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在公牍领域的特殊产物。 建国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中国近代经济史料丛刊》编辑委员会 与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研究室合作,对海关档案进行整理编译,出了《帝国 主义与中国海关》丛书11辑,包括中法战争、缅藏问题、中葡里斯本草约、 中日甲午战争、英德续借款、义和团运动、庚子赔款、近代邮政、辛亥革命、 1938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等11个专题。近代中国发生的历次大 事件,在海关档案中无不有所反映。通过出自在中国海关供职的洋员之手的 这些文件,使我们有一个很特殊的渠道,得以从某一侧面了解帝国主义列强 在这些事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阴谋活动和真实意图 九十年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编 陈霞飞主编的《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 分为9卷,中华书局出版。共收入赫德与金登干往来信件3528封,电稿4496 份,另附赫德与其弟赫政往来电报426件。赫德,英国人,从1863年到1908 年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控制了中国海关达45年之久。金登干是赫德的 亲信,1874年被赫德派任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历时34年。这些函电指 示了许多迄今还不大为人们所知道或者知之不详的晚清外交秘密,是资本主 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一份重要记录
它们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在公牍领域的特殊产物。 建国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中国近代经济史料丛刊》编辑委员会 与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研究室合作,对海关档案进行整理编译,出了《帝国 主义与中国海关》丛书 11 辑,包括中法战争、缅藏问题、中葡里斯本草约、 中日甲午战争、英德续借款、义和团运动、庚子赔款、近代邮政、辛亥革命、 1938 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等 11 个专题。近代中国发生的历次大 事件,在海关档案中无不有所反映。通过出自在中国海关供职的洋员之手的 这些文件,使我们有一个很特殊的渠道,得以从某一侧 面了解帝国主义列强 在这些事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阴谋活动和真实意图。 九十年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编、 陈霞飞主编的《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 分为 9 卷,中华书局出版。共收入赫德与金登干往来信件 3528 封,电稿 4496 份,另附赫德与其弟赫政往来电报 426 件。赫德,英国人,从 1863 年到 1908 年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控制了中国海关达 45 年之久。金登干是赫德的 亲信,1874 年被赫德派任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历时 34 年。这些函电指 示了许多迄今还不大为人们所知道或者知之不详的晚清外交秘密,是资本主 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一份重要记录
第三节典章制度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成套的典章制度,反映出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统治 特点。中国近代包含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朝政府和民国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时 代,这时的典章制度,就其性质而言,有属于封建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 也有属于半殖民地的。记述清朝和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典制资料很多,这里 只扼要介绍几种最主要最常见的专书。 大清会典 会典是从明朝开始修撰的,它是从“会要”发展而来的。“会典”、“会 要”名称不同,内容相似,都是当时现行制度的总汇 《大清会典》从康熙朝开始编撰,雍正朝又续修,主要是将清朝开国以 来的统治经验制度化,便于官员遵守,提高统治效能。书有典有例,典例结 合。典是正文,不能变。例是则例,是对典的补充或说明,是可以变通的。 乾隆朝第三次修订,以典例合辑,使“典例无辨”,谕令将典和例分卷纂辑。 嘉庆朝第四次重修,在《会典则例》基础上补入逐年事例,改名为《会典事 例》,又增修《会典图说》。 嘉庆以后的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都没有续修会典,直到光绪十二年 (1886)才开始第五次重修。这次修纂主要以历朝实录及国史馆所藏有关资 料和各部院则例为依据,先由各阁部院府守监等各该衙门起草,最后由会典 馆总汇。其断限上起清初,下迄光绪二十二年(1896)。光绪二十五年(1899) 书成,计《光绪会典》100卷,《会典事例》1220卷,《会典图》270卷。 光绪朝修的《大清会典》是清代五朝会典中最详尽的一部,不但增加了 嘉庆以后有关典制的新内容,也补上了前此历朝会典之不足。新增的有咸丰 十一年(1381)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补充的有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 雍正年间,但《雍正会典》和《乾隆会典》未收,《嘉庆会典》收而不详, 《光绪会典》弥补了这个缺陷。 在记述各衙署典制时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凡例》)的方法, 即各衙署首列最高长官的职掌,并对其职掌范围内的各种规章制度详加解 释,然后分列所属机构、官员、职掌、编制等。例如吏部,首记尚书、侍郎 “掌天下文职官吏之政令”;再记所属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的 官员设置并详叙其职掌。以下详列全国地方文官及其职掌 本书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成书的清缮本,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 三十四年(1908)商务印书馆据原写本的影印本,该馆后又将影印本收入《万 有文库》。 康熙、雍正两朝会典是将典和例编为一书的,《乾隆会典》起典例分辑 以典为经,以例为纬”(奏定凡例),以后遂成定制。《光绪会典事例》 是清代诸会典中保存典制方面资料最丰富的一部。 《会典事例》也是以各衙门(缺军机处)为纲,其次序,完全照会典。 在每个衙门下,又分若干目,目下又有细目。事例辑录的是清朝开国至光绪 二十二年(1896)前的有关谕旨,按不同的部门、事类、逐年排比,主要说 明现行制度是经过怎样的“因革损益”而形成的。例如内阁,分建制、典礼、 职掌三目;建制一目又分内三院沿革、设官二细目;职掌一目又分进本、票
第三节 典章制度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成套的典章制度,反映出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统治 特点。中国近代包含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朝政府和民国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时 代,这时的典章制度,就其性质而言,有属于封建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 也有属于半殖民地的。记述清朝和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典制资料很多,这里 只扼要介绍几种最主要最常见的专书。 大清会典 会典是从明朝开始修撰的,它是从“会要”发展而来的。“会典”、“会 要”名称不同,内容相似,都是当时现行制度的总汇。 《大清会典》从康熙朝开始编撰,雍正朝又续修,主要是将清朝开国以 来的统治经验制度化,便于官员遵守,提高统治效能。书有典有例,典例结 合。典是正文,不能变。例是则例,是对典的补充或说明,是可以变通的。 乾隆朝第三次修订,以典例合辑,使“典例无辨”,谕令将典和例分卷纂辑。 嘉庆朝第四次重修,在《会典则例》基础上补入逐年事例,改名为《会典事 例》,又增修《会典图说》。 嘉庆以后的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都没有续修会典,直到光绪十二年 (1886)才开始第五次重修。这次修纂主要以历朝实录及国史馆所藏有关资 料和各部院则例为依据,先由各阁部院府守监等各该衙门起草,最后由会典 馆总汇。其断限上起清初,下迄光绪二十二年(1896)。光绪二十五年(1899) 书成,计《光绪会典》100 卷,《会典事例》1220 卷,《会典图》270 卷。 光绪朝修的《大清会典》是清代五朝会典中最详尽的一部,不但增加了 嘉庆以后有关典制的新内容,也补上了前此历朝会典之不足。新增的有咸丰 十一年(1381)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补充的有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 雍正年间,但《雍正会典》和《乾隆会典》未收,《嘉庆会典》收而不详, 《光绪会典》弥补了这个缺陷。 在记述各衙署典制时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凡例》)的方法, 即各衙署首列最高长官的职掌,并对其职掌范围内的各种规章制度详加解 释,然后分列所属机构、官员、职掌、编制等。例如吏部,首记尚书、侍郎, “掌天下文职官吏之政令”;再记所属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的 官员设置并详叙其职掌。以下详列全国地方文官及其职掌。 本书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成书的清缮本,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 三十四年(1908)商务印书馆据原写本的影印本,该馆后又将影印本收入《万 有文库》。 康熙、雍正两朝会典是将典和例编为一书的,《乾隆会典》起典例分辑, “以典为经,以例为纬”(奏定凡例),以后遂成定制。《光绪会典事例》 是清代诸会典中保存典制方面资料最丰富的一部。 《会典事例》也是以各衙门(缺军机处)为纲,其次序,完全照会典。 在每个衙门下,又分若干目,目下又有细目。事例辑录的是清朝开国至光绪 二十二年(1896)前的有关谕旨,按不同的部门、事类、逐年排比,主要说 明现行制度是经过怎样的“因革损益”而形成的。例如内阁,分建制、典礼、 职掌三目;建制一目又分内三院沿革、设官二细目;职掌一目又分进本、票
拟、票拟加签、御门进折本、巡幸发递本报、勾到、收发红本、收存揭帖、 颁发书籍、收存副本、恭拟谥号、撰拟制诰、撰拟匾额字样、承宣谕旨、记 载纶音……等27个细目。每目之下,将有关该项制度因革变化的谕旨按时间 先后扼要列出,清楚明白 但是,会典和事例都只记到光绪二十二年(18%6);鸦片战争后新增机 构只辑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嫌简略。光宣之际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事在本书修成之后,便都没有记述了。 光绪《大清会典图》,沿嘉庆《大清会典图说》,有图有说明文字,又 有所订正和增益。计天文图32卷,从《嘉庆会典图》之157图增至333图 冠服图20卷,从162图增至285图;礼图30卷,从227图增至286图;舆 卫图14卷,从182图增至214图;乐图(包括谱表)26卷,从184图增至 386图;武备图16卷,从248图增至316图;舆地图132卷,363图,完全 是新增的。这些图说,主要也还是记录清朝典制,但有些具体事物仅靠文字 不易说清楚,绘图再加说明,便可一目了然了。 舆地图是新添的。计全总图1幅,百里开方的各省全图27幅,五十里开 方的府和直隶州图335幅,皆有文字说明。惟缺基层州县图,这是自嘉庆《大 清一统志》以后又一次全国规模的绘制地图,比上次绘的好一些。这些图是 行政区划图,可与《会典》之记各省府州县职掌部分对读。这些图,详水而 略山,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比较详细的全国河流图。 清修《文献通考》 清乾隆时,继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之后, 由政府组织人力先修《续文献通考》,继修《续通典》、《续通志》,并另 修清朝(原称皇朝)的《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以上六书至乾 隆五十年(1785)陆续完成,其中《清朝文献通考》对研究清代典制最有参 考价值。 《清朝文献通考》,300卷。内容主要记有努尔哈赤始建后金国起至乾 隆五十年以前的清代制度,分26门: 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 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群祀考、宗庙考、群庙考、王礼考、乐 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 裔考。 此书记的虽是清代前期事,但由于到乾隆后期,清代典制已经过百余年 的调整而基本定型,以后大都遵行不变,所以此书对于了解鸦片战争以后的 清代制度仍是重要的资料 《清朝文献通考》所记止于乾隆五十年,嘉道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 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社会各方面都发生激烈变化,典章制度也不能 例外。单靠《清朝文献通考》来了解清代典制已远远不够,刘锦藻编纂的《清 代续文献通考》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先着手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计划 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年(1786-1904)间事,宣统二年(1910)完稿 第二年便爆发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刘锦藻遂又补辑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 年(1905-1911)事。共400卷。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清朝续文献通考》除仿照《清朝文献通考》之26门外,对清政府在近
拟、票拟加签、御门进折本、巡幸发递本报、勾到、收发红本、收存揭帖、 颁发书籍、收存副本、恭拟谥号、撰拟制诰、撰拟匾额字样、承宣谕旨、记 载纶音……等 27 个细目。每目之下,将有关该项制度因革变化的谕旨按时间 先后扼要列出,清楚明白。 但是,会典和事例都只记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鸦片战争后新增机 构只辑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嫌简略。光宣之际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事在本书修成之后,便都没有记述了。 光绪《大清会典图》,沿嘉庆《大清会典图说》,有图有说明文字,又 有所订正和增益。计天文图 32 卷,从《嘉庆会典图》之 157 图增至 333 图; 冠服图 20 卷,从 162 图增至 285 图;礼图 30 卷,从 227 图增至 286 图;舆 卫图 14 卷,从 182 图增至 214 图;乐图 (包括谱表)26 卷,从 184 图增至 386 图;武备图 16 卷,从 248 图增至 316 图;舆地图 132 卷,363 图,完全 是新增的。这些图说,主要也还是记录清朝典制,但有些具体事物仅靠文字 不易说清楚,绘图再加说明,便可一目了然了。 舆地图是新添的。计全总图 1 幅,百里开方的各省全图 27 幅,五十里开 方的府和直隶州图 335 幅,皆有文字说明。惟缺基层州县图,这是自嘉庆《大 清一统志》以后又一次全国规模的绘制地图,比上次绘的好一些。这些图是 行政区划图,可与《会典》之记各省府州县职掌部分对读。这些图,详水而 略山,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比较详细的全国河流图。 清修《文献通考》 清乾隆时,继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之后, 由政府组织人力先修《续文献通考》,继修《续通典》、《续通志》,并另 修清朝(原称皇朝)的《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以上六书至乾 隆五十年(1785)陆续完成,其中《清朝文献通考》对研究清代典制最有参 考价值。 《清朝文献通考》,300 卷。内容主要记有努尔哈赤始建后金国起至乾 隆五十年以前的清代制度,分 26 门: 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 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群祀考、宗庙考、群庙考、王礼考、乐 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 裔考。 此书记的虽是清代前期事,但由于到乾隆后期,清代典制已 经过百余年 的调整而基本定型,以后大都遵行不变,所以此书对于了解鸦片战争以后的 清代制度仍是重要的资料。 《清朝文献通考》所记止于乾隆五十年,嘉道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 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社会各方面都发生激烈变化,典章制度也不能 例外。单靠《清朝文献通考》来了解清代典制已远远不够,刘锦藻编纂的《清 代续文献通考》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先着手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计划 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年(1786—1904)间事,宣统二年(1910)完稿。 第二年便爆发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刘锦藻遂又补辑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 年(1905—1911)事。共 400 卷。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清朝续文献通考》除仿照《清朝文献通考》之 26 门外,对清政府在近
代采取的新措施新制度用两种办法补入:一是附入已有各门,一是另增新门 类。前者如银行、海运附于国用考,厘金、洋务(鸦片)附于征榷考,团练、 练军、巡防队、海军等附于兵考。无可附入者,另列新门类,计有: 外交考:包括交际、界务、传教、条约4目。 邮传考:包括总务、船政、路政、电政、邮政5目。 实业考:包括总务、农务、工务、商务4目。 宪政考:不分目。原26门加新增4门,共30门。对了解近代洋务运动 及光宣间的官制改革、预备立宪等,尤为不可缺少的系统资料。 类似的书还有《皇朝掌故纂编》100卷鄞县张寿庸等编。分内外编,内 编以帝系冠首,以吏、户、礼、兵、刑、工六官为纲,分述各部规制。外编 以外务部为纲,以各国立约年月考弁首。本书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求实 书社铅印本,错讹太多。 《清史稿》16志 《清史稿》中记述清代典章制度的志有16种,共142卷。16志是: 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选举、职官、食货、河渠 兵、刑法、艺文、交通、邦交。 《清史稿》编纂工作组织得不好,完稿后未认真复核,又仓卒付印,以 致存在不少问题。如职官志竟缺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这是重要疏漏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记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典制的有政府公报、年鉴及公布的各种法令规 则,但很分散,也不易找到。目前比较系统全面介绍这时期典制的是《北洋 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书。此书上、下两册,钱实甫著,中华书局1984 年出版。作者在本书例言中说:“本书主要说明民国元年(1912)四月南京 临时政府北迁开始,至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张作霖逃出北京为止,前后 共计十六年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也可以简称为‘北洋官制’。 南京临时政府、护国军政府、护法军政府和广州大元帅大本营等,虽不属 北洋政府的范围,但这些政府大都存在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或多或少各有 些不能完全割断的联系(特别是‘法统’上的关系),所以在本书内也一 并说明,以便参考。”本书对每个政治机构的说明,既注意其职掌的性质, 又不忽视其历史的变化,既详尽,又全面。此外,可与刘寿林编的《辛亥以 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互相参用
代采取的新措施新制度用两种办法补入:一是附入已有各门,一是另增新门 类。前者如银行、海运附于国用考,厘金、洋务(鸦片)附于征榷考,团练、 练军、巡防队、海军等附于兵考。无可附入者,另列新门类,计有: 外交考:包括交际、界务、传教、条约 4 目。 邮传考:包括总务、船政、路政、电政、邮政 5 目。 实业考:包括总务、农务、工务、商务 4 目。 宪政考:不分目。原 26 门加新增 4 门,共 30 门。对了解近代洋务运动 及光宣间的官制改革、预备立宪等,尤为不可缺少的系统资料。 类似的书还有《皇朝掌故纂编》100 卷鄞县张寿庸等编。分内外编,内 编以帝系冠首,以吏、户、礼、兵、刑、工六官为纲,分述各部规制。外编 以外务部为纲,以各国立约年月考弁首。本书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求实 书社铅印本,错讹太多。 《清史稿》16 志 《清史稿》中记述清代典章制度的志有 16 种,共 142 卷。16 志是: 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选举、职官、食货、河渠、 兵、刑法、艺文、交通、邦交。 《清史稿》编纂工作组织得不好,完稿后未认真复核,又仓卒付印,以 致存在不少问题。如职官志竟缺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这是重要疏漏。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记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典制的有政府公报、年鉴及公布的各种法令规 则,但很分散,也不易找到。目前比较系统全面介绍这时期典制的是《北洋 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书。此书上、下两册,钱实甫著,中华书局 1984 年出版。作者在本书例言中说:“本书主要说明民国元年(1912)四月南京 临时政府北迁开始,至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张作霖逃出北京为止,前后 共计十六年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也可以简称为‘北洋官制’。” “南京临时政府、护国军政府、护法军政府和广州大元帅大本营等,虽不属 北洋政府的范围,但这些政府大都存在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或多或少各有 一些不能完全割断的联系(特别是‘法统’上的关系),所以在本书内也一 并说明,以便参考。”本书对每个政治机构的说明,既注意其职掌的性质, 又不忽视其历史的变 化,既详尽,又全面。此外,可与刘寿林编的《辛亥以 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互相参用
第四节私家著作 私家著作所记载的是私人的活动、感受、见闻、议论等,能够反映官方 文件所涉及不到的许多方面。也有使用官方文件记述官方事务的私人著作, 乃是事后的追述,与事发当时起政令作用的官方文件是不同的,其价值也就 在于事后下笔,可作综合叙述并评其得失。 近代去今不远,私人著作流传下来的很多。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 专著、诗文集、信札、日记,以及野史笔记等,并各具特色。 专著 近代专著为数不少,大体可分为记事和记言两大类。 记事专著有魏源的《圣武记》,内容却是近代以前清朝的“武功”。作 者眼见鸦片战争失败,感愤时事,藉此书以抒发如何图强御悔的思想,当时 影响颇大 近代大事头一件是鸦片战争。记此事的著作有一批,主要的有魏源的《道 光洋艘征抚记》、梁廷枏的《夷氛闻记》、夏燮的《中西纪事》。以上三书 的作者都未出国门,故所记外国情事不免有传闻失实之处。 从鸦片战争开始,国人了解外国情况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时有两部著名 的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魏书博大,徐书谨严 虽仍有对外国情况叙述不尽准确之处,但在闭关一百多年的中国,使国人开 始得以窥见外部世界,其影响是很大的。此外,还有姚莹的《康蝤纪行》 梁廷枏的《海国四说》等。 近代初期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各地各族人民反清起 义。这次起义高潮是被清朝镇压下去而结束的,统治阶级方面为此而编撰的 书很多。记事首尾齐全的先后有杜文澜的《平定粤匪纪略》和李滨的《中兴 别记》。为湘淮军“记功”的有王闿运的《湘军志》、王定安的《湘军记 钱勖的《吴中平寇记》、周世澄的《淮军平捻记》等。记左宗棠进军陕甘 收复新疆的,有易孔照等编的《平定关陇纪略》、黄丙煜等编的《戡定新疆 记》等。上述诸书,《湘军志》文字雄劲,间有直笔,最有名。《湘军记》 记叙更详赡。其他则率由军中幕僚引录有关谕折文报按时间顺序连缀而成。 又有记各省区战事的专书,主要有张曜主编的《山东军兴纪略》,尹耕 云主编的《豫军纪略》,罗文彬、罗秉恩编的《平黔纪略》 记中法战争的有罗惇融的《中法兵事本末》,记中日甲午战争的有姚锡 光的《东方兵事纪略》,记戊戌变法的有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义和 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有李希圣的《庚子国变记》。另有恽毓鼎的《崇陵 传信录》,记光绪一朝清廷大事。 有关辛亥革命的记事专著较多。孙中山的《革命源起》(即《建国方略 之一:孙文学说》第8章《有志竟成》),是他自述革命活动之作。邹鲁著 《中国国民党史稿》,记事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起,至1925年止。其他如 陈少白的《兴中会革命史要》、陶成章的《浙案纪略》、曹亚伯的《武昌革 命真史》等,则是记有关辛亥革命的各地各事的著作。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五四运动以前,记大事的著作主要有,黄毅的《袁 氏盗国记》,曾毅的《护国军纪事》,马震东的《袁氏当国史》,白蕉的《袁
第四节 私家著作 私家著作所记载的是私人的活动、感受、见闻、议论等,能够反映官方 文件所涉及不到的许多方面。也有使用官方文件记述官方事务的私人著作, 乃是事后的追述,与事发当时起政令作用的官方文件是不同的,其价值也就 在于事后下笔,可作综合叙述并评其得失。 近代去今不远,私人著作流传下来的很多。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 专著、诗文集、信札、日记,以及野史笔记等,并各具特色。 专著 近代专著为数不少,大体可分为记事和记言两大类。 记事专著有魏源的《圣武记》,内容却是近代以前清朝的“武功”。作 者眼见鸦片战争失败,感愤时事,藉此书以抒发如何图强御悔的思想,当时 影响颇大。 近代大事头一件是鸦片战争。记此事的著作有一批,主要的有魏源的《道 光洋艘征抚记》、梁廷枏的《夷氛闻记》、夏燮的《中西纪事》。以上三书 的作者都未出国门,故所记外国情事不免有传闻失实之处。 从鸦片战争开始,国人了解外国情况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时 有两部著名 的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魏书博大,徐书谨严。 虽仍有对外国情况叙述不尽准确之处,但在闭关一百多年的中国,使国人开 始得以窥见外部世界,其影响是很大的。此外,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 梁廷枏的《海国四说》等。 近代初期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各地各族人民反清起 义。这次起义高潮是被清朝镇压下去而结束的,统治阶级方面为此而编撰的 书很多。记事首尾齐全的先后有杜文澜的《平定粤匪纪略》和李滨的《中兴 别记》。为湘淮军“记功”的有王闿运的《湘军志》、王定安的《湘军记》、 钱勖的《吴中平寇记》、周世澄的《淮军平捻记》等。记左宗棠进军陕甘、 收复新疆的,有易孔照等编的《平定关陇纪略》、黄丙煜等编的《戡定新疆 记》等。上述诸书,《湘军志》文字雄劲,间有直笔,最有名。《湘军记》 记叙更详赡。其他则率由军中幕僚引录有关谕折文报按时间顺序连缀而成。 又有记各省区战事的专书,主要有张曜主编的《山东军兴纪略》,尹耕 云主编的《豫军纪略》,罗文彬、罗秉恩编的《平黔纪略》。 记中法战争的有罗惇曧的《中法兵事本末》,记中日甲午战争的有姚锡 光的《东方兵事纪略》,记戊戌变法的有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义和 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有李希圣的《庚子国变记》。另有恽毓鼎的《崇陵 传信录》,记光绪一朝清廷大事。 有关辛亥革命的记事专著较多。孙中山的《革命源起》(即《建国方略 之一:孙文学说》第 8 章《有志竟成》),是他自述革命活动之作。邹鲁著 《中国国民党史稿》,记事自 1894 年兴中会成立起,至 1925 年止。其他如 陈少白的《兴中会革命史要》、陶成章 的《浙案纪略》、曹亚伯的《武昌革 命真史》等,则是记有关辛亥革命的各地各事的著作。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五四运动以前,记大事的著作主要有,黄毅的《袁 氏盗国记》,曾毅的《护国军纪事》,马震东的《袁氏当国史》,白蕉的《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