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凤凰县华鑫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2月月考试题(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写在答题卷上。 3、第I卷的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卷内的指定处,写在它处及问卷 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I卷(共24分)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炮烙(p6o) 朱拓(tuo) 难以启齿 飞扬拔扈 B.埋怨(mon) 畏蒽(xi)予人口实驽马十驾 C.模具(m6) 果脯(fu)锲而不舍揭杆为旗 D.土坯(pei) 惊蜇 磨牙吮血 少不更事(ge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法院审理此案的法官一致认为,药家鑫虽然有自首的成分,但其犯罪的手段十分残 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B.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都自发唱起了庄严的 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C.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 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D.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荜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 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南北特食品公司是一家老字号食品加工厂,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比较讲究,生产的 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B.“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旅游值得人人期待,今年暑假,我一定要 说服我的父母和你一起去黄山。 ℃.随着冷空气快速移走,三湘大地天气回暖,昨日湖南全省的日平均最高气温突破了 0℃以上,预计在最近一周内,我们将告别阴霾,可以自由享受冬日的阳光 D.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制造”受到较大冲击,然而,大部分有品牌的实体经济表 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 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 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湖南省凤凰县华鑫中学 2011-2012 学年高一 2 月月考试题(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写在答题卷上。 3、第Ⅰ卷的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卷内的指定处,写在它处及问卷 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共 24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炮.烙(páo) 朱拓.(tuò) 难以启齿 飞扬拔扈 B. 埋.怨 (mán) 畏葸. (xǐ) 予人口实 驽马十驾 C. 模.具 (mó) 果脯. (fǔ) 锲而不舍 揭杆为旗 D. 土坯. (pēi) 惊蜇 磨牙吮血 少不更.事(gē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法院审理此案的法官一致认为,药家鑫虽然有自首的成分,但其犯罪的手段十分残 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 B.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都自发唱起了庄严的 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 ....,心潮澎湃。 C.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 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 D.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 ....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 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南北特食品公司是一家老字号食品加工厂,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比较讲究,生产的 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B.“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旅游值得人人期待,今年暑假,我一定要 说服我的父母和你一起去黄山。 C.随着冷空气快速移走,三湘大地天气回暖,昨日湖南全省的日平均最高气温突破了 10℃以上,预计在最近一周内,我们将告别阴霾,可以自由享受冬日的阳光。 D.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制造”受到较大冲击,然而,大部分有品牌的实体经济表 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 , , ,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 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 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②①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①③②⑤④D.②①③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 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 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 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芧,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 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 位之移人也梖氽荳自郡城走数果恩于雨不援食矣念貝裳有炼埝朝众尚食张簇烈鼎澂何荛 是甘煮人犹喜想公之止于荛想。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 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 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是芋视乃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 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 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就:参加 B.辍箸叹曰 辍:停止,中止 C.相国遽惊谢曰 谢:感谢 D.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芋视乃友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B.以污贿不饬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 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 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②①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①③②⑤④ D.②①③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 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 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 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 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 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 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 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 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是芋视乃.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 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 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就:参加 B.辍.箸叹曰 辍:停止,中止 C.相国遽惊谢.曰 谢:感谢 D.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芋视乃.友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以.污贿不饬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蚓无爪牙之.利,筯骨之强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来源:]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 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 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 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 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 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 乃学”,即轻视学习,沉迷幻想。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 范围比较大。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 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第卷(共126分) 9.翻译(共10分,4+3+3=10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译文 (2)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 (3)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三、诗歌鉴赏与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晩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會,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 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 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分) 11.默写(共5分,每空1分)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 2、不违农时,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 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 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 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 乃学”,即轻视学习,沉迷幻想。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 范围比较大。[来源:]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 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第 II 卷(共 126 分) 9.翻译(共 10 分,4+3+3=10 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译文: (2)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 译文: (3)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译文: 三、诗歌鉴赏与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 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 景的目的是什么?( 4 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 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 分) 11.默写(共 5 分,每空 1 分) 1、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 2、不违农时, ;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2分,选择题6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谈隐逸 郁土 《顾准文集》中写道,在古希腊,“学问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口饭吃的玩意,而是 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这才能够产生或者放眼宇宙,或者注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家。专制政 治不可能设想这种知识的出路,知识无非‘求禄’”。他还写道“‘君天也,天不可逃也 就算是注定了。知识分子不满意这一套,只好像贾宝玉那样当和尚去……在西方,政治权威 不是至上的权威,思想家出在‘和尚’中的不少,不过那种‘和尚’是研究科学、写哲学著 作的‘和尚’。入了空门,精研几何、逻辑、天文,皇帝老子也管你不着。中国,除了伦常 礼教,没有学问,专心知识探究宇宙秘密不是出路,要逃避王权,只好走老庄禅佛一路”。 阅读至此,感慨不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 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 隐逸”“逸士”。今日得闲,就把《二十五史精华》中的“隐逸”部分通读一遍。再参照 顾准对古希腊知识分子命运的分析,不禁对中国古代这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感慨不已。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你不把所 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 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 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 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甘居于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 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 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的下场 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 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 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 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 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 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 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 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12 分,选择题 6 分,简答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谈隐逸 郁土 《顾准文集》中写道,在古希腊,“学问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口饭吃的玩意,而是一 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这才能够产生或者放眼宇宙,或者注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家。专制政 治不可能设想这种知识的出路,知识无非‘求禄’”。他还写道“‘君天也,天不可逃也’ 就算是注定了。知识分子不满意这一套,只好像贾宝玉那样当和尚去……在西方,政治权威 不是至上的权威,思想家出在‘和尚’中的不少,不过那种‘和尚’是研究科学、写哲学著 作的‘和尚’。入了空门,精研几何、逻辑、天文,皇帝老子也管你不着。中国,除了伦常 礼教,没有学问,专心知识探究宇宙秘密不是出路,要逃避王权,只好走老庄禅佛一路”。 阅读至此,感慨不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 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 “隐逸”“逸士”。今日得闲,就把《二十五史精华》中的“隐逸”部分通读一遍。再参照 顾准对古希腊知识分子命运的分析,不禁对中国古代这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感慨不已。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你不把所 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 小道。 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 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 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甘居于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 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 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的下场, 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 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 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 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 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 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 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 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
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这些人了一条出路。 隐士中也具有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桓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竞陵,过云 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 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 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 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 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 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谓“隐逸”或“逸士”,是指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那些没有做官且不想做官的 人。他们常常不满或脱离现实政治。 B.隐居者都是一些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隐居之后,他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之路常常 是狭窄的,也很难有所作为。 C.在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归隐只是一条荆棘道。大多数隐士所学非所用,最终把一肚 子学问带进了坟墓,从而给当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D.西方的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 科学等,享受着绝对的自由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弃官的范蠡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但这只是特例 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 B.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相当自由的,他们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经商、从医都 可以,帝王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旦选择了隐居,就要安贫乐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涉足现 实政治或得罪政治权威,否则,就可能像华佗一样,招来杀身之祸。 D.中国古代的许多隐士,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这 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14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会出现“逸士”的原因有哪些?(2分)中国专制体制下的“逸 士”与西方“逸士”有哪两点不同?(4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西溪的睛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 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 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 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 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
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这些人了一条出路。 隐士中也具有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桓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 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 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 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 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 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 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所谓“隐逸”或“逸士”,是指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那些没有做官且不想做官的 人。他们常常不满或脱离现实政治。 B.隐居者都是一些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隐居之后,他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之路常常 是狭窄的,也很难有所作为。 C.在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归隐只是一条荆棘道。大多数隐士所学非所用,最终把一肚 子学问带进了坟墓,从而给当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D.西方的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 科学等,享受着绝对的自由。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弃官的范蠡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但这只是特例, 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 B.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相当自由的,他们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经商、从医都 可以,帝王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旦选择了隐居,就要安贫乐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涉足现 实政治或得罪政治权威,否则,就可能像华佗一样,招来杀身之祸。 D.中国古代的许多隐士,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这 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14.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会出现“逸士”的原因有哪些?(2 分)中国专制体制下的“逸 士”与西方“逸士”有哪两点不同?(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 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 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 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 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