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多拓荒者。这即是说,中国文化史学科自身发展的强 劲内驱力,也是不容忽视的。要言之,此期中国文化 史研究复苏的原因与20一30年代肇端的原因,·一脉相 承,只是因时代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愈加斑斓的特色 罢了。 同时,也当看到,此期的中国文化史研究虽然成 就斐然,超迈了前期,但它在更高的层面上并没有完全 解决前期业已提出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新的分歧。例 如,柳诒徵等人早巴提出,中国文化史应是综合的,不 垃是专]史的组合,这在今天虽成共识,何究竟成怎 样实现综合,当年的柳诒徵等人在实践上并未解决,今 犬我们也仍然处于摸索的过程中。文化概念的界定依 然莫衷一是,此不待言:但是,知今文化史的界定本 身也成了争论的问题。此外,朱谦之曾提出文化史研 究的理论基础河题,应当说,迄今足以表现中国气派 的文化学理论,尚未之见。从四方引入的各种文化学 理论为数虽多,们有经久生命力的学说也不多见。陈 寅恪所说的失之于“滞”的旧派学者固然不存在了,但 他对子失之于“诬”的新派学风的批评,却不能说已 尤现实的意义。 学术的本质在发现问题,追求真理。从这个意义 上说,上述的现象是正常的,它反映了学术研究尤止境 和学术研究的艰辛。但是,重要的·点是,不应沉面于 概念的争论m停止了实践的探索。前苏联的学者说得 对:“如果只集中注意力去制定一个什么是文化,什么
21 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准确的、完善无缺的定义,再开始研 究俄国文化史未必是合适的。”①惟其如此,我们以为在 学术界有的研究基础上,编纂一部多卷本的《中国文 化通史》,不仅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且其本身即是 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中国文化史发展脉铬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因受其根本矛盾在不回同发 展阶段上的具体展开形式的制约,从而显现出阶段性 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 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②之,注意事物发 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对下正确认识事物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实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来便重视人类社会 历史的阶段性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关系是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和政变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了“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和“具有独特的特征的”所 谓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 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 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个特殊阶段”。③ ①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哩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第38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年版第3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进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5页
22 缘是可知,欲理解中国文化史,注意其发展过程中 的阶段性,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文化史是中国通史的-部分,们其分期应有其 自身的根据,而不能强求与政治史或经济史相一致。固 然,一定的文化是一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在观念形态上 的反映,但是,此种反映绝非径情直遂的,而是通过复 杂的中介医面实现的。因之,二者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物 质与精神的关系,以为政治经济是第-·性的,文化是第 二性,是政治经济的派生物。事实上,文化自身有很强 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从人类历史上看,精神文明 并不总是与物质文明可步。如古希腊的生产力并不发 达,但却创造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在欧洲历史上,德 国曾长期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但这并不影响她时常占 据欧洲文化交响乐闭中第一提琴手的位置。同样,春秋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的童年,物质文明水平不高,但它 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巨人辈出的黄金时代:宋 代国势孱弱,但人多公认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 的又一个高峰期。陈寅恪甚至这样说:“华夏民族之文 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赵宋之世。”① 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当考虑到以下几种因素: 其-一,中外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 的,在历史上国文化曾广泛吸纳了域外文化,其中尤 ①《邓)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高二编》,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生
23 共是东汉后传入的印度佛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 发展。而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更是有力地冲击了中 国文化,促使其解纽、转型和近代化。中国文化的发展 包含着外来文化的基因,后者提供了重要的内驱力,这 是不容忽视的历史现象。 其二,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 的。汉唐之际中国文化进入了发舒的重要时期,其间以 汉族为主体的多心族的大融合,同样深刻地滋响了中国 文化的发展。故陈寅恪曾反复强调指:必须明白民族 与文化的关系,“始可与言存国中古文化史”。①实则, 与言中国中古以后的文化史,也依然不容忽视民族与文 化的关系。这只须指出:蒙古族与满族曾先后入主中原, 分别建立了元潮与清朝,有力地彬响了中国文化的发 展,就足以说明这·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 族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国文化的源起与发展是瓦为表里、 相辅相成的。 其三,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指 出,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定阶段 上其有独特特征的所谓社会,即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形 态,如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文化的 发展虽然并不总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但是, 归根结底,文化的发展又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所构成 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成的,即一定的文化形态适应于所 ①《寒柳堂集》,: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24 由产生的一定的社会形态。所以,有所谓古代社会文化、 封建社会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等的分际。这是具有 普遍意义的唯物论的观,点。 缘此,从文化的性质和中外文化关系的发展态势上, 学术界对中国文化史曾有以卜两种长时段的分期: ()自远占迄西周①,属古代社会的文化:自西周 迄明清,属封建社会的文化:自鸦片战争以降迄新中国 建立,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近代文化。 (二)自远古迄汉代,是为中国文化独立形成与发展 的时期;自汉代迄明末,是为中国文化积极吸纳域外文 化,尤其是印度佛教,从而使自身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的时期;自明末迄新中国建立前,是为西方文化渐次传 入,中西文化相激相荡终相融合和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 文化转型的时期。② 上述两种分期,取角不同,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注 意到了中国文化的阶段性发展,但略嫌疏阔。依上述理 路,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大势,还可以进一步大致分成六 个时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辽宋西 夏金元:明清(前期):近代。兹分述如下: 第一个时期,先秦。 这是中国文化的孕育、化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化 的奠基期和第一个高潮期。先秦文化的集成奠定了中 ①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学术界存在争论。这里以西周封建说举例。 ②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