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三校2015届高三联考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3道选做小题任选2道)。时量150分钟,满分 150分。 得分: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人下列语段中括号内的字音、字形或词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 耀 也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培育良知,()人类,这二者对于他来说都是无() 光荣的。 他受到旧时代的咒骂,历尽挫()折:但他又受到未来的祝福,光照万代,他在 咒骂与祝 福中溘然长逝 A.陨教化尚cuo B.陨教化上cuo C.殒教育上cuo D.陨教育尚cuo 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请选出面线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2014年10月19日,①甘肃省第二次楹联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②来 自陇 原各地的代表约50余人参加会议。③会议选举产生了甘肃省楹联学会新一届理 事会, ④薛渊当选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⑤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 的讲话精神,⑥号召全省楹联艺术家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 多无愧 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A.①③⑤B.②④⑤C.④⑤⑥D.③④⑤ 3.对联的横批也叫横额,属于对联在运用中的组成部分.它与对联的内容理应 致,而且 要与不同的社交场合相适应。如:甲,适用于长辈寿庆,以表达庆贺之意 适用于学校开办,以表达祝贺之意;,适用于新婚,以表达道贺之意; 适用 于医院新建,以表示道喜之意。上文甲、乙、丙、丁中,依序填入的最合适的选 项是 A.寿比南山/杏林春暖/琴瑟和谐/杏坛春暖 B.齿德俱尊/桃李满园/夫唱妇随/杏林春暖 C.寿比南山/桃李满园/琴瑟重调/杏坛春暖 D.福如东海/春风化雨/之子于归/杏林春暖 4.“青枫江上秋帆远”“机中锦字论长恨”“沧海客归珠有泪”“关城树色催 寒近”分别为四首 诗中的对仗句的上句,其下句依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御苑砧声向晚多 B.御苑砧声向晩多/草台人去骨遗香/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
湖南省十三校 2015 届高三联考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7 道大题,22 道小题(3 道选做小题任选 2 道)。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得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依次填人下列语段中括号内的字音、字形或词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 )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 耀 也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培育良知,( )人类,这二者对于他来说都是无( ) 光荣的。 他受到旧时代的咒骂,历尽挫( )折;但他又受到未来的祝福,光照万代,他在 咒骂与祝 福中溘然长逝。 A.陨 教化 尚 cuō B.陨 教化 上 cuò C.殒 教育 上 cuō D.陨 教育 尚 cuò 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请选出面线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2014 年 10 月 19 日,①甘肃省第二次楹联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②来 自陇 原各地的代表约 50 余人参加会议。③会议选举产生了甘肃省楹联学会新一届理 事会, ④薛渊当选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⑤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 的讲话精神,⑥号召全省楹联艺术家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 多无愧 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③④⑤ 3.对联的横批也叫横额,属于对联在运用中的组成部分.它与对联的内容理应 一致,而且 要与不同的社交场合相适应。如:甲 ,适用于长辈寿庆,以表达庆贺之意;乙 , 适用于学校开办,以表达祝贺之意;丙 ,适用于新婚,以表达道贺之意; 丁 , 适用 于医院新建,以表示道喜之意。上文甲、乙、丙、丁中,依序填入的最合适的选 项是 A.寿比南山/杏林春暖/琴瑟和谐/杏坛春暖 B.齿德俱尊/桃李满园/夫唱妇随/杏林春暖 C.寿比南山/桃李满园/琴瑟重调/杏坛春暖 D.福如东海/春风化雨/之子于归/杏林春暖 4.“青枫江上秋帆远”“机中锦字论长恨”“沧海客归珠有泪”“关城树色催 寒近”分别为四首 诗中的对仗句的上句,其下句依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御苑砧声向晚多 B.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
C.御苑砧声向晩多/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 D.楼上花枝笑独眠/白帝城边古木疏/御苑砧声向晩多/草台人去骨遗香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 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日:“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 之行 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 马非马 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日:“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 教;无 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 则虽 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曰:“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 甚好士, 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日:‘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日: 今有人于此, 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日: 所 善!此真吾 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 王将以 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巨矣。’尹文 曰:‘唯见侮而 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 为臣,则向 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日:‘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 无功则亦 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日:‘不可。’尹文曰:‘臣观下吏之理 齐,齐方若此矣。 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 令者,见侮 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日:“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 也。无非而王 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 王辱不敢 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 也。彼无功
C.御苑砧声向晚多/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 D.楼上花枝笑独眠/白帝城边古木疏/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 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日:“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 之行 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 马非马 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日:“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 教;无 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 则虽 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曰:“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 甚好士, 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日:‘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日: ‘今有人于此, 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日: ‘善!此真吾所 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 王将以 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巨矣。’尹文 曰:‘唯见侮而 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 为臣,则向 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日:‘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 无功则亦 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日:‘不可。’尹文曰:‘臣观下吏之理 齐,齐方若此矣。’ 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 令者,见侮 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日:“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 也。无非而王 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 王辱不敢 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 也。彼无功
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 四谬,虽十 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 之名, 而不知察士之类。” (选自《公孙龙子·迹府》,有删减) 【注】公孙龙: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提 出了“白马 非马”等论点。“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以 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穿,孔子之裔也裔:后代 B.言之敢无说乎说:根据 C.交友则信,处乡则顺处:相处 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是:肯定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疾名实之散乱凌万顷之茫然 B.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C.所愿而不可得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虽十黄帝,不能理也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 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B.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 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C.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 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D.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 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龙是先秦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学术观点, 而且他认 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这个方面。 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孔穿拜师的前提条件是 公孙龙必 须放弃“白马异于马”这个观点。 C.孙穿质疑公孙龙的“白马异于马”的观点,他认为公孙龙无非是喜好“士” 的名称,却
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 四谬,虽十 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 之名, 而不知察士之类。” (选自《公孙龙子·迹府》,有删减) 【注】公孙龙: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提 出了“白马 非马”等论点。“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以 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穿,孔子之裔也 裔:后代 B.言之敢无说乎 说:根据 C.交友则信,处乡则顺 处:相处 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 是:肯定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疾名实之散乱 凌万顷之茫然 B.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C.所愿而不可得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虽十黄帝,不能理也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 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B.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 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C.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 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D.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 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龙是先秦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学术观点, 而且他认 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这个方面。 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孔穿拜师的前提条件是 公孙龙必 须放弃“白马异于马”这个观点。 C.孙穿质疑公孙龙的“白马异于马”的观点,他认为公孙龙无非是喜好“士” 的名称,却
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 D.文章中公孙龙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论证孙穿熟习儒术却否 认“白马 异于马”的观点是荒谬的,是不符合逻辑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3分) 译 (2)钜土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4分) 译文 (3)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芳树 [南北朝]李爽①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②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乌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③,路远谁能持? 【注】①诗人李爽作此诗时在代州古城(今雁门关附近)任职。②三阳:早阳 正阳、 晚阳。均含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意。③欲寄边城客:为倒装句,即“边城客欲 寄 (1)从题材来看,本诗是一首诗;从表现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 (古体/近体)诗。(3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 的关系角度 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月明星稀, ,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2)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关系问题,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 改革 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对这些问题纵然已有了基本共识,但在“新课改理念”中 并没有引起 重视,或者说认识不够清楚。“新课改理念”倡导者不承认自己反传统文化的事 实,并对此
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 D.文章中公孙龙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论证孙穿熟习儒术却否 认“白马 异于马”的观点是荒谬的,是不符合逻辑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3 分) 译文: (2)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4 分) 译文: (3)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 分) 芳树 [南北朝]李爽①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②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乌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③,路远谁能持? 【注】①诗人李爽作此诗时在代州古城(今雁门关附近)任职。②三阳:早阳、 正阳、 晚阳。均含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意。③欲寄边城客:为倒装句,即“边城客欲 寄”。 (1)从题材来看,本诗是一首 诗;从表现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 (古体/近体)诗。(3 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 的关系角度 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 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月明星稀, 。____ ,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2) 鸟倦飞而知还。____ ,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 简答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关系问题,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 改革 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对这些问题纵然已有了基本共识,但在“新课改理念”中 并没有引起 重视,或者说认识不够清楚。“新课改理念”倡导者不承认自己反传统文化的事 实,并对此
做出了种种解释。但是,从其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来看,及传统文化的技术主 义倾向是十 分明显的。 针对有的专家批评他们“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的问题,“新课改理念 倡导者罗 列了人们熟悉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教育主张,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 长”、“学而时 习”等等,认为在“新课程”中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都被继承下来”。依据 新课改”专家 的观点来看,“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 包括政策、体 制、课程和方法。如此诠释“传统”概念,并用此来为新课程改革不失“传统” 作辩护,未免 太过简单化了。 通常讲教育有“民族性”、“文化性”,但是对于民族之根、文化之源,对它们 的价值,对 它们制约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在机制认识不够,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待教育 民族性、 文化性的一些含糊、浅薄的态度。不是把尊重教育的民族传统和教育的文化性看 成是教 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固有的要求,不是把民族性和文化性看成教育的“基因”,就 必然会把它 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看成是可以间断的,在教育改革中就可以与传统教育一刀两 断,从外 搬来“材料”进行重建;如果讲“传统文化”,那也是找点祖宗的东西,做一些 点缀,照顾一下 民族情绪而已。 “新课改”专家把“传统”理解为古代的东西,理解为“先贤哲人博大精深的思 想宝库”, 仅限于古代,并且仅限于古代的思想,这有偷换概念之嫌,其实学术界所批评的 重点不在 这里。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尽管教育实际 中还存在 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个基础不能丢,不能“重起炉灶,另搞一套”。因为 既有的改革 发展成果是经过几代人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是立足于中国这个“天地系统”、 人文环境, 不断内生自发,同时也不断吸收外域的优秀成分,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 验教训,逐 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必 然性,同 时,也是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和联结。说“新课改”的一些主张“不讲继承, 与传统一刀
做出了种种解释。但是,从其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来看,及传统文化的技术主 义倾向是十 分明显的。 针对有的专家批评他们“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的问题,“新课改理念” 倡导者罗 列了人们熟悉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教育主张,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 长”、“学而时 习”等等,认为在“新课程”中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都被继承下来”。依据 “新课改”专家 的观点来看,“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 包括政策、体 制、课程和方法。如此诠释“传统”概念,并用此来为新课程改革不失“传统” 作辩护,未免 太过简单化了。 通常讲教育有“民族性”、“文化性”,但是对于民族之根、文化之源,对它们 的价值,对 它们制约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在机制认识不够,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待教育 民族性、 文化性的一些含糊、浅薄的态度。不是把尊重教育的民族传统和教育的文化性看 成是教 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固有的要求,不是把民族性和文化性看成教育的“基因”,就 必然会把它 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看成是可以间断的,在教育改革中就可以与传统教育一刀两 断,从外 搬来“材料”进行重建;如果讲“传统文化”,那也是找点祖宗的东西,做一些 点缀,照顾一下 民族情绪而已。 “新课改”专家把“传统”理解为古代的东西,理解为“先贤哲人博大精深的思 想宝库”, 仅限于古代,并且仅限于古代的思想,这有偷换概念之嫌,其实学术界所批评的 重点不在 这里。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尽管教育实际 中还存在 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个基础不能丢,不能“重起炉灶,另搞一套”。因为 既有的改革 发展成果是经过几代人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是立足于中国这个“天地系统”、 人文环境, 不断内生自发,同时也不断吸收外域的优秀成分,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 验教训,逐 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必 然性,同 时,也是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和联结。说“新课改”的一些主张“不讲继承, 与传统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