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南十校”高三学生第二次联考(二模)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2014年5月17日上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不是无根之木,而是流动的历史,这种流动性,往往来自“现代”对“古 代”的重新定义与重新解释。从15世纪到19世纪,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正是 通过不断返回自己的古典文化传统,通过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调整经济政 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最终使得自己不断开出新意、发展壮大。 ②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现代性压力,各大古老文明都面临痛苦的现代化转型的任 务,不仅仅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伦理和价值层面的挑战:各 大古老文明如何面对自身的传统?当代,视西方文化为普世文明而力图切割自身 传统的激进主义与视西方文化为欲望膨胀之祸而力图返回自身传统的原教旨主 义,似乎都不愿意承认,传统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以自己 的行动和话语重新诠释传统。 ③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经典文献:《四书》、《五经》、历代史书 文明传承的基本方法是经史互释,经无史而不彰显,史无经则散乱。历代士人精 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命题出发,重新解 释经典、重新解释传统。 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遇到过必须重新解释传统、重新解读经典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降,佛教思想大为盛行,使得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极大挑战。在思 想文化领域,佛教思想对士人精英的影响广泛。虽然不时有儒家学者排佛之论 如唐时韩愈《谏迎佛骨表》以纲常伦理、夷夏之防来否定佛学,但只能从较为浅 层的现实效果来批评,无法从理论深度加以驳斥,因此,无法收拾被佛法吸引的 人心。唐代藩镇割据之后,中原秩序再度分崩离析,武人政治暴烈,文脉散落民 间,重建政治秩序意味着不仅要抑制军权,也需要复兴儒家思想来收拾人心。宋 时,平民士人担纲起复兴文脉之责。他们已经认识到,佛教内含着深刻的形而上 学思考,而儒家思想偏于世俗,较为朴素,正是不足所在。宋儒需要完成的工作 是吸收佛家思想中的思辨因素,将朴素“三纲五常”予以形而上学的论证,如此, 才能真正说服精英、教育精英。而儒家经典中,《五经》史论较多,难以进行形 而上学论述,而《四书》讲心性,则可以进行思辨发挥。由此,朱熹历时二十余 年重注《四书》,使得儒家重新夺回思想领导权。这场斗争,如果从韩愈算起, 历经三百余年方获成功。 ⑤重新解释传统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重新解释中,也体现在制度设计上。明中叶 以后,商业贸易勃兴,中美洲白银通过贸易不断向中国流动,白银资本发达,土 地兼并加快,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嘉靖十五年(1536),大学士夏言上 书请求开放民间祭祖,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惯例。“礼”向老百姓开放,在 实际生活中形成了围绕祠堂,建立大家族的经济共同体,用祠田等来维持共同体, 抵御商品经济冲击和流民化的趋势。依靠宗族的力量办学校、修路、兴建小型水 利、供养鳏寡孤独。事实上,这是推动以宗族为中心的地方共同体建设,也可称 之为明代的“社会建设
2014 年“江南十校”高三学生第二次联考(二模)测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日期:2014 年 5 月 17 日上午)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文化不是无根之木,而是流动的历史,这种流动性,往往来自“现代”对“古 代”的重新定义与重新解释。从 15 世纪到 19 世纪,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正是 通过不断返回自己的古典文化传统,通过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调整经济政 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最终使得自己不断开出新意、发展壮大。 ②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现代性压力,各大古老文明都面临痛苦的现代化转型的任 务,不仅仅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伦理和价值层面的挑战:各 大古老文明如何面对自身的传统?当代,视西方文化为普世文明而力图切割自身 传统的激进主义与视西方文化为欲望膨胀之祸而力图返回自身传统的原教旨主 义,似乎都不愿意承认,传统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以自己 的行动和话语重新诠释传统。 ③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经典文献:《四书》、《五经》、历代史书。 文明传承的基本方法是经史互释,经无史而不彰显,史无经则散乱。历代士人精 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命题出发,重新解 释经典、重新解释传统。 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遇到过必须重新解释传统、重新解读经典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降,佛教思想大为盛行,使得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极大挑战。在思 想文化领域,佛教思想对士人精英的影响广泛。虽然不时有儒家学者排佛之论, 如唐时韩愈《谏迎佛骨表》以纲常伦理、夷夏之防来否定佛学,但只能从较为浅 层的现实效果来批评,无法从理论深度加以驳斥,因此,无法收拾被佛法吸引的 人心。唐代藩镇割据之后,中原秩序再度分崩离析,武人政治暴烈,文脉散落民 间,重建政治秩序意味着不仅要抑制军权,也需要复兴儒家思想来收拾人心。宋 时,平民士人担纲起复兴文脉之责。他们已经认识到,佛教内含着深刻的形而上 学思考,而儒家思想偏于世俗,较为朴素,正是不足所在。宋儒需要完成的工作 是吸收佛家思想中的思辨因素,将朴素“三纲五常”予以形而上学的论证,如此, 才能真正说服精英、教育精英。而儒家经典中,《五经》史论较多,难以进行形 而上学论述,而《四书》讲心性,则可以进行思辨发挥。由此,朱熹历时二十余 年重注《四书》,使得儒家重新夺回思想领导权。这场斗争,如果从韩愈算起, 历经三百余年方获成功。 ⑤重新解释传统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重新解释中,也体现在制度设计上。明中叶 以后,商业贸易勃兴,中美洲白银通过贸易不断向中国流动,白银资本发达,土 地兼并加快,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嘉靖十五年(1536),大学士夏言上 书请求开放民间祭祖,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惯例。“礼”向老百姓开放,在 实际生活中形成了围绕祠堂,建立大家族的经济共同体,用祠田等来维持共同体, 抵御商品经济冲击和流民化的趋势。依靠宗族的力量办学校、修路、兴建小型水 利、供养鳏寡孤独。事实上,这是推动以宗族为中心的地方共同体建设,也可称 之为明代的“社会建设
⑥中国的历史实践表明,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活学活用。要做到活学活用,就得 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将传统看做解决问题的资源和经验,使传统活在解释中, 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回应和接续传承之中。 (节选自《文化纵横》2014年第一期)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①段“这种流动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源于不断地返回传统,借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 调整经济政策、重整政治秩序, B.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历代的经典文献,传承的基本方法是经史互 释,经无史而不彰显,史无经则散乱 C.生活中的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言行重新诠释着传统,这是当代的激进 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似乎不愿承认而已。 D.历代的士人精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 命题出发,重新去解释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应是“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接着以具体历史事实为例剖析论证, 指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途径。 B.①②段先对比中西文化,进而点明了文化的流动性特征,指出当代各大文明 古国在文化传承认识上的误区。 C.③段有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上文引述提纲挈领的概括,又自然地过渡到下 文对中国文明传承的具体剖述。 D.④⑤段以中国历史发展沿革为例,分别从经典的重新解释和制度设计两个角 度,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文章论点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壮大给各大古老文明带来了来自政治和经济 伦理和价值等层面的严峻挑战 B.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唐代开始走向衰落,宋代则是儒 家思想重新夺回了思想领导权。 C.明中叶以后,依靠宗族力量建立的经济共同体在各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这 是明代“社会建设”的成功范例。 D.传统文化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和经验,它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得到重新 定义与解释,才能保持生命力。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 领镇州节度使。继岌与郭崇韬伐蜀,以崧掌书记。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 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诚 不能容崇韬,至洛诛之何晚?今远军五千里,不见咫尺之诏杀大臣,动摇人情 是召乱也。”继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 以黄纸作诏书,倒用都统印,明旦告谕诸军,人心乃定, 师还,继岌死于道。崧至京师,任圜判三司,以内忧去职还乡里。服除,范延光 居镇州,辟崧掌书记。长兴中,明宗春秋髙,秦王从荣多不法,晋高祖为六军副 使,惧祸及,求出外藩。是时,契丹入雁门,明宗选将以捍太原,晋高祖欲之。 延光等欲以康义诚应选,崧独曰:“太原,国之北门,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 也!”由是从崧议。晋髙祖深德之,阴遺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
⑥中国的历史实践表明,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活学活用。要做到活学活用,就得 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将传统看做解决问题的资源和经验,使传统活在解释中, 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回应和接续传承之中。 (节选自《文化纵横》2014 年第一期)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①段“这种流动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西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源于不断地返回传统,借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 调整经济政策、重整政治秩序。 B.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历代的经典文献,传承的基本方法是经史互 释,经无史而不彰显,史无经则散乱。 C.生活中的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言行重新诠释着传统,这是当代的激进 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似乎不愿承认而已。 D.历代的士人精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 命题出发,重新去解释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文应是“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接着以具体历史事实为例剖析论证, 指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途径。 B.①②段先对比中西文化,进而点明了文化的流动性特征,指出当代各大文明 古国在文化传承认识上的误区。 C.③段有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上文引述提纲挈领的概括,又自然地过渡到下 文对中国文明传承的具体剖述。 D.④⑤段以中国历史发展沿革为例,分别从经典的重新解释和制度设计两个角 度,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文章论点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壮大给各大古老文明带来了来自政治和经济、 伦理和价值等层面的严峻挑战。 B.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唐代开始走向衰落,宋代则是儒 家思想重新夺回了思想领导权。 C.明中叶以后,依靠宗族力量建立的经济共同体在各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这 是明代“社会建设”的成功范例。 D.传统文化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和经验,它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得到重新 定义与解释,才能保持生命力。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 领镇州节度使。继岌与郭崇韬伐蜀,以崧掌书记。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 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诚 不能容崇韬,至洛诛之何晚?今远军五千里,不见咫尺之诏杀大臣,动摇人情, 是召乱也。”继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 以黄纸作诏书,倒用都统印,明旦告谕诸军,人心乃定。 师还,继岌死于道。崧至京师,任圜判三司,以内忧去职还乡里。服除,范延光 居镇州,辟崧掌书记。长兴中,明宗春秋高,秦王从荣多不法,晋高祖为六军副 使,惧祸及,求出外藩。是时,契丹入雁门,明宗选将以捍太原,晋高祖欲之。 延光等欲以康义诚应选,崧独曰:“太原,国之北门,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 也!”由是从崧议。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
晋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掌枢密。初,汉高祖在晋,掌亲军,为侍卫都指挥使, 与杜重威同制,汉高祖耻之。其后汉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为侍卫使,崧亦数称 重威之材,于是汉高祖以崧为排己,深恨之。崧卒以重威将大兵,其后败于中渡, 晋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师,德光素闻延寿等称崧为人,及入京师,谓人曰 “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师。契丹北还,命崧以族俱行,留 之镇州。其后麻苔弃镇州,崧乃得还。髙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 丹所厚。故崧遇汉杈臣,常惕惕为谦谨,莫敢有所忤。 汉髙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崧弟屿仆葛延遇为屿商贾,多干没其赀,屿笞 责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是时,高祖将葬睿陵,河中李守贞反。澄乃教 延遇告变,言崧与其甥王凝谋,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又以蜡丸书通守贞。逢吉 送崧侍卫狱,崧知不免,乃自诬伏,族诛。 崧素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善。后周太祖入立,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 延遇,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枢密使王峻闻之,多台符有乂,乃奏诛延遇 (《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镇州节度使 领:管辖 B.辟崧掌书记 辟:征召 C.崧亦数称重威之材 数:屡次 D.多台符有义 多:称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阴遣人之蜀 寡人之于国也 B.明宗选将以捍太原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乃拜崧太子太师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师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崧自由聪颖善文,在魏王继岌手下任职时,就曾率人假造朝廷诏书,成功 化解继岌因滥杀大臣而造成军心涣散的被动局面 B.明宗时期,晋高祖因惧怕朝廷内患殃及自己,趁外族契丹入侵之际要求出镇 外藩,当时正是李崧的极力荐举才得以实现 C.汉高祖起初在晋时,枢密使李崧因对与他同列的杜重威倍加赏识和重用,招 致高祖忌恨,为此他在汉时处事不得不小心谨慎 D.李崧在晋时得罪汉髙祖,外族契丹对他的礼待,尤其是他与外甥、李守贞等 人的谋反行为是导致他最终被灭族的根本原因。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髙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3分) (2)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厚。(3分) (3)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延遇,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雨中花·岭南作 [宋]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 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晋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掌枢密。初,汉高祖在晋,掌亲军,为侍卫都指挥使, 与杜重威同制,汉高祖耻之。其后汉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为侍卫使,崧亦数称 重威之材,于是汉高祖以崧为排己,深恨之。崧卒以重威将大兵,其后败于中渡, 晋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师,德光素闻延寿等称崧为人,及入京师,谓人曰: “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师。契丹北还,命崧以族俱行,留 之镇州。其后麻荅弃镇州,崧乃得还。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 丹所厚。故崧遇汉权臣,常惕惕为谦谨,莫敢有所忤。 汉高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崧弟屿仆葛延遇为屿商贾,多干没其赀,屿笞 责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是时,高祖将葬睿陵,河中李守贞反。澄乃教 延遇告变,言崧与其甥王凝谋,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又以蜡丸书通守贞。逢吉 送崧侍卫狱,崧知不免,乃自诬伏,族诛。 崧素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善。后周太祖入立,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 延遇,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枢密使王峻闻之,多台符有义,乃奏诛延遇。 (《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领镇州节度使 领:管辖 B.辟崧掌书记 辟:征召 C.崧亦数称重威之材 数:屡次 D.多台符有义 多:称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阴遣人之蜀 寡人之于国也 B.明宗选将以捍太原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乃拜崧太子太师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师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崧自由聪颖善文,在魏王继岌手下任职时,就曾率人假造朝廷诏书,成功 化解继岌因滥杀大臣而造成军心涣散的被动局面。 B.明宗时期,晋高祖因惧怕朝廷内患殃及自己,趁外族契丹入侵之际要求出镇 外藩,当时正是李崧的极力荐举才得以实现。 C.汉高祖起初在晋时,枢密使李崧因对与他同列的杜重威倍加赏识和重用,招 致高祖忌恨,为此他在汉时处事不得不小心谨慎。 D.李崧在晋时得罪汉高祖,外族契丹对他的礼待,尤其是他与外甥、李守贞等 人的谋反行为是导致他最终被灭族的根本原因。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3 分) (2)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厚。(3 分) (3)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延遇,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雨中花·岭南作① [宋]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 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 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注:①1126年,金兵攻占卞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流离辗 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应刘 即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应璩兄弟与刘桢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9.“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有志矣,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① ② ,亦不能至也。然力 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④ 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①见贤思齐 焉 《论语·里仁》) ②长太息以掩涕 (屈原《离骚》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 里 (曹操《观沧海》) ④ ,此时无声胜有 声 (白居易《琵琶 行》) ⑤醉翁之意不在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生命的滋味 小白 ①家里养了一只猫。今年秋天,它产下了两只小猫,都带着虎皮纹,一只跟它自 己一模一样,一只猫色发黄。猫的生命是很单调的,幼年神情天真,看见会动的 很激动,试探几下扑过去,一年过后,就变成了老猫,每天醒着为了吃饭,吃饭 为了睡觉,深情愁苦,兴味索然,抱在怀里安安稳稳,不失为默默温情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②。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 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注:①1126 年,金兵攻占卞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流离辗 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应刘: 即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应璩兄弟与刘桢。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 分) 9.“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有志矣,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① , ② ,③ ,亦不能至也。然力 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④ , ⑤ ,⑥ ?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①见贤思齐 焉, 。 (《论语·里仁》) ②长太息以掩涕 兮, 。 (屈原《离骚》)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 里。 (曹操《观沧海》) ④ ,此时无声胜有 声。 (白居易《琵琶 行》) ⑤醉翁之意不在 酒,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生命的滋味 小 白 ①家里养了一只猫。今年秋天,它产下了两只小猫,都带着虎皮纹,一只跟它自 己一模一样,一只猫色发黄。猫的生命是很单调的,幼年神情天真,看见会动的 很激动,试探几下扑过去,一年过后,就变成了老猫,每天醒着为了吃饭,吃饭 为了睡觉,深情愁苦,兴味索然,抱在怀里安安稳稳,不失为默默温情
⑨前几天回家,老猫和小猫偎依睡在窝里,小猫敌视地看着我,老猫则紧紧盯着 我,随时准备起身跑到食碗边。那只黄色的小猫不见了,我知道,它被送走了。 母亲说,那只小猫送给了卖猫粮的宠物店。宠物店的人特别喜欢它,宠物店周边 的人也很喜爱它。有一天它被狗追着跑,跑到马路边,被自行车轧死了。 ③母亲的话,说的很轻。我抚摸着老猫的头,一边逗紧张兮兮的小猫。它们知道 这件事吗? ④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走在马路上,路边停满了车,走着走着,一只,两只, 几只小猫从车底跑出来,似乎想跟我玩。我朝它们走去,才看见猫妈妈紧张的看 着这几只小猫,更紧张的看着我。这一家人在城市里流浪,它们会幸福吗? ⑤更早几年,还在学校,夜里我们骑着车,经过学校里的小河,一直猫妈妈带着 自己的几只小猫正在行进的途中,它们大概是搬家了,顺着铁栅栏往校墙外走。 见到我们,猫妈妈加快了步伐,一溜烟消失了,小猫也紧紧跟随,但还是有一个 落下了,嗷嗷地叫唤。同学想把小猫抱走,我说,一会它妈妈会来找它的,我只 是这么说。它们最后团聚了么? ⑥前几天,我们去一处废弃的厂房考察,天气已经变凉,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小 心翼翼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一片荒废的建筑里。厂房里的机器早已搬空,玻璃都 被敲碎,剪断的铁丝电线从高高的房梁上垂下。地面上堆放着杂物,墙上留下了 涂鸦,有个地方写着:“阿凡提到此一游”。同事拽着我,感觉很害怕,说如果 天再暗一点,真的像电影里的绑架现场。这是被城市遗忘的地方,曾经机器轰鸣, 而在我们的眼里,未来它将熙熙攘攘。而今它仍然具有生命力,厂房的东侧空地 长淸了树木和没膝的杂草,周边的水泥地上长岀了尽可能多的野草。只是这生命 不被承认,迟早有一天它们要接受割除和改造,成与为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所匹 配的景观设计。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我受好奇心驱使,来到一间小屋,想看墙上 还未揭掉的字纸,却在地上,一处辨不清是毛毯还是沙发皮套的堆放物里,发现 四只团在一起的小黑狗,它们的身体半截盖在被子之下,虽然简陋,却能给它们 足够的温暖。离开之后,我们沿着马路继续考察,一直母柴狗穿过花坛,遥遥地 看了我们一眼。厂房已经荒废多年,沿着马路的一边为了美观故意刷上了明亮的 漆色,我曾预想会在那里遇到流浪汉,却发现那里有狗的一家。它们会不会饿肚 子,小狗长大之后,会继续流浪吗? ⑦不得不承认,这些疑问其实包含了作为人的我的自我关怀。生而为人,我们为 生命赋予了重重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会为自己庆生,为亲友厚葬,我们设计并遵 守种种制度和规则,并且一生都在理性和非理性、守序和失序之间挣扎。然而在 人群之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命简单而野蛮。一只小猫从无到有,从一团肉 泥成长为捕食能手。一只从未受过宠爱的流浪狗照例每天觅食、哺育,却从未听 说有哪只狗因为生活压力而自杀。生命脆弱,死亡的威胁从未消失过,然而这些 生命却从未因为顾虑明天而自断 ⑧人生之中有许许多多无可奈何的事情,痛苦与烦恼常存,有时出自强烈的打击, 有时出自难以更改的性情。幸福圆满常常难以企及,想要得不到,得到不想要, 骚动的欲望更加重了不幸的感觉,记忆里的伤痕和幻想里的末日让人更容易离开 现实,变得像亡命之徒,与自己作着旷日持久的追逃噩梦。然而在计算收入和个 人颜面的房间之外,世界以无比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灵,让它生,让它快活, 让它以本能延续自己,而非用道德和律法、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裁定它的本质, 羁押它的未来
②前几天回家,老猫和小猫偎依睡在窝里,小猫敌视地看着我,老猫则紧紧盯着 我,随时准备起身跑到食碗边。那只黄色的小猫不见了,我知道,它被送走了。 母亲说,那只小猫送给了卖猫粮的宠物店。宠物店的人特别喜欢它,宠物店周边 的人也很喜爱它。有一天它被狗追着跑,跑到马路边,被自行车轧死了。 ③母亲的话,说的很轻。我抚摸着老猫的头,一边逗紧张兮兮的小猫。它们知道 这件事吗? ④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走在马路上,路边停满了车,走着走着,一只,两只, 几只小猫从车底跑出来,似乎想跟我玩。我朝它们走去,才看见猫妈妈紧张的看 着这几只小猫,更紧张的看着我。这一家人在城市里流浪,它们会幸福吗? ⑤更早几年,还在学校,夜里我们骑着车,经过学校里的小河,一直猫妈妈带着 自己的几只小猫正在行进的途中,它们大概是搬家了,顺着铁栅栏往校墙外走。 见到我们,猫妈妈加快了步伐,一溜烟消失了,小猫也紧紧跟随,但还是有一个 落下了,嗷嗷地叫唤。同学想把小猫抱走,我说,一会它妈妈会来找它的,我只 是这么说。它们最后团聚了么? ⑥前几天,我们去一处废弃的厂房考察,天气已经变凉,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小 心翼翼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一片荒废的建筑里。厂房里的机器早已搬空,玻璃都 被敲碎,剪断的铁丝电线从高高的房梁上垂下。地面上堆放着杂物,墙上留下了 涂鸦,有个地方写着:“阿凡提到此一游”。同事拽着我,感觉很害怕,说如果 天再暗一点,真的像电影里的绑架现场。这是被城市遗忘的地方,曾经机器轰鸣, 而在我们的眼里,未来它将熙熙攘攘。而今它仍然具有生命力,厂房的东侧空地 长满了树木和没膝的杂草,周边的水泥地上长出了尽可能多的野草。只是这生命 不被承认,迟早有一天它们要接受割除和改造,成与为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所匹 配的景观设计。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我受好奇心驱使,来到一间小屋,想看墙上 还未揭掉的字纸,却在地上,一处辨不清是毛毯还是沙发皮套的堆放物里,发现 四只团在一起的小黑狗,它们的身体半截盖在被子之下,虽然简陋,却能给它们 足够的温暖。离开之后,我们沿着马路继续考察,一直母柴狗穿过花坛,遥遥地 看了我们一眼。厂房已经荒废多年,沿着马路的一边为了美观故意刷上了明亮的 漆色,我曾预想会在那里遇到流浪汉,却发现那里有狗的一家。它们会不会饿肚 子,小狗长大之后,会继续流浪吗? ⑦不得不承认,这些疑问其实包含了作为人的我的自我关怀。生而为人,我们为 生命赋予了重重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会为自己庆生,为亲友厚葬,我们设计并遵 守种种制度和规则,并且一生都在理性和非理性、守序和失序之间挣扎。然而在 人群之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命简单而野蛮。一只小猫从无到有,从一团肉 泥成长为捕食能手。一只从未受过宠爱的流浪狗照例每天觅食、哺育,却从未听 说有哪只狗因为生活压力而自杀。生命脆弱,死亡的威胁从未消失过,然而这些 生命却从未因为顾虑明天而自断。 ⑧人生之中有许许多多无可奈何的事情,痛苦与烦恼常存,有时出自强烈的打击, 有时出自难以更改的性情。幸福圆满常常难以企及,想要得不到,得到不想要, 骚动的欲望更加重了不幸的感觉,记忆里的伤痕和幻想里的末日让人更容易离开 现实,变得像亡命之徒,与自己作着旷日持久的追逃噩梦。然而在计算收入和个 人颜面的房间之外,世界以无比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灵,让它生,让它快活, 让它以本能延续自己,而非用道德和律法、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裁定它的本质, 羁押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