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月刊) 2012年第10期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 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口韩峰柯善咨 摘要:本文在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下建立理论模型、构建要素供给和 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探讨了我囯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结果 显示,供给的空间外部性作用范围为100公里,而需求外部性作用范围可遍及全国。除空间 专业技能人才密度的参数估计不显著外,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可得性、区际研发溢出与 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通过影响空间外部性 作用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具体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降低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 入可得性和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的作用,而未对最终商品市场、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效 应产生明显影响;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市场潜力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国内与 国际市场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存在互补性。 关键词:马歇尔外部性新经济地理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分布制造业集聚 、引言 前众多学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制造业区位分布和产业转移问题,并反复 证实制造业和要素已具备在我国不同区域和城市之间转移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其中,蔡 昉、王德文(2002)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丰富,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 劳动力资源丰富,各个地区需要根据其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蔡昉等(2009)进一步对 各个区域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结果指出中部地区已经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西部 地区具有潜在的劳动成本优势。吴三忙、李善同(2010)则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制造 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指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优势是推动制造业由东南沿海向 北部和西部迁移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观察(图1)与现有研究(梁琦,2009)均显示,制造业 并未出现此前学术界期待的由沿海向中 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大型集聚中心仍 鲜见于中西部地区。这意味着传统比较 米 优势在解释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和要素§ 空间配置中正逐渐失去效力。图1显示 越接近繁荣地区,城市越具有吸引力和集 聚效应。这种接近性或可达性使城市较 易与周围城市产生联系,通过与其他城市(8 的协同作用在空间上形成规模效应三: (Quah,1996),从而使制造业在空间上形〓: 成了连续成片的分布状态。可见,空间邻图1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单位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 近性或城市之间的作用和联系在制造业注:图中数据为2000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单位从业 人员数 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Hirschman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 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 韩峰柯善 咨 摘要:本文在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下建立理论模型、构建要素供给和 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探讨了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结果 显示,供给的空间外部性作用范围为100公里,而需求外部性作用范围可遍及全国。除空间 专业技能人才密度的参数估计不显著外,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可得性、区际研发溢出与 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通过影响空间外部性 作用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具体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降低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 入可得性和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的作用,而未对最终商品市场、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效 应产生明显影响;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市场潜力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国内与 国际市场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存在互补性。 关键词:马歇尔外部性新经济地理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分布制造业集 聚 一、引言 目前众多学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制造业区位分布和产业转移问题,并反复 证实制造业和要素已具备在我国不同区域和城市之间转移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其中,蔡 昉、王德文(2002)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丰富,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 劳动力资源丰富,各个地区需要根据其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蔡昉等(2009)进一步对 各个区域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结果指出中部地区已经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西部 地区具有潜在的劳动成本优势。吴三忙、李善同(2010)则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制造 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指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优势是推动制造业由东南沿海向 北部和西部迁移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观察(图1)与现有研究(梁琦,2009)均显示,制造业 并未出现此前学术界期待的由沿海向中 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大型集聚中心仍 鲜见于中西部地区。这意味着传统比较 优势在解释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和要素 空间配置中正逐渐失去效力。图 1 显 示 越接近繁荣地区,城市越具有吸引力和集 聚效应。这种接近性或可达性使城市较 易与周围城市产生联系,通过与其他城市 的协同作用在空间上形成规模效 应 (Quah, 1996),从而使制造业在空间上形 成了连续成片的分布状态。可见,空间邻 近性或城市之间的作用和联系在制造业 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Hirschman 、数i来源: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注:图中数据为2009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单位从业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中国区城经济论坛 (1958)将地区之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空间关联效应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为经济活动空间 或空间外部经济,并认为它们是解释经济集聚及经集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主要有两 济增长机制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为缩小地区差 类,一是基于传统集聚经济机制从供给方面探讨某 距、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先 区位从空间获得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和技术 后提出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力,二是利用新经济地理框架从需求方面分析 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使区域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地区经济在规模报酬递增作用下克服运输成本获 密,区域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得本地市场效应的能力 增大,空间因素在我国制造业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日 (一)空间要素供给、外部性与产业集聚 益凸显。那么,促使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因素有 传统集聚理论认为集聚经济效益来源于3种要 哪些?这些因素应当如何识别与量化?不同空间 素的供给: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品和生产 因素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作用有何差异? 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 已有研究证实我国各地区、省份甚至各城市之( Marshall,1890,1961)。处于同一市场或产业区中 间存在明显的需求关联效应或需求的空间外部性的厂商能根据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便捷地获得所 (刘修岩等,2007;刘修岩、殷醒民,2008;赵永亮 需的劳动力,而技术工人也可在较大的劳动市场中 2011;潘文卿,2012)。这些研究以新经济地理理论 随时找到需要自己技能的专业工作;大量最终产品 为基础并突出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对经济活动空厂商为中间品生产提供了实现规模经济的中间市 间布局的决定作用。而事实上,除市场需求外,要场,而具有规模经济、数量品种繁多的中间品厂商 素的空间供给对产业集聚和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则为最终产品生产节约了成本、扩大了规模;技术 响也至关重要。 Marshal(1890,1961)最早从供给工人们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触获得了经验和技 方面提出集聚和集聚外部性概念,认为集聚经济主 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但是100多年前马 要来源于3个方面的外部性:劳动力“蓄水池”效歇尔所描述的这些外部性仅仅存在于本地区(Fuj 应、中间投入品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专业技 ta and thisse,2002),并未涉及其他地区的影响。 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然而,迄今尚无从要素供给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集聚经济 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综合探讨制造业集聚的相关研产生和作用的范围随之扩大。一些国外学者采用 究,更未检验要素集聚和市场潜力是否有空间外部潜力模型研究了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品的空间 性效应以及这些效应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范围。本供给以及技术外溢对美国各地城市制造业发展的 文基于传统的马歇尔集聚经济外部性和新经济地作用,揭示了城市集聚经济外部性不仅来自城市内 理理论的综合框架分析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传部的厂商集聚,而且来自邻近地区的集聚。例如 导机制,提出可检验模型。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 Feser(2002)利用美国县市级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 归纳和总结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其次构建美国各县市50英里通勤范围内的劳动力、中间投入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和计量模型;其三对相品及生产性服务活动、知识和技术等供给因素对中 关变量和釆用的数据进行说明;其四报告计量分析心县市农业园林机械部门与测量和控制装置部门 结果;最后是总结和政策启示 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Drucker和 Feser(2007)进 文献评述—供给与需求的 步利用厂商微观数据的分析也发现美国各县市 空间外部性及其对制造业 75英里范围内上述各供给因素影响着中心市县的 塑料和橡胶、金属加工机械及测量和控制装置3个 集聚的作用机制 制造业行业劳动生产率。对中国所有地、县级城市 空间决定着生产活动累积所产生的优势,尤其集聚效应的研究也发现,100公里范围内邻近城市 是空间邻近性所产生的经济性( Capello,2007)。产间的产业集聚有互相依赖作用,邻近市县产业集聚 业集聚不仅与城市本身经济特征有关,而且受到空 的相互促进是集聚经济在空间上成片连续的重要 间中与其关联的其他经济体的影响。近年来,外部机制(Ke,2010; Ke and Feser,2010)。可见,与空间
i l 琮我国制迭业集聚的全问来源:基于马敫余外部性与淅经涔地理的综合视 角 中国区城经涔论 坛 (1958)将地区之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空间关联效应 或空间外部经济,并认为它们是解释经济集聚及经 济增长机制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为缩小地区差 距、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先 后提出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使区域经济联系越来越紧 密,区域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 增大,空间因素在我国制造业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日 益凸显。那么,促使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因素有 哪些?这些因素应当如何识别与量化?不同空间 因素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作用有何差异? 已有研究证实我国各地区、省份甚至各城市之 间存在明显的需求关联效应或需求的空间外部性 (刘修岩等,2007;刘修岩、殷醒民,2008;赵永亮, 2011;潘文卿,2012)。这些研究以新经济地理理论 为基础并突出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对经济活动空 间布局的决定作用。而事实上,除市场需求外,要 素的空间供给对产业集聚和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 响也至关重要。Marshall(1890, 1961)最早从供给 方面提出集聚和集聚外部性概念,认为集聚经济主 要来源于3个方面的外部性:劳动力“蓄水池”效 应、中间投人品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专业技 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然而,迄今尚无从要素供给 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综合探讨制造业集聚的相关研 究,更未检验要素集聚和市场潜力是否有空间外部 性效应以及这些效应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范围。本 文基于传统的马歇尔集聚经济外部性和新经济地 理理论的综合框架分析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传 导机制,提出可检验模型。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 归纳和总结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其次构建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和计量模型;其三对相 关变量和采用的数据进行说明;其四报告计量分析 结果;最后是总结和政策启示。 二、文献评述——供给与需求的 空间外部性及其对制造业 集聚的作用机制 空间决定着生产活动累积所产生的优势,尤其 是空间邻近性所产生的经济性(Capello,2007)。产 业集聚不仅与城市本身经济特征有关,而且受到空 间中与其关联的其他经济体的影响。近年来,外部 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为经济活动空间 集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主要有两 类,一是基于传统集聚经济机制从供给方面探讨某 一区位从空间获得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和技术 的能力,二是利用新经济地理框架从需求方面分析 地区经济在规模报酬递增作用下克服运输成本获 得本地市场效应的能力。 (一)空间要素供给、外部性与产业集聚 传统集聚理论认为集聚经济效益来源于3种要 素的供给: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间投人品和生产 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 (Marshall, 1890, 1961)。处于同一市场或产业区中 的厂商能根据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便捷地获得所 需的劳动力,而技术工人也可在较大的劳动市场中 随时找到需要自己技能的专业工作;大量最终产品 厂商为中间品生产提供了实现规模经济的中间市 场,而具有规模经济、数量品种繁多的中间品厂商 则为最终产品生产节约了成本、扩大了规模;技术 工人们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触获得了经验和技 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但是100多年前马 歇尔所描述的这些外部性仅仅存在于本地区(Fujita and Thisse,2002),并未涉及其他地区的影响。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集聚经济 产生和作用的范围随之扩大。一些国外学者采用 潜力模型研究了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人品的空间 供给以及技术外溢对美国各地城市制造业发展的 作用,揭示了城市集聚经济外部性不仅来自城市内 部的厂商集聚,而且来自邻近地区的集聚。例如, F e Ser (2002)利用美国县市级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 美国各县市50英里通勤范围内的劳动力、中间投入 品及生产性服务活动、知识和技术等供给因素对中 心县市农业园林机械部门与测量和控制装置部门 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Drucker和Feser (2007)进 一步利用厂商微观数据的分析也发现美国各县市 7 5英里范围内上述各供给因素影响着中心市县的 塑料和橡胶、金属加工机械及测量和控制装置3个 制造业行业劳动生产率。对中国所有地、县级城市 集聚效应的研究也发现,100公里范围内邻近城市 间的产业集聚有互相依赖作用,邻近市县产业集聚 的相互促进是集聚经济在空间上成片连续的重要 机制(&,2010;]^ and Feser,2010)。可见,与空间
《管理世界》(月刊) 2012年第10期 距离、空间联系等相关的集聚或规模因素在城市系 综上所述,马歇尔外部性和市场潜力分别从要 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我国空间供素供给和市场需求方面阐释了制造业空间集聚的 给外部性存在形式、作用范围的研究依然落后于现主要来源。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供给或需求的空间 实的需要。以马歇尔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构建空间外部性的作用形式、影响范围仍未达成共识,而且 外部性指标、探讨制造业集聚在供给方面的主要来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的空间因素是同时存 源将是本文的重点工作之 在、共同作用于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单从某 (二)空间市场需求、递增收益与产业集聚 一侧面或单以一种理论为基础难以全面把握制造 任何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都需要有广阔的市业空间集聚的真实动因。另外,在外部性的衡量方 场才能获得规模经济。空间中分布的需求对城市面,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规模本身,而未考虑其 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用市场潜力和收入潜力表他经济体的影响,即使有研究认为城市产业集聚存 示。自从美国经济地理学家哈里斯以各地商品零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究竟透过何种途径而产生,则 售额作为“质量”构建了最初的市场潜力指标以来 未给出明确回答。鉴于此,本文将在马歇尔外部性 ( Harris,1954),其他学者采用相似的方法分析了不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综合框架下建立理论和实证 同地区的市场潜力。 Keeble等(1982)及 Combes和 模型,以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通过构 Overman(2004)以GDP或人均GDP构建市场潜力模建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从马歇 型分析了欧洲共同体和欧洲NUTS2的区域可达性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探讨制造业集 和市场潜力分布状况,均得出经济活动在空间呈中 聚的空间机制。 心一外围模式分布的结论。然而,这些研究都缺少 严格的理论基础 三、理论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设定 Krugman(1992)根据Hari市场潜力的思想构 (一)理论分析框架 建了理论模型,分析需求的空间分布对制造业集聚 以下我们通过推导城市中代表性厂商的利润 的作用。 Krugman认为规模经济和运输费用是决定函数来确定制造业企业的区位。假设有J个城市, 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关键因素,其市场潜力模型被且城市中有两个部门:差异化生产且报酬递增的制 称为实际市场潜力(RMP)。与单纯衡量市场规模 造业部门和中间服务部门。中间服务产品可为当 的名义市场潜力(NMP)不同,实际市场潜力将竞争地和邻近地区生产服务,但不能进行国际贸易;制 因素纳入模型,从而揭示了有效市场需求在制造业造业产品主要用于最终消费,且可进行区际和国际 集聚中的作用。Head和 Mayer(2004)及 Hanson贸易,运输成本为冰山成本,即地区i生产的1单位 (2005)将 Harris市场潜力模型与 Krugman市场潜力商品只有1/到达地区j。每个厂商的产品与其他 对厂商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进行厂商均不相同,且所有商品均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交 了对比分析,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市场潜力均对经 易。假定劳动力可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且城市中 济活动空间集聚和产业布局具有显著影响,只是程所有消费者的偏好是同质的,对每个地区各种商品 度有所不同。近年来我国的学者也利用新经济地的需求基于以下CES效用函数 理框架或模型分析了市场潜力对各地经济活动或 a>1 产业布局的影响。如,石敏俊等(2007)和赵曌等 (2009)根据RMP的思路分别研究了全国和东北地 U为消费者效用,n为城市i的产品种类数,由 区地级市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发现市场潜力与经于存在递增收益,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偏好使得 济发展之间存在循环累积效应;刘修岩等(2007),均衡时每种商品均由一家垄断竞争厂商提供,故产 刘修岩、张学良(2010)引入“ Krugman市场潜力”实品种类数也即厂商数;a为任意两种产品的替代弹 证检验了空间需求分布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性,x为城市i的某厂商在城市j的产品销售数量。 结果均表明市场潜力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 (1)式运用了均衡状态下的结果,即每个城市j均以 的正向影响。 相同价格从城市i获得相同数量的各种商品
距离、空间联系等相关的集聚或规模因素在城市系� 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我国空间供� 给外部性存在形式、作用范围的研究依然落后于现� 实的需要。以马歇尔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构建空间� 外部性指标、探讨制造业集聚在供给方面的主要来� 源将是本文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空间市场需求、递增收益与产业集聚 任何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都需要有广阔的市� 场才能获得规模经济。空间中分布的需求对城市� 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用市场潜力和收人潜力 表� 示。自从美国经济地理学家哈里斯以各地商品零� 售额作为“质量”构建了最初的市场潜力指标以来� (Harris,1954),其他学者采用相似的方法分析了不� 同地区的市场潜力。Keeble等(1982)及Combes和� Overman(2004)以GDP或人均GDP构建市场潜力模� 型分析了欧洲共同体和欧洲NUTS2的区域可达性� 和市场潜力分布状况,均得出经济活动在空间呈中� 心一外围模式分布的结论。然而,这些研究都缺少� 严格的理论基础。� Krugman ( 1992 )根据Harris市场潜力的思想构 建了理论模型,分析需求的空间分布对制造业集聚� 的作用。Krugman认为规模经济和运输费用是决定� 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关键因素,其市场潜力模型被� 称为实际市场潜力(RMP)。与单纯衡量市场规模� 的名义市场潜力(NMP)不同,实际市场潜力将竞争� 因素纳入模型,从而揭示了有效市场需求在制造业� 集聚中的作用。 Head 和 Maye r (2004)及Hanson (2005 )将Harris市场潜力模型与Krugman市场潜力 对厂商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进行� 了对比分析,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市场潜力均对经� 济活动空间集聚和产业布局具有显著影响,只是程� 度有所不同。近年来我国的学者也利用新经济地� 理框架或模型分析了市场潜力对各地经济活动或� 产业布局的影响。如,石敏俊等(2007)和赵瞾等� (2009)根据RMP的思路分别研究了全国和东北地� 区地级市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发现市场潜力与经� 济发展之间存在循环累积效应;刘修岩等(2007),� 刘修岩、张学良(2010)引入"Krugman市场潜力”实� 证检验了空间需求分布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 结果均表明市场潜力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 的正向影响。� 2012 年 笫 1 0 期 综上所述,马歇尔外部性和市场潜力分别从要� 素供给和市场需求方面阐释了制造业空间集聚的� 主要来源。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供给或需求的空间� 外部性的作用形式、影响范围仍未达成共识,而且� 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的空间因素是同时存� 在、共同作用于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单从某� 一侧面或单以一种理论为基础难以全面把握制造� 业空间集聚的真实动因。另外,在外部性的衡量方� 面,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规模本身,而未考虑其� 他经济体的影响,即使有研究认为城市产业集聚存� 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究竟透过何种途径而产生,则� 未给出明确回答。鉴于此,本文将在马歇尔外部性� 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综合框架下建立理论和实证� 模型,以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通过构� 建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从马歇� 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探讨制造业集� 聚的空间机制。� 三、理论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设定� (一)理论分析框架 以下我们通过推导城市中代表性厂商的利润� 函数来确定制造业企业的区位。假设有J个城市,� 且城市中有两个部门:差异化生产且报酬递增的制� 造业部门和中间服务部门。中间服务产品可为当� 地和邻近地区生产服务,但不能进行国际贸易;制� 造业产品主要用于最终消费,且可进行区际和国际� 贸易,运输成本为冰山成本,即地区i生产的1单位� 商品只有 1 �到达地区 y 。 每个厂商的产品与其 他� 厂商均不相同,且所有商品均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交� 易。假定劳动力可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且城市中� 所有消费者的偏好是同质的,对每个地区各种商品� 的需求基于以下CES效用函数:� G为消费者效用,为城市i的产品种类数,由� 于存在递增收益,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偏好使得� 均衡时每种商品均由一家垄断竞争厂商提供,故产� 品种类数也即厂商数;(7为任意两种产品的替代弹� 性,^为城市i的某厂商在城市y的产品销售数量。� (1)式运用了均衡状态下的结果,即每个城市7 •均以� 相同价格从城市i获得相同数量的各种商品。�
追踪我国制造北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中国区城经济论坛 若Y为城市j的总收入,为消费者用于制造业 C,=wrG/A (7) 产品的支出份额,则根据 Dixit和 Stiglitz(1977),城 其中α+B+y=1。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CES价 市j用于制造业产品的总支出为y,则城市j对城市格指数(G)与产品多样化水平负相关,因而我们可 i生产的每种产品的需求量x表示为 以将其近似设置为当地产品多样化水平的减函数, P 即:G=(DV),8>0。该式的含义在于,城市i产品 Y ∑n(P4s) 多样化水平越高,则产品价格指数就越低,扩大的 (2) 需求使制造业进一步集聚,从而有利于中间服务厂 (P.tg)uY,(G) 商实现规模经济,制造业厂商获得的中间服务品价 其中,G=(∑en(P4)”为城市 格就越低。将其代入(7)式得到 CES价格指数。因此,位于城市i的厂商在所有市 C,=Wr /A, DIV) 场(包含其本身及国际市场)的产品总销售量为: 同时,假设固定生产成本包含相同的生产要素 x1=∑x=以(P)∑()yG)(3) 且各生产要素比重与可变成本相同,则有: f=Kw?r,/DIV 若c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①,为固定成本且在 其中κ为常数,用于度量规模收益递增程度。 各地都相同,则城市i该厂商在各市场获得的总利 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经济地理文献均假设地区 润丌为 间完全不存在非市场的相互作用,而重点关注市场 丌=(P4-cMx1-f 规模或地区间需求关联在厂商区位选择或制造业集 将(4)式对x求导得到均衡状态下市场i的均衡聚中的决定作用。事实上,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能会 价格P 由于这种非市场的区间联系或溢出效应而提高。根 P'=[0/(a-1)k 据集聚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或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 用P分别替代(3)和(4)式中的P,并结合(3 3个方面: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品规模经 (4)式得到城市i中厂商的总利润 济和技术外溢效应( Marshall,1890,1961;o'Sull 兀=yc;MP-f van,2009)。这3个微观机制从生产或供给方面反 其中,(a-1),MP=∑YG”为城 映了集聚经济的来源,是地区经济形成集聚优势 市i的市场潜力,代表城市i受到的其他经济体市场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集聚经济理论所 需求的影响,可称为需求的空间关联效应或外部描述的这些外部性仅仅存在于本地区,并具有明显 性。 的地域化特征。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创新和发 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且不能在部门间流动;劳 展,地区通达性不断增强,集聚外部性不仅来自城 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要素,但生产成本中不仅包括劳市内部的厂商集聚,而且来自邻近地区的集聚(Fe 动力,还包含其他生产要素。根据Head和 Mayer er. 2002: Drucker and Feser, 2007: Ke and Feser (2004),其他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和各类中间投入品2010)。据此,我们将地区空间因素纳人传统集聚 等。如果厂商在生产中消耗的中间服务成本均以 机制,从而将供给方面空间集聚机制扩展为专业化 不同数量的制造品组合来支付,那么对于中间投 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品可得性和空间技术外溢 入,通常假设厂商生产函数中包含一组所有产品种3个方面,并设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是来自本城 类按CES函数形式加总的制造业产品。因而,可变市及其他邻近城市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和技术 成本是一系列要素价格的函数(通常为柯布一道格 溢出的函数 拉斯函数),包含了工资水平为的劳动力、价格水 A= AoLS PS7S,中>0,中>0,中>0(10) 平为r的土地和价格指数为G的多样化产品。假 其中,A。为常数,表示除外部经济外可能影响 设劳动、土地和中间投入在生产成本中占的份额分企业生产效率的其他因素。LS、PS、TS为厂商感受 别为a、B、y,同时A为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则边到的来自城市i本身及其他城市的空间供给外部 际成本c可表示为 性,分别为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和技术溢出;这
i l 琮我国剎迭业集聚的全问来源:基于马跃糸外部性与淅经涔地理的综合视 角 C i = wtr^/A , (7 ) 其中a+y 8 + y = l。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CES价 格指数(C)与产品多样化水平负相关,因而我们可 以将其近似设置为当地产品多样化水平的减函数, 即:广,旮 > 0 。 该式的含义在于,城市 i 产 品 多样化水平越高,则产品价格指数就越低,扩大的 需求使制造业进一步集聚,从而有利于中间服务厂 商实现规模经济,制造业厂商获得的中间服务品价 格就越低。将其代人(7)式得到: c^wl/jAiDlV) ^ (8 ) 同时,假设固定生产成本包含相同的生产要素 且各生产要素比重与可变成本相同,则有: fi = ^wl/ l !DWt y (9) 其中K为常数,用于度量规模收益递增程度。 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经济地理文献均假设地区 间完全不存在非市场的相互作用,而重点关注市场 规模或地区间需求关联在厂商区位选择或制造业集 聚中的决定作用。事实上,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能会 由于这种非市场的区间联系或溢出效应而提高。根 据集聚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或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 3个方面: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间投人品规模经 济和技术外溢效应(Marshall, 1890,1961; 0'Sullivan, 2009) 0 这3个微观机制从生产或供给方面反 映了集聚经济的来源,是地区经济形成集聚优势、 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集聚经济理论所 描述的这些外部性仅仅存在于本地区,并具有明显 的地域化特征。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创新和发 展,地区通达性不断增强,集聚外部性不仅来自城 市内部的厂商集聚,而且来自邻近地区的集聚(Feser,2002; Drucker and Feser,2007; Ke and Feser, 2010) o据此,我们将地区空间因素纳人传统集聚 机制,从而将供给方面空间集聚机制扩展为专业化 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品可得性和空间技术外溢 3个方面,并设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是来自本城 市及其他邻近城市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和技术 溢出的函数: A^AoLSt'PStTSt 办> 0,<f>2>0 , 0 3 > 0 (10) 其中,4。为常数,表示除外部经济外可能影响 企业生产效率的其他因素。以、户&、:为厂商感受 到的来自城市〖本身及其他城市的空间供给外部 性,分别为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人和技术溢出;这 若x为城市y的总收人,M为消费者用于制造业 产品的支出份额,则根据 Dixit 和 Stiglit z (1977),城 市y用于制造业产品的总支出为成,则城市j对城市 t ‘生产的每种产品的需求量A表示为: CES价格指数。因此,位于城市i的厂商在所有市 场(包含其本身及国际市场)的产品总销售量为: 若0,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为固定成本且在 各地都相同,则城市i该厂商在各市场获得的总利 润77",为: 将(4)式对&求导得到均衡状态下市场i的均衡 价格/V: 用/ V分别替代(3 )和(4)式中的只,并结合(3)、 (4)式得到城市i中厂商的总利润: 市i的市场潜力,代表城市i受到的其他经济体市场 需求(2)的影响,可称为需求的空间关联效应或外部 性。 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且不能在部门间流动;劳 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要素,但生产成本中不仅包括劳 动力,还包含其他生产要素。根据 Head 和 Maye r (2004),其他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和各类中间投入品 等。如果厂商在生产中消耗的中间服务成本均以 不同数量的制造品组合来支付,那么对于中间投 入,通常假设厂商生产函数中包含一组所有产品种 类按CES函数形式加总的制造业产品。因而,可变 成本是一系列要素价格的函数(通常为柯布一道格 拉斯函数),包含了工资水平为w的劳动力、价格水 平为r .的土地和价格指数为C ,的多样化产品®。假 设劳动、土地和中间投入在生产成本中占的份额分 别为《、/3、7,同时丄为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则边 际成本c,可表示为:
《管理世界》(月刊) 2012年第10期 3个指标综合起来共同衡量了城市之间在要素供给 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各地区互通有无、联动发展,充 方面的空间互动机制。 分发挥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然而,我国广泛存在 最后,结合式(6)、(8)、(9)、(10),城市i中代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可能使各地区市场及 性厂商的总利润为 非市场经济活动局限于狭小的范围,阻碍空间关联 T-=nA0 -, PS: TS,DIV2 MP, 效应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制造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 (11) 益的发挥。陈敏等(2007)推断,相对于地方经济总 量,政府财政收支比重越大,地方政府越有激励通 DIV 过分割市场对本地企业进行支持和保护。借鉴黄 如果每个厂商的区位选择都是以利润函数为玖立、李坤望(2006)的研究,本文以城市财政收入 基础,那么每个都会定位于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地 占GDP比重(GOV)表示地方政府实施保护主义的 区。式(11)显示,城市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的程度。此外,由于经济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制造 可得性及受到其他城市技术溢出效应越大、产品多业当前的集聚程度可能依赖于过去水平,因而我们 样化水平越高、市场潜力越大以及劳动力、土地的 在模型中引入因变量滞后项,从而得到制造业集聚 价格越低,则该城市中代表性企业的利润就越高, 的动态模型。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相关区域经济 制造业企业就越倾向于向该城市集聚。城市本身文献的论述,已有普遍共识的能够影响制造业集聚 的产品多样化及城市间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的重要变量还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城市 间外部性构成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向心力,而各类要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等。以FD/表示外商直接投 素成本构成其离心力。因而,制造业集聚水平是各 资、EDU代表人力资本、TRA代表交通条件、TEL为 种空间供给外部性、市场潜力和产品多样化的增函通讯条件,(13)式可重写为 数,同时是各类要素价格的减函数。以g表示城市i In gu=80+o gi-1+A1 In FDI+A2 In EDU 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则有 +a3 In TRA+a4 In TELit+as In GOw g:=/(LS,, PS,, TS,, MP:, w,, r, DIV/)(12) 0, In LS,+02 In PSit+O3 In TS +和-分别表示理论上各变量对制造业集聚的 64 In DMPu +04 In FMPi-05 In wi 促进和抑制作用。可以预见,更深程度的经济一体 B6 Inri +07 In DIVi +sir 化水平意味着更密切的经济联系(反之亦然),每个 其中,0和04分别为国内市场潜力和国际市 城市便可在与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优势,进场潜力的系数,A1~A3为控制变量弹性系数,且预期 而形成制造业在空间连续成片分布的集聚特征。 均为正;φ为制造业集聚滞后项的弹性系数。 (二)计量模型设定 理论分析显示,制造业集聚是各类要素和中间 四、变量测算与数据说明 投人品价格、空间供给外部性(包括专业化劳动力、 除了个别数据严重缺失的城市外,本文样本为 中间品供给和技术外溢)和市场潜力的函数,对2003~2009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主 (12)式两边取对数,计量方程可设置为 要来自2004-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 In gi=00+B, In LSu +O2 In PSit +B3 In TS, 域经济统计年鉴》,价格指数来自2001年以来各省 +04 In MPit-Bs In wit-6s Inri 份统计年鉴。我国重要贸易伙伴GDP数据来源于 8, In DIvi +sir (13) 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下面是有关变量和测度的 其中,60为常数项;6-~6为相应的弹性系数;5 说明。 为随机误差,反映了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在我 (1)制造业集聚水平。目前国外应用较多的空 国,国内外市场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是近年间集聚指标有基尼系数、艾萨德、赫芬达尔和泰尔 来经济研究的热点,为体现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差指数以及7指数,但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我们难 异,本文将市场潜力分解为国内市场潜力(DMP)和以得到以这些方法测度的各城市制造业集聚水 国际市场潜力(FMP)。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和商品平。刘修岩、殷醒民等(2007)采用制造业区位商来
3个指标综合起来共同衡量了城市之间在要素供给� 方面的空间互动机制®。� 最后,结合式(6)、(8)、(9)、(10),城市〖中代表� 性厂商的总利润为:� 如果每个厂商的区位选择都是以利润函数为� 基础,那么每个都会定位于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地� 区。式(11)显示,城市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人的� 可得性及受到其他城市技术溢出效应越大、产品多� 样化水平越高、市场潜力越大以及劳动力、土地的� 价格越低,则该城市中代表性企业的利润就越高,� 制造业企业就越倾向于向该城市集聚。城市本身� 的产品多样化及城市间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 间外部性构成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向心力,而各类要� 素成本构成其离心力。因而,制造业集聚水平是各� 种空间供给外部性、市场潜力和产品多样化的增函� 数,同时是各类要素价格的减函数。以表示城市^ 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则有:� gi :八LS;’ PS, + , TS, + , M P ; , wr , r,—,DIV;) (12 ) +和-分别表示理论上各变量对制造业集聚的� 促进和抑制作用。可以预见,更深程度的经济一体� 化水平意味着更密切的经济联系(反之亦然),每个� 城市便可在与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优势,进� 而形成制造业在空间连续成片分布的集聚特征。� (二)计量模型设定� 理论分析显示,制造业集聚是各类要素和中间� 投入品价格、空间供给外部性(包括专业化劳动力、� 中间品供给和技术外溢)和市场潜力的函数,对� (12)式两边取对数,计量方程可设置为:� \ngit ^do + Oi \nLSit + d2 \nPSit + d, In TSit In MP, , - d5 In wit - d% In rit +07\nDIVlt+^ (13) 其中,0。为常数项;仗�仇为相应的弹性系数;厶� 为随机误差,反映了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在我� 国,国内外市场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是近年� 来经济研究的热点,为体现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差� 异,本文将市场潜力分解为国内市场潜力(DMP)和� 国际市场潜力(FMP)。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和商品� 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各地区互通有无、联动发展,充� 分发挥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然而,我国广泛存在� 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可能使各地区市场及� 非市场经济活动局限于狭小的范围,阻碍空间关联� 效应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制造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 益的发挥。陈敏等(2007)推断,相对于地方经济总� 量,政府财政收支比重越大,地方政府越有激励通� 过分割市场对本地企业进行支持和保护。借鉴黄� 玖立、李坤望(2006)的研究,本文以城市财政收人� 占GDP比重(GOV)表示地方政府实施保护主义的� 程度。此外,由于经济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制造� 业当前的集聚程度可能依赖于过去水平,因而我们� 在模型中引人因变量滞后项,从而得到制造业集聚� 的动态模型。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相关区域经济� 文献的论述,已有普遍共识的能够影响制造业集聚� 的重要变量还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城市� 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等。以FD/表示外商直接投� 资、EDU代表人力资本、TRA代表交通条件、TEL为� 通讯条件,(13)式可重写为:� 其中,和0〃4分别为国内市场潜力和国际市� 场潜力的系数,APA5为控制变量弹性系数,且预期� 均为正为制造业集聚滞后项的弹性系数 。� 四、变量测算与数据说明� 除了个别数据严重缺失的城市外,本文样本为� 2003~2009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主� 要来自2004-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 域经济统计年鉴》,价格指数来自2001年以来各省� 份统计年鉴。我国重要贸易伙伴 GDP 数据来源 于� 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下面是有关变量和测度的� 说明。� (1)制造业集聚水平。目前国外应用较多的空� 间集聚指标有基尼系数、艾萨德、赫芬达尔和泰尔� 指数以及^指数,但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我们难� 以得到以这些方法测度的各城市制造业集聚 水� 平。刘修岩、殷醒民等(2007)采用制造业区位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