重新提出学前教育问题。资产阶 级主张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条件。教育和教育理 论有了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学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逐渐形成独立学科。从 17 世纪到幼儿园诞生之间,对世界学前教育学有较 大影响的教育家或哲学家主要有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法国自然主义教育
家和哲学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三人。1.夸美纽斯,捷克大教育家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母育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为父母写的学前教育指南。在《母育学校》里,夸美斯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便是主要的教师。他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从感觉(看、听、尝、触)训练到宗教信仰的培养,形成梯度,循序渐进:教育方法应简单灵活,易手操作。1658年,他还为儿童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配有插图的教科书一一《世界图解》,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该书构思新颖、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堪称教材一绝。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2.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一旦受了社会人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感,甚至产生罪恶。所以他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返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人类的影响。换言之,教育要发展儿童天生的桌赋,应使儿童有自然的生活,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有自己固定的顺序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任务。3.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初期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并且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代表作《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提倡爱的教育。裴斯泰洛齐指出,幼儿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要素。这种爱的情感发自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无论是家庭或在学校,家长和教师都要以母亲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爱心,以激起幼儿的道德情感。但是不能将这种爱发展为溺爱、纵容,要慈爱和威严相结合。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追求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他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科教学应该从最基本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的各种天赋能力和谐的发展。(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中叶)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西方学前教育学的创立是以福禄倍尔为标志的。1.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1)福禄倍尔。福禄倍尔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世界学前教育的先驱。1837年,福禄倍尔在故乡的博兰肯堡为学龄前儿童创办了一所活动学校。1840年该校正式改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他在幼儿园的工作中,使用了以前的有关研究成果,并予以补充,使它形成包括游戏、唱歌、玩具以及作业的幼儿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他还在幼儿园中组织了训练幼儿教师的工作。1861年,德国教育学者兰格将福禄倍尔生前5
5 家和哲学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三人。 1.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育家 1632 年,夸美纽斯出版了《母育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 育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为父母写的学前教育指南。在《母育学校》里, 夸美纽斯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便是主要的教师。他认为教育应遵 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从感觉(看、听、尝、触) 训练到宗教信仰的培养,形成梯度,循序渐进;教育方法应简单灵活,易于 操作。1658 年,他还为儿童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配有插图的教科书——《世 界图解》,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 该书构思新颖、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堪称教材一绝。1632 年,夸美纽 斯出版了《大教学论》,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 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 2. 卢梭,18 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卢梭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儿》中 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一旦 受了社会人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感,甚至产生罪恶。所 以他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返自 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人类的影响。换言之,教育要发展儿 童天生的禀赋,应使儿童有自然的生活,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有自己固定的顺 序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任务。 3. 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是 19 世纪初期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 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并且是西方 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代 表作《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 提倡爱的教育。裴斯泰洛齐指出,幼儿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中最基 本的要素。这种爱的情感发自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无论是家庭或在学校, 家长和教师都要以母亲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爱心,以激 起幼儿的道德情感。但是不能将这种爱发展为溺爱、纵容,要慈爱和威严相 结合。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追求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和实践 成果。他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科教学应该从最基本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过渡 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的各种天赋能力和谐的发展。 (三)初创阶段(18 世纪后期~ 20 世纪中叶) 从 18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 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西方学前教育学的创立是以 福禄倍尔为标志的。 1. 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1)福禄倍尔。福禄倍尔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世界 学前教育的先驱。1837 年,福禄倍尔在故乡的博兰肯堡为学龄前儿童创办了 一所活动学校。1840 年该校正式改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他在幼儿园的工作中,使用了以前的有关研究成果,并予以补充,使它形成 包括游戏、唱歌、玩具以及作业的幼儿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他还在幼儿园 中组织了训练幼儿教师的工作。1861 年,德国教育学者兰格将福禄倍尔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