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儒家还要更强调积极有为。法家认为当时是“争于气力” 之世,主张以耕战立国,走富国强兵的道路。在这个时代, 主张柔静无为的只有道家。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 君。”①动静两方面,静是根本的。他的生活原则是:“致 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还主张“无欲 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治国方针。庄子及其疗学英甚。庄 子主张“心斋”、“坐忘”,即忘掉人已物我的一切区别对 待,停止身心的-切活动,以达到“形知槁本,心如死灰”④的 境地。庄子的后学更以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若,天地 之平而道德之至。”®老庄的这种观点在战国后期遭到了以 荀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批判。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 人”@,并提出了“官天地役万物”即宰制天然利用万物的 彻底有为的学说。这种思想是《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向 更激进方向的发展。这种思想与西方科学发祥初期征跟自然 的理想相类。 《周易大传》论证人应刚健自强的方式是以为天是动 的,人之活动有为,乃是效法天。这种思想,既不同于老庄 的自然无为,也不同于間子的官天地役方物,可称为有为以 合天。《周易大传》的这种思想,为两汉儒者所继承。如西 汉的茶仲舒认为人乃“天之继”,应顺天之道而有所创作 ① 《老子·二十六章》。 ②) 《老子·十六章》。 ③ 《老子·三七章》。 4) 《庄子·齐物论》。 ⑤ 《庄子·天道》。 ⑥ 《荀子·解蔽》。 29
(“损益”)。他还认为,“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①, 人的所作所为是万物的成就所不可少的。东汉的徐斡讲德艺 合一贵智,其所谓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所谓“智”指 “能殷心阜利,使万物无不尽其极”⑧的智力。儒家有为思 想的广泛影响,使道家不得不对其尤为之说加以修改。如汉 初《淮南子》认为,无为并不是“越而不应,攻而不动”, 凡顺自然之趋势,“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都是无 为。只有违反自然之势,才是有为。 魏晋时期,老庄虚静无为之说复炽,何晏、王窍、阮 籍、嵇康等人大畅玄风,“上及造化,下被万物,莫不贵 无”③。乘虚而入的佛教也推波助祸,如僧肇作《物不迁 论》,以为万物都是静而非动的,“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 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影日月万天而不周。”④不过, 此期的柔静无为之说与先素已有所不同,其中多多少少混杂 进了《淮南子》那样的修正。知向秀、郭象认为无为并非拱 默而不言不动,凡出于本性而活动,不违本性的活动,都是 无为。君之静是无为,臣之动也是无为。尧舜禅让是无为, 汤武征伐也是无为。魏晋时期这股柔静无为思潮并没有维持 多久。因为鼓吹这种思想的多是魏晋两朝的名公巨卿,其学 说不仅笔之于书,而山见之行事,由此而:发出来的洲极后 果,一方面使一些有识之士忧虑于前、痛斥于后,另“方面也 ①《春秋警酶·立之神》。 ② 《中论·智行》。 ③裴领:《岁行论》。 ④《物不近论》。 ·30·
使身及于难的火畅玄风之士后悔莫及。前者如裴顏、范宁,一 个台诚于晋亡之前,一个口诛笔伐于四灭亡之后。后者如 两晋的王衍,在被俘临刑之际对他的同滌们说:“普曹虽不知 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① 所以,魏晋以后,玄学即沉寂下去。这期间以有为之说批判 柔静无为且在理论上有所发明的是裴顏。裴颇认为,人既有 生,则必“宝生”,应以“保生”为务,保生则必须“择乎 厥宜”即选择、创造生存的环境,要“用天之道,分地之 利影躬其力任,劳而后飨,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忠 信,行以敬让多志无盈求,事无过用。”②即需要从事生产 并维持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因此,“综世之务”与“功刻 之州”皆是必需的。裴颜这种有为哲学,从人类生:活的本质 立论,颇为精湛,比起《周易火传》从人应效法天的角度引 申出有为原则来,更加切实了。 隋唐时期,储门淡薄,对当时社会上实际奉行的刚健有 为原则缺乏深剡的总结。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 说。刘禹锡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殊的功能。从一方面说, 天胜过人:从另一方面说,人胜于天。他说:“天之所能 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但执共所能 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平天,非 有预乎寒暑云尔。”③刘函曦区别了“天能”、“人能”, “天理”、“人理”,要求发挥人能、遵行人理(社会生活 ① 《晋书·王传》。 ② 《崇有论》。 ③ 《天论上》。 31·
与人,有交胜之理。”①又说:“天能为性,人谋为能。大人 尽性,不以天能为能,以人谋为能。”②在动静、损益问 题上,宋、元、明儒者顺受老庄彩响。宋之周敦颐、明之陈 献章主静,程、朱、陆、王,主张动静合一而以静为本, 张载主张动静合一而尤注:重子动。周敦顾讲“圣人定之以中 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③,人极即人生的最高谁则。朱 震讲“敬字工夫,货动静而必以静为本”④。张载则倡“言有 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⑤之教, 认为动静昼夜都有工夫,片刻亦须用力。这三种观点中,以 二程、朱熹、陆、王之说最占势力,成为一时之主潮。在损 益问题上,张载主益,他说:“益物必诚,如天之生物,日 进日息。自益必诚,如川之方至,日增日得。施之妄,学之 不勤,欲自益且益人,难矣哉。”⑧程、朱、陆、主主损, 以为为学之目的在于“学以求复其初”,即恢复人性固有的 圆满。按中国哲学中所谓的动与静、损与益,和自然与人为 问题密切相关而稍有区别,动静损益问题可视为自然与人为 问题的一个方面。老庄在一切问题上都讲静讲损,而宋、 元、明的儒者则多在主体修养的意义上讲静讲损,虽与老庄 的自然无为与主静主损内涵基本相同,而宋、元、明儒者的 项 ① 《正影·太和》。 ② 《正蒙·诚明》。 ⑧ 《太极图说》。 ④ 《答张敬夫》。 ⑤ 《正豪·行德》。 ⑧ 《正蒙·乾称》。 33
片静讲损并不包括废弃人事的今义,不能与老庄之说等齐 观。心管此,宋、元、明儒者的静损思潮仍产生了很大的 流弊。这时期的宿学名儒醉心于商深的哲治理论的钻研, 轻视关系国计民生:的各种“实学”(政治、经济、军事、农 工商班)的研讨,而当时的统治者把精力放在强化和央集权 防止人民的反抗和权臣的篡斌方面,在处理与境外民族之间 的关系问题上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极火地挫伤了民族的锐 气;这时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已发展到柴极衰的地步,如 人之将老,纰漏百山。这一切加上儒者」在学问修养方面倡 导的静损思潮,造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乃 至停滞葵缩的严重局面,并接连几次酿成丧失民族独立的悲 刷。明清之际的学者痛定思痛,都来反省学术文化之偏失, 于是出现了一个强调有为、强调动和益的新的思潮。这股思 潮,大体上仍沿着《周易大传》的传统发展。其中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正夫之、颜元、李塨、戴震等人的学说。 王夫之的有为思想,以“珍”、“务义”、“相天”。 “选命”为基本精神,而以“践形”为旨归。正夫之认为, 人类不能脱离物质世界而生存,而生话实有其客观的规使。 人是有生命的,而健是生命的本性,动是生命的机能,动还 是道德行为的枢纽,不动不生,因此,君子应“积刚以固其 德,衍不懈于动”@,即人生应从健动为原则。这种从生命 的本性和机能引申出生活原调的思恕是很精湛的。王夫之又 以为,人类有一种为禽兽所无的东,他称为“人之独”, 亦称为“人道”,这就是“好学”、“力行”、“知址”三 ① 《周易内传》三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