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三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 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 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 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 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 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 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 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 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 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 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 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 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 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 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 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 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 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 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 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 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 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 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 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 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 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 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 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 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 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 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 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 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湖南省十三校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第 I 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 跑遍半个地球了。”在 100 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 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 6 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 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 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 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 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 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 章达 280148 篇,而 2015 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 21695437 次。 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 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 年 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 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 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 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 233210 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 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 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 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 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 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 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 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 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 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 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 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 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 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 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 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 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 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 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 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 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 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0日12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 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 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 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 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 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 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 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 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 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 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 趋利避害的态度一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 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邻居 伊北 ①老黎搬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晚上下班回来,开了门,大家才发现进门 过道里有人半蹲着在炒菜,弄得整个房间乌烟瘴气。炒菜的人看见住户们回来了 尴尬地笑了笑,嘴里咕咕哝哝地说了几句,大概是在跟大家打招呼。大家捂着鼻 子过去了,他见没人理,便继续低头炒自己的菜 ②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我们都是外来客,我们买不起房子,但又不想住 得太偏远,便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物理空间。在这所较高档小区的大房子里,足 足住了十户人家。最大的一家占地面积十多平米,最小的一家则只有五六平米 我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在这套房子里栖居。别看地方小,我们这 所房子的住户最低学历也是大学本科,有工作的,有考研的,每个人心里怀着 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我们太需要一个家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 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 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01 月 20 日 12 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 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 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 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 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 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 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 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 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 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 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 趋利避害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 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邻 居 伊北 ①老黎搬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晚上下班回来,开了门,大家才发现进门 过道里有人半蹲着在炒菜,弄得整个房间乌烟瘴气。炒菜的人看见住户们回来了, 尴尬地笑了笑,嘴里咕咕哝哝地说了几句,大概是在跟大家打招呼。大家捂着鼻 子过去了,他见没人理,便继续低头炒自己的菜。 ②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我们都是外来客,我们买不起房子,但又不想住 得太偏远,便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物理空间。在这所较高档小区的大房子里,足 足住了十户人家。最大的一家占地面积十多平米,最小的一家则只有五六平米。 我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在这套房子里栖居。别看地方小,我们这 所房子的住户最低学历也是大学本科,有工作的,有考研的,每个人心里怀着一 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我们太需要一个家
③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从第一眼看到老黎,大家就感 到他跟我们不是一路人。他头发油脏,衣着邋遢,他在公共走道里炒菜,电视声 开得老大,他在水池边吸烟,他起得太早,而且每次都惊天动地;更糟的是,不 久他那爱聒噪的老婆也跟着住了进来。在这套房子里,没人理老黎,人们自觉地 避开他,即使是狭路相逢,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低眉一一装作没看见,各自走过 大都市特有的冷漠,每天都在我们这里上演 ④老黎心里似乎也明白,在这里,没人看得起他,他只是一个批发毛巾的,虽然 有时候,他竭力想同周围的邻居说一两句话一一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可似乎 谁也不肯给他这个机会。我们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也导致大家跟老黎实在搭不 上,直到七号搬了进来。七号特指在七号房住的人。没人知道这对情侣从哪里来 从种种蛛丝马迹看,那女的大概是大专毕业,但同时又是失业状态(因为她总待 在房子里);男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工作,过着紧张的早出晚归的生活。谁也没 想到,白天大段空余的时光,竟然促成了七号女主人和与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 黎的友谊。在洗菜池,他们总是长时间地聊着,他们讨论做菜的方法、讨论北京 的天气、讨论各自家乡的特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发展到后来,他们甚至开 始拼桌子吃饭,俨然一家人。 ⑤七号女主人怀孕了,出于对母子健康的考虑,他们决定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七 号搬家了,这在这座城市里,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可老黎却为这件事忙得不 亦乐乎,又是帮他们找车,又是帮他们抬家具,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对年轻的夫 妇。七号走了,老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中,他每天用意志抵抗着来自其他 邻居的冷漠,时时刻刻,我们似乎都在提醒他,他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他永远别 想走进我们的社交圈。老黎是寂寞了。究竟谁可以满不在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总之,老黎是不行,他是标准的中国人,他似乎还不习惯孤独的生活。 ⑥一天早晨,我打开门,准备走出去,转头间,看见老黎正抱着一个笨重的大箱 子朝门外走,我连忙把门拉得很开,让老黎先行。老黎缓慢而吃力地从我身边走 过,偏过头,脸上有一种尴尬的笑一一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一一随即说了声,谢谢 啊。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种渴望。即便只是一个举手之劳,他都感谢万分, 他太需要别人的接纳。我连忙说,没什么没什么,赶紧躲开了老黎的眼睛,到底 没与他有更多的交流。在人情淡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 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邻居”为题,但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 最后选择搬离,这一冰冷事实使得文章的题目充满了讽刺意味。 B.文章中的“我”是串连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着力描写了老黎初来的情景和老 黎搬离时的情景,“我”既是事件的观察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使作品读起来 更加真实可感。 C.七号女主人能跟和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 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D.七号女主人搬走时老黎的依依不舍,忙前忙后;七号女主人搬走后老黎最终也 选择搬离。这种种做法和表现充分说明老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真诚理解、和谐相 处的渴望,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E.小说在最后写邻居们对老黎的评判,充分说明大家骨子里莫名的清高渐渐淡 去,而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 (2)本文开头结尾两次写到老黎“尴尬的笑”,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③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从第一眼看到老黎,大家就感 到他跟我们不是一路人。他头发油脏,衣着邋遢,他在公共走道里炒菜,电视声 开得老大,他在水池边吸烟,他起得太早,而且每次都惊天动地;更糟的是,不 久他那爱聒噪的老婆也跟着住了进来。在这套房子里,没人理老黎,人们自觉地 避开他,即使是狭路相逢,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低眉——装作没看见,各自走过。 大都市特有的冷漠,每天都在我们这里上演。 ④老黎心里似乎也明白,在这里,没人看得起他,他只是一个批发毛巾的,虽然 有时候,他竭力想同周围的邻居说一两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可似乎 谁也不肯给他这个机会。我们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也导致大家跟老黎实在搭不 上,直到七号搬了进来。七号特指在七号房住的人。没人知道这对情侣从哪里来。 从种种蛛丝马迹看,那女的大概是大专毕业,但同时又是失业状态(因为她总待 在房子里);男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工作,过着紧张的早出晚归的生活。谁也没 想到,白天大段空余的时光,竟然促成了七号女主人和与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 黎的友谊。在洗菜池,他们总是长时间地聊着,他们讨论做菜的方法、讨论北京 的天气、讨论各自家乡的特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发展到后来,他们甚至开 始拼桌子吃饭,俨然一家人。 ⑤七号女主人怀孕了,出于对母子健康的考虑,他们决定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七 号搬家了,这在这座城市里,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可老黎却为这件事忙得不 亦乐乎,又是帮他们找车,又是帮他们抬家具,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对年轻的夫 妇。七号走了,老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中,他每天用意志抵抗着来自其他 邻居的冷漠,时时刻刻,我们似乎都在提醒他,他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他永远别 想走进我们的社交圈。老黎是寂寞了。究竟谁可以满不在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总之,老黎是不行,他是标准的中国人,他似乎还不习惯孤独的生活。 ⑥一天早晨,我打开门,准备走出去,转头间,看见老黎正抱着一个笨重的大箱 子朝门外走,我连忙把门拉得很开,让老黎先行。老黎缓慢而吃力地从我身边走 过,偏过头,脸上有一种尴尬的笑——像刚来的时候那样——随即说了声,谢谢 啊。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种渴望。即便只是一个举手之劳,他都感谢万分, 他太需要别人的接纳。我连忙说,没什么没什么,赶紧躲开了老黎的眼睛,到底 没与他有更多的交流。在人情淡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 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邻居”为题,但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 最后选择搬离,这一冰冷事实使得文章的题目充满了讽刺意味。 B.文章中的“我”是串连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着力描写了老黎初来的情景和老 黎搬离时的情景,“我”既是事件的观察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使作品读起来 更加真实可感。 C.七号女主人能跟和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 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D.七号女主人搬走时老黎的依依不舍,忙前忙后;七号女主人搬走后老黎最终也 选择搬离。这种种做法和表现充分说明老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真诚理解、和谐相 处的渴望,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E.小说在最后写邻居们对老黎的评判,充分说明大家骨子里莫名的清高渐渐淡 去,而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 (2)本文开头结尾两次写到老黎“尴尬的笑”,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3)第③段开头说:“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老黎的 到来究竟有没有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谈谈“我们的生 活”是什么样的。 (4)本文为何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请简要探究其妙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梁羽生:千古文人侠客梦 周天意 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 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从1954年到1984年,30年,35部小说,160册 2000万字的‘刀光剑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表示,梁羽生是做到 了著作等身的一位作家一—160册书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了。梁羽生的小说,结 构和语言都独具魅力,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 富有神采。 在梁羽生看来,与武侠小说结缘,实属偶然。1954年的他,还是一名普通报纸 编辑,应好友《新晚报》总编辑之约,硬着头皮创作了报纸连载小说《龙虎斗京 华》,不料一纸风行,并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晚年,梁羽生回望自己的创作生涯感慨万千:“往事并不如烟,要说是说不完的, 能说多少就多少吧。这正是: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他的话,如 同他的葬礼,一如既往地低调,却不妨碍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以及读者心目中 的地位。 梁羽生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魏晋名士的风流,纳兰容若的深情都深深地烙在其骨 子里。俗话说文如其人,在梁羽生的笔下,不但有着精彩诡异的江湖、神奇玄妙 的武功,更有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爱与友谊。但无论是武功还是爱与友谊,在他的 笔下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烙印。江湖是种无奈的选择,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是平和的 江湖,是中规中矩的江湖。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 以儒家的思想写武,写江湖,不求深厚与诡异,只是表达着民间藏龙卧虎,水可 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 古希腊艺术家认为悲剧是最完美的文学形式,悲剧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梁羽 生受十九世纪文艺思潮影响很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直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 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是多难的,再动人的爱情,即便是一见钟情,也让你白了头发, 添了伤口,一如冰天雪地里的昙花,没有毅力没有恒心的人,也是无法采摘的。 友情也一样,那是一种深藏的关怀与爱恋,得到难,守住也难。天山南北,四野 茫茫,杨云聪与纳兰明慧的爱情夭折于民族的对立与现实的残酷之中,草原上的 飞红巾蓝天的豪情最终换得个未老头先雪:贺兰山中,陈玄机与云素素本是白玉 无瑕,儿女深情如夏花春水,奈何上代人冤孽重重,终是“寸寸伤心付劫灰” 世间之情犹如昙花开一样,漫长的等待,刹那的绚美,而痴情儿女的执着与高洁 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人性的复杂,爱情的难解,造化的弄人,都化在天山星夜 的凄然一望之中了 梁羽生笔下的英雄,其实也很平凡。随便往人群中一站,谁也不知道他是谁,更 不会认为他就是个英雄。梁羽生是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双拳难敌四手, 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功夫再高,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万人敌。毕竟人的体力和潜 能都是有限的,也是相差不远的。除却《大唐游侠传》、《剑网尘丝》系列、《风 云雷电》等少数几篇外,他的作品都集中在明末清初时期,英雄总是在国家民族
(3)第③段开头说:“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老黎的 到来究竟有没有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谈谈“我们的生 活”是什么样的。 (4)本文为何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请简要探究其妙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梁羽生:千古文人侠客梦 周天意 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 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从 1954 年到 1984 年,30 年,35 部小说,160 册, 2000 万字的‘刀光剑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表示,梁羽生是做到 了著作等身的一位作家——160 册书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了。梁羽生的小说,结 构和语言都独具魅力,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 富有神采。 在梁羽生看来,与武侠小说结缘,实属偶然。1954 年的他,还是一名普通报纸 编辑,应好友《新晚报》总编辑之约,硬着头皮创作了报纸连载小说《龙虎斗京 华》,不料一纸风行,并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晚年,梁羽生回望自己的创作生涯感慨万千:“往事并不如烟,要说是说不完的, 能说多少就多少吧。这正是: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他的话,如 同他的葬礼,一如既往地低调,却不妨碍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以及读者心目中 的地位。 梁羽生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魏晋名士的风流,纳兰容若的深情都深深地烙在其骨 子里。俗话说文如其人,在梁羽生的笔下,不但有着精彩诡异的江湖、神奇玄妙 的武功,更有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爱与友谊。但无论是武功还是爱与友谊,在他的 笔下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烙印。江湖是种无奈的选择,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是平和的 江湖,是中规中矩的江湖。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 以儒家的思想写武,写江湖,不求深厚与诡异,只是表达着民间藏龙卧虎,水可 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 古希腊艺术家认为悲剧是最完美的文学形式,悲剧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梁羽 生受十九世纪文艺思潮影响很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直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 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是多难的,再动人的爱情,即便是一见钟情,也让你白了头发, 添了伤口,一如冰天雪地里的昙花,没有毅力没有恒心的人,也是无法采摘的。 友情也一样,那是一种深藏的关怀与爱恋,得到难,守住也难。天山南北,四野 茫茫,杨云聪与纳兰明慧的爱情夭折于民族的对立与现实的残酷之中,草原上的 飞红巾蓝天的豪情最终换得个未老头先雪;贺兰山中,陈玄机与云素素本是白玉 无瑕,儿女深情如夏花春水,奈何上代人冤孽重重,终是“寸寸伤心付劫灰”。 世间之情犹如昙花开一样,漫长的等待,刹那的绚美,而痴情儿女的执着与高洁 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人性的复杂,爱情的难解,造化的弄人,都化在天山星夜 的凄然一望之中了。 梁羽生笔下的英雄,其实也很平凡。随便往人群中一站,谁也不知道他是谁,更 不会认为他就是个英雄。梁羽生是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双拳难敌四手, 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功夫再高,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万人敌。毕竟人的体力和潜 能都是有限的,也是相差不远的。除却《大唐游侠传》、《剑网尘丝》系列、《风 云雷电》等少数几篇外,他的作品都集中在明末清初时期,英雄总是在国家民族
大义之中,慢慢显露出来的。导演张纪中评价梁羽生说:“梁羽生文学最大的特 点就是历史感很厚重,应该说他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 社会中。相比之下,金庸的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生活在武侠世界里的侠客,他们过 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梁羽生小说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结局荡气回肠。梁羽生曾为自 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联 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梁羽生笔下的武侠英雄在功夫上并不能做到万人敌,但他们心中充满了民族大 义精神,这种精神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慢慢显露。 B.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总不能一帆风顺,这既跟他的创作观 有关,也跟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C.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总比别的武侠小说家笔下的江湖少了几分精彩和诡异,这跟 他一直以儒家的思想来写武写江湖是分不开的。 D.与别的武侠小说家刻画的人物相比,梁羽生笔下的人物更平凡更贴近生活,这 跟他创作时注重凸显真实人性力求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的写法是分不 开的。 E.梁羽生被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共创作小说35部之多,书香门第 的出身,决定了他在创作中热衷于使用诗词歌赋,语言充满神采,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梁羽生武侠小说的风格特点。 (3)请简要分析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4)“以侠胜武”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主张,结合本文并联系你所看到的武 侠题材的小说和电视电影,谈谈你对“以侠胜武”的认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 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 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 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 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 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 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 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 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 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 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 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 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
大义之中,慢慢显露出来的。导演张纪中评价梁羽生说:“梁羽生文学最大的特 点就是历史感很厚重,应该说他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 社会中。相比之下,金庸的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生活在武侠世界里的侠客,他们过 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梁羽生小说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结局荡气回肠。梁羽生曾为自 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联 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梁羽生笔下的武侠英雄在功夫上并不能做到万人敌,但他们心中充满了民族大 义精神,这种精神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慢慢显露。 B.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总不能一帆风顺,这既跟他的创作观 有关,也跟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C.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总比别的武侠小说家笔下的江湖少了几分精彩和诡异,这跟 他一直以儒家的思想来写武写江湖是分不开的。 D.与别的武侠小说家刻画的人物相比,梁羽生笔下的人物更平凡更贴近生活,这 跟他创作时注重凸显真实人性力求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的写法是分不 开的。 E.梁羽生被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共创作小说 35 部之多,书香门第 的出身,决定了他在创作中热衷于使用诗词歌赋,语言充满神采。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梁羽生武侠小说的风格特点。 (3)请简要分析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4)“以侠胜武”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主张,结合本文并联系你所看到的武 侠题材的小说和电视电影,谈谈你对“以侠胜武”的认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 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 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 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 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 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 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 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 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 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 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 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 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