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io 中国知识分子丛书· 《中国知识分子丛书》总序 许明 河南人民出版社组织的这套大型丛书接近完成的时候,将是 本世纪的最后一二年了。作为编者,我们感到幸运的是,我们有 了一个机会在充满风风雨雨的百年中国的一个转折点上,回顾和 展望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辛的然而又是十分辉煌的路程。 应当说,在20世纪剩下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力图全面地在 思想、学术、理论上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足迹,特别是近百 年来,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动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的心灵历程、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探求他们在推动历史进步过 程中的巨天作用,是十分适时的。这不仅仅因为,知识分子作为 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过去在理论上缺少相应的研究,从而削弱 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的认定和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 也因为,我们深信,这项系列工程的展开是对百年中国文化运动 的一次自觉的反省和展望。 五四以来,苦雅的中国在各种阵痛中终子迈开了向现代化前 进的历史步伐。然而,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因袭的历史包状太沉 重,或许是客观的社会条件不允许,,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路途,特 别艰难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一切进步的、爱国的、民族主义 1
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不在力图体现历史要求的同时又啮咬着自己的 灵魂,急匆匆地锻造自己的“批判的武器”。历史没有准备一个成 熟的经过现代社会洗礼的知识群体,恰恰相反,中国知识分子是 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背负着责任,探索着前进的。而80年代, 所有这些内在的矛盾:历史要求与知识准备、文化传统与社会批 判、政治理念与大众心理…都充分地暴露了出来。知识分子的 敏感心灵又一次经历了深刻的洗礼。 在这个复杂的历史变动中,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选择的改造 落后和分裂的中国的杜会工程获得了初步成功一尽管经历了深 重的坎坷和曲折。五四时期诞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批朝 气蓬勒的真正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的热忱,深刻地影响和主宰了百年中国的衽会生活的变革。然 而,与“推翻旧世界”的历史任务不同,80年代所提出的历史要 求是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建设一个经济政治一文化的 现代中国。所以,80年代文化与社会的变化、改革开放所带来 的新的矛盾和困惑,对所有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讲,也都是全 新的课题。 在沉重的历史负荷面前,素有“以天下为己任”传统的中国知 识分子是不能无动于衷的。《中国知识分子丛书》将为有志于中 国现代化事业的学者提供机会,研究在历史变革中知迟主体的思 想轨迹与社会功能,研究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知识心灵的自我 调整、自我完善的历程。从面在更深的层面上研究中国文化的现 代钱型。 担当起这套丛书编辑任务的是一群40岁上下的中青年学 者。其中大多数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经历过“文革”以及80年 代的开放改革,与同时代人一样,经历了思想上的种种动荡和痛 苦的反复。然而,他们执著地求索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性之 路。有了80年代那段特殊的经历,就如他们的年龄所标志的那 ·2●
样,在思想上开始走向成熟了,对现代中国来讲一种沉稳的理性 比之激情更为需要。清理极为复杂的中国文化中国知识分子走 过的路程,提高到学术理性的层面上去认识一个社会文化的载体 知识者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是建设新文化所急需的。由此, 本着“开放、求卖、ˉ建设”的精神,我们祈望一切关怀当代中国命 运的朋友们支持这项事业并提供意见,惠赐佳作。 到本世纪末、8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中青年学者将进入 “知天命”之年,然而,有什么能比参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建 设更能激起生命的热忱呢?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完成什么,但重要 的是他们在做什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是为序。 1992年6月6日于北京钟鼓楼 。3
中国知识分子丛书· 编 序 本书30篇论文,围绕一个主题: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 神。时间跨度虽长(从先秦一直论到现当代),但所论的问题, 均关涉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取向、价值追求、道德理想以及他 们的文化定位。它虽不能说是全面地,但也可以说是集中地给中 国知识分子心灵的历史轨迹作了一次鸟瞰。 庞朴先生所论极是:“放眼整个世界,拿希腊、印度、中国这 三大古老文明做比较,人们会承认,从伦理、政治为轴心,不甚 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学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倒是更为窟有 人文精神的。”(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论纲>)中国 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精神内核。《孝经》记述孔子之 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水火有气面无生,草木有生而 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 贵也.”(《荀子·王制》)“人为贵”的思想很好地表达了中国文化 中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以此为出发点,先秦的思想家,也即那 个时代的最大的一批知识分子,为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一脉 相承的传统,奠下了坚实的基石。《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优乐圆融中国的 人文精神》(花朴)、《孔子论君子》(刘振东)、《救世、游世、媚 。1◆
世一先秦诸子心态录》(钱宪民)等一组论文,就是对以先秦 诸子文化为代表的人文精神的一种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先秦人 文精神确实是中华民族健旺的青春象征,是朝气蓬勃的充满生命 力的活的文明之源。它重德行、讲仁性、举尊严、强责任。用现 代新儒家的话来讲,先秦之儒,是生气贯注的儒。“儒有可亲而不 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刚毅有如此 者,”(《礼记·儒行》可以这样说。后世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 秀的人格构成,就是先秦思想家所阐述的人文精神的承受和发 展。 我们把汉以后直到清中下叶,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发育 的第二个时期。从社会发展阶段看,这个时期恰恰就是封建制度 从建立、完善、巩固、盛兴走向逐步衰亡的时期。在世界史上, 唯独中国提供了封建专制制度最完整、也最为漫长的社会形态, 在这样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依附性的 社会阶层,其精神人格的形成和变化,紧紧地与封建社会的政治 和社会生活的结构相关联。其间,健旺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一直绵 延不绝,不仅在“文景”“贞观”等盛世,知识分子(士)的社会理 想得以崭磊,即使在朝政衰败、世风日下的王朝末期,知识分子 重操守,讲德行的精神品格,也并没有完全湮灭。《汉代的士》 (陈奕纯)、《西汉前期的政治与人文精神》(王廷洽)、《明清之际 启兼学者的人文精神》(朱义禄)等论文,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 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抱负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 载)的广阔胸怀。更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王阳明等一代理学大 师,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提供了形而上的论证。他们的孔 颜乐处、天人同体、圣人气象、民胞物与、浩然正气…等论 述,雄辩面又理性地宪成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证 明,它直接影响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足迹。对这一段长达一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