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安溪第一中学、养正中学、惠安第一中学、泉州实验中学)2019 届高三期中联考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 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 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 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 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 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 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 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 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 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 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 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 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 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 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 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 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 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 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 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 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 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 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 的“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 的“市 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 底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 程
福建省晋江市(安溪第一中学、养正中学、惠安第一中学、泉州实验中学)2019 届高三期中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 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 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 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 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 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 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 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 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 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 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 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 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 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 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 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 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 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 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 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 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 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 换物。 B. 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 的“市”。 C. 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 的“市”。 D. 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 底突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 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 的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 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 要的影响。 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 辖和限制。 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 的补充。 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 解的过程。 【答案】1.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刨树 赵文辉 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 股雪面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 地小跑起来。 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 辆车上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 小了一些。男人又问:“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 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 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 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这棵榆树才只有 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①。 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 咱家暖和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 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出半尺高的火苗。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 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 活儿了。”一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 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 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汘了。听 了男人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 是同意了还是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刨吧。”却又说: 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 媳妇懂了,没再说啥。 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 是老规矩,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
B. 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 的。 C. 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 因。 D. 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 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 要的影响。 B. 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 辖和限制。 C. 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 的补充。 D. 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 解的过程。 【答案】1. D 2. A 3.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刨树 赵文辉 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 股雪面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 地小跑起来。 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 辆车上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 小了一些。男人又问:“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 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 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 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这棵榆树才只有 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①。 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 咱家暖和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 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出半尺高的火苗。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 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 活儿了。”一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 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 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汗了。听 了男人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 是同意了还是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刨吧。”却又说: “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 媳妇懂了,没再说啥。 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 是老规矩,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
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 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 卸树杈。 媳妇也开始做饭。 男人凑过来,问:“啥饭?” “大米 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 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割点肉? 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 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 肩头:“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 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 割几斤,还用问我?” 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 里稠稠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 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 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 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 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 说:“都是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 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 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 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 子 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 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 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 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有删改) 注:①檩(li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 也暗示了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 B.“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 刨树产生质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 的聪慧、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 D.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 性,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5.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 好处。 6.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 品加以分析
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 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 卸树杈。 媳妇也开始做饭。 男人凑过来,问:“啥饭?” “大米。”“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 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割点肉?” 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 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 肩头:“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 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 割几斤,还用问我?” 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 里稠稠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 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 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 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 一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 说:“都是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 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 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 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 子。” 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 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一 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 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有删改) 注:①檩(lǐ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 也暗示了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 B. “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 刨树产生质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 C.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 的聪慧、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 D. 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 性,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5. 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 好处。 6.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 品加以分析
【答案】4.B 5.①情节角度: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这一举动,实现了他 们为回报男人和媳妇的善意而许下的承诺。以此为结尾,是刨树结下的情谊,是 故事的延伸,使情节更完整。 ②人物角度:以此为结尾,彰显了你来我往的纯洁情谊,既表现了汉子的淳朴真 诚,也衬托出男人和媳妇的善良仁厚。 ③主题角度:前文刨树的情节重在赞美男人和媳妇向陌生人施以善意,而结尾汉 子回来拗椅子则是以善报善,给小说以美好温馨的结局,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从对善举的肯定提高到对人人皆可为善的赞美和期待。 6.小说中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是细致而近乎琐屑的,真实地再现了普通百姓 生活中,或是夫妻之间、或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情景,表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与 彼此之间的脉脉温情。 ①小说中有的对话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描写媳妇准备饭菜时男人来询问,饭、 菜、割肉,两人一问一答,对话时眼神和肢体的交流作者都一一加以描写,看似 琐碎,实则透露出男人的仁义憨厚,两人之间的温情和默契。(举男人询问媳妇 刨树那段为例亦可) ②小说中有的动作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文章结尾处对汉子拗椅子的过程和动作 进行了完整的描写,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中,透露出了汉子淳朴憨厚的感恩情怀。 (举男人给汉子盛饭那段为例亦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査题,考査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 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 考査“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 “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错误,从文中来看后,小说中媳妇答应了刨树,虽追 问了一句“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却很快又懂得了丈夫的用意,并未与丈夫起 冲突。故选B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7.下列语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今之众人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⑥填然鼓之 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A.①②/⑤⑦/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C 8.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望美人兮天一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C.忧劳可以兴国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答案】C
【答案】4. B 5. ①情节角度: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这一举动,实现了他 们为回报男人和媳妇的善意而许下的承诺。以此为结尾,是刨树结下的情谊,是 故事的延伸,使情节更完整。 ②人物角度:以此为结尾,彰显了你来我往的纯洁情谊,既表现了汉子的淳朴真 诚,也衬托出男人和媳妇的善良仁厚。 ③主题角度:前文刨树的情节重在赞美男人和媳妇向陌生人施以善意,而结尾汉 子回来拗椅子则是以善报善,给小说以美好温馨的结局,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从对善举的肯定提高到对人人皆可为善的赞美和期待。 6. 小说中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是细致而近乎琐屑的,真实地再现了普通百姓 生活中,或是夫妻之间、或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情景,表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与 彼此之间的脉脉温情。 ①小说中有的对话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描写媳妇准备饭菜时男人来询问,饭、 菜、割肉,两人一问一答,对话时眼神和肢体的交流作者都一一加以描写,看似 琐碎,实则透露出男人的仁义憨厚,两人之间的温情和默契。(举男人询问媳妇 刨树那段为例亦可) ②小说中有的动作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文章结尾处对汉子拗椅子的过程和动作 进行了完整的描写,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中,透露出了汉子淳朴憨厚的感恩情怀。 (举男人给汉子盛饭那段为例亦可)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 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 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错误,从文中来看后,小说中媳妇答应了刨树,虽追 问了一句“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却很快又懂得了丈夫的用意,并未与丈夫起 冲突。故选 B 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7.下列语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今之众人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⑥填然鼓之 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也 A. ①②/⑤⑦/③④/⑥ B. ①/②④/③/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C 8.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望美人兮天一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C. 忧劳可以兴国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D.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语的现代意思代入句 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C项,“忧劳可以兴国”中“忧劳”古今意思一致 都指忧虑劳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中“可以”古今意思一致。 A项,“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古义可 以是君王,也可以是理想,心中美好的意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博 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B项,“可怜 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臣之辛苦,非独 蜀之人士”中“辛苦”古义是辛酸苦楚,今义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D 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斯文”古义指这一篇文章;今义指文化 或文人,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又优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 的是实际情况。故选C项。 9.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⑤/③④ 【答案】B 10.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屈贾谊于长沙 ④渔樵于江渚之 上 ⑤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泣孤舟之嫠妇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粪土当年万户侯 ⑩李牧连却之 A.①④⑤/②③⑥⑨/⑦/⑧/⑩0 B.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C.①④⑤/②③⑥⑩/⑦/⑧⑨ D.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 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 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 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 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 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语的现代意思代入句 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C 项,“忧劳可以兴国”中“忧劳”古今意思一致, 都指忧虑劳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中“可以”古今意思一致。 A 项,“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古义可 以是君王,也可以是理想,心中美好的意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博 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B 项,“可怜 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臣之辛苦,非独 蜀之人士”中“辛苦”古义是辛酸苦楚,今义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D 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斯文”古义指这一篇文章;今义指文化 或文人,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又优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 的是实际情况。故选 C 项。 9.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①⑤/②③/④⑥ B. ①⑤/②③/④/⑥ C. ①⑥/②③/④/⑤ D. ①⑥/②⑤/③④ 【答案】B 10.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屈贾谊于长沙 ④渔樵于江渚之 上 ⑤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泣孤舟之嫠妇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粪土当年万户侯 ⑩李牧连却之 A. ①④⑤/②③⑥⑨/⑦/⑧/⑩ B. 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C. ①④⑤/②③⑥⑩/⑦/⑧⑨ D. 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 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 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 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 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 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 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