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 的道路。所谓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从这个时期发轫、 源起。 光茶文化的积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170万 什前心谋猿人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经历了直立人、早 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到现代人的演进,渡 过了旧石器时代、中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通过原始 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的门槛。这标志着他们已经艰难地越过了蒙昧、野蛮而 迎米了文明的曙光。中国大地的文明曙光,最早是以满 天星斗式的多元发生为特点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后 期,我国广大的区域内,即已经形成了若干初级文明的 文化区域:陕晋豫文化区、乐文化区、湖北文化区、 长下游文化区、鄱阳湖一一珠江流域文化区、辽西河 套文化区。这些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断地积累、发展、碰 撞,最后通过在中原地区的父礼、融合,完成了中国古 代从野蛮到文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建立起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文明国家王朝一一 夏。 我国古代是在基本上没有改变氏族结构的情况下 进人阶级社会的,因而它在政治制度的架构上还保留着 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夏王朝基本上还是氏族方国联盟 的王朝,王权通过巫术神权去体现,其思想文化还带有 强烈的氏族观念和宗教神权的巫术特征,人们的思想意 志,归根结底,要以神的意志为转移。 商代是神权政治的极盛时期。商王国政治地理相对
26 忠立猛源忠 狭窄与它统治区域广人的矛盾和以子姓为主的家族统 治集团与外服异姓方国的矛盾,促使商的国家宗教愈来 愈向强化神权、土权的方向发展。商代的巫术神权无所 不色,其思想、文化、艺术无不带有典型的沟通人神的 神话或巫术的意义。 殷商以一味迷信天命走向残暴导致了国家的火亡。 调初“封建亲戚”,在“因于殷礼”的基础上,吸收殷 :国的教训川,制定了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主导思想 的礼乐文化,完善周王朝的上层建筑。这是我国古代神 权思想解放、理性文化思想形成的第步。 礼乐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德”。周人强调“敬德”, 强调用人力、人的道德保有“天命”即学握政权,主张 用体现国家制度、人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礼”来 稳定社会的等级秩序:用“乐”来引导人们在遵守等级 秩序的前提下的亲和。这是商周之际统治思想也是文化 思想的重大变化。它孕育和涵盖的“人治”理性精神和 一统“和合”精神,对中华民族和大统国家的形成都 有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 春秋时期,王室疑微,诸侯争霸。新型的君主专制 国家和郡县制的发展,使处于儿个不同文化区域的争 大国逐渐形成几个不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法制度的崩 溃,“学在官府”的局前被打破,私学的发展,推动了 学术文化的普及和文化思潮的发展。急剧动荡的社会变 革,戎狄蛮夷和华夏融合,农业、工商业、科学技术的 发展,激发了思想家们对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如天人关
27 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华夷关系以及忠孝、仁义等 思想伦理学说的探讨。由是,随着争霸各国为了富国强 兵而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不同的政治主张竞 相揭出,不问流派的私家讲学和各成家之言的私人著 述逐渐发展。儒翠显学之争已揭开了文化争鸣的序幕。 战国以后,新成长起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处 在统·中国的激战之中,他们希望从思想家那里吸取新 的学说利片茶,礼贤下士成风,学术政策宽容,为七人 冲破H思想的束缚,探求创作新的思想创造了极为有利 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促使不同观点的各种蓍作雨后 春笋般涌现,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 农、小说诸家纷然并存,相互驳难,形成了错综复杂、 生动活泼的白家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是华夏各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春秋 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智慧的结晶。百家争鸣的出现,标 志着华夏文化的成熟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古代理性文化 已经达到了博大的、难以攀登的高峰。它的出现,不仅 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和文化的基 础,也为中国几干年的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 千多年来,历史上的许多思想都可以从战国诸子的学说 中找到源头,甚至今大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我们也可 以或多或少地从诸于那里发现头绪。 第二个时期,秦汉。 这是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此期以封建经济政治制 度为基础,以汉民族形成和各民族交往的加强为背景
28 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的文化格局。这 样的格局…直延续到了有清一代。 茶阜朝建立起空前统·的大统政权,为思想文化 的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秦始皇坚持法家路线,力图 构建起服务于大·统政治的以文化专制主义为特色的 文化体系。他的努力没有成功,强制性的文化统一没有 产生与封建政治共同发展的结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儒家思想最适立封建政治的 要,渐成政治家们的共识。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 需要,确立“罢斥T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将儒家经 学正式确定为官学,以政权力量树立起儒家的权威。在 解决汉代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方面,儒家 充分显示出它的理论力量。在儒家思想指导下,汉武帝 在政权建设和巩固多民族统·国家乃面努力开拓进取, 扩大∫封建大一统政权的政治彬响。通西域和开发西 南,使西北、西南各少数心族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以 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多民族统一的文化格局还步形 成。其后,汉宣帝亲自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以皇帝兼 宗帅、教主身份裁决五经异同,是以皇权专制的儒学形 式进步控制思想的标志。宣帝开始注意用符瑞粉饰政 治,在白虎观召开经学会议,形成封建社会的法典性文 献一《白虎通义》,儒家政治伦理原则在社会得到全 面落实。 儒家统领文化的格局确立后,哲学、史学、文学、 教育、科学技术以至社会风俗等各文化领域,日益浸润
29 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大一统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创 造力量,但是,与此同时,其高度一统的负面效应也开 始显露出:来,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着消极 的影响。 第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个高峰期。从魏晋南北朝 开始,中国文化结构经历了一次更新和充实的过程,到 隋唐五代时期终于发展到了光辉灿烂的阶段。 两汉时期神学化的儒学长期处于独尊的地位。然 而,从汉末起,社会环境的巨变以及自身方面的原因使 得儒学式微。以玄学为先导的多种文化因素竞生并长, 不但一变百草萧疏而为万木峥嵘,而且也为道教从原始 幼稚走向完备成熟、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并得到迅速发 展,扫清道路。经过不断的调整组合,到南北朝后期, 儒释道三家并立主导文化的格局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 时期,各族人口的频繁流动与接触,使得异质性十分鲜 明的胡汉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了不可避免。入 主中原的胡人在被汉文化涵化融合的同时,也为汉人注 入了胡文化的新鲜活力。在南北交往过程中,文化的进 步逐渐泯没了民族隔阂,中华文明在登上一层新的台阶 后,终于进一步实现了在根基方面的趋同。然而,由F 长期分裂隔绝,又使得南北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存在。 南人善创新,北人重传统;南人重文,北人尚武;南人 学问清通简要,北人学问渊综博广,凡此种种,都是这 一时期南化文化趋异性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