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 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 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 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 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 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 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冋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 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 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 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 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 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 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 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 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 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 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 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 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 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 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 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 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 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 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 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 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 于商鞅变法期间?(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 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 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 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福建省晋江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 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 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 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 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 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 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 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 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 “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 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 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 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 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 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 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 “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 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 年)始“为县,置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 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 前 309 年)“初置丞相”。据 1980 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 烈王二年(公元前 309 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 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 359-338 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 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 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 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 324 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 的公元前 338 年只相隔 14 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 于商鞅变法期间?(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 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 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 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 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中的“师 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 县”“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 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 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 文献对此事件均无记载,这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 用的“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 “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 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 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 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 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 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 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 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 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 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 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D.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 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中的“师 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 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 “县”“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 《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 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 “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 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 文献对此事件均无记载,这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 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 用的 “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 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 “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 “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对 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 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 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 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 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 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 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 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 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 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 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 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 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 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 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 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 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 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 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 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 们笑笑。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 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 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 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 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 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 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岀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 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 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 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 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 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 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 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 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 界都是他们的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 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 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 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 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 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 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 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 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 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 们笑笑。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 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 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 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 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 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 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 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 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 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 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 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 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 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 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 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 界都是他们 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 子关系的 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 制却无能 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 有愧疚的 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 穿小说的 线索。 5.“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6.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 开科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髙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 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 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 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 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 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 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 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 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 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有 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 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 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选自 陈中华博客)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 子关系的 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 制却无能 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 有愧疚的 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 穿小说的 线索。 5.“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5 分) 6.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 开科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 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 6000 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 年我就拿到 1000 万美金,按当时汇率 相当于 8000 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 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 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 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 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 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 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 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有 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 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 常深远。人们 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选自 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 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 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 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 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 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 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 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 的科学家想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 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实现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 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 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 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 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 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1月19 日《光明日报》第6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 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 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 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 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 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 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 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 术浮躁、科硏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 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 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 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 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 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了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材料二 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 2015 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 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 38%,中国只 有 16.8%,还不及 OECD 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 350 万。 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 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 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 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 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 的科学家想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 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实现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 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 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 500 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 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 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 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 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 2017 年 1 月 19 日《光明日报》第 6 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 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 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 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 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 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 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 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 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 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 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 2015 年 10 月 13 日《新华每日电讯》)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 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 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 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了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