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4届高三开年第一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印刷应该可以算得上是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传统行业。如果我们从古登 堡时代的铅活字算起,“铅与火”统治印刷达600余年;而自上世纪70年代激 光扫描技术应用到照相排字机上,“光与电”取代“铅与火”大概也就维持了 30年;现在,印刷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一一中国宋代的毕升 发明了泥活字或木活字,韩国人发明了铜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 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 代化,风靡全世界。 ③其实毕升的活字印刷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考古学家认为,古代的 印章对活字印刷肯定有启示作用,活字就相当于印章。最近在中国安阳的殷墟发 现了几枚印章,表明印章文化在商代时已经存在。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 大约在隋朝,雕版印刷术开始流行。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 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 画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 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 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雕版印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出版业,现存的大量宋 版书都是雕版印刷的。但这种办法费时费工费料,日渐不适应大规模的印刷需求, 而且大批书版存放不便,发现错误也不容易更正,毕升的发明可谓应运而生。 ④毕升发明泥活字这一事实在中国的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仅见于宋人沈 括的《梦溪笔谈》。由于现存的宋版书几乎均为调版印刷,因此毕升的泥活字的 可行性曾一度遭遇质疑。韩国因为发现了13世纪末用金属活字印的《清凉答顺 宗心要法门》,便认为自己是活字印刷的鼻祖。但考虑到元朝时中国对韩国的影 响,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仅仅是载体的不同,从技术上讲显然是受到了毕升 的影响。 ⑤我们都承认,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真正改变了世界一—1463年传入意 大利,1469年传入法国,1476年传入英国,到1500年时,就基本传遍了欧洲大 大小小的商业中心,印刷从此进入工业化时代。但欧洲多名学者认为欧洲的活字 印刷术是来源于中国的。比如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门多萨在《中华 大帝国史》中就提出,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 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古登堡以这些中 国书籍作为他印刷的蓝本。 ⑥从全球史的角度看,印刷术其实是一项接力发明,不同的国家都在不 同的阶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智慧的中国人在印刷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确实一度 领先世界。活字印刷术之后又发明了油印、打印、影印、激光印刷,中国也一直 受惠于这些先进技术。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5日12版,略有改动) 1.下列对“印刷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印刷算得上是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传统行业,现在它已全面进入了数字时
安徽省江南十校 2014 届高三开年第一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印刷应该可以算得上是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传统行业。如果我们从古登 堡时代的铅活字算起,“铅与火”统治印刷达 600 余年;而自上世纪 70 年代激 光扫描技术应用到照相排字机上,“光与电”取代“铅与火”大概也就维持了 30 年;现在,印刷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中国宋代的毕升 发明了泥活字或木活字,韩国人发明了铜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 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 代化,风靡全世界。 ③其实毕升的活字印刷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考古学家认为,古代的 印章对活字印刷肯定有启示作用,活字就相当于印章。最近在中国安阳的殷墟发 现了几枚印章,表明印章文化在商代时已经存在。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 大约在隋朝,雕版印刷术开始流行。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 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 画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 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 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雕版印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出版业,现存的大量宋 版书都是雕版印刷的。但这种办法费时费工费料,日渐不适应大规模的印刷需求, 而且大批书版存放不便,发现错误也不容易更正,毕升的发明可谓应运而生。 ④毕升发明泥活字这一事实在中国的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仅见于宋人沈 括的《梦溪笔谈》。由于现存的宋版书几乎均为调版印刷,因此毕升的泥活字的 可行性曾一度遭遇质疑。韩国因为发现了 13 世纪末用金属活字印的《清凉答顺 宗心要法门》,便认为自己是活字印刷的鼻祖。但考虑到元朝时中国对韩国的影 响,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仅仅是载体的不同,从技术上讲显然是受到了毕升 的影响。 ⑤我们都承认,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真正改变了世界——1463 年传入意 大利,1469 年传入法国,1476 年传入英国,到 1500 年时,就基本传遍了欧洲大 大小小的商业中心,印刷从此进入工业化时代。但欧洲多名学者认为欧洲的活字 印刷术是来源于中国的。比如 1584 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门多萨在《中华 大帝国史》中就提出,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 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古登堡以这些中 国书籍作为他印刷的蓝本。 ⑥从全球史的角度看,印刷术其实是一项接力发明,不同的国家都在不 同的阶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智慧的中国人在印刷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确实一度 领先世界。活字印刷术之后又发明了油印、打印、影印、激光印刷,中国也一直 受惠于这些先进技术。 (选自《光明日报》2013 年 11 月 25 日 12 版,略有改动) 1.下列对“印刷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印刷算得上是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传统行业,现在它已全面进入了数字时 代
B.宋代的毕升发明了泥活字,所以我们应该认定活字印刷思想是由毕升独创 的陷术 C.雕版印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出版业,但这种办法也存在着费工费料等缺 D.德国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真正改变了世界,他借鉴了源于中国的活字印刷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硬是(3分) A.第①段详述了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第②段阐述了活字印刷的技术意义以及 对欧洲的影响。 B.第③段交代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背景,运用比较法,直接揭示了活字 印刷的技术优势。 C.第④段作者对毕升泥活字的可行性提出疑问,因韩国发现了13世纪用金 属活字印刷的书。 D.第⑤段充分肯定了古登堡发明铅活字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肯定了中国印刷 术的积极影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代化, 风靡全世界。 B.雕版印刷开始流行于隋朝,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出版业,现存的大量宋版书 都是雕版印刷。 C.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发明泥活字这一事实,只是目前尚缺 有力的末版书物证 中国人在印刷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度领先世界,并且发明了影印、激光印 刷等等新技术。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蒙恬列传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 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 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 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 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 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 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避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仼外事而毅常为 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 卑贱。秦王闻髙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髙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 狱。髙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髙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髙 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姑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 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其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 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
B.宋代的毕升发明了泥活字,所以我们应该认定活字印刷思想是由毕升独创 的。 C.雕版印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出版业,但这种办法也存在着费工费料等缺 陷。 D.德国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真正改变了世界,他借鉴了源于中国的活字印刷 术。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硬是(3 分) ( ) A.第①段详述了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第②段阐述了活字印刷的技术意义以及 对欧洲的影响。 B.第③段交代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背景,运用比较法,直接揭示了活字 印刷的技术优势。 C.第④段作者对毕升泥活字的可行性提出疑问,因韩国发现了 13 世纪用金 属活字印刷的书。 D.第⑤段充分肯定了古登堡发明铅活字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肯定了中国印刷 术的积极影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代化, 风靡全世界。 B.雕版印刷开始流行于隋朝,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出版业,现存的大量宋版书 都是雕版印刷。 C.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发明泥活字这一事实,只是目前尚缺 有力的宋版书物证。 D.中国人在印刷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度领先世界,并且发明了影印、激光印 刷等等新技术。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蒙恬列传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 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 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 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 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 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 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避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 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 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 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 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姑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 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其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 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
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 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 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髙恐蒙氏复贵而 用事,怨之。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遂杀蒙毅。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 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 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 先主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 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 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将:率领 B.喻之决狱 喻:告诉 C.求其罪过,举劾之 举:检举 D.其势足以倍畔 倍:加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筑长城,因地形 欲因此时降武 B.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乃吞药自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秦国的将领,攻城略 地,出生入死。蒙恬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 B.佞宦赵髙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而始皇念及赵髙平常办事勤勉 尽力,赦免了他。从此以后赵高与蒙氏兄弟结下怨仇。 C.胡亥在扶苏死后曾打算放过蒙恬,而赵高却污蔑蒙恬领兵30多万,虽身 在牢狱之中,但仍有叛乱的实力。最后蒙恬也难逃一死。 D.本无罪过,可蒙恬自杀前却说自己挖绝地脉应受到上天的惩罚,这实际是 他不愿直接指责杀害自己的罪魁祸首的一种无奈之举。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3分) (2)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共宦籍。(3分) (3)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村家四月词(其一) [清]查慎行 小满初过上簇迟,落山肥茧白如脂 费他三幼占风色,二月前头早卖丝 【注】①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农历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此时农民 进入夏收季节。②上簇,俗称“上山”,指蚕上山结茧。簇:蚕簇,蚕吐丝结茧 之所,用禾秆、竹片等做成山形。③费:辛苦。④三幼:即三眠。蚕一生要眠四 次后方上簇结茧。眠时蚕蜕皮,不吃也不动
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 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 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 用事,怨之。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遂杀蒙毅。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 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 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 先主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 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 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将:率领 B.喻之决狱 喻:告诉 C.求其罪过,举劾之 举:检举 D.其势足以倍畔 倍:加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筑长城,因地形 欲因此时降武 B.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乃吞药自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秦国的将领,攻城略 地,出生入死。蒙恬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 B.佞宦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而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 尽力,赦免了他。从此以后赵高与蒙氏兄弟结下怨仇。 C.胡亥在扶苏死后曾打算放过蒙恬,而赵高却污蔑蒙恬领兵 30 多万,虽身 在牢狱之中,但仍有叛乱的实力。最后蒙恬也难逃一死。 D.本无罪过,可蒙恬自杀前却说自己挖绝地脉应受到上天的惩罚,这实际是 他不愿直接指责杀害自己的罪魁祸首的一种无奈之举。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3 分) (2)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共宦籍。(3 分) (3)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村家四月词(其一) [清]查慎行 小满初过上簇迟,落山肥茧白如脂。 费他三幼占风色,二月前头早卖丝。 【注】①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农历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此时农民 进入夏收季节。②上簇,俗称“上山”,指蚕上山结茧。簇:蚕簇,蚕吐丝结茧 之所,用禾秆、竹片等做成山形。③费:辛苦。④三幼:即三眠。蚕一生要眠四 次后方上簇结茧。眠时蚕蜕皮,不吃也不动
8.诗中“迟”和“费”分别表现了村民的什么心理?(4分) 9.作品反映的是当时农民的生活实情。试简述“二月前头早卖丝”一句的内涵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离骚》) (2)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①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 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 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 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 ②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 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 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③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 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 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 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一一鲜美的 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④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 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 地生命的颜色。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侍弄的 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竞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 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⑤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地凝神看着。 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 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上,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 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 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⑥窗框上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 图腾,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 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⑦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 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 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 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
8.诗中“迟”和“费”分别表现了村民的什么心理?(4 分) 9.作品反映的是当时农民的生活实情。试简述“二月前头早卖丝”一句的内涵。 (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离骚》) (2)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3) ,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4)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①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 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 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 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 ②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 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 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③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 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 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 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 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④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 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 地生命的颜色。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侍弄的 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竞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 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⑤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地凝神看着。 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 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上,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 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 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⑥窗框上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 图腾,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 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⑦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 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 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 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
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喝它们的歌一一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 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 地唱着、唱着。从未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⑧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 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⑨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 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 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 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⑩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一起,我们 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选自《经典美文》2009年第8期) 11.本文标题是“木格花窗的眺望”,请概括说明作者从木格花窗中眺望到的景 象。(4分) 1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语句。(6分) 1)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 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上,等她收阅。(3分) (2)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3分) 13.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6分) 14.在第三段中,出现了七个“小小”,你认为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对“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 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安步当(dang)车螳臂当(dang)车长歌当(dang)哭以一当 (dang)十 B.强人所难(nan) 难(nan)兄难弟 排忧解难(nan) 多 难(nan)兴邦 C.度(d)日如年 置之度(d)外 度(d)德量力 审 时度(du0)势 D.疑信参(can)半 参(can)天大树 斗转参(can)横 (cen)差不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知名足球评论人董路已正式加盟乐视。这真是为虎添翼,乐视体育名嘴阵 容更加强大,为乐视决胜2014体育大年增添了重要砝码。 B.在运笔过程中,他把隶书与楷书的特点加以整合,用行书的笔法去书写, 其作品的视觉效果确有独到之处,显示出浑金璞玉的气象。 C.新“国五条”细则出台之后,各一线媒体开始回忆楼市调控10年来的变 化,重新审视甚至质疑历次政府政策以及“挺跌”派的言论。 D.朝鲜政府30日宣布与韩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不过,韩国政府似乎 不以为然,认定朝方“新瓶”中装的还是老一套的威胁“旧酒”。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喝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 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 地唱着、唱着。从未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⑧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 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⑨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 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 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 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⑩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一起,我们 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选自《经典美文》2009 年第 8 期) 11.本文标题是“木格花窗的眺望”,请概括说明作者从木格花窗中眺望到的景 象。(4 分) 1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语句。(6 分) (1)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 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上,等她收阅。(3 分) (2)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3 分) 13.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6 分) 14.在第三段中,出现了七个“小小”,你认为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对“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一 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的理解。(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 分) ( ) A.安步当(dāng)车 螳臂当(dāng)车 长歌当(dàng)哭 以一当 (dāng)十 B.强人所难(nán) 难(nán)兄难弟 排忧解难(nàn) 多 难(nàn)兴邦 C.度(dù)日如年 置之度(dù)外 度(dù)德量力 审 时度(duó)势 D.疑信参(cān)半 参(cān)天大树 斗转参(cān)横 参 (cēn)差不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知名足球评论人董路已正式加盟乐视。这真是为虎添翼,乐视体育名嘴阵 容更加强大,为乐视决胜 2014 体育大年增添了重要砝码。 B.在运笔过程中,他把隶书与楷书的特点加以整合,用行书的笔法去书写, 其作品的视觉效果确有独到之处,显示出浑金璞玉的气象。 C.新“国五条”细则出台之后,各一线媒体开始回忆楼市调控 10 年来的变 化,重新审视甚至质疑历次政府政策以及“挺跌”派的言论。 D.朝鲜政府 30 日宣布与韩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不过,韩国政府似乎 不以为然,认定朝方“新瓶”中装的还是老一套的威胁“旧酒”。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