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步”,实测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全城纵横大街各 十条,一般宽41米,把全城划分为“里一百三,市三”。这些里坊分布在 北区的东部和整个南区,其中南区的里坊与街道最整齐。里坊平面作方形或 长方形,面积比大兴城的里坊略小,坊内辟十字形街道。由于里坊小街道窄, 临街开门的住宅随之增多,这样就使城内各部分的关系显得比较紧凑。 晚年的建筑活动 大业三年(607)六至八月,宇文恺跟随隋炀帝北巡。在此期间,他奉命 修筑长城,创制了三项活动性的建筑物 关于宇文恺修筑长城事,有的论著仅引述《隋书》本传的记载:“及长 城之役,诏恺规度之。”未指明修长城时间,所修是哪段长城。查史籍记载, 隋炀帝在位时修长城有两次。第一次修长城在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万 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榆林郡系大业三年所置,其治 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及黄河东岸托克托、和林格尔一带。紫河在定 襄郡大利县,《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大利县,大业初置,带郡。有长 城,有阴山,有紫河。”大利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南部清水河 县境。紫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西北长城外之浑河,蒙古语名为 乌兰穆伦河。第二次修长城在大业四年七月,“发丁男二十万筑长城,自榆 谷而东”,九月“诏免长城役者一年租赋”,可见该役已结束。据《资治通 鉴》卷一八○记载:“此榆谷当在榆林西。”可推知此次所修长城为由榆林 郡治向西至榆谷一段。据《隋书》本传记载,宇文恺规度长城事是在“进位 开府,拜工部尚书”之后,而据《隋书·炀帝纪》上记载,宇文恺拜工部尚 书是在大业四年,因而其所修长城似应为第二次。实际上此记载有误,因宇 文恺大业四年七月未到榆林,他是大业三年随隋炀帝北巡时,于六月至八月 逗留榆林的。在《隋书》本传长城役记载之后,也说“时帝北巡”,宇文恺 在此期间造大帐和观风行殿。故可判定,宇文恺规度长城之役为炀帝时的第 次修长城,即大业三年七月,所修长城为榆林至紫河一段。 宇文恺创制的三项活动性建筑物为: 1.大帐,造于七月。《隋书》本传记载:“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 为大帐,其下坐数千人。”《资治通鉴》卷一八◎也记载:“帝欲夸示突厥, 令宇文恺为大帐,其下可坐千人。甲寅(15日)帝于城东御大帐,备仪卫, 宴启民及其部落,作散乐。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北史·炀 帝纪》上亦云:“甲寅,上于郡城东御大帐,其下备仪卫,建旌旗,宴启民 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戏之乐。 2.观风行殿,造于八月。据《隋书》本传记载:“又造观风行殿,上容 待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 不惊骇。”又《资治通鉴》卷一八○也记载:“令宇文恺等造观风行殿,上 ②《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 《隋书》卷三O《地理志》。 ①《北史》卷一二《隋本纪》下作“二旬而罢”,《资治通鉴》卷一八O作“二旬而毕”,《隋书》卷三 《炀帝纪》上作“一旬而罢”,今从《北史》所载。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七十步”②,实测南北最长处 7312 米,东西最宽处 7290 米。全城纵横大街各 十条,一般宽 41 米,把全城划分为“里一百三,市三”③。这些里坊分布在 北区的东部和整个南区,其中南区的里坊与街道最整齐。里坊平面作方形或 长方形,面积比大兴城的里坊略小,坊内辟十字形街道。由于里坊小街道窄, 临街开门的住宅随之增多,这样就使城内各部分的关系显得比较紧凑。 晚年的建筑活动 大业三年(607)六至八月,宇文恺跟随隋炀帝北巡。在此期间,他奉命 修筑长城,创制了三项活动性的建筑物。 关于宇文恺修筑长城事,有的论著仅引述《隋书》本传的记载:“及长 城之役,诏恺规度之。”未指明修长城时间,所修是哪段长城。查史籍记载, 隋炀帝在位时修长城有两次。第一次修长城在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万 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①。榆林郡系大业三年所置,其治 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及黄河东岸托克托、和林格尔一带。紫河在定 襄郡大利县,《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大利县,大业初置,带郡。有长 城,有阴山,有紫河。”大利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南部清水河 县境。紫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西北长城外之浑河,蒙古语名为 乌兰穆伦河。第二次修长城在大业四年七月,“发丁男二十万筑长城,自榆 谷而东”,九月“诏免长城役者一年租赋”②,可见该役已结束。据《资治通 鉴》卷一八○记载:“此榆谷当在榆林西。”可推知此次所修长城为由榆林 郡治向西至榆谷一段。据《隋书》本传记载,宇文恺规度长城事是在“进位 开府,拜工部尚书”之后,而据《隋书·炀帝纪》上记载,宇文恺拜工部尚 书是在大业四年,因而其所修长城似应为第二次。实际上此记载有误,因宇 文恺大业四年七月未到榆林,他是大业三年随隋炀帝北巡时,于六月至八月 逗留榆林的。在《隋书》本传长城役记载之后,也说“时帝北巡”,宇文恺 在此期间造大帐和观风行殿。故可判定,宇文恺规度长城之役为炀帝时的第 一次修长城,即大业三年七月,所修长城为榆林至紫河一段。 宇文恺创制的三项活动性建筑物为: 1.大帐,造于七月。《隋书》本传记载:“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 为大帐,其下坐数千人。”《资治通鉴》卷一八○也记载:“帝欲夸示突厥, 令宇文恺为大帐,其下可坐千人。甲寅(15 日)帝于城东御大帐,备仪卫, 宴启民及其部落,作散乐。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北史·炀 帝纪》上亦云:“甲寅,上于郡城东御大帐,其下备仪卫,建旌旗,宴启民 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戏之乐。” 2.观风行殿,造于八月。据《隋书》本传记载:“又造观风行殿,上容 待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 不惊骇。”又《资治通鉴》卷一八○也记载:“令宇文恺等造观风行殿,上 ② 《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 ③ 《隋书》卷三○《地理志》。 ① 《北史》卷一二《隋本纪》下作“二旬而罢”,《资治通鉴》卷一八○作“二旬而毕”,《隋书》卷三 《炀帝纪》上作“一旬而罢”,今从《北史》所载。 ②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 3.行城,造于八月。《资治通鉴》卷一八○记载:“又作行城,周二千 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 其中,大帐当是大型帐篷。观风行殿应是一种活动性建筑,上面为宫殿 式木构建筑,可以拆卸和拼装;下面设置轮轴机械,可以推移,惜其具体形 制和结构史无明言,难以详悉。行城应是一种板装并附有布屏的围城,《资 治通鉴》虽未明言系宇文恺所作,但其记述紧接在造观风行殿之后,当亦是 宇文恺负责制作的。 另据《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五年(609)六月,隋炀帝西巡, 至张掖(今甘肃张掖)时,亦“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 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此 观风行殿是否即是大业三年宇文恺所造的,抑或是重造,录以备考。 这些大型的活动性建筑,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他在机械制造方面有着很高 的造诣。 除了规划、设计和主持施工,建造了一系列大型建筑工程外,宇文恺还 在明堂设计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明堂原是周代朝廷的前殿,传说其形制是周公所立,并“朝诸侯于明堂, 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后世追崇周制,把明堂制度神圣化,成 为中国古代举行大典和宣明政教的大殿,凡朝会及祭祀、庆典、选士、教学 等大典,都在其中举行。也可以说,明堂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即所谓“天子 坐明堂”。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对明堂制度非常重视,但具体的明堂形制是 什么样子,则仅凭臆测,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因而各代虽都有制定明堂制 度之举,却均未能形成定制。 隋文帝平陈之后,也把建立明堂制度提上了议事日程。开皇十三年 (593),诏命礼部尚书牛弘等议定明堂制度,当时任检校将作大匠的宇文恺 曾献上明堂本样。他“依《月令》文,造明堂木样,重檐复庙,五房四达, 丈尺规矩,皆有准凭”。宇文恺所献的明堂木样受到隋文帝的赞赏,但由于 诸儒异议,久不能决,而作罢。“高祖异之,命有司于郭内安业里为规兆。 方欲崇建,又命详定,诸儒争论,莫之能决。弘等又条经史正文重奏。时非 议既多,久而不定,又议罢之。”② 隋炀帝继立之后,宇文恺又上“明堂议”及明堂木样。关于宇文恺所上 明堂议及木样事的具体时间,据《隋书·礼仪志》一记载:“及大业中,恺 又造《明堂议》及样奏之。炀帝下其议,但令于霍山采木,而建都兴役,其 制遂寝”,则似应该是在大业元年三月营建东都开始之前,即大业元年一 二月间。但此时隋炀帝刚登位不久,忙于巩固其统治地位,又欲兴建东都, 宇文恺是很会揣测帝心的,想不致于在此时奏上“明堂议”及木样。而此记 载也仅言大业中,若是在大业元年初,当会指明是大业初,而不会称“大业 中”的。据《隋书·宇文恺传》记载:“帝可其奏,会辽东之役,事不果行。”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引《隋志》亦说:“会辽东之役,不果行。”隋炀帝 征辽东之役,是大业七年着手进行准备,第二年发兵的,则宇文恺所上的奏 ①《礼记正义·明堂位第十四》 ②《古乐府·木兰诗》。 ①②《隋书》卷六《礼仪志》
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 3.行城,造于八月。《资治通鉴》卷一八○记载:“又作行城,周二千 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 其中,大帐当是大型帐篷。观风行殿应是一种活动性建筑,上面为宫殿 式木构建筑,可以拆卸和拼装;下面设置轮轴机械,可以推移,惜其具体形 制和结构史无明言,难以详悉。行城应是一种板装并附有布屏的围城,《资 治通鉴》虽未明言系宇文恺所作,但其记述紧接在造观风行殿之后,当亦是 宇文恺负责制作的。 另据《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五年(609)六月,隋炀帝西巡, 至张掖(今甘肃张掖)时,亦“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 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此 观风行殿是否即是大业三年宇文恺所造的,抑或是重造,录以备考。 这些大型的活动性建筑,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他在机械制造方面有着很高 的造诣。 除了规划、设计和主持施工,建造了一系列大型建筑工程外,宇文恺还 在明堂设计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明堂原是周代朝廷的前殿,传说其形制是周公所立,并“朝诸侯于明堂, 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①。后世追崇周制,把明堂制度神圣化,成 为中国古代举行大典和宣明政教的大殿,凡朝会及祭祀、庆典、选士、教学 等大典,都在其中举行。也可以说,明堂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即所谓“天子 坐明堂”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对明堂制度非常重视,但具体的明堂形制是 什么样子,则仅凭臆测,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因而各代虽都有制定明堂制 度之举,却均未能形成定制。 隋文帝平陈之后,也把建立明堂制度提上了议事日程。开皇十三年 (593),诏命礼部尚书牛弘等议定明堂制度,当时任检校将作大匠的宇文恺 曾献上明堂本样。他“依《月令》文,造明堂木样,重檐复庙,五房四达, 丈尺规矩,皆有准凭”①。宇文恺所献的明堂木样受到隋文帝的赞赏,但由于 诸儒异议,久不能决,而作罢。“高祖异之,命有司于郭内安业里为规兆。 方欲崇建,又命详定,诸儒争论,莫之能决。弘等又条经史正文重奏。时非 议既多,久而不定,又议罢之。”② 隋炀帝继立之后,宇文恺又上“明堂议”及明堂木样。关于宇文恺所上 明堂议及木样事的具体时间,据《隋书·礼仪志》一记载:“及大业中,恺 又造《明堂议》及样奏之。炀帝下其议,但令于霍山采木,而建都兴役,其 制遂寝”,则似应该是在大业元年三月营建东都开始之前,即大业元年一、 二月间。但此时隋炀帝刚登位不久,忙于巩固其统治地位,又欲兴建东都, 宇文恺是很会揣测帝心的,想不致于在此时奏上“明堂议”及木样。而此记 载也仅言大业中,若是在大业元年初,当会指明是大业初,而不会称“大业 中”的。据《隋书·宇文恺传》记载:“帝可其奏,会辽东之役,事不果行。”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引《隋志》亦说:“会辽东之役,不果行。”隋炀帝 征辽东之役,是大业七年着手进行准备,第二年发兵的,则宇文恺所上的奏 ① 《礼记正义·明堂位第十四》。 ② 《古乐府·木兰诗》。 ① ②《隋书》卷六《礼仪志》一
议和木样当在大业六年底至七年初之间,这应是比较可信的。 宇文恺所上的《明堂议表》除引经据典,考证明堂制度外,还附有建筑 设计图和立体木制建筑模型。为完成此一工作,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远 寻经传,傍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堂,堂有 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这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建筑考古学文献。 虽说其所议定的明堂制度只能作一家之说,无能定论,但从他所绘制的建筑 图和据此制作的木制立体模型,却可以推断他已经使用了比例尺。这种利用 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和制作立体建筑模型的方法,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大创 举,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大业八年三月,隋炀帝征伐辽东(今辽宁辽阳)时,宇文恺亦随行。为 了渡过辽水(今辽宁大凌河),“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 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余。……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 而成”°。宇文恺所造浮桥虽因测量河宽不准确而未能成功,但却为何稠的接 桥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此,他“以渡辽之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宇文恺在建筑学方面的著述有《东都图记》20卷,《明堂图议》2卷, 《释疑》1卷,均见行于世。但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书·宇 文恺传》、《北史·宇文贵传》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外,其他的后来都 亡佚了,这实是建筑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大业八年(612)十月,五十七岁的宇文恺卒于工部尚书之位,谥曰康。 宇文恺的一生,主要是担任营造方面的高级官员,主持过许多大型的建 筑工程,起着相当于现在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的作用。他在建 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有些成就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应该 指出的是,在他设计和主持的工程中,除了开凿广通渠,客观上有利于国计 民生外,其余大多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尤其是宫殿建筑,不顾劳 民伤财,取悦帝王。如营造仁寿宫时,“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顿颠仆 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 时天暑,役夫死者 相次于道,杨素悉焚除之”。营建东京时,他“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 度穷极壮丽”②。“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 东至城皋(今河南荥阳),北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相望于道”③。长城 之役,“死者十五六”。建仁寿宫和东京的工程,宇文恺虽挂的是副职,但 他是实际的负责者,因此功过与他都有直接的关系。 《隋书》卷六八《宇文恺传》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八年 ②《隋书》卷六八《宇文恺传》 ①《资治通鉴》卷一七八,文帝开皇十三年 ②《隋书》卷六八《宇文恺传》 《资治通鉴》卷一八O,炀帝大业元年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议和木样当在大业六年底至七年初之间,这应是比较可信的。 宇文恺所上的《明堂议表》除引经据典,考证明堂制度外,还附有建筑 设计图和立体木制建筑模型。为完成此一工作,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远 寻经传,傍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堂,堂有 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③。这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建筑考古学文献。 虽说其所议定的明堂制度只能作一家之说,无能定论,但从他所绘制的建筑 图和据此制作的木制立体模型,却可以推断他已经使用了比例尺。这种利用 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和制作立体建筑模型的方法,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大创 举,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大业八年三月,隋炀帝征伐辽东(今辽宁辽阳)时,宇文恺亦随行。为 了渡过辽水(今辽宁大凌河),“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 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余。……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 而成”①。宇文恺所造浮桥虽因测量河宽不准确而未能成功,但却为何稠的接 桥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此,他“以渡辽之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②。 宇文恺在建筑学方面的著述有《东都图记》20 卷,《明堂图议》2 卷, 《释疑》1 卷,均见行于世。但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书·宇 文恺传》、《北史·宇文贵传》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外,其他的后来都 亡佚了,这实是建筑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大业八年(612)十月,五十七岁的宇文恺卒于工部尚书之位,谥曰康。 宇文恺的一生,主要是担任营造方面的高级官员,主持过许多大型的建 筑工程,起着相当于现在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的作用。他在建 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有些成就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应该 指出的是,在他设计和主持的工程中,除了开凿广通渠,客观上有利于国计 民生外,其余大多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尤其是宫殿建筑,不顾劳 民伤财,取悦帝王。如营造仁寿宫时,“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顿颠仆, 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时天暑,役夫死者 相次于道,杨素悉焚除之”①。营建东京时,他“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 度穷极壮丽”②。“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 东至城皋(今河南荥阳),北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相望于道”③。长城 之役,“死者十五六”④。建仁寿宫和东京的工程,宇文恺虽挂的是副职,但 他是实际的负责者,因此功过与他都有直接的关系。 ③ 《隋书》卷六八《宇文恺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八年。 ② 《隋书》卷六八《宇文恺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文帝开皇十三年。 ② 《隋书》卷六八《宇文恺传》。 ③ 《资治通鉴》卷一八○,炀帝大业元年。 ④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第四章李密窦建德杜伏威 第一节李密 李密(582-618),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先世自北魏、北周以来都做大官。父亲李宽为隋上柱国、蒲山公,“骁勇善 战,干略过人”°,号为名将。开皇中,李密袭父爵为蒲山公。大业初,以荫 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他生得“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 隋炀帝见了,对许公字文述说:“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宇文述答道:“蒲 山公李宽子密也。”炀帝说:“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③宇文述因此 便劝李密当以“才学取官,三卫丛脞,非养贤之所。”④李密听了很高兴, 便辞去宿卫,专以读书为事。师事国子助教包恺,受《史记》、《汉书》, 励精忘倦。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与杨素的儿 子杨玄感为刎颈之交。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再伐高丽,征兵调粮,海內骚然,人心思乱。 在黎阳督运军粮的杨玄感起兵反隋,以李密为谋主。密献三计,上策是挥师 入蓟(今北京西南),截住隋炀帝的归路,可以不战而擒;中计是西入长安, 据险自固,必克万全之势;下计是就近进攻东都,顿兵坚城之下,胜负未知。 杨玄感却以李密的下计为上策,久攻东都不下。隋炀帝回师攻打杨玄感,杨 玄感败死。李密在逃亡中被捕。时炀帝在高阳,李密等在解送途中,用计逃 脱。自此数年,密辗转于平原、淮阳间,过着亡命的生活,十分潦倒。 大业十二年(616)各地农民起义军有了很大的发展。韦城(今河南滑县) 法曹翟让据有瓦岗寨,李密因翟让的部将王伯当之荐,走投翟让。他为翟让 画策,自往游说邻近的小股义军,所至皆附,因此得到翟让的信任。李密对 翟让说:“今兵众既多,粮无所出,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敝,大敌一临, 死亡无日。未若直趋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翟让 采纳了这个意见,引兵攻破要塞金隄关(今河南滑县南)和几个县城。荥阳 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隋炀帝派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带精兵两万 前往镇压。翟让曾经屡次被张须陀打败,听说他又来了,有些害怕,想引军 退避。李密说:“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禽。公但 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翟让不得已,勒兵将战,李密分兵千余人埋伏在 大海寺北丛林中。翟让与战不利,稍向后退,伏军突然从敌后杀出,张须陀 陷入重围,兵败身亡,瓦岗军第一次获得全歼敌军的大胜。 由于李密作战有功,翟让叫他建立牙帐,别统所部,号蒲山公营。密又 躬行俭素,所得财宝都赏给部众,因此很得军心。这时李密又提出袭取兴洛 仓(一名洛口仓,在今河南巩县境内)的建议,说:“今东都士庶,中外离 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 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大业十三 年(617)春,李密与翟让率精兵七千人,出阳城北,翻越方山,从罗口袭取 ①《隋书》卷七O《李密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②《新唐书》卷八四《李密传》 3④《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
第四章 李密 窦建德 杜伏威 第一节 李 密 李密(582—618),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先世自北魏、北周以来都做大官。父亲李宽为隋上柱国、蒲山公,“骁勇善 战,干略过人”①,号为名将。开皇中,李密袭父爵为蒲山公。大业初,以荫 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他生得“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②。 隋炀帝见了,对许公字文述说:“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宇文述答道:“蒲 山公李宽子密也。”炀帝说:“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③宇文述因此 便劝李密当以“才学取官,三卫丛脞,非养贤之所。”④李密听了很高兴, 便辞去宿卫,专以读书为事。师事国子助教包恺,受《史记》、《汉书》, 励精忘倦。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与杨素的儿 子杨玄感为刎颈之交。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再伐高丽,征兵调粮,海内骚然,人心思乱。 在黎阳督运军粮的杨玄感起兵反隋,以李密为谋主。密献三计,上策是挥师 入蓟(今北京西南),截住隋炀帝的归路,可以不战而擒;中计是西入长安, 据险自固,必克万全之势;下计是就近进攻东都,顿兵坚城之下,胜负未知。 杨玄感却以李密的下计为上策,久攻东都不下。隋炀帝回师攻打杨玄感,杨 玄感败死。李密在逃亡中被捕。时炀帝在高阳,李密等在解送途中,用计逃 脱。自此数年,密辗转于平原、淮阳间,过着亡命的生活,十分潦倒。 大业十二年(616)各地农民起义军有了很大的发展。韦城(今河南滑县) 法曹翟让据有瓦岗寨,李密因翟让的部将王伯当之荐,走投翟让。他为翟让 画策,自往游说邻近的小股义军,所至皆附,因此得到翟让的信任。李密对 翟让说:“今兵众既多,粮无所出,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敝,大敌一临, 死亡无日。未若直趋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翟让 采纳了这个意见,引兵攻破要塞金隄关(今河南滑县南)和几个县城。荥阳 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隋炀帝派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带精兵两万 前往镇压。翟让曾经屡次被张须陀打败,听说他又来了,有些害怕,想引军 退避。李密说:“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禽。公但 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翟让不得已,勒兵将战,李密分兵千余人埋伏在 大海寺北丛林中。翟让与战不利,稍向后退,伏军突然从敌后杀出,张须陀 陷入重围,兵败身亡,瓦岗军第一次获得全歼敌军的大胜。 由于李密作战有功,翟让叫他建立牙帐,别统所部,号蒲山公营。密又 躬行俭素,所得财宝都赏给部众,因此很得军心。这时李密又提出袭取兴洛 仓(一名洛口仓,在今河南巩县境内)的建议,说:“今东都士庶,中外离 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 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大业十三 年(617)春,李密与翟让率精兵七千人,出阳城北,翻越方山,从罗口袭取 ① 《隋书》卷七○《李密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② 《新唐书》卷八四《李密传》。 ③ ④《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
兴洛仓。打开仓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⑥ 兴洛仓为东都粮食所取给,东都留守越王侗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二万五 千进攻瓦岗军。双方隔石子河而阵。李密亲率勇士埋伏在横岭下,翟让接战 不利,密设伏兵横冲隋军,隋军大败,“士卒死者什六七”,瓦岗军“尽收 其辎重器甲,威声大振 在瓦岗军的胜利发展中,李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军中有了很高的威 望,于是翟让就推李密为主,号为魏公。大业十三年二月庚子,李密在巩县 南设坛即位,自称为永平元年,开始建立政权机构。其文书行下,称行军元 帅魏公府,置三司、六卫,元帅府置长史以下官属。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 封东郡公,以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房彦藻为元 帅左长史,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 记室,其余封拜有差。风声所至,赵魏以南,江淮以北,义军首领如孟让、 郝孝德,王德仁、房献伯、王君廓、李士才、魏六儿、李德谦、张迁、李文 相等,都归附李密。密各给官爵,“置百营簿以领之。道路降者不绝如流, 众至数十万”。 李密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作为魏国的都城。隋大将裴仁基率兵降李 密,密使仁基与孟让率兵三万余人袭破回洛仓(河南洛阳隋故城北七里), 入东都,烧天津桥,为东都兵所败。李密乃亲自率兵三万,再次攻下回洛仓, 大修营堑以逼东都。李密又用徐世勣建议,派世勣率兵五千自原武渡河,会 郝孝德、李文相等军袭破黎阳仓(今河南浚县西南),“开仓恣民就食,浃 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①。这时窦建德、朱粲等也遣使附密,“密为海内豪 杰共推盟主”2 在这一形势下,李密移檄四方,声讨隋炀帝十大罪状,如云:“广立池 台,多营宫观,穷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资财;”“科税繁猥,不知纪极, 头会箕敛,逆折十年之租,杼轴其空,日损千金之费;”“年年历览,处处 登临,家苦纳秸之勤,人阻来苏之望;”“恃众怙力,强兵黩武,义夫切齿, 壮扼腕;”“愎谏违卜,蠹贤嫉能,直士正人,皆由屠害,遂令君子结舌, 贤人缄口。”总之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③ 号召各地起义军同心戮力,推翻隋朝的统治。 正当李密兵锋甚锐,威逼东都的时候,隋炀帝命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 将霍世军将关內兵,江都通守王世充将江淮劲卒,增援东都。东都驻军十余 万人都由王世充指挥,进击李密于洛口,与密军夹洛水互击,各有胜败。 由于李密的势力日益强大,他和翟让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起来。李密 虽为翟让所推,但也心存戒备,平日“恭俭自励,布衣蔬食,所居之室,积 书而已。子女珍玩,一无所取。密又仪形吵小,让弗之忌”。及密建蒲山公 ①《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 2《资治通鉴》卷一八三,恭帝义宁元年 ③《资治通鉴》卷一八三,恭帝义宁元年。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②祖君彦:《为李密与袁子干书》,《全唐文》卷一三二。 《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
兴洛仓。打开仓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① 兴洛仓为东都粮食所取给,东都留守越王侗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二万五 千进攻瓦岗军。双方隔石子河而阵。李密亲率勇士埋伏在横岭下,翟让接战 不利,密设伏兵横冲隋军,隋军大败,“士卒死者什六七”,瓦岗军“尽收 其辎重器甲,威声大振”②。 在瓦岗军的胜利发展中,李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军中有了很高的威 望,于是翟让就推李密为主,号为魏公。大业十三年二月庚子,李密在巩县 南设坛即位,自称为永平元年,开始建立政权机构。其文书行下,称行军元 帅魏公府,置三司、六卫,元帅府置长史以下官属。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 封东郡公,以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房彦藻为元 帅左长史,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 记室,其余封拜有差。风声所至,赵魏以南,江淮以北,义军首领如孟让、 郝孝德,王德仁、房献伯、王君廓、李士才、魏六儿、李德谦、张迁、李文 相等,都归附李密。密各给官爵,“置百营簿以领之。道路降者不绝如流, 众至数十万”③。 李密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作为魏国的都城。隋大将裴仁基率兵降李 密,密使仁基与孟让率兵三万余人袭破回洛仓(河南洛阳隋故城北七里), 入东都,烧天津桥,为东都兵所败。李密乃亲自率兵三万,再次攻下回洛仓, 大修营堑以逼东都。李密又用徐世勣建议,派世勣率兵五千自原武渡河,会 郝孝德、李文相等军袭破黎阳仓(今河南浚县西南),“开仓恣民就食,浃 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①。这时窦建德、朱粲等也遣使附密,“密为海内豪 杰共推盟主”②。 在这一形势下,李密移檄四方,声讨隋炀帝十大罪状,如云:“广立池 台,多营宫观,穷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资财;”“科税繁猥,不知纪极, 头会箕敛,逆折十年之租,杼轴其空,日损千金之费;”“年年历览,处处 登临,家苦纳秸之勤,人阻来苏之望;”“恃众怙力,强兵黩武,义夫切齿, 壮扼腕;”“愎谏违卜,蠹贤嫉能,直士正人,皆由屠害,遂令君子结舌, 贤人缄口。”总之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③ 号召各地起义军同心戮力,推翻隋朝的统治。 正当李密兵锋甚锐,威逼东都的时候,隋炀帝命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 将霍世军将关内兵,江都通守王世充将江淮劲卒,增援东都。东都驻军十余 万人都由王世充指挥,进击李密于洛口,与密军夹洛水互击,各有胜败。 由于李密的势力日益强大,他和翟让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起来。李密 虽为翟让所推,但也心存戒备,平日“恭俭自励,布衣蔬食,所居之室,积 书而已。子女珍玩,一无所取。密又仪形吵小,让弗之忌”④。及密建蒲山公 ① 《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 ② 《资治通鉴》卷一八三,恭帝义宁元年。 ③ 《资治通鉴》卷一八三,恭帝义宁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② 祖君彦:《为李密与袁子干书》,《全唐文》卷一三二。 ③ 《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 ④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