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音象包括两种形态:一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 体验,二是由拟音词模仿、类比乐音形成的声音效果。 就前者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氛围,从而在整体上营造 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这种整体性效果往往是音乐、声调、平仄、对仗等多维 作用的结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 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 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最具 代表性 首先来看齐言歌诗。任半塘《唐声诗》考证出入乐的声诗涉及150余调,包括王 维、李白等60多位诗人的1500余首齐言诗作,其中为后人熟悉的诗调有《渭城 曲》《梅花落》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据任 半塘考证,王维当时乃作徒诗,非作歌辞”。又“辞借用王维诗,曲亦同时人作 王维之后,时人或将其配乐而歌,或仿其格律再造歌诗,音乐与文字总是同时出 现,晚唐之后,学者们展开过对《阳关三叠》唱法的讨论,这个问题一直争论至 今。但不论如何,《渭城曲》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 别,因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以感伤基调为主,即便《渭城曲》先有辞, 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旋律而产生的“三叠”唱法,对诗意升 华无疑有重要作用,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 比更为突出,友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其次,唐代的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歌辞,王小盾对“歌辞”定义如下:“所 有歌唱之辞的总称,凡具有一定歌调、旋律特征较丰富的吟词,亦属歌辞。” 唐代音乐文化异常繁荣,雅乐、胡乐、俗乐同时并存。与魏晋具有鲜明雅乐性质 和江南风格的清商乐不同,甚至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 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文叙子》中言:“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 畅,感动里人。”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 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 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意”相结合,从而使其意义获得彰显 概言之,因为唐代杂言歌辞本身就是入乐的,所以其音乐性比齐言歌诗更明显, 这一过程中“音象”的体现更直接,作用也更显著 由格律产生的“音象”是由音乐产生的“音象”的变体。中国诗歌格律化出现于南北 朝之后,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试图在音乐与文学分论之后,重新实现文学 的音乐性,甚至有学者认为“永明体的出现不是诗乐分离的产物,恰恰是诗乐结 合的产物”,即是承认诗歌格律本身就带有音乐性,或者说,格律是对音乐韵律 美的继承和改造。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类实质和 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 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 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 新的“音象”存在形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福建省宁德市 2018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 月)质量检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代“音象”包括两种形态:一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 体验,二是由拟音词模仿、类比乐音形成的声音效果。 就前者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氛围,从而在整体上营造 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这种整体性效果往往是音乐、声调、平仄、对仗等多维 作用的结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 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 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最具 代表性。 首先来看齐言歌诗。任半塘《唐声诗》考证出入乐的声诗涉及 150 余调,包括王 维、李白等 60 多位诗人的 1500 余首齐言诗作,其中为后人熟悉的诗调有《渭城 曲》《梅花落》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据任 半塘考证,“王维当时乃作徒诗,非作歌辞”。又“辞借用王维诗,曲亦同时人作” 王维之后,时人或将其配乐而歌,或仿其格律再造歌诗,音乐与文字总是同时出 现,晚唐之后,学者们展开过对《阳关三叠》唱法的讨论,这个问题一直争论至 今。但不论如何,《渭城曲》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 别,因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以感伤基调为主,即便《渭城曲》先有辞, 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旋律而产生的 “三叠”唱法,对诗意升 华无疑有重要作用,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 比更为突出,友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其次,唐代的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歌辞,王小盾对“歌辞”定义如下:“所 有歌唱之辞的总称,……凡具有一定歌调、旋律特征较丰富的吟词,亦属歌辞。” 唐代音乐文化异常繁荣,雅乐、胡乐、俗乐同时并存。与魏晋具有鲜明雅乐性质 和江南风格的清商乐不同,甚至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 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文叙子》中言:“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 畅,感动里人。”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 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 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意”相结合,从而使其意义获得彰显, 概言之,因为唐代杂言歌辞本身就是入乐的,所以其音乐性比齐言歌诗更明显, 这一过程中“音象”的体现更直接,作用也更显著。 由格律产生的“音象”是由音乐产生的“音象”的变体。中国诗歌格律化出现于南北 朝之后,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试图在音乐与文学分论之后,重新实现文学 的音乐性,甚至有学者认为“永明体的出现不是诗乐分离的产物,恰恰是诗乐结 合的产物”,即是承认诗歌格律本身就带有音乐性,或者说,格律是对音乐韵律 美的继承和改造。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类实质和 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 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 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 新的“音象”存在形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入乐与不入乐作品,其“音象”生成手段不同:前者以音乐的曲调、节奏、旋 律为手段,后者借助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 B.与王维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相配的音乐主要是感伤基调,其所配乐曲的“ 叠”唱法,突出了诗意,渲染了别情。 C.唐代的入乐性作品包括了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后者的音乐性较之前者更为鲜 明,这是因为杂言歌诗本身是入乐的。 D.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这表明诗歌格律本身具备音 乐性,它继承并改造了诗的音乐韵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唐代“音象”有两种形态,并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为例具体阐述了 构成前者的手段 B.文章先概说唐代“音象”类型,再分说各类“音象”的产生机理,最后说不同 “音象”的关联 C.文章举任半塘《唐声诗》对入乐声诗涉及曲调的考证,证明唐代齐言歌诗具有 配乐而歌的特点 D.文章引王小盾的观点诠释歌辞的音乐性质,引段安节的观点印证佛教俗讲借音 乐促传播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拟音词模仿是建构“音象”的手段之一,例如《琵琶行》用“嘈嘈”“切切 模拟大弦、小弦发出的不同乐音。 B.佛教俗讲,若无其音乐层意的“音象”与其文字层的“诗象”的结合,则可能 不利于受众接受文意、领会经旨。 C.对于永明体出现的历史价值,学界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视之为诗乐给合的产 物,有则以为是诗乐分离的结果 D.如果不是因为格律本身内涵的音乐性潜能,那么唐诗在吟诵过程中就不可能产 生音乐效果,也不能构成“音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泥人达 袁省梅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 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 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 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 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 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 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旁边的 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赵老婆的相片,要给 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 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A.入乐与不入乐作品,其“音象”生成手段不同:前者以音乐的曲调、节奏、旋 律为手段,后者借助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 B.与王维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相配的音乐主要是感伤基调,其所配乐曲的“三 叠”唱法,突出了诗意,渲染了别情。 C.唐代的入乐性作品包括了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后者的音乐性较之前者更为鲜 明,这是因为杂言歌诗本身是入乐的。 D.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这表明诗歌格律本身具备音 乐性,它继承并改造了诗的音乐韵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指出唐代“音象”有两种形态,并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为例具体阐述了 构成前者的手段。 B.文章先概说唐代“音象”类型,再分说各类“音象”的产生机理,最后说不同 “音象”的关联。 C.文章举任半塘《唐声诗》对入乐声诗涉及曲调的考证,证明唐代齐言歌诗具有 配乐而歌的特点。 D.文章引王小盾的观点诠释歌辞的音乐性质,引段安节的观点印证佛教俗讲借音 乐促传播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拟音词模仿是建构“音象”的手段之一,例如《琵琶行》用“嘈嘈”“切切” 模拟大弦、小弦发出的不同乐音。 B.佛教俗讲,若无其音乐层意的“音象”与其文字层的“诗象”的结合,则可能 不利于受众接受文意、领会经旨。 C. 对于永明体出现的历史价值,学界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视之为诗乐给合的产 物,有则以为是诗乐分离的结果。 D.如果不是因为格律本身内涵的音乐性潜能,那么唐诗在吟诵过程中就不可能产 生音乐效果,也不能构成“音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泥人达 袁省梅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 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 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 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 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 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 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旁边的 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赵老婆的相片,要给 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 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 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 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 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 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有人说,不愧 为泥人达啊 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 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爹着俩手的泥巴,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 泥上,还有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 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 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你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 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ˆ,然后,把‘老婆” 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 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得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 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 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 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 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 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给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 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留海都要遮住眼睛了, 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彩仙 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 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 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 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 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 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 王达眼里湿润了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 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 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 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 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一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有人说,不愧 为泥人达啊。 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 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奓着俩手的泥巴,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 泥上,还有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 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 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你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 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然后,把“老婆” 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 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得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 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 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 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 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 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给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 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留海都要遮住眼睛了, 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彩仙 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 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 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 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 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 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 王达眼里湿润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 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 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赵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岀话了”这一句神态细节描 写,从侧面突出表现了王达高超的泥塑技艺。 B.小说叙述王达夜里在门口捏泥人时穿插有关“月光”的景物描写,这样写营造 了如诗的意境,映衬出王达对亡妻的思念 C.小说插叙了王达在焦化厂上班时遭遇严重事故而受伤,以及他妻子因此受惊吓 而死的往事,既使故事完整,又避免平铺直叙 D.小说叙述王达给自己老婆、老赵老婆、工友们、彩仙儿子及彩仙捏塑泥人这些 事件,反映了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 5.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5分) 6.小说结尾部分“第二天……很开心的样子”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比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阅读情况,可以发现:成 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快速增长。例如:2014年我国成 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2015年阅读率为584%,较2014只上升了0,4个 百分点;而0~17周岁的未成来人2015年的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的 766%增加了45个百分点。实践证明,提升成年人的阅读率极难,因为成年人 养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不易改意,由于工作繁忙,8小时之外很难有时间去阅 读。所以,很难使没有阅读习惯的成年人挤出时间回到书桌和书本前。统计数据 说明:阅读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 助推作用。因此,该及全民阅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 青少年的心灵至关重要。 (摘编自晃蓉涂湘波《阅读立法必要性硏究—基于国民阅读调査数据分析》 材料二: 表1:国民综合阅读率及各媒介阅读率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 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 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 子。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老赵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这一句神态细节描 写,从侧面突出表现了王达高超的泥塑技艺。 B.小说叙述王达夜里在门口捏泥人时穿插有关“月光”的景物描写,这样写营造 了如诗的意境,映衬出王达对亡妻的思念。 C.小说插叙了王达在焦化厂上班时遭遇严重事故而受伤,以及他妻子因此受惊吓 而死的往事,既使故事完整,又避免平铺直叙。 D.小说叙述王达给自己老婆、老赵老婆、工友们、彩仙儿子及彩仙捏塑泥人这些 事件,反映了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 5.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5 分) 6.小说结尾部分“第二天……很开心的样子”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从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比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阅读情况,可以发现:成 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快速增长。例如:2014 年我国成 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0%,2015 年阅读率为 58.4%,较 2014 只上升了 0,4 个 百分点;而 0~17 周岁的未成来人 2015 年的图书阅读率为 81.1%,较 2014 年的 76.6%增加了 4.5 个百分点。实践证明,提升成年人的阅读率极难,因为成年人 养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不易改意,由于工作繁忙,8 小时之外很难有时间去阅 读。所以,很难使没有阅读习惯的成年人挤出时间回到书桌和书本前。统计数据 说明:阅读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 助推作用。因此,该及全民阅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 青少年的心灵至关重要。 (摘编自晃蓉涂湘波《阅读立法必要性研究——基于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分析》) 材料二: 表 1:国民综合阅读率及各媒介阅读率
读率( 综合报纸期刊图书互联阿F其他电 子媒介 20年第四次缺失3727床统计未统计 30M年五次缺大544x49未统计未统计 200年第六次609763950149315712785 200t次20534s6a16,178 2第八次716849s28208 2012年第九次76/6314135392927617 2013年第十次7635824525493263288 2014年第十一次767527335784441989 2015年第十二次7865514s0494518172 到6次7154a2 表2:未成年人阅读率 次数001010246061 年第年年年期年每等年第(年第 料、六次七次人九次十次一次十二欧十三次 未成年人属读率8A0n2 sImon168 注]琮合阅读率是指各媒介(传统纸质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等)阅读人数占调 查样本总人数之比。其他电子媒介指光盘、PDA、手持阅读器 (摘自周永红陈邦《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的相关思考—基于20062016年全民 阅读推广活动及报告的分析》) 材料三:论及国民阅读状况,需要特别对其中的学生阅读生态进行关注和分析。 国民阅读状况不好,往往归因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要改善国民阅读的状况, 必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习惯特别需要从娃娃抓起, 从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六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査开始,中国新闻出版研 究院对我国17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进行专项调查,其中分列对0-8 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未成年人群展开调查,总体而言,0-17周岁未成年 人图书阅读率大致保持在80%左右。从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未成年人整体阅读 状况优于成年人,但作为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群体,其阅读仍存在较多问题。特 别是9-13岁年龄段,图书阅读率年度之间存在较大起伏,并在个别年度跌破90% (如2008年至2013年,其图书阅读率分别为93.50%8940%、92.10%93.50% 9650%、93.50%)。教育界、阅读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年龄段是养成个人阅 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竟有10%左右 的学生一年里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这是教育界应当引起严重关注的问题 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社 会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也有中小学教育改革还未能真正到位的问题。倡导素质 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至今还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进行 阅读,阅读课普遍未能列入课程设置。至于中小学语文课上的那种阅读理解,有
[注]综合阅读率是指各媒介(传统纸质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等)阅读人数占调 查样本总人数之比。其他电子媒介指光盘、PDA、手持阅读器。 (摘自周永红陈邦《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的相关思考——基于 2006-2016 年全民 阅读推广活动及报告的分析》) 材料三:论及国民阅读状况,需要特别对其中的学生阅读生态进行关注和分析。 国民阅读状况不好,往往归因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要改善国民阅读的状况, 必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习惯特别需要从娃娃抓起。 从 2009 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六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查开始,中国新闻出版研 究院对我国 17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进行专项调查,其中分列对 0~8 周岁、9 13 周岁、14-17 周岁未成年人群展开调查,总体而言,0-17 周岁未成年 人图书阅读率大致保持在 80%左右。从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未成年人整体阅读 状况优于成年人,但作为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群体,其阅读仍存在较多问题。特 别是 9-13 岁年龄段,图书阅读率年度之间存在较大起伏,并在个别年度跌破 90% (如 2008 年至 2013 年,其图书阅读率分别为 93.50%、89.40%、92.10%、93.50%、 96.50%、93.50%)。教育界、阅读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年龄段是养成个人阅 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竟有 10%左右 的学生一年里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这是教育界应当引起严重关注的问题。 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社 会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也有中小学教育改革还未能真正到位的问题。倡导素质 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至今还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进行 阅读,阅读课普遍未能列入课程设置。至于中小学语文课上的那种阅读理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