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 本试题卷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1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失去 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 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 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 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 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 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 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 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 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 重破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 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 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 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 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 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 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 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 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 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营造风水环境,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 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 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宁远,境内有舜帝陵,正 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当地丰富的钢矿资源才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 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ˆ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长白山原始森 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 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 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 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 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 村庄的那条小河 (摘编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湖南省双峰县 2017-2018 学年高二 12 月月考 本试题卷共 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1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失去 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 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 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 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 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 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 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 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 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 重破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 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 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 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 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 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 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 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 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 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营造风水环境,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 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 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宁远,境内有舜帝陵,正 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当地丰富的钢矿资源才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 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长白山原始森 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 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 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 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 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 村庄的那条小河。 (摘编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人们对善灵瑞兽的想象所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给予人类走向自然的合法性 人们对怪力乱神的想象则产生了负面影响。 B.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 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C.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其 科学方面的贡献值得肯定 D.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 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守住青山绿水为立论前提,运用举例等论证方法,逐层分析 B.文章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C.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保护。 D.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视角独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丽的 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 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铜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 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 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归来 女真 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 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 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 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 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淸淸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 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 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 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 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 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 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 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 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 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A.人们对善灵瑞兽的想象所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给予人类走向自然的合法性; 人们对怪力乱神的想象则产生了负面影响。 B.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 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C.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其 科学方面的贡献值得肯定。 D.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 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以守住青山绿水为立论前提,运用举例等论证方法,逐层分析。 B.文章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C.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保护。 D.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视角独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丽的 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 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铜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 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 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归来 女真 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 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 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 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 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 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 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 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 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 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 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 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 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 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 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 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 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 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 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 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 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 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 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 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 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 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 他:“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 起手里的包袱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 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 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 还疼,疼得冒冷汘,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 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 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 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 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 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 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B.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 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C.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 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 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5.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 分析。(5分)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 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 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 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 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 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 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 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 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 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 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 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 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 他:“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 起手里的包袱。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 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 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 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 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 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 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 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 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 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B.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 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C.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 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 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5. 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 分析。(5 分)
6.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 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 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 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 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 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 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 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 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 “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 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 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 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 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 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 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 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 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 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 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 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 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 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6. 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 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 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 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 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 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 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 A 考了 615 分,B 考了 614 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 应该在 B 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 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 取协议,当 A 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 B 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 “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 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 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 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 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 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 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 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 5 名能获 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 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 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 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 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 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 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 20 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 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 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 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 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 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 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 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 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11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录取协议的签订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的伤害,也 就会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B.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情况了解很少,只能依靠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以及尖子生 的去向来对大学进行判断,这使得高校热衷于“掐尖” C.虽然说考分排名并不能完全直接地反映考生素质的高低,但是在没有更科学、 有效、可操作的方式的情况下,分数这个规则目前是不能改变的。 D.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名校都热衷于“掐尖”。而这 种选优行为又反过来加重了应试教育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 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髙考 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 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 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 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9.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选择题9分,翻译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迥 中朝事,幸有变。恶巡抚王晢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 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 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 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 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 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 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 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 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 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 30 年代的 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 年 7 月 11 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录取协议的签订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的伤害,也 就会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B. 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情况了解很少,只能依靠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以及尖子生 的去向来对大学进行判断,这使得高校热衷于“掐尖”。 C. 虽然说考分排名并不能完全直接地反映考生素质的高低,但是在没有更科学、 有效、可操作的方式的情况下,分数这个规则目前是不能改变的。 D. 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名校都热衷于“掐尖”。而这 种选优行为又反过来加重了应试教育。 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 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 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 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 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 方法。 C. 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 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 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 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 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 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9. 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选择题 9 分,翻译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 中朝事,幸有变。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 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 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