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专科临床医学使用)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各课程的基础,是医学生从基础课进入临床课学习的桥梁。其课程内容是各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临床实践的训练,在教师带领下反复进行规范化体检手法的操作和进行问诊、写病史的训练,经过上述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收集病史,独立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和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物理诊断学》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的方法与技巧。2、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3、了解心电图各波图象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的测量方法,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4、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二、考核方式《物理诊断学》属于考试课,理论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进行,成绩占总成绩的60%,操作考试采用随机抽签进行,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三、学时分配表学时数学时数实验(见习)课教学内容绪论10问诊1问诊150常见症状11基本检查及一般状态检查基本检查一般状态检查22头颈部检查头颈部检查66肺部检查肺部检查66心脏检查心脏检查66腹部检查腹部检查22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病历编写与诊断方法33脊柱/四肢体格检查脊柱/四肢体格检查
《物理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专科临床医学使用)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各课程的基础,是医学生从基础课进入临床课学习 的桥梁。其课程内容是各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诊断学教学过 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临床实践的训练, 在教师带领下反复进行规范化体检手法的操作和进行问诊、缮写病史的训练, 经过上述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收集病史,独立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和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的能 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物理诊断学》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2、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 床意义。 3、了解心电图各波图象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 形及各波的测量方法,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 表现。 4、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 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 《物理诊断学》属于考试课,理论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进行,成绩占总成绩 的 60%,操作考试采用随机抽签进行,成绩占总成绩的 40%。 三、学时分配表 学时数 实验(见习)课教学内容 学时数 绪论 1 0 问诊 1 问诊 1 常见症状 5 0 基本检查及一般状态检查 1 基本检查一般状态检查 1 头颈部检查 2 头颈部检查 2 肺部检查 6 肺部检查 6 心脏检查 6 心脏检查 6 腹部检查 6 腹部检查 6 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 2 病历编写与诊断方法 2 脊柱/四肢体格检查 3 脊柱/四肢体格检查 3
33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63心电图心电图总计36总计33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物理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地位与作用。(二)熟悉《物理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三)了解《物理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一)诊断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二)《物理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以及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等。(三)物理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与作用。1、诊断学是将医学基础课引渡到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课。2、诊断学是临床各课程的基础。(四)临床诊断的分类与临床意义。(五)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与基本要求。【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 学时。第一章问诊第一节问诊【目的要求】(一)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用用;问诊是了解病情及疾病全过程的最好方法。(二)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三)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教学内容】1、问诊的重要性。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在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3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3 心电图 6 心电图 3 总计 36 总计 3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物理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地位与作用。 (二)熟悉《物理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了解《物理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一)诊断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二)《物理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 检查及心电图检查以及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等。 (三)物理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1、诊断学是将医学基础课引渡到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课。 2、诊断学是临床各课程的基础。 (四)临床诊断的分类与临床意义。 (五)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与基本要求。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一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 【目的要求】 (一)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用用;问诊是了解病情及 疾病全过程的最好方法。 (二)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在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 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实习1学时。第二节常见症状【目的要求】(一)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并了解各症状的鉴别诊断。(二)掌握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及规律。【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8-10个常见症状重点讲授,并结合具体症状讲解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与规律。其他症状供学生自学与参考。(一)发热1、发热的概念与机理。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3、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4、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二)疼痛1、头痛、胸痛与腹痛的病因与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2、头痛、胸痛与腹痛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三)水肿1、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理。2、水肿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3、心原性水肿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4、水肿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四)咳嗽与咯痰、咯血1、咳嗽与咯痰的发生机理、病因与临床特点。2、咳嗽及咯痰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3、略咯血的病因及伴随症状。4、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五)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理。2、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1)肺原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2)心原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与右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呼吸困难。(3)中毒性呼吸闲难。(4)血原性呼吸困难:严重贫血与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呼吸困难。(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2 学时,实习 1 学时。 第二节 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一)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并了解各 症状的鉴别诊断。 (二)掌握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及规律。 【教学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8-10 个常见症状重点讲授,并结合具体症状讲解分析 症状的一般方法与规律。其他症状供学生自学与参考。 (一)发热 1、发热的概念与机理。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 4、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疼痛 1、头痛、胸痛与腹痛的病因与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2、头痛、胸痛与腹痛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水肿 1、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理。 2、水肿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 3、心原性水肿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4、水肿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咳嗽与咯痰、咯血 1、咳嗽与咯痰的发生机理、病因与临床特点。 2、咳嗽及咯痰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咯血的病因及伴随症状。 4、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五)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理。 2、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 (1)肺原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 (2)心原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与右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呼吸困难。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血原性呼吸困难:严重贫血与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呼吸困难。 (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
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对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六)恶心与呕吐1、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理、病因与分类。2、恶心与呕吐的临床特点及对鉴别诊断的价值。3、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七)呕血与便血1、呕血与便血的概念与病因分类。2、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对病因诊断的意义。3、呕血与便血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八)腹泻1、腹泻的概念与发生机理。2、腹泻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3、腹泻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九)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原因。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十)黄疽1、黄疽的概念及黄疽的病因分类与发生机理。2、三种黄疽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3、黄疽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三种黄疽的鉴别要点。【学时分配】课堂讲授9学时。第二章检体诊断第一节基本检查法【目的要求】(一)熟悉视诊、触诊、诊、听诊、嗅诊五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二)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三)掌握五项检查法的内容、正常状态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一)基本检查方法1、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2、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3、即诊方法(间接即诊法与直接即诊法)与吲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5、膜诊方法及其对某些病态鉴别诊断的价值。【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学时,实习1学时
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对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六)恶心与呕吐 1、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理、病因与分类。 2、恶心与呕吐的临床特点及对鉴别诊断的价值。 3、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 (七)呕血与便血 1、呕血与便血的概念与病因分类。 2、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对病因诊断的意义。 3、呕血与便血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 (八)腹泻 1、腹泻的概念与发生机理。 2、腹泻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 3、腹泻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 (九)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原因。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十)黄疸 1、黄疸的概念及黄疸的病因分类与发生机理。 2、三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3、黄疸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三种黄疸的鉴别要点。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9 学时。 第二章 检体诊断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 【目的要求】 (一)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五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二)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掌握五项检查法的内容、正常状态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基本检查方法 1、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 2、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 浊音及实音)。 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 5、嗅诊方法及其对某些病态鉴别诊断的价值。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1 学时,实习 1 学时
第二节一般检查【目的要求】一、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二、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3、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6、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8、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9、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学时,实习1学时。第三节头部【目的要求】(一)熟悉头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二)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一)颅形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变形颅)。(二)头部器官1、眼:眉毛、眼脸、结膜、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2、耳:外耳、中耳、乳突、听力。3、鼻:鼻的外形、鼻翼扇动、鼻中隔、鼻出血、鼻粘膜与分泌物、鼻窦。4、口腔: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龈。舌与舌苔、咽喉与扁桃体、口腔气味。5、腮腺:正常状态、位置与肿大的意义。【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学时,实习1学时。第四节颈部【目的要求】(一)熟悉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二)了解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外形与分区
第二节 一般检查 【目的要求】 一、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二、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 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8、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 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9、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1 学时,实习 1 学时。 第三节 头部 【目的要求】 (一)熟悉头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 (二)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颅形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 (二)头部器官 1、眼:眉毛、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 2、耳:外耳、中耳、乳突、听力。 3、鼻:鼻的外形、鼻翼扇动、鼻中隔、鼻出血、鼻粘膜与分泌物、鼻窦。 4、口腔: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龈。舌与舌苔、咽喉与扁桃体、口腔 气味。 5、腮腺:正常状态、位置与肿大的意义。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1 学时,实习 1 学时。 第四节 颈部 【目的要求】 (一)熟悉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 (二)了解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外形与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