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卷第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013年3月 Vol. 52 No. 2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13 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 唐鸣梁东兴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农户自身特点、认同逻辑、活动场域的变化是影响农户变迂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 而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又构成了中囯乡村社会变迁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户是 典型的原子化小农,其认同逻辑上生存性价值居首,活动地域局限于村庄集镇。人民公社时期农 户被组织进公社成为集体化小农,认同逻辑上本体性价值发生转变,活动地域牢固束缚于公社 改革开放后农户流卷入市场成为社会化小农,并在当前呈现出认同逻辑上社会性价值凸显,活动 地域方面呈现出进入市场难“入城”的局面。 关键词中国农户;原子化小农;集体化小农;社会化小农 中国农村民主发展内源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文正是依据此种逻辑考察了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变 会的建构。其内在逻辑在于“农村民主的发展是党迁基础的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并试图 的利益代理动员和农民的利益考量回应之间结构将这一变迁过程与结果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 性紧张的产物。”①然而,伴随着现代国家对乡土社 会的建构,乡村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变 、挣扎于土地的原子化小农 化着的乡村社会既是国家建构的结果又反过来影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结构为主导 响国家的进一步建构。因此,这要求我们至少对近的传统农业社会,农户在小块土地上辛勤劳作以养 几十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进行深入考察。考察家糊口,往往过着生于斯、死于斯的自给自足的封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必须首先对农户的变迁进行闭式生产生活。这种延续数千年不变的生产生活 考察。这是因为乡村社会作为与城市社会相对的方式使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深深打上了小农的烙印。 个社会子系统,其内核是乡村地区各种社会关系对于小农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在考察法国农 的总和,是乡村人口不断结构化而形成的群体存在民时曾做了详尽的描述:“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 状态。而千百年来,农户一直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 生产、生活、交往,以及政治责任单位。从这一点来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 说,乡村社会的实质不过是农户行为的集合,农户使他们互相隔离。这种隔离状态由于法国的交通 之间不断结构化而形成的群体存在状态便构成了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他们进行生 生动多样的乡村社会。进一步地,在笔者看来,所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应 谓农户行为就是农户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主用科学,因而也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 观意图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方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 面是农户为达至自身认同逻辑而外化于一定场域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 的行为表现。因此,影响农户行为特征的因素主要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 有三个方面:农户的自身特点;农户的认同逻辑;农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 户的活动场域。这三个方面决定了我们在以农户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 为基本单位研究乡村社会时的三个基本视角。本 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 收稿日期2012-10-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对策研究”(088.zD028);教育部重大项关项目“新时 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12JZD023)
第52卷第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月 Vol.52 No.2 JournalofHuazh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Mar. 2013 收稿日期 2012-10-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对策研究”(08&ZD028);教育部重大项关项目“新 时 期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12JZD023) 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 唐 鸣 梁东兴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农户自身特点、认同逻辑、活动场域的变化是影响农户变迁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 而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又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户是 典型的原子化小农,其认同逻辑上生存性价值居首,活动地域局限于村庄集镇。人民公社时期农 户被组织进公社成为集体化小农,认同逻辑上本体性价值发生转变,活动地域牢固束缚于公社。 改革开放后农户流卷入市场成为社会化小农,并在当前呈现出认同逻辑上社会性价值凸显,活动 地域方面呈现出进入市场难“入城”的局面。 关键词 中国农户;原子化小农;集体化小农;社会化小农 中国农村民主发展内源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 会的建构。其内在逻辑在于“农村民主的发展是党 的利益代理动员和农民的利益考量回应之间结构 性紧张的产物。”① 然而,伴随着现代国家对乡土社 会的建构,乡村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变 化着的乡村社会既是国家建构的结果又反过来影 响国家的进一步建构。因此,这要求我们至少对近 几十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进行深入考察。考察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必须首先对农户的变迁进行 考察。这是因为乡村社会作为与城市社会相对的 一个社会子系统,其内核是乡村地区各种社会关系 的总和,是乡村人口不断结构化而形成的群体存在 状态。而千百年来,农户一直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 生产、生活、交往,以及政治责任单位。从这一点来 说,乡村社会的实质不过是农户行为的集合,农户 之间不断结构化而形成的群体存在状态便构成了 生动多样的乡村社会。进一步地,在笔者看来,所 谓农户行为就是农户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主 观意图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方 面是农户为达至自身认同逻辑而外化于一定场域 的行为表现。因此,影响农户行为特征的因素主要 有三个方面:农户的自身特点;农户的认同逻辑;农 户的活动场域。这三个方面决定了我们在以农户 为基本单位研究乡村社会时的三个基本视角。② 本 文正是依据此种逻辑考察了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变 迁基础的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并试图 将这一变迁过程与结果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 一、挣扎于土地的原子化小农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结构为主导 的传统农业社会,农户在小块土地上辛勤劳作以养 家糊口,往往过着生于斯、死于斯的自给自足的封 闭式生产生活。这种延续数千年不变的生产生活 方式使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深深打上了小农的烙印。 对于小农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在考察法国农 民时曾做了详 尽 的 描 述:“小 农 人 数 众 多,他 们 的 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 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 使他们互相隔离。这种隔离状态由于法国的交通 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他们进行生产 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应 用科学,因而也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 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 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 费品,因而 他 们 取 得 生 活 资 料 多 半 是 靠 与 自 然 交 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 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 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 52
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从马克思的这段话,经济开始走向破产和没落。而“这个半无产化了的 我们可以生动看出小农的如下特征:拥有小块土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数世纪以 地,但由于缺乏分工和应用科学而生产效率不高;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也是“促成十九 生产同质,生活条件相同,自给自足;思想狭隘,相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 互隔离,政治保守。马克思同时指出小农经济存在 此,1949年以前的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的 于极为漫长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他“一袋马铃薯”,在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下乡”把农民 认为“自耕农的这种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作动员起来以前,这种原子化的小农形成的是一盘散沙 为占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一方面,在古典古代的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农户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极盛时期,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现代 1.从自身特点看属于原子化小农。所谓“原子 各国,我们又发现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解体所产生化小农”是指农户之间互不联系、高度分散化。几 的各种形式之 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考察进 千年来中国农民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狭小 步印证了马克思的结论,他认为法国和德国小农生的生产规模使农业和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 产方式的“家庭是自给自足的,几乎生产它所需要农民束缚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结构之中 的一切,而村庄则更是如此。这差不多是十足的自方面,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发达的社会分工使小农 然经济,货币几乎根本不需要。”不仅如此,恩格的社会交往狭隘,与外部世界相互隔绝,村落成为 斯还明确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农,是指小块他们的整个“世界”;另一方面趋于封闭的自然经 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济、同质的生产方式使得即使在村落内部,也甚至 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出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互不 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这就联系的生活状态。因此,在长久的自然经济的束缚 明确阐释了小农概念的特定内涵。马克思恩格斯下、生产方式的控制下、重农逻辑的约束下,这些自 的这些论述不仅明晰了小农的特定概念,还深刻揭我封闭的状态不仅成为乡土生活的常态,甚至潜移 示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为默化成为农民的精神束缚,形成了中国传统农民封 我们认识中国传统农村和农民提供了理论支撑。闭保守、自立独立的独特心理。这种独特的心理进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悠久的国家,农户构成社而又强化农民不愿交往、拒绝交往,以至于“传统小 会组织的基本单元,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态农绝大多数农民完全依靠自家的资源生产、生活 典型而久远。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已经认识到井田除了亲戚邻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往,甘愿在家庭 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弊端,各国为刺激生产这一最小的社会空间单位里度过一生80%—90% 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如管仲采的时间。”也正因为此,中国传统农民有着强烈的 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等,这小农意识,即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 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 制的瓦解。战国时期以“废井田,开阡陌”为主要内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意识使小农往往自私自 容之一的商鞅变法,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利、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严重。 制。这样一来,到战国时期,井田制彻底崩溃了,代 2.从认同逻辑看生存性价值居首。传统农户 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紧紧依附于土地,从土 的形成,使我国逐渐产生了以耕种土地为业的自耕地获得自己几乎全部的生活所需。他们用泥土打 农。这些自耕农在小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将土地视造土坯房屋供全家居住,在自家的土地上辛勤劳作 为命根,长年累月附着于土地以获得生活的依凭,以获得必要的粮食和菜蔬,穿着自家女人纺织出的 小农经济由此不断产生、形成和发展。汉唐至明清棉布衣服。因此,小农不仅从土地获得必要的生活 时期,自耕农人数大大增加,小农经济得到较快发资料,甚至还自己生产一些基本的手工业品,以至 展,同时由于密集的劳动投入和长期的精耕细作,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 中国传统小农生产土地产出率和劳动效率均有很大关门自给。”小农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方 提高,为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奠定了重要的经济面使得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所 基础。然而,由于土地分配的不公和人地矛盾的日需,缺乏交换的动力,因而“交换是有限的,市场是 益加剧,自清代中叶以后,小自耕农的劳动效率不断狭小的,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 下降,中国的小农经济日益内卷化,传统的小自耕农地方内部是团结的。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面积狭
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③ 从马克思的这段话, 我们可以生 动 看 出 小 农 的 如 下 特 征:拥 有 小 块 土 地,但由于缺乏分工和应用科学而生产效率不高; 生产同质,生活条件相同,自给自足;思想狭隘,相 互隔离,政治保守。马克思同时指出小农经济存在 于极为漫长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他 认为“自耕农的这种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作 为占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一方面,在古典古代的 极盛时期,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现代 各国,我们又发现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解体所产生 的各种形式 之 一。”④ 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考察进一 步印证了马克思的结论,他认为法国和德国小农生 产方式的“家庭是自给自足的,几乎生产它所需要 的一切,而村庄则更是如此。这差不多是十足的自 然经济,货 币 几 乎 根 本 不 需 要。”⑤ 不 仅 如 此,恩 格 斯还明确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农,是 指 小 块 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 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 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⑥ 这就 明确阐释了小农概念的特定内涵。马克思恩格斯 的这些论述不仅明晰了小农的特定概念,还深刻揭 示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为 我们认识中国传统农村和农民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悠久的国家,农户构成社 会组织的基本单元,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态 典型而久远。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已经认识到井田 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弊端,各国为刺激生产 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如管仲采 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等,这 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 制的瓦解。战国时期以“废井田,开阡陌”为主要内 容之一的商鞅变法,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 制。这样一来,到战国时期,井田制彻底崩溃了,代 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 的形成,使我国逐渐产生了以耕种土地为业的自耕 农。这些自耕农在小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将土地视 为命根,长年累月附着于土地以获得生活的依凭, 小农经济由此不断产生、形成和发展。汉唐至明清 时期,自耕农人数大大增加,小农经济得到较快发 展,同时由于密集的劳动投入 和长期的精耕细作, 中国传统小农生产土地产出率和劳动效率均有很大 提高,为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奠定了重要的经济 基础。然而,由于土地分配的不公和人地矛盾的日 益加剧,自清代中叶以后,小自耕农的劳动效率不断 下降,中国的小农经济日益内卷化,传统的小自耕农 经济开始走向破产和没落。而“这个半无产化了的 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数世纪以 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⑦ ,也是“促成十九、二 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⑧ 因此,1949年以前的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的 “一袋马铃薯”,在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下乡”把农民 动员起来以前,这种原子化的小农形成的是一盘散沙 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农户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从自身特点看属于原子化小农。所谓“原子 化小农”是指农户之间互不联系、高度分散化。几 千年来中国农民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狭小 的生产规模使农业和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 农民束缚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结构之中。一 方面,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发达的社会分工使小农 的社会交往狭隘,与外部世界相互隔绝,村落成为 他们的整个“世 界”;另 一 方 面 趋 于 封 闭 的 自 然 经 济、同质的生产方式使得即使在村落内部,也甚至 出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互不 联系的生活状态。因此,在长久的自然经济的束缚 下、生产方式的控制下、重农逻辑的约束下,这些自 我封闭的状态不仅成为乡土生活的常态,甚至潜移 默化成为农民的精神束缚,形成了中国传统农民封 闭保守、自立独立的独特心理。这种独特的心理进 而又强化农民不愿交往、拒绝交往,以至于“传统小 农绝大多数农民完全依靠自家的资源生产、生活, 除了亲戚邻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往,甘愿在家庭 这一最小的社会空间单位里度过一生80%—90% 的时间。”⑨ 也正因为此,中国传统农民有着强烈的 小农意识,即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 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 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意识使小农往往自私自 利、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严重。 2.从认同逻辑看生存性价值居首。传 统 农 户 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紧紧依附于土地,从土 地获得自己几乎全部的生活所需。他们用泥土打 造土坯房屋供全家居住,在自家的土地上辛勤劳作 以获得必要的粮食和菜蔬,穿着自家女人纺织出的 棉布衣服。因此,小农不仅从土地获得必要的生活 资料,甚至还自己生产一些基本的手工业品,以至 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 关门自给。”⑩ 小农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 方 面使得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所 需,缺乏交换的动力,因而“交换是有限的,市场是 狭小的,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 地方内部是团结的。”瑏瑡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面积狭 62
小零碎,生产工具简单落后,加之可供投入的资金言:“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 十分有限,因此吃饱穿暖的生存需要成为小农的主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 要生活目标。他们即使经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一般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 也很难有较多的劳动剩余,小农的购买力因之极其于永远的穷苦。”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统治者具有 有限。因而对于大多数小农来说,“除了少量次要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视农民为“鱼肉”,为所欲 的必需品外,他们极少购买城市产品。即使到20为,任意专横地向农民榨取税收,没收财产,使农民 世纪,城市产品的渗入仍然很有限,只是棉纱或棉始终处于悲惨的境地。尤其到了近代,广大农民深 布,以及火柴和火油。”因此,几千年来自给自足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榨, 的生产方式和简单落后的生产工具决定了满足生加之农业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不同步,导致人均资 存需求是传统农户的首要目标和主要行为逻辑。源占有量大幅度下降,又屡遭战乱,农业生产力遭 家庭内部的分工、劳动力的配置以及与外界较少的到极大破坏,农业生产全面衰落,广大农民处于悲 交往都围绕这一逻辑展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惨生活的境地。1949年后,新中国的成立打碎了 补补又三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旧的国家机器,但是占农村85%~90%以上的小 霜”等生活和风俗习惯也由此形成 农经济仍然是非常落后的,尤其经过长期的战乱 3.从活动地域看局限于村庄集镇。在费孝通已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尽快 看来,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动弹恢复国民经济,建国初期(1949~1952年)着力对 不得的,“靠种地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小农制进行了改造。一方面通过轰轰烈烈的土地 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革命“使占乡村人口总数60%-70%的3亿多无 的命根”。“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他 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们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50亿公斤粮食的超重 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在这个因流动地租。”另一方面着力建设真正实现“让农民当家 少而“土气”的封闭地域中,农民的“社会关系是逐作主”的上层建筑,由此农民经济上“耕者有其田”, 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政治上“当家做主人”,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空前 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即一种“差序格局”的亲激发出来,农村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 属圈,这种亲属圈“以‘已’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是土地改 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革不仅没有废除小农制还使小农制因此获得了新 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且像水的波纹 的典型形式。首先,土地改革并没有改变个体农民 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0在传传统的经营方式,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在零碎的小块 统乡村社会,不仅农户的社会交往局限于狭小的亲土地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独立自主的农业生 属圈,其生产消费交换活动也局限于村庄集镇的狭产经营。“特别是经过这次土改,我国开始形成了 小范围。这是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以自然村落为单元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分土地 低,为了获得足够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家庭的生的农地分配政策惯例和平分机制,使明清时期以后 存,要求农民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事农业生出现‘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发展趋势更 产。同时由于农民的外部就业机会比较少,只好在加凸显。”其次,土地改革也没能改变个体农民传 单位土地上投入更多劳动,以期通过“过密化”生产统的生产条件,土地改革后农民仍然运用传统的生 最大化生活必需品,生存性的生产活动由此局限于产资料进行着和以前没有任何区别的生产劳动,传 村庄以内。尽管,当农户仅依靠农业无法解决生存统农业的生产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土地改 问题,而必须借助于劳务市场和家庭手工业时,也革后只是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改变,从生产经营的 往往不过是农忙劳作,农闲务工或者交换手工产形式上来说,农村仍然是清一色的小农家庭经营 品,这种简单的小规模产品交换很难突破村庄集镇与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经营形式并没有根本差别。 的地域范围。 旧中国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格局和小农社会 组织进公社的集体化小农 盘散沙”、“相互隔绝”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汪洋大海、一盘散沙的 中国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并小农经济显然与工业化战略是相矛盾的。1952年 让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然而正如毛泽东所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小零碎,生产工具简单落后,加之可供投入的资金 十分有限,因此吃饱穿暖的生存需要成为小农的主 要生活目标。他们即使经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一般 也很难有较多的劳动剩余,小农的购买力因之极其 有限。因而对于大多数小农来说,“除了少量次要 的必需品外,他 们 极 少 购 买 城 市 产 品。即 使 到20 世纪,城市产品的渗入仍然很有限,只是棉纱或棉 布,以 及 火 柴 和 火 油。”瑏瑢 因 此,几 千 年 来 自 给 自 足 的生产方式和简单落后的生产工具决定了满足生 存需求是传统农户的首要目标和主要行为逻辑。 家庭内部的分工、劳动力的配置以及与外界较少的 交往都围绕这一逻辑展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 补补又三 年”,“各 人 自 扫 门 前 雪,莫 管 他 人 瓦 上 霜”等生活和风俗习惯也由此形成。 3.从活动地域看局限于村庄集镇。在 费 孝 通 看来,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动弹 不得的,“靠种地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 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 的命根”。“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 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 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在这个因流动 少而“土气”的封闭地域中,农民的“社会关系是逐 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 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即一种“差序格局”的亲 属圈,这种亲属圈 “以‘已’为 中 心,像 石 子 投 入 水 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 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且像水的波纹一 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瑏瑣 在传 统乡村社会,不仅农户的社会交往局限于狭小的亲 属圈,其生产消费交换活动也局限于村庄集镇的狭 小范围。这是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较 低,为了获得足够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家庭的生 存,要求农民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事农业生 产。同时由于农民的外部就业机会比较少,只好在 单位土地上投入更多劳动,以期通过“过密化”生产 最大化生活必需品,生存性的生产活动由此局限于 村庄以内。尽管,当农户仅依靠农业无法解决生存 问题,而必须借助于劳务市场和家庭手工业时,也 往往不过是 农 忙 劳 作,农 闲 务 工 或 者 交 换 手 工 产 品,这种简单的小规模产品交换很难突破村庄集镇 的地域范围。 二、组织进公社的集体化小农 中国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并 让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然而正如毛泽东所 言:“在农民群 众 方 面,中 国 几 千 年 来 都 是 个 体 经 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 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 于永远的穷苦。”瑏瑤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统治者具有 至高无上 的 权 利。他 们 视 农 民 为“鱼 肉”,为 所 欲 为,任意专横地向农民榨取税收,没收财产,使农民 始终处于悲惨的境地。尤其到了近代,广大农民深 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榨, 加之农业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不同步,导致人均资 源占有量大幅度下降,又屡遭战乱,农业生产力遭 到极大破坏,农业生产全面衰落,广大农民处于悲 惨生活的境 地。1949 年 后,新 中 国 的 成 立 打 碎 了 旧的国家机器,但 是 占 农 村85%~90%以 上 的 小 农经济仍然是非常落后的,尤其经过长期的战乱, 已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尽快 恢复国民经 济,建 国 初 期(1949~1952年)着 力 对 小农制进行了改造。一方面通过轰轰烈烈的土地 革命“使占乡 村 人 口 总 数60%-70%的3亿 多 无 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他 们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50亿公斤粮食的超重 地租。”瑏瑥 另一方面着力建设真正实现“让农民当家 作主”的上层建筑,由此农民经济上“耕者有其田”, 政治上“当家做主人”,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空前 激发出来,农村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是土地改 革不仅没有废除小农制还使小农制因此获得了新 的典型形式。首先,土地改革并没有改变个体农民 传统的经营方式,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在零碎的小块 土地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独立自主的农业生 产经营。“特别 是 经 过 这 次 土 改,我国开始形成了 以自然村落为单元‘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分土地’ 的农地分配政策惯例和平分机制,使明清时期以后 出现‘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发展趋势更 加凸显。”瑏瑦 其次,土地改革也没能改变个体农民传 统的生产条件,土地改革后农民仍然运用传统的生 产资料进行着和以前没有任何区别的生产劳动,传 统农业的生产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土地改 革后只是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改变,从生产经营的 形式上来说,农村仍然是清一色的小农家庭经营, 与几千年 沿 袭 下 来 的 经 营 形 式 并 没 有 根 本 差 别。 旧中国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格局和小农社会“一 盘散沙”、“相互隔绝”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汪洋大海、一盘 散 沙 的 小农经济显然与工业化战略是相矛盾的。1952年 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72
并在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及时地引导农民开展受到严格控制,小农个体成为公社的社员。不仅如 生产互助合作。这期间强调对生产中的困难,要求此,人民公社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和军事化的管理 开展灵活多样的互助合作来加以克服,尚未对小农方式,还事实上严密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建立 经济改造做出全面布置,而是要求在农村工作中注起了小农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层级关联,使农民紧紧 意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起因于1953年的粮食依附于公社、听命于组织动弹不得。这样,传统小 等农产品供应紧张,使中央领导集体强化了小农经农开始直接进入国家行政调控体系,从形式上也似 济与工业化矛盾的认识,从而加速了对小农经济的乎消失了。然而人民公社二十余年的建设实践表 改造。1953年12月16日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明,这种通过个体小农捆绑式集体化所建立起来的 作社的决议》,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对小农经生产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小农的传统经营方 济大规模改造的序幕。由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式,小农经济的实质并未真正改变。在农业生产技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在短短3术进步有限和工业化战略的强势逻辑下,人民公社 年时间里,亿万分散的个体农民被组织起来,走上不仅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和方法,其经济 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道路。1958年8月,从更好生存状态也仍然是自给和半自给的,各公社之间缺 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和适应赶超战略出发,中共乏横向的直接联系。因此所谓的农业集体经济不过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是农民个体经济的袋装化。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在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此后两三个月人民公社后期大量显现,人民公社后期很多公社“人 内,全国农村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建立起一种齐才下地”,“出勤不出力,干活儿一窝蜂”,“集体偷 全新的社会形态。这种体制的突出特点表现为:懒”和“免费搭车”现象越来越多,生产效率逐渐下 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一大二公”的组织规模、降,这也是人民公社体制最终无法维系的根本原因。 封闭集中的经营管理制度等。因此,人民公社从功 2.从认同逻辑看本体性价值转变。民以食为 能上说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天,传统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依赖而形成的小私有心 生产管理组织。此后,人民公社虽然进行了多次调理使中国共产党推动的集体化一开始并不为农民 适,但其作为中国农村基本经济体制的地位及其主所主动接受。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后通过 要的功能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这种模式一直持不断地政治运动强化集体化意识,改造农民的小私 续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长达20余年,成有心理。在持续在的政治运动中,“忆苦思甜”是 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组织模式。重要活动,通过回忆过去的痛苦生活,感受到今天 这一时期,农户总体上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的生活幸福。农民“向后看”的思维惯性和强烈的 1.从自身特点看成为集体化小农。从1953年感恩意识使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 农业合作化之后,尤其人民公社时期疾风骤雨式的党”,由此这种高度集中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得以迅 改造,使传统小农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首速建立。不仅如此,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先,人民公社确立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彻底颠覆了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 传统小农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建构起了农业生产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下,农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不 经营的全新基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小同于以往的新的期待,他们开始将个人的劳动与国 农之所以存在,在于家庭对小块土地的拥有。人民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人民的解放和子孙后代的 公社这一体制的设计显然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小土幸福联系起来,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有意义的,参加 地所有者“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它不仅事实上使生产劳动是当家做主人的光荣表现,人民公社由此 农民完全失去了小块土地,也几乎失去了与土地关为农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新的意义系统。当然,促 联的一切权利,直接解构了传统小农存在的物质前使农民的本体性价值逐渐移位的原因并非单纯的 提。其次,人民公社统一的“集中劳动”形式还彻底共产党政治宣传的组织高效,人民公社这一体制本 改变了传统小农“外在于国家”的局面,建构起了农身也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可以从生产和生活中获得 业生产经营的全新方式。在传统中国社会,“王权意义感。一方面,人民公社促进了小农的平等化。 止于县政”,小农社会由乡绅自治,农户除了纳粮与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是由家庭本位往上构成的 国家权力之间没有直接的交往关系。但到人民公等级社会,强调人伦秩序和道德规则,人与人之间 社时期,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在军事辈分差异尊卑分明。新中国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 化的政治组织推行的计划经济下,农民的经济活动轰轰烈烈开展,彻底铲除了剥削阶级、埋葬了人剥
并在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及时地引导农民开展 生产互助合作。这期间强调对生产中的困难,要求 开展灵活多样的互助合作来加以克服,尚未对小农 经济改造做出全面布置,而是要求在农村工作中注 意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起因于1953年 的 粮 食 等农产品供应紧张,使中央领导集体强化了小农经 济与工业化矛盾的认识,从而加速了对小农经济的 改造。1953年12月16日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 作社的决议》,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对小农经 济大规模改造的序幕。由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在短短3 年时间里,亿万分散的个体农民被组织起来,走上 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道路。1958年8月,从更好 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和适应赶超战略出发,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此后两三个月 内,全国农村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建立起一种 全新的 社 会 形 态。这种体制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一大二公”的组织规模、 封闭集中的经营管理制度等。因此,人民公社从功 能上说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 生产管理组织。此后,人民公社虽然进行了多次调 适,但其作为中国农村基本经济体制的地位及其主 要的功能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这种模式一直持 续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长达20余年,成 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组织模式。 这一时期,农户总体上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从自身特点看成为集体化小农。从1953年 农业合作化之后,尤其人民公社时期疾风骤雨式的 改造,使 传 统 小 农 的 面 貌 发 生 了 极 大 的 改 变。首 先,人民公社确立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彻底颠覆了 传统小农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建构起了农业生产 经营的全新基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小 农之所以存在,在于家庭对小块土地的拥有。人民 公社这一体制的设计显然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小土 地所有者“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它不仅事实上使 农民完全失去了小块土地,也几乎失去了与土地关 联的一切权利,直接解构了传统小农存在的物质前 提。其次,人民公社统一的“集中劳动”形式还彻底 改变了传统小农“外在于国家”的局面,建构起了农 业生产经营的全新方式。在传统中国社会,“王权 止于县政”,小农社会由乡绅自治,农户除了纳粮与 国家权力之间没有直接的交往关系。但到人民公 社时期,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在军事 化的政治组织推行的计划经济下,农民的经济活动 受到严格控制,小农个体成为公社的社员。不仅如 此,人民公社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和军事化的管理 方式,还事实上严密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建立 起了小农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层级关联,使农民紧紧 依附于公社、听命于组织动弹不得。这样,传统小 农开始直接进入国家行政调控体系,从形式上也似 乎消失了。然而人民公社二十余年的建设实践表 明,这种通过个体小农捆绑式集体化所建立起来的 生产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小农的传统经营方 式,小农经济的实质并未真正改变。在农业生产技 术进步有限和工业化战略的强势逻辑下,人民公社 不仅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和方法,其经济 生存状态也仍然是自给和半自给的,各公社之间缺 乏横向的直接联系。因此所谓的农业集体经济不过 是农民个体经济的袋装化。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在 人民公社后期大量显现,人民公社后期很多公社“人 齐才下地”,“出勤不出力,干活儿一窝蜂”,“集体偷 懒”和“免费 搭 车”现 象 越 来 越 多,生 产 效 率 逐 渐 下 降,这也是人民公社体制最终无法维系的根本原因。 2.从认同逻辑看本体性价值转变。民 以 食 为 天,传统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依赖而形成的小私有心 理使中国共产党推动的集体化一开始并不为农民 所主动接受。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后通过 不断地政治运动强化集体化意识,改造农民的小私 有心理。在持续 在 的 政 治 运 动 中,“忆 苦 思 甜”是 重要活动,通过回忆过去的痛苦生活,感受到今天 的生活幸福。农民“向后看”的思维惯性和强烈的 感恩意 识 使 得 “吃 水 不 忘 挖 井 人,翻 身 不 忘 共 产 党”,由此这种高度集中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得以迅 速建立。不仅如此,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 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下,农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不 同于以往的新的期待,他们开始将个人的劳动与国 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人民的解放和子孙后代的 幸福联系起来,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有意义的,参加 生产劳动是当家做主人的光荣表现,人民公社由此 为农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新的意义系统。当然,促 使农民的本体性价值逐渐移位的原因并非单纯的 共产党政治宣传的组织高效,人民公社这一体制本 身也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可以从生产和生活中获得 意义感。一方面,人民公社促进了小农的平等化。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是由家庭本位往上构成的 等级社会,强调人伦秩序和道德规则,人与人之间 辈分差异尊卑分明。新中国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 轰轰烈烈开展,彻底铲除了剥削阶级、埋葬了人剥 82
削人的旧社会,解除了加在农民身上的经济政治枷入到国家整体行动的目标。当时的男女劳动力,全 锁,建立起了农民千百年来渴望的基于人人平等的部按军事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由公社统 全新社会。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展从领导、统一调配、统一指挥。在建立人民公社的初 形式上来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平等化的趋势,至期,甚至实行口粮、柴草均由公共食堂统管,农民社 高级社时期,农民成为公民化的公社社员和国家主员连自己家庭开伙的自由都没有了。这样,农民的 人,成为集合意义上的一个分子,大家不仅相互之行为就几乎全部被公社控制,整个农村的社会结构 间经济上平等,在国家面前也扮演着毫无差别的同非常单一,乡村社会形成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 质角色。因此,这种平等感极大促进了农民对人民化、生活集体化”的局面。其次,僵化的工农分工和 公社时期价值宣传的认可。另一方面,人民公社本职业身份世袭制,导致了城乡分割,限制了农村劳 身为小农获得新的人生意义提供了载体。在人民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将农民长期禁锢于农村。自 公社内部,人人都是社员——公社的一员,大家集1958年1月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 体劳动,共同消费,相对平等,从而为长久处于弱势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开始,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地位的小农挺起胸膛做人提供了可能,小农开始自城乡实行了严格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二元就业 己认可自己,在能够满足生活需求的情况下,他们制度,“加上农村人民公社和农产品统派购销制 是钟情于这种生产意义系统的。因此人民公社的度,强化了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管 产生的确为一定的理想主义和新的目标意义的确理,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立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人民公社集体化的生产被禁止,人为地割裂了城乡之间统一的要素市场 生活方式、频繁的会议和文娱活动,还有利于农民农村内部、农业内部,甚至农民家庭经营内部的生 组织起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接纳和认可,从产要素配置,也受到国家行政手段和政策的严格控 而获得超越经济目标的新的价值意义和认同逻辑。制。这些制度的综合作用,导致改革开放前城乡成 3.从活动地域看牢固束缚于公社。国家为了为两个相对封闭的经济社会系统。”0 解决与分散小农交易的难题,从农民有限剩余中提 取资源来建设暂时不能反哺农业的现代工业化体 三、流卷入市场的社会化小农 系,而设计的充当提取资源的中间人的人民公社制 人民公社作为中国农村一场强制性的制度变 度,对乡村治理结构产生了根本和深远的影响。这革,以规模空前的方式疾风骤雨般地改变了中国农 体制的建立,最终达至了“满头乱发无法抓,编成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毋庸置疑,这一体制为新 辫子就好抓”的乡村格局,国家政权史无前例地渗中国在一穷二白和外资缺乏的情况下迅速推进国 透到农村每一个角落,农民成为牢牢依附于公社这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了这个体制 个“常青藤”的“藤上的瓜”。首先,人民公社“政社才为国家汲取农村资源集中用于支持工业建设提 合一”的严格的层级管理制度使农民不可能脱离公供了基础,粗略估计,1952-1978年,农民的贡献 社。根据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高达6000亿元。同时,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由于自 工作条例》,人民公社不仅负责党政各方面工作,而上而下层层严密控制,农村社会比较稳定,这客观 且负责组织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工商业发展,负责上也为我国进行工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统管全社的生产安排、劳力调配、物资调拨和产品仅从农村自身发展来说,这一体制也并非一无是 分配,拥有了对社内几乎全部资源的控制力,人民处。一方面,正是人民公社体制的强烈冲击,彻底 公社实际上成为最基层的治理单位。在这一治理打破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极不公平的 单位下,广大直接从事生产的农民与生产资料相分农村治理结构,从此告别了农村一盘散沙的局面。 离,广大直接组织生产的基层管理者经营管理权与另一方面,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对乡村资源的整 自主权相脱节,农民被束缚于土地和狭小的村落地合和动员能力大大增强,因而也为农民提供了不少 域,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仅生产效率无法提的公共服务。这一期间,我国农村教育、卫生等公 高,还造成千篇一律的农民僵化的体制性人格特共服务的改善是非常大的,尤其集中人力兴建了众 征。不仅如此,为实现对农民经济行为的控制,也多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但是,人民公社这一体制 为了培养农民的公有理念和提高国家防御能力,公是在国家力量强势介入乡村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 社还推行了军事化的组织管理。农民的个人行动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农民的愿望,也难以适 就纳入到人民公社的统一管理范围之内,并最终纳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不仅我
削人的旧社会,解除了加在农民身上的经济政治枷 锁,建立起了农民千百年来渴望的基于人人平等的 全新社会。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展从 形式上来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平等化的趋势,至 高级社时期,农民成为公民化的公社社员和国家主 人,成为集合意义上的一个分子,大家不仅相互之 间经济上平等,在国家面前也扮演着毫无差别的同 质角色。因此,这种平等感极大促进了农民对人民 公社时期价值宣传的认可。另一方面,人民公社本 身为小农获得新的人生意义提供了载体。在人民 公社内部,人人都是社员———公社 的 一 员,大 家 集 体劳动,共同消费,相对平等,从而为长久处于弱势 地位的小农挺起胸膛做人提供了可能,小农开始自 己认可自己,在能够满足生活需求的情况下,他们 是钟情于这种生产意义系统的。因此人民公社的 产生的确为一定的理想主义和新的目标意义的确 立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人民公社集体化的生产 生活方式、频繁的会议和文娱活动,还有利于农民 组织起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接纳和认可,从 而获得超越经济目标的新的价值意义和认同逻辑。 3.从活动地域看牢固束缚于公社。国 家 为 了 解决与分散小农交易的难题,从农民有限剩余中提 取资源来建设暂时不能反哺农业的现代工业化体 系,而设计的充当提取资源的中间人的人民公社制 度,对乡村治理结构产生了根本和深远的影响。这 一体制的建立,最终达至了“满头乱发无法抓,编成 辫子就好抓”的乡村格局,国家政权史无前例地渗 透到农村每一个角落,农民成为牢牢依附于公社这 个“常青藤”的“藤上的瓜”。首先,人民公社“政社 合一”的严格的层级管理制度使农民不可能脱离公 社。根据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 工作条例》,人民公社不仅负责党政各方面工作,而 且负责组织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工商业发展,负责 统管全社的生产安排、劳力调配、物资调拨和产品 分配,拥有了对社内几乎全部资源的控制力,人民 公社实际上成为最基层的治理单位。在这一治理 单位下,广大直接从事生产的农民与生产资料相分 离,广大直接组织生产的基层管理者经营管理权与 自主权相脱节,农民被束缚于土地和狭小的村落地 域,缺乏 自 由 发 展 的 空 间。不 仅 生 产 效 率 无 法 提 高,还造成千篇一律的农民僵化的体制性人格特 征。不仅如此,为实现对农民经济行为的控制,也 为了培养农民的公有理念和提高国家防御能力,公 社还推行了军事化的组织管理。农民的个人行动 就纳入到人民公社的统一管理范围之内,并最终纳 入到国家整体行动的目标。当时的男女劳动力,全 部按军事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由公社统一 领导、统一调配、统一指挥。在建立人民公社的初 期,甚至实行口粮、柴草均由公共食堂统管,农民社 员连自己家庭开伙的自由都没有了。这样,农民的 行为就几乎全部被公社控制,整个农村的社会结构 非常单一,乡村社会形成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 化、生活集体化”的局面。其次,僵化的工农分工和 职业身份世袭制,导致了城乡分割,限制了农村劳 动力的 流 动,进一步将农民长期禁锢于农村。自 1958年1月新 中 国 第 一 部 户 籍 制 度《中 华 人 民 共 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开始,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城乡实行了严格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二元就业 制度,“加上农村人民公社和农产品统派购销制 度,强化了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管 理,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被禁止,人为地割裂了城乡之间统一的要素市场, 农村内部、农业内部,甚至农民家庭经营内部的生 产要素配置,也受到国家行政手段和政策的严格控 制。这些制度的综合作用,导致改革开放前城乡成 为两个相对封闭的经济社会系统。”瑏瑧 三、流卷入市场的社会化小农 人民公社作为中国农村一场强制性的制度变 革,以规模空前的方式疾风骤雨般地改变了中国农 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毋庸置疑,这一体制为新 中国在一穷二白和外资缺乏的情况下迅速推进国 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了这个体制, 才为国家汲取农村资源集中用于支持工业建设提 供了基础,粗略估计,1952-1978年,农民的贡献 高达6000亿元。同时,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由于自 上而下层层严密控制,农村社会比较稳定,这客观 上也为我国进行工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仅从农村自 身 发 展 来 说,这 一 体 制 也 并 非 一 无 是 处。一方面,正是人民公社体制的强烈冲击,彻底 打破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极不公平的 农村治理结构,从此告别了农村一盘散沙的局面。 另一方面,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对乡村资源的整 合和动员能力大大增强,因而也为农民提供了不少 的公共服务。这一期间,我国农村教育、卫生等公 共服务的改善是非常大的,尤其集中人力兴建了众 多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但是,人民公社这一体制 是在国家力量强势介入乡村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农民的愿望,也难以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不仅我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