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3届高三开年第一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浅阅读成为习惯 海量信息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存在几方面弊端:其一,阅读变成了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的 特点;其二,一些人无论读什么书都喜欢速战速决,无论读哪类书,都是浅尝辄 止,不钻研其内涵、不求甚解}其三,人们对一些所谓有用的功利性书籍趋之若 鹜,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著作王之不理。 白岩松指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还有 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但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 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这是 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王蒙认为,如此阅读报刊,人们看似无所不知、夸夸其谈,事实上却缺乏深入、 系统的思考。他建议人们读书时,不要只满足于浏览,要学会沉下心来阅读。不 要只读那些令自己感到舒服、快乐的书,还要适当读些沉重、费劲的书.循序渐 进 还有专家指出,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 真正的营养.读书一定要慢节奏、慢速度,因为只有在缓慢阅读中,读者才能从 文字里寻觅和感受到乐趣,才能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如今手拿一部平板电脑,一边喝咖啡一边阅读成为一道都市风景。对新一代读者 来说,上微博是继社交网站之后最为流行的阅读方式。140个字以内的独特文体 使人们在上面发布、分享、评论的内容被拆解成零碎、跳跃、简单的文字。 张贺表示,微博往往是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蝗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 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问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 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 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莫言、王安忆等作家也对此表示不乐观;互联网、微博虽给人们提供了写作速度 的可能性,写得很快,然后就会变得很粗糙……但现在还很难预料它将把大众写 作引向何方。 对于现在流行的网络词典,许多人贪图其阅读的方便,放弃了大部头的传统工具 书。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认为,网络词典只是提供了线索,不能保证知识 的准确性。如果从事教学、研究等工作,这些网络词典显然走靠不住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分析,价格便宜、获取便利是读者选择数字阅读 的首要原因。读者花同样的钱,一本纸质书可以购买三本电子书。在便宜的诱惑 面前,不少人远离了内容丰富、深刻的纸质图书。 张贺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 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 严肃作品销量江河日下。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 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
安徽省江南十校 2013 届高三开年第一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浅阅读成为习惯 海量信息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存在几方面弊端:其一,阅读变成了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的 特点;其二,一些人无论读什么书都喜欢速战速决,无论读哪类书,都是浅尝辄 止,不钻研其内涵、不求甚解}其三,人们对一些所谓有用的功利性书籍趋之若 鹜,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著作王之不理。 白岩松指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还有 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但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 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这是 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王蒙认为,如此阅读报刊,人们看似无所不知、夸夸其谈,事实上却缺乏深入、 系统的思考。他建议人们读书时,不要只满足于浏览,要学会沉下心来阅读。不 要只读那些令自己感到舒服、快乐的书,还要适当读些沉重、费劲的书.循序渐 进。 还有专家指出,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 真正的营养.读书一定要慢节奏、慢速度,因为只有在缓慢阅读中,读者才能从 文字里寻觅和感受到乐趣,才能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如今手拿一部平板电脑,一边喝咖啡一边阅读成为一道都市风景。对新一代读者 来说,上微博是继社交网站之后最为流行的阅读方式。140 个字以内的独特文体, 使人们在上面发布、分享、评论的内容被拆解成零碎、跳跃、简单的文字。 张贺表示,微博往往是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蝗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 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问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 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 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莫言、王安忆等作家也对此表示不乐观;互联网、微博虽给人们提供了写作速度 的可能性,写得很快,然后就会变得很粗糙……但现在还很难预料它将把大众写 作引向何方。 对于现在流行的网络词典,许多人贪图其阅读的方便,放弃了大部头的传统工具 书。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认为,网络词典只是提供了线索,不能保证知识 的准确性。如果从事教学、研究等工作,这些网络词典显然走靠不住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分析,价格便宜、获取便利是读者选择数字阅读 的首要原因。读者花同样的钱,一本纸质书可以购买三本电子书。在便宜的诱惑 面前,不少人远离了内容丰富、深刻的纸质图书。 张贺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 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 严肃作品销量江河日下。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 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 导
张贺还建议,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増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 和出版界而言,才是双赢之举。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 “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 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 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 上畅销书榜。 张贺提醒,读者对于互联网的利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 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与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 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王蒙认为,出版业向传媒看齐和蜕变,放弃文化传承的伟 大使命,这是文化的灾难。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出版的自救之道是在产品质量上 和传媒划清界限,坚守自身的文化品格。 (2012《半月谈》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浅阅读方式弊端的一项是(3分) A.阅读变成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特征。 B.人们喜欢速战速决,不钻研书的内涵,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C.人们偏爱功利性书籍,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作品置之不理, D.使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社会越来越危险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 B.要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读书还是要提倡慢节奏,慢速度。 C.浅阅读之所以盛行,根本原因是电子书价格便宜而又十分方便 D.当人们兴趣点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知识分子”往往 会成为“知道分子”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量信息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 变化 B.在网络时代,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昀浅阅读倾向则难以生存,但一味迎 合也不是最佳选择 C.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髙其知识含金量,是读者与出版界互相提 升的许多办法中的一种。 作为读者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它的泛滥与浅 薄,不应放弃传统的阅读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 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 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 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 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 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
张贺还建议,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 和出版界而言,才是双赢之举。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 “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 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 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 上畅销书榜。” 张贺提醒,读者对于互联网的利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 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与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 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王蒙认为,出版业向传媒看齐和蜕变,放弃文化传承的伟 大使命,这是文化的灾难。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出版的自救之道是在产品质量上 和传媒划清界限,坚守自身的文化品格。 (2012《半月谈》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浅阅读方式弊端的一项是(3 分) ( ) A.阅读变成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特征。 B.人们喜欢速战速决,不钻研书的内涵,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C.人们偏爱功利性书籍,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作品置之不理。 D.使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社会越来越危险。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 B.要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读书还是要提倡慢节奏,慢速度。 C.浅阅读之所以盛行,根本原因是电子书价格便宜而又十分方便。 D.当人们兴趣点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知识分子”往往 会成为“知道分子”。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海量信息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 变化。 B.在网络时代,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昀浅阅读倾向则难以生存,但一味迎 合也不是最佳选择。 C.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是读者与出版界互相提 升的许多办法中的一种。 D.作为读者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它的泛滥与浅 薄,不应放弃传统的阅读。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 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 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 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 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 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
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 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 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 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 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 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 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 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 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寓 意 [宋]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 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 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 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 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 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 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 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 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 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 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 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寓 意 [宋]晏 殊 油壁香车①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②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①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②萧索:缺 乏生机。禁烟;指寒食节禁烟火。③鱼书:指书信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是一首含蓄有致缠绵悱恻抒发幽怨难明的政治抒情诗,寄托自己的情致 意 B.首联运用虚实相间及借代手法,点明诗作主旨,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情基调 C.颈联采用对仗(对偶、对比)手法,写出眼前借酒解闷,形容憔悴,心境沮 丧凄凉情状。 D.尾联宕开一笔,由设问自答作结,深化主题,表达山高水长重逢无望、寄书 无门之苦。 9.请从诗作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颔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 。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 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2) ,帝乡不可期。 ,或植杖而耘 耔 ,临清流而赋诗。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旷 野 余秋雨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 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 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 “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 种陌生,但对地牮来1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 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 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 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 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 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 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 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的,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 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 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 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 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 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 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
鱼书③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①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②萧索:缺 乏生机。禁烟;指寒食节禁烟火。③鱼书:指书信。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这是一首含蓄有致缠绵悱恻抒发幽怨难明的政治抒情诗,寄托自己的情致心 意, . B.首联运用虚实相间及借代手法,点明诗作主旨,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情基调。 C.颈联采用对仗(对偶、对比)手法,写出眼前借酒解闷,形容憔悴,心境沮 丧凄凉情状。 D.尾联宕开一笔,由设问自答作结,深化主题,表达山高水长重逢无望、寄书 无门之苦。 9.请从诗作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颔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 风”。(5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 。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 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2) ,帝乡不可期。 ,或植杖而耘 耔。 ,临清流而赋诗。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旷 野 余秋雨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 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 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 “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 一种陌生,但对地牮来 1 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 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 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 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 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 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 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 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的,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 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 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 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 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 一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 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
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 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 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面在旷野问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 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 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 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迭数千公里 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 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 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 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 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 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 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 修得同船泣”,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 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f寻找生 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 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 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髙声断喝,甚夲施 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人类也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 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蚊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 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 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闻,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 还能做什么呢?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 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 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 融安详—一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 B.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 C.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 探索。 D.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 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 人类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长途跋涉中,我们除了互相扶持、 互相援救、互相关爱,什么事也做不了。 12.文章以“旷野”为线索,联想到了哪几件事?这样写有何用途?(6分) 答 13.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 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 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面在旷野问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 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 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 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迭数千公里 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 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 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 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 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 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 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 修得同船泣”,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 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 f 寻找生 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 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 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 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人类也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 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蚊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 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 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闻,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 还能做什么呢?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 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 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 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 分) ( ) ( ) A.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 B.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 C.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 探索。 D.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 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 E.人类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长途跋涉中,我们除了互相扶持、 互相援救、互相关爱,什么事也做不了。 12.文章以“旷野”为线索,联想到了哪几件事?这样写有何用途?(6 分) 答: 13.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