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湖南省湘渾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丰乐亭记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 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 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 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 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 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 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 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 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岀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 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④涵煦:滋润 化育。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页共23页
第 1 页 共 23 页 湖南省各地区 2009 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湖南省湘潭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三、文言文阅读(21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9 分,简答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l0~14 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 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 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 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 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 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 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 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 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 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 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 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 “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 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 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 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14.有人说《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他的《丰乐亭记》则让人跟着“乐”,两文 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请简析欧阳修“乐”的理由。(3分) 9.D(A项属于无中生有的信息,文中没有说主要原因:B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属于无中 生有信息,文中没有说“蓝图”计划取得的成绩。)10.A(顾,看) 11.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12.C(重点落在“丰乐”二字上,歌颂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3.(1)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2)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3)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 14.(1)处地之“乐”(滁州泉水甘甜,景色优美。在自然赐“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 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2)处时之“乐”(机遇与幸运。“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3)处人之“乐”(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 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以“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幸其民乐其岁物 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每点1分,意近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打听泉水的所 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 第2页共23页
第 2 页 共 23 页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 “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 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 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 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14.有人说《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他的《丰乐亭记》则让人跟着“乐”,两文 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请简析欧阳修“乐”的理由。(3 分) 9.D(A 项属于无中生有的信息,文中没有说主要原因;B 项表述过于绝对。C 项属于无中 生有信息,文中没有说“蓝图”计划取得的成绩。) 10.A (顾,看) 11.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 C.于是;依靠 D.于是;竟然) 12.C (重点落在“丰乐”二字上,歌颂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3.(1)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2)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3)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 14.(1)处地之“乐”(滁州泉水甘甜,景色优美。在自然赐“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 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2)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3)处人之“乐”(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 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以“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幸其民乐其岁物 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每点 1 分,意近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打听泉水的所 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
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看过,很爱这里的风 景。于是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岀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赏。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 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 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 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原来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啊。自从唐代政 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 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都被铲平消灭,百 年之间,冷清凊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想询问当时的战争情况,而那些 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 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 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 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 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 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 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 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溯南省雅礼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三、文盲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别弟文(清)施补华 第3页共23页
第 3 页 共 23 页 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看过,很爱这里的风 景。于是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赏。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 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 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 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原来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啊。自从唐代政 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 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都被铲平消灭,百 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询问当时的战争情况,而那些 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 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 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 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 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 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 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 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湖南省雅礼中学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三、文言文阅读(21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9 分,简答题 3 分) 别弟文(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湫然不可为生;贫 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 金,岜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 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笥衣、一贯泉[2], 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 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日:“已食 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 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 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 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 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圣野菜充饥, 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宥,相替而作。 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 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 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 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 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 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第4页共23页
第 4 页 共 23 页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湫然不可为生;贫 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 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 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 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 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 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 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 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 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 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圣野菜充饥, 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 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 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 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 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 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 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2]泉:钱。[3]莒 (j):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4]堂阜: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 县西北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赢数百金 赢:背着 B.岁又大凶 凶:谷物不收,年成坏 禄养既不逮 逮:及 D.适在体 适:舒适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母子乃得半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恐其开口假贷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以今日为过望则乐 慎勿为妇死 D.则左宜右有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弟弟“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来养活自己和妻儿,觉得这样比做剥削百 姓的官员要强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 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 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 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 ②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③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 14.作者在文章中告劝弟弟要知足,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理由的?请分条作答(3分) 第5页共23页
第 5 页 共 23 页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2]泉:钱。 [3]莒 (jǔ):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4]堂阜: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 县西北。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赢.数百金 赢:背着。 B.岁又大凶. 凶:谷物不收,年成坏 C.禄养既不逮. 逮:及 D.适.在体 适:舒适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母子乃.得半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恐其.开口假贷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以今日为.过望则乐 慎勿为.妇死 D.则.左宜右有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作者主张弟弟“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来养活自己和妻儿,觉得这样比做剥削百 姓的官员要强。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 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 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 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①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 译: 。 ②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译: 。 ③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 译: 。 14.作者在文章中告劝弟弟要知足,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理由的?请分条作答(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