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四市九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1、本试卷共七道大题,21道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答卷上。 A.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包扎(za)土坑(kang)眩(xuan)耀武力改弦(xuan)更张 B、秸秆(gan)症( zheng)结犄间角之势 心广体胖(pan) C、洁癖(pi)趿ta)拉 抛头露()面澄( cheng)清浑水 D、遴(in选豢养huan瘙痒难忍(sao)锐不可当da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NBA全明星赛于2月16日拉开战幕,人们为了一睹奥尼尔、科比、姚明等明星的风采 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想必当天的菲尼克斯会因这一赛事十室九空。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 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上,中国军方多款新型武器装备的展 示,引发西方军事专家捕风捉影的各式猜测 D.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奠定了现代物 理学的基础,在一定时期内,它堪称不易之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此我们谨向那些积极参与的科 学家和两院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B.前段时间,部分网民对部分省市GDP数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引发了人们对部分官员 盲目追求GDP数字现象的思考。 C.“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 “下岗工人”、“农民工”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 D.《时代》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 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4、把下列一组句子组成一段完整的话,要求连贯得体。 ①于是有一天你跟人家比赛,势均力敌之际,可能就靠那“多出的一点点”而获胜 ②没有人规定什么时候非读完不可,于是你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 ③但正因此,你达到了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的境界。 ④而在那些课外读物中学到的东西,又常常是别人不知道的 ⑤闲适的心情,使你更能跟古人神交。 ⑥你也不必为考试而去背,甚至不必全都搞懂
湖南省四市九校 2012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1、本试卷共七道大题,21 道小题。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请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答卷上。 A. 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扎.(zā) 土坑. (kàng) 眩.(xuàn)耀武力 改弦.(xuán)更张 B、秸秆.(gān ) 症.(zhēng)结 犄.(jǐ)角之势 心广体胖.(pán) C、洁癖.(pì) 趿.(tā)拉 抛头露.(lù)面 澄.(chéng)清浑水 D、遴.(lín)选 豢.养 huàn 瘙.痒难忍(sào ) 锐不可当.dā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NBA 全明星赛于 2 月 16 日拉开战幕,人们为了一睹奥尼尔、科比、姚明等明星的风采, 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想必当天的菲尼克斯会因这一赛事十室九空 .... 。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 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上,中国军方多款新型武器装备的展 示,引发西方军事专家捕风捉影 .... 的各式猜测。 D.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奠定了现代物 理学的基础,在一定时期内,它堪称不易之论 ....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 .........的一句是 ( ) A.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此我们谨向那些积极参与的科 学家和两院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B.前段时间,部分网民对部分省市 GDP 数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引发了人们对部分官员 盲目追求 GDP 数字现象的思考。 C.“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 “下岗工人”、“农民工”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D.《时代》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 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4、把下列一组句子组成一段完整的话,要求连贯得体。 ( ) ① 于是有一天你跟人家比赛,势均力敌之际,可能就靠那“多出的一点点”而获胜。 ② 没有人规定什么时候非读完不可,于是你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 ③ 但正因此,你达到了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的境界。 ④ 而在那些课外读物中学到的东西,又常常是别人不知道的。 ⑤ 闲适的心情,使你更能跟古人神交。 ⑥ 你也不必为考试而去背,甚至不必全都搞懂
⑦读课外书籍没这种负担,你既然因为喜欢而买它,就会以欣喜的态度去阅读 A⑦②⑥④⑤①③ B⑦⑥②③⑤④① c⑦⑥②①⑤④③ D⑦②⑥③⑤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 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 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请者生长之音也异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日“不闻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日:“诺。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 复宿。明日,报日:“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日 “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 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日:“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 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 削。”平公日:“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 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孑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
⑦ 读课外书籍没这种负担,你既然因为喜欢而买它,就会以欣喜的态度去阅读; A ⑦②⑥④⑤①③ B ⑦⑥②③⑤④① C ⑦⑥②①⑤④③ D ⑦②⑥③⑤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23 分,其中选择题 9 分,简答题 4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 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 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 “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 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 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 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 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 而
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 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5.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回声、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 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演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8.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 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 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 译文: (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 分)
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 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5.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 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 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8.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 分) 答: 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 分) 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 分) 译文: . (3 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 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题。(7分)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υ,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 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②,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③荒甃zh∂u) 荒凉的断井颓垣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全曲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一分)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②纵一苇之所如,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前赤壁 赋》) ③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 分) 10.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 (2)题。(7 分)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①,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 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②,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 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③荒甃(zhòu): 荒凉的断井颓垣。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说明。(3 分) 答: (2)全曲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4 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一分) ①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②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前赤壁 赋》) 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 (白居易《琵琶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 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 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 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 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 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 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 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 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无果,物一不 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 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 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 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増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 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 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 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 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 “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 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 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 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 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 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 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 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 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