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使用)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海 南 医 学 院 临 床 学 院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李羲课程主任:开课单位:物理诊断学教研室课程编码:课程中文名称:诊断学课程英文名称:Diagnostics(Physicaldiagnostics)诊断学是研究和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一门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本课程的目的:通过理论讲授和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采集与诊断疾病有关的全部临床资料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客观、系统的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为学习临床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学习者应通过常见症状与体征、体格检查、问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作出诊断。能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适应诊断技术的新发展,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更新与改进,并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为了更好地配合《诊断学》第六版教学,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学时分配及具体安排均作了相应地调整。课程讲授与实习之比为1.2:1(见附表1)。为保证实习质量,规定了必须见到的180种体征(见附表2),作为检体诊断的质量控制指标。本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学使用,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及护理学专业可参考使用。先修课程要求:基础医学本课程计划141学时,其中物理诊断96学时,实验诊断45学时。选用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第七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学手段: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考核方法: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 李羲 开课单位:物理诊断学教研室 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 诊断学 课程英文名称: Diagnostics(Physical diagnostics ) 诊断学是研究和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一门科学,是联系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 本课程的目的:通过理论讲授和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技能,学会采集与诊断疾病有关的全部临床资料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客观、系统的 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为学习临床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学习者应通过常见症状与体征、体格检查、问诊、实验室检 查、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 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作出诊断。能掌握 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 一步学习各种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为适应诊断技术的新发展,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更新与改进,并对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为了更好地配合《诊断学》 第六版教学,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 《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学时分配及具体安排均作了相应地调整。课程讲授 与实习之比为 1.2:1 (见附表 1)。为保证实习质量,规定了必须见到的 180 种体征 (见附表 2),作为检体诊断的质量控制指标。 本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学使用,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及护 理学专业可参考使用。 先修课程要求:基础医学 本课程计划 141 学时,其中物理诊断 96 学时,实验诊断 45 学时。 选用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第七版, 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手段: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考核方法: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诊断学教学进程安排表(附表1)学时章节教学内容理论合计实践物理诊断部分1绪论10690常见症状110问诊253基本检查方法、一般检查633头、颈部检查6912 胸廓、肺部检查6912 心脏、血管检查612 9腹部检查422生殖器、脊柱与四肢检查4610神经系统检查639心电图检查143全身体格检查743病历与诊断方法合计484896实验诊断部分引言、常用检查、免疫检查及血9312液检查325骨髓细胞学检查341止血及凝血障碍检查314尿液检查336肾功及妊娠试验341肝功检查532粪便、十二指肠引流液、脑脊液、431浆腺腔穿刺液检查合计301545总计7863141
诊断学教学进程安排表(附表 1)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物理诊断部分 绪论 1 0 1 常见症状 6 0 9 问诊 1 0 1 基本检查方法、一般检查 2 3 5 头、颈部检查 3 3 6 胸廓、肺部检查 6 9 12 心脏、血管检查 6 9 12 腹部检查 6 9 12 生殖器、脊柱与四肢检查 2 2 4 神经系统检查 4 6 10 心电图检查 6 3 9 全身体格检查 1 3 4 病历与诊断方法 4 3 7 合计 48 48 96 实验诊断部分 引言、常用检查、免疫检查及血 液检查 9 3 12 骨髓细胞学检查 3 2 5 止血及凝血障碍检查 3 1 4 尿液检查 3 1 4 肾功及妊娠试验 3 3 6 肝功检查 3 1 4 粪便、十二指肠引流液、脑脊液、 3 2 5 浆腺腔穿刺液检查 3 1 4 合计 30 15 45 总计 78 63 141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1.熟悉诊断学的概念及内容;熟悉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及新进展;2.了解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二、课程内容1.学习临床诊断的意义。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4.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重点、难点1.诊断学的概念及内容2.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3.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及新进展4.诊断学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四、思考与练习1.诊断学的概念及内容。2.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3.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及新进展。问诊第一篇第一部分(一、二、三章)问诊的方法、内容、技巧一、学习目的1.明确问诊的重要性2.熟悉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3.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一、学习目的 1.熟悉诊断学的概念及内容;熟悉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及新进展; 2.了解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二、课程内容 1.学习临床诊断的意义。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 波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4.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 1.诊断学的概念及内容 2.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3.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及新进展 4.诊断学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 四、思考与练习 1.诊断学的概念及内容。 2.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3.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及新进展 。 第一篇 问诊 第一部分(一、二、三章) 问诊的方法、内容、技巧 一、学习目的 1.明确问诊的重要性 2.熟悉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3.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1.问诊的重要意义;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4.问诊的内容:(1)一般项目(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5)各系统(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造血、内分泌代谢)的问诊要点。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重点、难点问诊的重要性:主要内容:技巧:方法。四、思考与练习1.问诊的主要内容:2.问诊的重要性;3.问诊的主要技巧;4.问诊的主要方法。第四章常见症状一、学习目的1.掌握常见症状发热、水肿、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发、呼吸困难、呕血、便血、腹痛、黄疽和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各种症状的常见病因、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2.熟悉各种症状的发病机制。明确各种常见症状的基本概念。二、课程内容1.发热(1)发热的概述(2)发热的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3)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二、课程内容 1.问诊的重要意义; 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4.问诊的内容: ⑴一般项目 ⑵主诉 ⑶现病史 ⑷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 ⑸各系统(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造血、内分泌代谢)的问诊要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 问诊的重要性;主要内容;技巧;方法。 四、思考与练习 1.问诊的主要内容; 2.问诊的重要性; 3.问诊的主要技巧; 4.问诊的主要方法。 第四章 常见症状 一、学习目的 1.掌握常见症状发热、水肿、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发绀、呼吸困难、呕血、便 血、腹痛、黄疸和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各种症状的常见病因、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 2.熟悉各种症状的发病机制。明确各种常见症状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内容 1.发热 ⑴发热的概述 ⑵发热的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⑶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