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十三2017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 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 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今号一,制度划 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 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 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 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 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己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 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 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 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 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 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 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 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 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 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 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 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 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 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 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 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 乌桓渠帅81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 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 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 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 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 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 为奏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冶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 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
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十三 2017 届高三 3 月模拟考试 本试题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 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 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今号一,制度划一, 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 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 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 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 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 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 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 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 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 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 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 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 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 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 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 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 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 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 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 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 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 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 乌桓渠帅 81 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 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 400 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 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 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 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 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 为奏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冶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 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
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 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 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一一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 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 B.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 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 C.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 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 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 B.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 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 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 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晨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 表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 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C.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 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 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有光: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 马国川:现在学术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这样?即使是名牌大学 对于教授抄袭事件也装聋作哑,既不进行调查,也不回应。您怎么看待 周有光:我看到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告诉我,学术抄袭、教授造假,是 大学的“官僚化”的一个派生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官员读博成为新风气, 他们为了一个学位头衔大批进入大学,创造了“在职博士生”这个怪现象。官员 有时间读书写论文吗?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抄的或者别人替他们写的,当然是虚假 的。这样就产生了大批没有知识的博士和空头教授。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呢?我 想,办法就是“非官僚化”。上海一个教授告诉我,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 “真的假教授”,交一笔钱,大学给你一个客座教授之类的聘书;还有一种是“假 的真教授”,一个系升格为学院,来了一个院长两个副院长,一定是教授,其实
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 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 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 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 B.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 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 C.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 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 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 B.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 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 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 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晨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 表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 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C.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 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 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周有光: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 马国川:现在学术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这样?即使是名牌大学, 对于教授抄袭事件也装聋作哑,既不进行调查,也不回应。您怎么看待? 周有光:我看到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告诉我,学术抄袭、教授造假,是 大学的“官僚化”的一个派生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官员读博成为新风气, 他们为了一个学位头衔大批进入大学,创造了“在职博士生”这个怪现象。官员 有时间读书写论文吗?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抄的或者别人替他们写的,当然是虚假 的。这样就产生了大批没有知识的博士和空头教授。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呢?我 想,办法就是“非官僚化”。上海一个教授告诉我,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 “真的假教授”,交一笔钱,大学给你一个客座教授之类的聘书;还有一种是“假 的真教授”,一个系升格为学院,来了一个院长两个副院长,一定是教授,其实
不学无术,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至于名牌大学的教授抄袭,我们要研 究整个现象。名牌大学面对抄袭事件装聋作哑,是非常不正常的 马国川:假文凭泛滥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假如最近的唐骏假文 凭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会假文凭泛滥? 周有光:唐骏是我的老乡,常州人,还有一个糟糕的事,我是常州中学的毕业生, 他也是常州中学毕业的,只是前后差了几十年。报纸上说,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 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可见今天的风气是坏得不得了了。 学问和管理能力是两码事。有的人有管理能力,能办事,可是不能搞学问:有的 人有做学问的天赋,可是不能搞管理。唐骏这个人有管理能力,可是在我们现在 的制度之下,有了社会地位还要一个文凭。怎么办?只有造假了。后来报纸上不 是登了吗?只要给多少钱,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就给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为什么 今天的中国假文凭泛滥?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假文凭。我们今天重视文凭不重 视知识,文凭越高越发达,当然假文凭就出来了 马国川: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您认为原因是什么?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什么? 周有光:我想,对于第一个的问题,唐代大学问家韩愈早已答复了。韩愈在文章 里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策之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很重要,马叫是表示意思的, 你不懂它,怎么能做伯乐呢?“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答复非常好,用不着我来回答了。我看到一些杂志 上有些小评论说,不随风倒就不可能做“大师”。当然这是笑话,“随风倒”的 人怎么能够成为“大师”呢!不过是御用文人罢了。没有独立思想怎么能成为大 师呢?还有,要出“大师”还有许多条件。比如,鲁迅是连领袖都推崇的大师, 可是假如他多活二十年,他还能做大师吗?蔡元培提出来八个字“学术自由,学 校自治”,所以他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国外都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好大学 没有一个不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假如大学继续官僚化,就不可能有学术自 由、大学自治。 马国川:社会科学的发达与否,决定了能否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但有人批评说, 中国现在社会科学中玄学和形而上学盛行。那么,如何克服社会科学中的玄学与 形而上学问题呢? 周有光:这个问题很重要。人类的思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神学思维 神学思维都是迷信;第二个阶段叫玄学思维,玄学思维是信仰;第三个阶段是科 学思维,科学思维讲究实证。三种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科学角度来看,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思维,意识形态属于玄学思维,是两个阶段的两种不 同思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科学,把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截然分开,这是 错误的。按照今天世界的常识来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都需要进行严格的 实证。什么叫实证呢?实证就是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 叫真理呢?在不断地被批判被否定当中能站得住,那才是真理。如果不许批评, 那怎么是真理呢?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意识形态是不许批评的,意识形态是用 来信仰的,所以意识形态不能跟社会科学混起来讲。要恢复社会科学的本来面目, 就要提倡民主。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民主是三 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积累,现在还在一步步渐进。今天我们要重新建设中国,从 五四开始,回归五四,学习民主。 (节选自《财经》2010年10月)
不学无术,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至于名牌大学的教授抄袭,我们要研 究整个现象。名牌大学面对抄袭事件装聋作哑,是非常不正常的。 马国川:假文凭泛滥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假如最近的唐骏假文 凭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会假文凭泛滥? 周有光:唐骏是我的老乡,常州人,还有一个糟糕的事,我是常州中学的毕业生, 他也是常州中学毕业的,只是前后差了几十年。报纸上说,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 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可见今天的风气是坏得不得了了。 学问和管理能力是两码事。有的人有管理能力,能办事,可是不能搞学问;有的 人有做学问的天赋,可是不能搞管理。唐骏这个人有管理能力,可是在我们现在 的制度之下,有了社会地位还要一个文凭。怎么办?只有造假了。后来报纸上不 是登了吗?只要给多少钱,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就给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为什么 今天的中国假文凭泛滥?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假文凭。我们今天重视文凭不重 视知识,文凭越高越发达,当然假文凭就出来了。 马国川: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您认为原因是什么?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什么? 周有光:我想,对于第一个的问题,唐代大学问家韩愈早已答复了。韩愈在文章 里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很重要,马叫是表示意思的, 你不懂它,怎么能做伯乐呢?“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答复非常好,用不着我来回答了。我看到一些杂志 上有些小评论说,不随风倒就不可能做“大师”。当然这是笑话,“随风倒”的 人怎么能够成为“大师”呢!不过是御用文人罢了。没有独立思想怎么能成为大 师呢?还有,要出“大师”还有许多条件。比如,鲁迅是连领袖都推崇的大师, 可是假如他多活二十年,他还能做大师吗?蔡元培提出来八个字“学术自由,学 校自治”,所以他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国外都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好大学 没有一个不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假如大学继续官僚化,就不可能有学术自 由、大学自治。 马国川:社会科学的发达与否,决定了能否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但有人批评说, 中国现在社会科学中玄学和形而上学盛行。那么,如何克服社会科学中的玄学与 形而上学问题呢? 周有光:这个问题很重要。人类的思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神学思维, 神学思维都是迷信;第二个阶段叫玄学思维,玄学思维是信仰;第三个阶段是科 学思维,科学思维讲究实证。三种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科学角度来看,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思维,意识形态属于玄学思维,是两个阶段的两种不 同思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科学,把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截然分开,这是 错误的。按照今天世界的常识来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都需要进行严格的 实证。什么叫实证呢?实证就是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 叫真理呢?在不断地被批判被否定当中能站得住,那才是真理。如果不许批评, 那怎么是真理呢?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意识形态是不许批评的,意识形态是用 来信仰的,所以意识形态不能跟社会科学混起来讲。要恢复社会科学的本来面目, 就要提倡民主。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民主是三 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积累,现在还在一步步渐进。今天我们要重新建设中国,从 五四开始,回归五四,学习民主。 (节选自《财经》2010 年 10 月)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有光认为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真的假教授”,一种是“假的真教 授”,这种现象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 B.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周有光 藉此证明唐骏是有管理能力、会办事的人。 C.周有光认为蔡元培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它与世界上的好大学一样,都 有一个共同特征一一“学术自由,学校自治” D.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周有光认为民主制度 已经延续了三千年,我们国家的新建设也需要民主 5.周有光认为中国要培养出真正的大师需要哪些条件?(4分) 6.在访谈中,周有光主要批判了当今中国哪两方面的问题?你从文中看到了周 有光身上的哪些重要品质?(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耳醒之地 八溪乡只有四千多人,却一把撒向了极目难尽的广阔山地,于是很多地方 见山不见人,任雀噪和蝉鸣填满空空山谷。 近些年,青壮年又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广东、淅江、福建等以前很少听说 的地方,过年也不一定回家,留下的人便日渐稀少。山里更显得寂静和冷清了。 很多屋场只剩下几个闲坐的老人,还有在学校里周末才回家的孩子。更有些屋场 家家闭户,野草封掩了道路,野藤爬上了木柱,忙碌的老鼠和兔子见人也不躲避 外来人看到路边有一堆牛粪,或者田边的一个稻草人,会有一种发现珍稀物品时 的惊喜:这里有人! 寂静使任何声音都突然膨胀了好多倍。外来人低语一声,或咳嗽一声,也许会被 自己的声音所惊吓。他们不知是谁的大嗓门在替自己说话,不知是何种声音竟敢 冒天下之大不韪,闯下这一惊天大祸 很多虫声和草声也都从寂静中浮出来。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 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突然发现了耳穴里的巨大空洞与辽 阔,还有各种天籁的纤细、脆弱、精微以及丰富。只要停止说话,只要压下呼吸, 遥远之处墙根下的一声虫鸣也可洪亮如雷,急切如鼓,延绵如潮,其音头和音尾 所组成的漫长弧线,其清音声部和浊音声部的两相呼应,都朝着我的耳膜全线展 开,扑打而来。 我得赶快捂住双耳。 二笑脸 下乡的一大收获,是看到很多特别的笑脸,天然而且多样。每一朵笑几乎 都是爆出来的,爆在小店里,村路上,渡船上,以及马帮里。描述这些笑较为困 难。我在常用词汇里找不出合适的词,只能想象一只老虎的笑,一只青蛙的笑, 只山羊的笑,一只鲢鱼的笑,一头骡子的笑……对了,很多山民的笑就是这样 乱相迭出,乍看让人有点惊愕,但一种野生的恣意妄为,一种原生的桀骜不驯 很快就让我由衷地欢喜。 相比之下,都市里的笑容已经平均化了,具有某种近似性和趋同性。尤其 是在流行文化规训之下,电视、校园、街道、杂志封面、社交场所等都成了表情 制造模具。哪怕是在一些中小城镇,女生们的飞波流盼都可能有好莱坞的尺寸和 风格,总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男生们可能咧咧嘴,把姆指和食指往下巴一卡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有光认为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真的假教授”,一种是“假的真教 授”,这种现象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 B.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周有光 藉此证明唐骏是有管理能力、会办事的人。 C.周有光认为蔡元培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它与世界上的好大学一样,都 有一个共同特征——“学术自由,学校自治”。 D.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周有光认为民主制度 已经延续了三千年,我们国家的新建设也需要民主。 5.周有光认为中国要培养出真正的大师需要哪些条件? (4 分) 6.在访谈中,周有光主要批判了当今中国哪两方面的问题?你从文中看到了周 有光身上的哪些重要品质?(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一 耳醒之地 八溪乡只有四千多人,却一把撒向了极目难尽的广阔山地,于是很多地方 见山不见人,任雀噪和蝉鸣填满空空山谷。 近些年,青壮年又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广东、浙江、福建等以前很少听说 的地方,过年也不一定回家,留下的人便日渐稀少。山里更显得寂静和冷清了。 很多屋场只剩下几个闲坐的老人,还有在学校里周末才回家的孩子。更有些屋场 家家闭户,野草封掩了道路,野藤爬上了木柱,忙碌的老鼠和兔子见人也不躲避。 外来人看到路边有一堆牛粪,或者田边的一个稻草人,会有一种发现珍稀物品时 的惊喜:这里有人! 寂静使任何声音都突然膨胀了好多倍。外来人低语一声,或咳嗽一声,也许会被 自己的声音所惊吓。他们不知是谁的大嗓门在替自己说话,不知是何种声音竟敢 冒天下之大不韪,闯下这一惊天大祸。 很多虫声和草声也都从寂静中浮出来。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 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突然发现了耳穴里的巨大空洞与辽 阔,还有各种天籁的纤细、脆弱、精微以及丰富。只要停止说话,只要压下呼吸, 遥远之处墙根下的一声虫鸣也可洪亮如雷,急切如鼓,延绵如潮,其音头和音尾 所组成的漫长弧线,其清音声部和浊音声部的两相呼应,都朝着我的耳膜全线展 开,扑打而来。 我得赶快捂住双耳。 二 笑脸 下乡的一大收获,是看到很多特别的笑脸,天然而且多样。每一朵笑几乎 都是爆出来的,爆在小店里,村路上,渡船上,以及马帮里。描述这些笑较为困 难。我在常用词汇里找不出合适的词,只能想象一只老虎的笑,一只青蛙的笑, 一只山羊的笑,一只鲢鱼的笑,一头骡子的笑……对了,很多山民的笑就是这样 乱相迭出,乍看让人有点惊愕,但一种野生的恣意妄为,一种原生的桀骜不驯, 很快就让我由衷地欢喜。 相比之下,都市里的笑容已经平均化了,具有某种近似性和趋同性。尤其 是在流行文化规训之下,电视、校园、街道、杂志封面、社交场所等都成了表情 制造模具。哪怕是在一些中小城镇,女生们的飞波流盼都可能有好莱坞的尺寸和 风格,总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男生们可能咧咧嘴,把姆指和食指往下巴一卡
模拟某个港台明星的代表动作—一有一段时间我就好几次见到这种流行把戏。公 园里的一个小孩不幸冲着照相机大笑了,旁边的母亲竟急得跺脚:“怎么搞的? 五号微笑!五号!”吓得小孩赶快收嘴巴缩鼻子,整顿自己的表情。 山里人远离着“五号”或者“三号”,不常面对照相机的整顿要求,而且 平目里聚少散多,缺少笑容的互相感染和互相模仿。各行其是的表情出自寂寞山 谷,大多是对动物、植物以及土地天空的面部反应,而不是交际同类时的肌肉表 达,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无政府和无权成的状态,尚未被现代社会的“理性化” 统一收编,缺乏大众传媒的号令和指导。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 不缺少表情的自由。一条条奔放无拘的笑纹随时绽开,足以丰富我们对笑容的记 忆 我怀疑,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在镜中是否也会笑出南瓜或者石碾的味道, 让自己大感陌生? (两篇小品文都选自韩少功的《山南水北》) 7.下列对这两篇小品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耳醒之地》开篇并不直写醒耳之声,而是先写八溪乡地阔山空,极其寂静, 再写人声、虫声和草声,让入耳醒,既突出了对“醒耳”之声的赞美,又表露了 对“耳醒”之地的喜爱。 B.“我得赶快捂住双耳。”是因为“全线展开扑打而来”的喧闹之声让“我” 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我”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 C.作者在《笑脸》中描写“小孩照相”的细节,旨在说明小孩的大笑有山里人 的天然,而母亲的笑脸有都市的近似性和趋同性。 D.《笑脸》以小见大,从都市与乡村的笑脸的不同特点中挖掘出其形成的社会 原因,客观反映了都市人被现代社会的“理性化”统一收编,被大众传媒号令指 导的现实。 E.两文中的山里人甚安于现状,笑容天然,经常模仿动物植物,追求自 由的生活。 8.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 (4分) (1)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 失而复得的耳朵。 (2分) (2)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2分) 9.两文在构思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而在其相关内容的详略处理和行文方式上 又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 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 辄复分与弟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 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
模拟某个港台明星的代表动作——有一段时间我就好几次见到这种流行把戏。公 园里的一个小孩不幸冲着照相机大笑了,旁边的母亲竟急得跺脚:“怎么搞的? 五号微笑!五号!”吓得小孩赶快收嘴巴缩鼻子,整顿自己的表情。 山里人远离着“五号”或者“三号”,不常面对照相机的整顿要求,而且 平目里聚少散多,缺少笑容的互相感染和互相模仿。各行其是的表情出自寂寞山 谷,大多是对动物、植物以及土地天空的面部反应,而不是交际同类时的肌肉表 达,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无政府和无权成的状态,尚未被现代社会的“理性化” 统一收编,缺乏大众传媒的号令和指导。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 不缺少表情的自由。一条条奔放无拘的笑纹随时绽开,足以丰富我们对笑容的记 忆。 我怀疑,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在镜中是否也会笑出南瓜或者石碾的味道, 让自己大感陌生? (两篇小品文都选自韩少功的《山南水北》) 7.下列对这两篇小品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耳醒之地》开篇并不直写醒耳之声,而是先写八溪乡地阔山空,极其寂静, 再写人声、虫声和草声,让入耳醒,既突出了对“醒耳”之声的赞美,又表露了 对“耳醒”之地的喜爱。 B.“我得赶快捂住双耳。”是因为“全线展开扑打而来”的喧闹之声让“我” 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我”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 C.作者在《笑脸》中描写“小孩照相”的细节,旨在说明小孩的大笑有山里人 的天然,而母亲的笑脸有都市的近似性和趋同性。 D.《笑脸》以小见大,从都市与乡村的笑脸的不同特点中挖掘出其形成的社会 原因,客观反映了都市人被现代社会的“理性化”统一收编,被大众传媒号令指 导的现实。 E.两文中的山里人甚安于现状,笑容天然,经常模仿动物植物,追求自 由的生活。 8.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 (4 分) (1)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 失而复得的耳朵。 (2 分) (2)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2 分) 9.两文在构思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而在其相关内容的详略处理和行文方式上 又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 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 辄复分与弟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 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