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危机 论中国建会的超稳定结构 全观涛刘青峰著
出版说明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何在?这是史学界久有争议 的问题。近些年它又被提了出来,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是我们探讨问题 所应采取的态度。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加以探讨, 从历史发展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在史学领域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神益的。 《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一书,运 用控制论、系统论等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大量史斜,提出了系 统的观点,试图说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在于它是一 个超稳定的系统。这是一种新的探索。我们出版它,并不是把 它当作定论看待,而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开展百家争鸣,以 期对这一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一九八三年四月
史学领域的新探索 包遵信 还是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明友那儿读到一 篇论文打印稿。它就是现在这本论著的雏型:《中国封建社会的 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当时给我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它有 殷迷人的魅力;进而对作者这种大胆的探索,表示由衷的叹赏。 与那篇论文相比,现在这本《兴盛与危机》分量已多了好几倍, 但读了它,依然会使你耳目一新。 一部学术论著,我说它“迷人”,是否有点不伦不类?其实, 科学上任何创新的价值固然是在它能给人更真切的知识,但它 最先打动人的往往是让人领略到一种美的快感。美学上有所谓 “以美引真”的说法,我的这种感受是否就是这个道理?这部论 著从结论到方法,都是以往一些史学论著未曾道及的,对于象 我这样一个虽与史学有缘而又没有入门的人,读了以后有种闻 所未闻的新奇感,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值得庆幸的是,事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这种感受。现在 史学界围绕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正在热烈地争论着。 这场争论的引发点,就是作者那篇论文的发表,把这个非常困 惑人的老问题向人们重新提了出来。与二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 初的两次讨论相比,目前的讨论中已有不少论述把这个问题的 探讨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不再满足于引经据典,而是放 1
开了袍野,从历史整体的宏观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虽 然这还只是一个初露的势头,却也非常令人可喜,而这一特点 在这本论著中则是最为突出的。作者充分吸取了前人和时贤研 究的成果,运用现代斜学的方法,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崭新 的看法:中国封建社会是个超稳定系统,这就是它能长期延续 的原因。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对“超稳定系统”这个说法,当 然只能褒贬随人,可以继续讨论。但作者这种从历史整体观上 解剖中国封建社会的内部结构,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几个 方面的交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历史变化中进行综合的探索,这 同那坐单纯从某个局部、某个方面去寻究历史演变的终极原因 相比,在方法论上不能不说是个长处。 说到方法论,就使人想到我们的历史研究,许多问题,许 多人物,在我们史学家的笔下,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总是在两 个极端之间摇摆。虽则肯定或否定都有它们一定的道望,但 人们不免狐疑:难道历史研究的目的仅限于此吗?何况这种肯 定或否定虽是截然对立,但从方法论上深究,它们往往文都是 从同一原则出发的。历史科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的。现在有些被称为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很难说和历史 唯物主义教本中讲的有什么两样。历史开究中这种原理化倾向, 非但没有给理论增添什么光彩,反而使一部分人丧失了对理 论的信心。现在有些同志埋头于史料的整理和考,而不 屑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多少也是对这种倾向的反抗。 虽然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克服这种倾向但空减重视理论也同 样于事无补的。理论本身也应该发展,研究方法更需要改 进。 目前我们的历史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描述和议论的方法,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满足于作一些定性的判断。定量 。2
分析和比较研究,不过时隐时现地在历史科学的大门之外徘徊, 更不用说有意识地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了。难怪有人说 我们的历史科学还停留在古典科学的时代哩!可怕的倒不是我 们目前暂时落后的现状,而是满足于这种现状,维护这种现状。 现在这本论著的出版,能不能给这个现状打开一个缺口?至少 它是第一次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引进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领 域,并从实践上为我们作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这件事的意义 恐怕要远在它的结论之上。 作者在这本论著中运用了控制论、系统论和数学模型的方 法。我完全相信作者说的,这些方法并不象有幽人想象的那么 神秘。不过目前不少间志对它们都还是相当主疏的。我就是这 样的一个。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抵制它,用一顶“西方资产 价级货色”的大帽子堵住它?这是我们相当熟悉,也是屡试屡 败的老办法。鲁迅有篇随感录,题目叫做《来了》。大意是说中 国人遇事总是不问虚实,不穷底蕴,只要听见有人说“来了” “来了”,就都闻风而逃,最终推免上当。它的用意是在揭露当 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盲从和自大。盲从造就对已有事物的迷信, 自大助长了对新鲜事物的抵触。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吃过这种盲 从和自大的苦头,虽然健忘也是某些人的特性,但对大多数人 来说,恐怕谁也不愿再来充当一次现代堂·诘诃德式的英雄 。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控制论、系统论,它们只能丰富历史唯物 主义,并不能代替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研究中引用现代科学方 法,这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致的。在这方面进行探素的同 志,也不曾有超越历史唯物主义这种不切实际的奢念。这本论 著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令人费解的倒是,恰恰那些一提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