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目的:介绍近代和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宪政的基本脉络 教学重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历部宪法的逻辑关联 教学方法:历史分析;经验归纳;比较分析 教学学时:4学时 板书设计: 第六章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外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外国宪法的产生 1、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 (1)近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经济原因 (2)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政权,实现对全社会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是资 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政治原因 (3)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开展,和“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宪政观念和思想 的传播与深入人心,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文化原因 (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和整合需求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岀现, 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法律自身原因 2、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二、外国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1)近代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时期
第 六 章 宪 法 的历史与发 展 教学目的:介绍近代和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宪政的基本脉络 教学重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 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 年后中国历部宪法的逻辑关联 教学方法:历史分析;经验归纳;比较分析 教学学时:4 学时 板书设计: 第六章 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外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外国宪法的产生: 1、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 (1)近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经济原因 (2)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政权,实现对全社会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是资 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政治原因 (3)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开展,和“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宪政观念和思想 的传播与深入人心,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文化原因 (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和整合需求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出现, 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法律自身原因 2、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二、外国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1)近代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时期
(2)现代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九四九年前中国宪法的历史 1、宪政问题在中国的最初提出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方案 3、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5、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九四九年后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五四宪法 1、七五宪法 2、七八宪法 3、八二宪法 (1)第一次宪法修正案 (2)第二次宪法修正案 (3)第三次宪法修正案 (4)第四次宪法修正案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中外宪法的历史,共两节内容
(2)现代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一九四九年前中国宪法的历史: 1、宪政问题在中国的最初提出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方案 3、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5、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二、一九四九年后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五四宪法 1、七五宪法 2、七八宪法 3、八二宪法 (1)第一次宪法修正案 (2)第二次宪法修正案 (3)第三次宪法修正案 (4)第四次宪法修正案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中外宪法的历史,共两节内容
第一节外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外国宪法的产生 1、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 法律是阶级、国家和私有制的产物,但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在 资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之后才出现的。宪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 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自身的原因 (1)近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经济原 因: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通过商品交换、以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 律)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态,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是其基本要求。在商品经济形态中 等价交换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可供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是否等值更主要取决于商品交换的主体 的社会地位是否平等、独立,而这与处于自然经济形态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 是不相容的,因此,等价交换的实现有利于平等观念在人类社会的普及。自由竞争是商品经 济的另一基本要求,其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点只有当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普遍市场化才能真正实现而这种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要求与处于自然经济形态的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农奴依附于地主和土地)与地方经 济的割据自闭状态相矛盾。商品经济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近代市场经济阶段,它必 然提出破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最终宣告了可“自由”买卖劳动力、“平等”占有财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从而为 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准备了经济条件。 (2)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政权,实现对全社会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是资 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政治原因:宪法是民主事实的制度化,它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切社会成员 的最高行为准则,只能由统一的主权国家来创制并反映一定的民主事实。在奴隶社会和封建
第一节 外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外国宪法的产生: 1、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 法律是阶级、国家和私有制的产物,但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在 资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之后才出现的。宪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 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自身的原因。 (1)近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经济原 因: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通过商品交换、以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 律)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态,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是其基本要求。在商品经济形态中, 等价交换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可供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是否等值,更主要取决于商品交换的主体 的社会地位是否平等、独立,而这与处于自然经济形态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 是不相容的,因此,等价交换的实现有利于平等观念在人类社会的普及。自由竞争是商品经 济的另一基本要求,其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点只有当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普遍市场化才能真正实现,而这种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要求与处于自然经济形态的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农奴依附于地主和土地)与地方经 济的割据自闭状态相矛盾。商品经济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近代市场经济阶段,它必 然提出破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最终宣告了可“自由”买卖劳动力、“平等”占有财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从而为 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准备了经济条件。 (2)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政权,实现对全社会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是资 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政治原因:宪法是民主事实的制度化,它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切社会成员 的最高行为准则,只能由统一的主权国家来创制并反映一定的民主事实。在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经济上的超强集中、不平等和地区悬殊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各国普遍实施君主专制和 严格的等级特权制度,公开宣布君主主权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和产业革命的进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逐渐取得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并日益不满其 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不相称地位。他们在与国王为代表的封建领主或农奴主的长期斗争过 程中,不断地将已取得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制度化。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 利,资产阶级执掌了国家政权,最终以国家的名义将已取得的民主事实法律化,并置于最高 法的地位 (3)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开展,和“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宪政观念和思想 的传播与深入人心,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文化原因:宪政的实践离不开先进宪政观念和思 想的指导。首先,以“自由”、“平等”、“人权”等为口号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直接促进了近 代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重要内容它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 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进行了批判确立了反映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 和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观念,为清除宪法产生的宗教障碍做出了贡献。思想启蒙运动也是资 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运用自然法的理论武器,用 科学批判神学,用人权反对专制,使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得以传播和普及,为宪法 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其次,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为宪法的产生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这主要是指倡导理性、民主和人权的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理论的发展 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工具。 (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和整合需求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岀现, 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法律自身原因:在自然经济形态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 水平低下,社会分工简单,人口较少,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和狭窄,社会关系并不 需要复杂多样的法律规范和众多法律部门来调整,而往往让位于伦理道德和宗教教律的调
社会,经济上的超强集中、不平等和地区悬殊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各国普遍实施君主专制和 严格的等级特权制度,公开宣布君主主权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和产业革命的进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逐渐取得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并日益不满其 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不相称地位。他们在与国王为代表的封建领主或农奴主的长期斗争过 程中,不断地将已取得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制度化。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 利,资产阶级执掌了国家政权,最终以国家的名义将已取得的民主事实法律化,并置于最高 法的地位。 (3)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开展,和“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宪政观念和思想 的传播与深入人心,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文化原因:宪政的实践离不开先进宪政观念和思 想的指导。首先,以“自由”、“平等”、“人权”等为口号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直接促进了近 代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重要内容,它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 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进行了批判,确立了反映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 和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观念,为清除宪法产生的宗教障碍做出了贡献。思想启蒙运动也是资 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运用自然法的理论武器,用 科学批判神学,用人权反对专制,使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得以传播和普及,为宪法 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其次,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为宪法的产生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这主要是指倡导理性、民主和人权的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理论的发展, 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工具。 (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和整合需求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出现, 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法律自身原因:在自然经济形态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 水平低下,社会分工简单,人口较少,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和狭窄,社会关系并不 需要复杂多样的法律规范和众多法律部门来调整,而往往让位于伦理道德和宗教教律的调
整,立法、司法也只是附属于君主主导的单一行政集权体系,法律及法律制度的欠发达和不 完善还没有宪法产生的社会需求。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商品经济 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国人口猛增,人类的社会交往日趋复杂 客观上要求法律以部门法形式对社会关系进行分门别类地调整这必然导致诸法合一法律旧 体系的解体和法律部门职能的分化,并由此强化法律调整的地位,事实上各国的立法活动越 来越频繁,法律规范的数量激增;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又促使社会各领域走向新的综合,它 要求法律对社会关系进行更系统、更深入地整体调整,对新出现的各种社会主体及其权利义 务关系(尤其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进行统一的配置和制度化安排,这就需要出现 种凌驾亍部门法之上的法律,即宪法,宪法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律师、法官、法学教授、 深谙法律的政治家等职业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岀现为宪法的产生也提供 了法律上的智识资源和人力资源 资本主义宪法最早产生于英国。英国宪法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逐渐形成的,从内 容上看,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并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限制了王权,奠定了议会制 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强化了其保护措施。从形式上看,它包括一系列 宪法性法律(如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 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和宪法性惯例等。英国宪法产生的特点是:英国宪法 为不成文宪法,由一系列宪法性法律和惯例等积累而成,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点;革命的 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使英国的宪政体制采取了君主立宪制,革命前制定的法律如1215年的 《大宪章》等也成为宪法的组成部分。 美国是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美国宪法的产生是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国殖民统治 的独立战争中形成的,经历了从发表《独立宣言》、到签订《邦联条例》、再到通过《美利坚 合众国宪法》的过程。美国宪法由一个序言和七条正文组成,确立了分权制衡、联邦主义
整,立法、司法也只是附属于君主主导的单一行政集权体系,法律及法律制度的欠发达和不 完善还没有宪法产生的社会需求。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商品经济 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国人口猛增,人类的社会交往日趋复杂, 客观上要求法律以部门法形式对社会关系进行分门别类地调整,这必然导致诸法合一法律旧 体系的解体和法律部门职能的分化,并由此强化法律调整的地位,事实上各国的立法活动越 来越频繁,法律规范的数量激增;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又促使社会各领域走向新的综合,它 要求法律对社会关系进行更系统、更深入地整体调整,对新出现的各种社会主体及其权利义 务关系(尤其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进行统一的配置和制度化安排,这就需要出现 一种凌驾于部门法之上的法律,即宪法,宪法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律师、法官、法学教授、 深谙法律的政治家等职业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出现,为宪法的产生也提供 了法律上的智识资源和人力资源。 资本主义宪法最早产生于英国。英国宪法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逐渐形成的,从内 容上看,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并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限制了王权,奠定了议会制 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强化了其保护措施。从形式上看,它包括一系列 宪法性法律(如 1628 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 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 年的《权利法 案》、1701 年的《王位继承法》等)和宪法性惯例等。英国宪法产生的特点是:英国宪法 为不成文宪法,由一系列宪法性法律和惯例等积累而成,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点;革命的 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使英国的宪政体制采取了君主立宪制,革命前制定的法律如 1215 年的 《大宪章》等也成为宪法的组成部分。 美国是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美国宪法的产生是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国殖民统治 的独立战争中形成的,经历了从发表《独立宣言》、到签订《邦联条例》、再到通过《美利坚 合众国宪法》的过程。美国宪法由一个序言和七条正文组成,确立了分权制衡、联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