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高颎宇文恺 第一节高颎 隋代第一名臣 号称“真宰相”的高颎(541-607),是隋代的第一名臣。他字昭玄, 名敏,渤海落(今河北景县)人。父宾,仕东魏,因避谗奔西魏,大司马 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时明敏有器局,略涉文史,尤善辞令 年十七,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由内史上士 迁下大夫。以平齐有功,拜开府。宣帝即位,隰州稽胡为乱,颎从越王宇文 盛讨平之,开始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北周末,杨坚为左大丞相,总揽朝政,阴图禅代。素知高颎强明,又习 兵事,多计略,想要用他为辅佐,派杨惠前往示意。高颎欣然承命说:“愿 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这样他就做了相府司录,成为杨 坚的心腹。就在这时,相州总管尉迟迥发动了反对杨坚的战争。杨坚派名将 韦孝宽等出击,军至武陟(今属河南),与敌军隔沁水为阵,相持不进。杨 坚以诸将不一,恐生变故,要派心腹一人前往监军。先叫少内史崔仲方去, 仲方以父在山东为辞。又叫刘昉、郑译去,刘昉说他没有带兵打过仗,郑译 说他母老不便远行。杨坚正在感到棘手的时候,高颎却挺身而出,自请前往, 杨坚非常高兴地应允了。高颎奉命以后,连母亲也来不及辞别,便立即出发。 他到了前线,在沁水上架桥,渡过军队以后,便下令焚桥,以绝士卒反顾之 心。于是韦孝宽率军奋击,大破敌军,敌将尉迟惇(迥子)单骑逃走。韦孝 宽乘胜前进,追至邺下(今河南安阳),尉迟迥全力拒战,孝宽等军不利而 却。高颎与大将宇文忻、李询等设计破之,遂平尉迟迥。因此高颎更加得到 杨坚的信任,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杨坚称帝,以颎为左 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又拜左领军大将军。一时贵宠,“朝臣莫与 为比”。在这以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高颎辅佐隋文帝,在政治、经济、 军事各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政治方面,开皇元年(581),高颎奉命与郑译、杨素等修订刑律,“多 釆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制定新律,奏请颁行。新律废除了枭首、輟身及 鞭刑,减轻了徒刑,还取消了一些“楚毒备至”的讯囚酷法,如用大棒、束 杖、车辐、幞底、压踝之类。对旧律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开皇二年,隋文 帝以长安旧城,自汉以来,屡经战乱,凋残日久,在苏威、高颎等人的谋议 下,决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以高颎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为后 来唐代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他行政、官制等各种制度,也大都在高 颎的主持下,斟酌损益,建立新的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一局面。 在经济方面,自北齐以来,“暴君慢吏,赋重役勤”,贫苦农民很多被 迫沦为豪强的荫户,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高颎建议采用“输籍定样”的 措施,“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 蒙轻减之征”。于是“烝庶怀惠,奸无所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杜佑在 《隋书》卷四一《高颎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隋书》卷二五《刑法志》
第三章 高颎 宇文恺 第一节 高颎 隋代第一名臣 号称“真宰相”的高颎(541—607),是隋代的第一名臣。他字昭玄, 一名敏,渤海落(今河北景县)人。父宾,仕东魏,因避谗奔西魏,大司马 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时明敏有器局,略涉文史,尤善辞令。 年十七,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由内史上士, 迁下大夫。以平齐有功,拜开府。宣帝即位,隰州稽胡为乱,颎从越王宇文 盛讨平之,开始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北周末,杨坚为左大丞相,总揽朝政,阴图禅代。素知高颎强明,又习 兵事,多计略,想要用他为辅佐,派杨惠前往示意。高颎欣然承命说:“愿 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①。这样他就做了相府司录,成为杨 坚的心腹。就在这时,相州总管尉迟迥发动了反对杨坚的战争。杨坚派名将 韦孝宽等出击,军至武陟(今属河南),与敌军隔沁水为阵,相持不进。杨 坚以诸将不一,恐生变故,要派心腹一人前往监军。先叫少内史崔仲方去, 仲方以父在山东为辞。又叫刘昉、郑译去,刘昉说他没有带兵打过仗,郑译 说他母老不便远行。杨坚正在感到棘手的时候,高颎却挺身而出,自请前往, 杨坚非常高兴地应允了。高颎奉命以后,连母亲也来不及辞别,便立即出发。 他到了前线,在沁水上架桥,渡过军队以后,便下令焚桥,以绝士卒反顾之 心。于是韦孝宽率军奋击,大破敌军,敌将尉迟惇(迥子)单骑逃走。韦孝 宽乘胜前进,追至邺下(今河南安阳),尉迟迥全力拒战,孝宽等军不利而 却。高颎与大将宇文忻、李询等设计破之,遂平尉迟迥。因此高颎更加得到 杨坚的信任,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杨坚称帝,以颎为左 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又拜左领军大将军。一时贵宠,“朝臣莫与 为比”。在这以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高颎辅佐隋文帝,在政治、经济、 军事各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政治方面,开皇元年(581),高颎奉命与郑译、杨素等修订刑律,“多 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①,制定新律,奏请颁行。新律废除了枭首、轘身及 鞭刑,减轻了徒刑,还取消了一些“楚毒备至”的讯囚酷法,如用大棒、束 杖、车辐、鞵底、压踝之类。对旧律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开皇二年,隋文 帝以长安旧城,自汉以来,屡经战乱,凋残日久,在苏威、高颎等人的谋议 下,决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以高颎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为后 来唐代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他行政、官制等各种制度,也大都在高 颎的主持下,斟酌损益,建立新的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一局面。 在经济方面,自北齐以来,“暴君慢吏,赋重役勤”,贫苦农民很多被 迫沦为豪强的荫户,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高颎建议采用“输籍定样”的 措施,“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 蒙轻减之征”。于是“烝庶怀惠,奸无所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杜佑在 ① 《隋书》卷四一《高颎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① 《隋书》卷二五《刑法志》
《通典》中评论道:“设轻税之法,浮客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 ①。开皇八年,高颎认为“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者,官人禄力,恒出 随近之州”,不大合理,奏请“于所管户内,计户征税”,也较妥善地解决 了这部分官吏的俸禄问题 在军事方面,高颎的表现也很突出。开皇二年,他就参与伐陈之役,因 陈宣帝去世,颎以礼不伐丧,奏请班师。于是隋文帝向高颎询问取陈之策, 高颎建议,每值江南秋收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 得废其农时”。既收之后,“密遣行人,因风纵火”,烧其“储积”,“由 是陈人益敝”。开皇九年,隋军大举伐陈。晋王杨广等为行军元帅,高颎为 元帅长史。“三军咨禀,皆取断于颎”。颎“区处支度,无所凝滞”③。及陈 叔宝被俘,高颎先入建康,杨广派人驰告,令留陈叔宝宠妃张丽华。高颎说 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便把她杀了。杨广得知,立刻脸 色大变地说:“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④从此对高 颎怀恨在心。高颎又与元帅府记室裴矩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这 次战争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纷争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高颎以功加上 柱国,进爵齐国公,赐物九千段。隋文帝慰劳他说:“公伐陈后,人言公反, 朕已斩之。君臣道合,非青蝇所间也。”文帝曾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 颎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 功!”文帝大笑,赞扬他有谦让的美德。 高颎在反击突厥的战争中,也屡立功勋。隋初突厥势力极盛,屡次寇掠 边境。开皇三年文帝下诏,大举出击,以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 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并为元帅,分道出塞。沙钵略可汘战败逃走。 颎还,赐马百余匹,牛羊以千计。 沙钵略后来归附隋朝,维持了一段时期的边境和平。后来都兰可汘又为 边患,开皇十九年,诏以汉王杨谅为元帅,左仆射高颎岀朔州道,右仆射杨 素出灵州道,上柱国燕荣出幽州道,大举攻击都兰。高颎使上柱国赵仲卿将 兵三千为前锋,至族蠡山,与突厥相遇,交战七日,大破之;追至乞伏泊, 又破之,虏获生口、杂畜甚多。突厥复大举而至,仲卿为方阵,四面拒战, 坚持了五天。高颎率领大军赶到,合力进击,突厥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 七百余里而还。杨素也打败了达头可汗,因而大获全胜 高颎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善于识拔人才。隋朝有名的文武大臣,几乎都 出于他的引荐。《隋书》称:“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 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已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 皆颎所推荐,各尽其用,为一代名臣。自余立功立事者,不可胜数。”高颎 还敢于保护人才。隋文帝尝因事欲杀大将史万岁,颎为请求道:“史万岁雄 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 古名将未能过也。”万岁因此免于一死,后来在出击突厥时建立了殊功 高颎忠于隋文帝,论臣节在封建社会里也是少有的。遇事发言献策,深 ①《通典》卷七《食货七·丁中》 ②《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④《资治通鉴》卷一七七,文帝开皇九年 ①《隋书》卷七四《赵仲卿传》 《隋书》卷五三《史万岁传》
《通典》中评论道:“设轻税之法,浮客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 ①。开皇八年,高颎认为“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者,官人禄力,恒出 随近之州”,不大合理,奏请“于所管户内,计户征税”②,也较妥善地解决 了这部分官吏的俸禄问题。 在军事方面,高颎的表现也很突出。开皇二年,他就参与伐陈之役,因 陈宣帝去世,颎以礼不伐丧,奏请班师。于是隋文帝向高颎询问取陈之策, 高颎建议,每值江南秋收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 得废其农时”。既收之后,“密遣行人,因风纵火”,烧其“储积”,“由 是陈人益敝”。开皇九年,隋军大举伐陈。晋王杨广等为行军元帅,高颎为 元帅长史。“三军咨禀,皆取断于颎”。颎“区处支度,无所凝滞”③。及陈 叔宝被俘,高颎先入建康,杨广派人驰告,令留陈叔宝宠妃张丽华。高颎说: “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便把她杀了。杨广得知,立刻脸 色大变地说:“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④从此对高 颎怀恨在心。高颎又与元帅府记室裴矩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这 次战争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纷争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高颎以功加上 柱国,进爵齐国公,赐物九千段。隋文帝慰劳他说:“公伐陈后,人言公反, 朕已斩之。君臣道合,非青蝇所间也。”文帝曾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 颎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 功!”文帝大笑,赞扬他有谦让的美德。 高颎在反击突厥的战争中,也屡立功勋。隋初突厥势力极盛,屡次寇掠 边境。开皇三年文帝下诏,大举出击,以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 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并为元帅,分道出塞。沙钵略可汗战败逃走。 颎还,赐马百余匹,牛羊以千计。 沙钵略后来归附隋朝,维持了一段时期的边境和平。后来都兰可汗又为 边患,开皇十九年,诏以汉王杨谅为元帅,左仆射高颎出朔州道,右仆射杨 素出灵州道,上柱国燕荣出幽州道,大举攻击都兰。高颎使上柱国赵仲卿将 兵三千为前锋,至族蠡山,与突厥相遇,交战七日,大破之;追至乞伏泊, 又破之,虏获生口、杂畜甚多。突厥复大举而至,仲卿为方阵,四面拒战, 坚持了五天。高颎率领大军赶到,合力进击,突厥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 七百余里而还。①杨素也打败了达头可汗,因而大获全胜。 高颎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善于识拔人才。隋朝有名的文武大臣,几乎都 出于他的引荐。《隋书》称:“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 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已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 皆颎所推荐,各尽其用,为一代名臣。自余立功立事者,不可胜数。”高颎 还敢于保护人才。隋文帝尝因事欲杀大将史万岁,颎为请求道:“史万岁雄 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 古名将未能过也。”①万岁因此免于一死,后来在出击突厥时建立了殊功。 高颎忠于隋文帝,论臣节在封建社会里也是少有的。遇事发言献策,深 ① 《通典》卷七《食货七·丁中》。 ②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③ ④《资治通鉴》卷一七七,文帝开皇九年。 ① 《隋书》卷七四《赵仲卿传》。 ① 《隋书》卷五三《史万岁传》
中肯綮,得到文帝的采纳。他也敢于进谏,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当隋文帝 有意要废太子杨勇,另立晋王杨广为太子的时候,对高颎说:“晋王妃有神 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高颎长跪而言道:“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文帝听了默不作声。但已深深引起独孤皇后的猜忌。开皇十八年,高丽一度 入寇辽西,隋文帝要出兵讨伐,高颎坚决请求不要用兵。但是文帝不听,以 汉王杨谅和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率水陆大军三十万伐高丽,而且派高颎作 汉王长史,实际上主持军事工作。高颎还是服从文帝的决定,应命出征。不 料陆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发生疾疫;水军自东莱(今山东掖县)泛海, 遇大风,船多漂没。士卒死亡十之八九,结果无功而还。 从失宠到被杀 长期以来,隋文帝对高颎十分信任和倚重。高颎深避权势,一再辞让官 爵。文帝下诏说:“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出参戎律,廓清维海,入司禁 旅,实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机衡,竭诚陈力,心迹俱尽。此则天降良辅 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这番话充分表示了他们君臣相得之深。尽管当时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右卫将军庞晃、将军卢贲等,在文帝面前说高颎的坏 话,结果反被“疏黜”。文帝因此对髙颎说:“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 皎然益明。”°开皇十年,文帝往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命高颎居守。及回 京,赐缣五千匹,又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高颎的妻子卧病,文帝遣使询问, 络绎不绝。高颎的儿子高表仁娶太子勇的女儿为妻,与皇室结亲,赏赐不可 胜计。 但是“天性沉猜,素无学术”的隋文帝,对高颎的信任并不能保持始终 这与皇室内部的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隋文帝有宠姬尉迟氏被独孤皇后杀 了,文帝愤而出走山谷中,高颎追上,扣马苦谏道:“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 天下!”独孤后本以高颎是她父亲的家客,甚见亲礼。这时听到高颎说她是 妇人的话,便心怀不满。那时隋文帝夫妇正想废掉太子勇,另立晋王广为 太子。高颎表示反对,独孤后便想暗地把他除掉。等到高颎的妻子死了,独 孤后对文帝说:“高仆射老矣,而丧夫人,陛下何能不为之娶!”文帝把这 话告知高颎。高颎流泪致谢道:“臣今已老,退朝之后,唯斋居读佛经而已 虽陛下垂哀之深,至于纳室,非臣所愿。”文帝因此作罢。不久,高颎的爱 妾生个男孩,文帝得知很高兴,皇后却不喜欢。文帝问她是什么缘故,独孤 后说:“陛下当复信高颎耶?始陛下欲为颎娶,颎心存爱妾,面欺陛下。今 其诈已见,陛下安得信之!”文帝听信妇言,也就开始疏远高颎了。 征伐高丽的战争,高颎本来不同意,结果师出无功,独孤后便对文帝说: 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隋文帝又以元帅汉王杨谅 年少,专委军事于高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 多不用。”杨谅因此对高颎很不满意,回京后,哭诉于皇后道:“儿幸免高 颎所杀。”文帝听了这话,很为不平 开皇十九年,凉州总管王世积因事被杀。当审讯时,有宫中秘事,说是 从高颎处得知,文帝极为惊异。法司又奏髙颎曾与王世积交通,收受他赠送 ①按高颎父宾曾赐姓独孤氏,隋文帝对颎“每呼为独孤而不名”。 《隋书》卷三六《后妃传》
中肯綮,得到文帝的采纳。他也敢于进谏,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当隋文帝 有意要废太子杨勇,另立晋王杨广为太子的时候,对高颎说:“晋王妃有神 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高颎长跪而言道:“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文帝听了默不作声。但已深深引起独孤皇后的猜忌。开皇十八年,高丽一度 入寇辽西,隋文帝要出兵讨伐,高颎坚决请求不要用兵。但是文帝不听,以 汉王杨谅和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率水陆大军三十万伐高丽,而且派高颎作 汉王长史,实际上主持军事工作。高颎还是服从文帝的决定,应命出征。不 料陆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发生疾疫;水军自东莱(今山东掖县)泛海, 遇大风,船多漂没。士卒死亡十之八九,结果无功而还。 从失宠到被杀 长期以来,隋文帝对高颎十分信任和倚重。高颎深避权势,一再辞让官 爵。文帝下诏说:“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出参戎律,廓清维海,入司禁 旅,实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机衡,竭诚陈力,心迹俱尽。此则天降良辅, 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这番话充分表示了他们君臣相得之深。尽管当时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右卫将军庞晃、将军卢贲等,在文帝面前说高颎的坏 话,结果反被“疏黜”。文帝因此对高颎说:“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 皎然益明。”①开皇十年,文帝往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命高颎居守。及回 京,赐缣五千匹,又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高颎的妻子卧病,文帝遣使询问, 络绎不绝。高颎的儿子高表仁娶太子勇的女儿为妻,与皇室结亲,赏赐不可 胜计。 但是“天性沉猜,素无学术”的隋文帝,对高颎的信任并不能保持始终。 这与皇室内部的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隋文帝有宠姬尉迟氏被独孤皇后杀 了,文帝愤而出走山谷中,高颎追上,扣马苦谏道:“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 天下!”②独孤后本以高颎是她父亲的家客,甚见亲礼。这时听到高颎说她是 一妇人的话,便心怀不满。那时隋文帝夫妇正想废掉太子勇,另立晋王广为 太子。高颎表示反对,独孤后便想暗地把他除掉。等到高颎的妻子死了,独 孤后对文帝说:“高仆射老矣,而丧夫人,陛下何能不为之娶!”文帝把这 话告知高颎。高颎流泪致谢道:“臣今已老,退朝之后,唯斋居读佛经而已。 虽陛下垂哀之深,至于纳室,非臣所愿。”文帝因此作罢。不久,高颎的爱 妾生个男孩,文帝得知很高兴,皇后却不喜欢。文帝问她是什么缘故,独孤 后说:“陛下当复信高颎耶?始陛下欲为颎娶,颎心存爱妾,面欺陛下。今 其诈已见,陛下安得信之!”文帝听信妇言,也就开始疏远高颎了。 征伐高丽的战争,高颎本来不同意,结果师出无功,独孤后便对文帝说: “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隋文帝又以元帅汉王杨谅 年少,专委军事于高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 多不用。”杨谅因此对高颎很不满意,回京后,哭诉于皇后道:“儿幸免高 颎所杀。”文帝听了这话,很为不平。 开皇十九年,凉州总管王世积因事被杀。当审讯时,有宫中秘事,说是 从高颎处得知,文帝极为惊异。法司又奏高颎曾与王世积交通,收受他赠送 ① 按高颎父宾曾赐姓独孤氏,隋文帝对颎“每呼为独孤而不名”。 ② 《隋书》卷三六《后妃传》
的名马。高颎因此而被问罪。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刑部尚书薛 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都证明高颎无罪,隋文帝更加激怒 把他们统统拘留起来,从此朝臣中没有再敢为高颎说话的人。这年八月高颎 罢官,以齐公就第。 不久,文帝在秦王杨俊府中召高颎侍宴。颎欷獻感叹,悲不自胜,左右 的人都为流泪。文帝却对高颎说:“朕不负公,公自负也。”并且指责高颎 不可以身要君,自云第一也”。紧接着高颎的国令上书揭发他的阴事,说 高颎的儿子表仁对他说:“司马仲达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 知非福!”于是文帝大怒,把高颎囚禁起来加以审讯。法司又奏称:沙门真 觉曾对高颎说:“明年国有大丧。”尼令晖也说:“十七、十八年,皇帝有 大厄,十九年不可过。”文帝听了更加恼火,当着群臣说:“帝王岂可力求! 孔子以大圣之才,作法垂世,宁不欲大位邪?天命不可耳!颎与子言,自比 晋帝,此何心乎?”法司请斩高颎。文帝说:“去年杀虞庆则,今兹斩王世 积,如更诛颎,天下其谓我何!”于是除名为民。高颎初作仆射时,他的母 亲告诫他说:“汝富贵已极,但有一斫头耳,尔宜慎之!”高颎从此常恐发 生祸变。及得为民,欢然无悔恨之色。 开皇二十年,也就是高颎被黜后的第二年,在杨素、杨广等阴谋策划下, 太子杨勇被废,杨广当了太子。又过了四年,杨广谋害隋文帝,登上了皇帝 的宝座,是为炀帝。高颎被起用为太常卿。那时突厥启民可汗将入朝,炀帝 要以富乐相夸。下诏征集周、齐乐家子弟及天下散乐。高颎上奏道:“此乐 久废,今若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炀帝不悦。高颎对太 常丞李懿说:“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远,安可复尔。”颎又以炀帝于 启民可汗礼遇过厚,对太府卿何稠说:“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 为后患。”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把这些话告知 炀帝,炀帝认为高颎诽谤朝政,便下令把他杀了。时在大业三年(607),颎 年六十七岁。 高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隋代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极其重 要的历史贡献。唐初史家在所修《隋书》中评论他说:“当朝执政将二十年, 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及其被诛, 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杜佑纵观历代名相,作了这样的评论:“历 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 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 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①又说:“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 俗康阜,颎之力焉。功规萧、葛,道亚伊、吕,近代以来未之有也。”2可见 高颎的业绩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通典》卷十二《食货·总论》 《通典》卷七《食货七·丁中》
的名马。高颎因此而被问罪。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刑部尚书薛 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都证明高颎无罪,隋文帝更加激怒, 把他们统统拘留起来,从此朝臣中没有再敢为高颎说话的人。这年八月高颎 罢官,以齐公就第。 不久,文帝在秦王杨俊府中召高颎侍宴。颎欷歔感叹,悲不自胜,左右 的人都为流泪。文帝却对高颎说:“朕不负公,公自负也。”并且指责高颎 “不可以身要君,自云第一也”。紧接着高颎的国令上书揭发他的阴事,说 高颎的儿子表仁对他说:“司马仲达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 知非福!”于是文帝大怒,把高颎囚禁起来加以审讯。法司又奏称:沙门真 觉曾对高颎说:“明年国有大丧。”尼令晖也说:“十七、十八年,皇帝有 大厄,十九年不可过。”文帝听了更加恼火,当着群臣说:“帝王岂可力求! 孔子以大圣之才,作法垂世,宁不欲大位邪?天命不可耳!颎与子言,自比 晋帝,此何心乎?”法司请斩高颎。文帝说:“去年杀虞庆则,今兹斩王世 积,如更诛颎,天下其谓我何!”于是除名为民。高颎初作仆射时,他的母 亲告诫他说:“汝富贵已极,但有一斫头耳,尔宜慎之!”高颎从此常恐发 生祸变。及得为民,欢然无悔恨之色。 开皇二十年,也就是高颎被黜后的第二年,在杨素、杨广等阴谋策划下, 太子杨勇被废,杨广当了太子。又过了四年,杨广谋害隋文帝,登上了皇帝 的宝座,是为炀帝。高颎被起用为太常卿。那时突厥启民可汗将入朝,炀帝 要以富乐相夸。下诏征集周、齐乐家子弟及天下散乐。高颎上奏道:“此乐 久废,今若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炀帝不悦。高颎对太 常丞李懿说:“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远,安可复尔。”颎又以炀帝于 启民可汗礼遇过厚,对太府卿何稠说:“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 为后患。”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把这些话告知 炀帝,炀帝认为高颎诽谤朝政,便下令把他杀了。时在大业三年(607),颎 年六十七岁。 高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隋代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极其重 要的历史贡献。唐初史家在所修《隋书》中评论他说:“当朝执政将二十年, 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及其被诛, 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杜佑纵观历代名相,作了这样的评论:“历 观制作之旨,固非 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 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 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①又说:“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 俗康阜,颎之力焉。功规萧、葛,道亚伊、吕,近代以来未之有也。”②可见, 高颎的业绩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① 《通典》卷十二《食货·总论》。 ② 《通典》卷七《食货七·丁中》
第二节宇文恺 蜚声中外的唐代都城长安,以及东都洛阳,实际上都是在隋代建造的, 创建这两座历史名城的第一功臣是杰出的建筑学家宇文恺。 宇文恺,字安乐,鲜卑人,西魏恭帝二年(555)生于长安。他出生在北 朝后期一个显赫的豪门。其父宇文贵。据《周书》本传说,“少从师受学, 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后来 从军,屡建军功,地位也扶摇直上。北魏时,即爵封革融县侯,官拜武卫将 军,閤内大都督。西魏时,进爵化政郡公,先后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兴州刺史,大都督,小司徒, 益州刺史。北周时,进位柱国,拜御正中大夫,封许国公,历大司空、大司 徒、太保等重要官职。北周天和二年(567)卒,赠太傅,谥曰穆。宇文恺的 长兄宇文善,西魏和北周时历位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柱国,洛州刺史 上柱国。二兄宇文忻,十七岁时即以军功被北周政权赐爵兴国县公,拜仪同 三司,后又因战功进位开府、骠骑将军,进爵化政郡公,北周末位至上柱国 进爵英国公。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宇文恺,二岁时就被赠爵双泉县伯 六岁时袭祖爵安平郡公,但身在将门的宇文恺却不好弓马,而喜好读书。《隋 书》本传说“恺少有器局。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达,恺独好学,博览 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这段记载可窥知他为学的大致情 况 北周末,宇文恺累迁右侍上士、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大象二年(580) 杨坚任北周宰相后,宇文恺又被任命为上开府、匠师中大夫。据《唐六典》 卷二三“将作都水监”记载:“后周有匠师中大夫一人,掌城郭、宫室之制 及诸器物度量。”又据考证,北周设有“匠师中大夫,一人,正五命”①。因 此可以推知,当时年轻的宇文恺已经在建筑科学和工程管理方面崭露锋芒。 世界第一城——大兴城的营建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大 肆诛杀北周宗室宇文氏,以清除北周残余势力。宇文恺原也被定入诛杀之列 由于宇文恺家族与北周宗室有别,二兄宇文忻又拥戴隋文帝有功,加上他本 人的才华深得隋文帝的赏识,因而方幸免一死。隋文帝“修宗庙”,宇文恺 被起用,任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负责宗庙的兴修事务。宗庙建成后, 被加封为甑山县公,邑千户,随后投入了隋代都城大兴城的营建工程。 隋朝建立之时,仍承袭北周以长安城为京都。长安城始建于汉代,已有 近八百年的历史,城市已显得过于狭小,宫宇亦多朽蠹,加上供水、排水严 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 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隋文帝嫌其“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通 直散骑常侍庾季才也奏云:“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 人。”②于是决定另建新都。 开皇二年(582)六月,隋文帝下诏:“此城从汉,凋残日久,屡为战场, ①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七,冬官府第十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
第二节 宇文恺 蜚声中外的唐代都城长安,以及东都洛阳,实际上都是在隋代建造的, 创建这两座历史名城的第一功臣是杰出的建筑学家宇文恺。 宇文恺,字安乐,鲜卑人,西魏恭帝二年(555)生于长安。他出生在北 朝后期一个显赫的豪门。其父宇文贵。据《周书》本传说,“少从师受学, 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后来 从军,屡建军功,地位也扶摇直上。北魏时,即爵封革融县侯,官拜武卫将 军,閤内大都督。西魏时,进爵化政郡公,先后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兴州刺史,大都督,小司徒, 益州刺史。北周时,进位柱国,拜御正中大夫,封许国公,历大司空、大司 徒、太保等重要官职。北周天和二年(567)卒,赠太傅,谥曰穆。宇文恺的 长兄宇文善,西魏和北周时历位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柱国,洛州刺史, 上柱国。二兄宇文忻,十七岁时即以军功被北周政权赐爵兴国县公,拜仪同 三司,后又因战功进位开府、骠骑将军,进爵化政郡公,北周末位至上柱国, 进爵英国公。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宇文恺,二岁时就被赠爵双泉县伯, 六岁时袭祖爵安平郡公,但身在将门的宇文恺却不好弓马,而喜好读书。《隋 书》本传说“恺少有器局。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达,恺独好学,博览 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这段记载可窥知他为学的大致情 况。 北周末,宇文恺累迁右侍上士、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大象二年(580), 杨坚任北周宰相后,宇文恺又被任命为上开府、匠师中大夫。据《唐六典》 卷二三“将作都水监”记载:“后周有匠师中大夫一人,掌城郭、宫室之制 及诸器物度量。”又据考证,北周设有“匠师中大夫,一人,正五命”①。因 此可以推知,当时年轻的宇文恺已经在建筑科学和工程管理方面崭露锋芒。 世界第一城——大兴城的营建 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大 肆诛杀北周宗室宇文氏,以清除北周残余势力。宇文恺原也被定入诛杀之列, 由于宇文恺家族与北周宗室有别,二兄宇文忻又拥戴隋文帝有功,加上他本 人的才华深得隋文帝的赏识,因而方幸免一死。隋文帝“修宗庙”,宇文恺 被起用,任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负责宗庙的兴修事务。宗庙建成后, 被加封为甑山县公,邑千户,随后投入了隋代都城大兴城的营建工程。 隋朝建立之时,仍承袭北周以长安城为京都。长安城始建于汉代,已有 近八百年的历史,城市已显得过于狭小,宫宇亦多朽蠹,加上供水、排水严 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 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隋文帝嫌其“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通 直散骑常侍庾季才也奏云:“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 人。”②于是决定另建新都。 开皇二年(582)六月,隋文帝下诏:“此城从汉,凋残日久,屡为战场, ① 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七,冬官府第十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② 《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