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 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 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 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 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 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 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 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 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 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 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 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 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 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 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 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 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 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 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 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 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 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 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 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 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 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 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 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 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 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 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福建省建瓯市 2017 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 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 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 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 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 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 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 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 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 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 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 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 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 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 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 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 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 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 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 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 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 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 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 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 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 偏执不证自明。以 “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 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 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 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 文艺报 》,有 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 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 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 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 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 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 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 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中和美学”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 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 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 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 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中和美学”的主张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 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节选) ①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 水取其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 自号“坚净翁”。 ②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 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 不够。到他这一辈,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 炼了启功的意志。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 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 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③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 空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 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 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 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 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 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用笔何如结字难,纵 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④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 界,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 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 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 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 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 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中和美学” 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 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 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 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 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中和美学”的主张。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 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节选) ①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 水取其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 自号“坚净翁”。 ②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 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 不够。到他这一辈,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 炼了启功的意志。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 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 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③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 空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 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 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 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 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 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用笔何如结字难,纵 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④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 界,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
的字。2000年4月,8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 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年10月,91岁高龄 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 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2004年7月,他出版了《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 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⑤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 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 的劳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 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⑥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 要制成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启功先生断然拒绝 了他的要求,还批评了他毫无诚意。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 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启功缓缓问道:“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 炸我?”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答:“那当然不会。”启功说:“那我 就放心了你走吧。” ⑦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 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从 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 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 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⑧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 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 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 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 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 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一一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 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 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徐可 《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 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 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②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 导”,他总是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1999年,他被任 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 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享 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 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 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的字。2000 年 4 月,88 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 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 年 10 月,91 岁高龄 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 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2004 年 7 月,他出版了《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 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⑤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 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 的劳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 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⑥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 要制成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启功先生断然拒绝 了他的要求,还批评了他毫无诚意。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 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启功缓缓问道:“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 炸我?”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答:“那当然不会。”启功说:“那我 就放心了你走吧。” ⑦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 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 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从 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 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 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⑧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 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 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 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 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 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 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 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 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徐可 《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有 删改) 相关链接 ①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 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 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②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 导”,他总是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1999 年,他被任 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 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 “部级”;直到 2000 年之后,享 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 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 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启功向溥心畬学画,证明了书法与绘画等艺术创作都有共通的审美意趣。元代 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可是启功通过几 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这说明凡学习,不可尽信权威,要敢于质疑。 B.启功先生88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 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 的可读性 C.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启功自曝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 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以启功先生的自曝其丑、 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D.有人假冒启功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他对此非常愤怒,而有人假冒他 的书法去销售,他却表现得很超然。这反映了启功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 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启功经常主动赠字给一些普通老百姓,如修理工、服务员,这在客观上提高了 他书法艺术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C.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 坚决,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D.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 “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E.启功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 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6.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 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 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 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 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 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一一半张小纸上 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纸条。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 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一一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 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一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 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种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 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画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 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启功向溥心畬学画,证明了书法与绘画等艺术创作都有共通的审美意趣。元代 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可是启功通过几 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这说明凡学习,不可尽信权威,要敢于质疑。 B.启功先生 88 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 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 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 的可读性。 C.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启功自曝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 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以启功先生的自曝其丑、 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D.有人假冒启功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他对此非常愤怒,而有人假冒他 的书法去销售,他却表现得很超然。这反映了启功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 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启功经常主动赠字给一些普通老百姓,如修理工、服务员,这在客观上提高了 他书法艺术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C.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 坚决,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D.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 “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E.启功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 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6.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7-9 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 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 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 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 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 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 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纸条。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 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 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 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种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 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画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 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经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一一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一一他们搬进来了。 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 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 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 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 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 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一一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 了,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 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 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一一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 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 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一一个大的和一个 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 傲的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的人, 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7.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以“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 徘徊”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情低沉的情感基调,同时设置了悬念,吸引读 者的阅读兴趣,还与后文相关情节形成了照应。 B.第一段中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意在表明主 人公东西搬得非常干净,做事十分细心。 C.作者在第十一段中写道:“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 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意在表现男主人公情感已极度哀伤, 像溺水之人室息的感觉,为后文他积极乐观地振作起来做铺垫。 D.《半张纸》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男主人公的家庭琐事,情节波澜起伏,情感 真实动人 E.《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 表现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旨在表现20世纪初的瑞典资本主义社 会里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又对幸福充满坚定乐观的期待,选材别致,语 言平实,构思新颖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经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 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 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 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 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 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 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 L 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 了,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 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 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 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 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 一个大的和一个 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 傲的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的人, 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7.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以“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 徘徊”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情低沉的情感基调,同时设置了悬念,吸引读 者的阅读兴趣,还与后文相关情节形成了照应。 B.第一段中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意在表明主 人公东西 搬得非常干净,做事十分细心。 C.作者在第十一段中写道:“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 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意在表现男主人公情感已极度哀伤, 像溺水之人窒息的感觉,为后文他积极乐观地振作起来做铺垫。 D.《半张纸》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男主人公的家庭琐事,情节波澜起伏,情感 真实动人。 E.《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 表现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旨在表现 20 世纪初的瑞典资本主义社 会里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又对幸福充满坚定乐观的期待,选材别致,语 言平实,构思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