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能动性,他主张依靠这种能动性去“官关府地,裁成万 物”①,去“主持”自然,这叫“以人逍率天道”②,也叫 “相天”③。这也就是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去调整自然、治理 万物,使自然界更合乎人的理想。王夫之此说,有向荀子的 观点接远的倾向,但大体仍不出《周易大传》的路线。王夫 之又有“造命”之说,造命即创造自己的命运。儒家所谓关 命,是环境对人为的裁断,是竭尽了入力而仍无可奈何的东 西,非世俗所谓的“宿命”。王夫之认为,无论君相还是一 介之士,只要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都可以“与天争权”, 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天之所死,犹将生之;天之所愚, 犹将哲之,关之所无,犹将有之;天之所乱,犹将治之。”④ 这是对“尽人事,听关命”的儒家传统立场的突破,显示出 王夫之有为学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夫之把健动乃生命 的本性机能之说贯彻于人性论,提出性日生论。他认为, “性者生之理”@,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都在生成之中。 这对未、明儒者讲损以求复其初之说是釜底抽薪。王夫之珍 生、尚动,所以也重形体,以“践形”为人生的原则。所谓 践形就是充分发展形体各方面的机能,并使形体的各部分无 不合于道理。践形更必须即物以践之,内而发展耳目心思之 机能,外而使五行百物各得其所,使君臣父子礼乐刑政各得 其正。这种践形说,强调人应当以不懈的努力改造自然,并 在此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身心,是一种楮湛的观点。 颜元有为哲学的中心观念是“践形以尽性”,而践形必 ①②③《思问录内篇》。 ④⑤《续存秋左氏传博议》。 ·35●
须“见之事”、“征诸物”,要在事物中习行。颜元所谓的 事物,包括“尧舜之正德利用厚生”和“周公之六德六行六 艺”。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用指工具器物之 类),厚生,丰富生活。颜元此说,对纠正宋、明以来沉溺 于道德修养和哲理钻研、厌弃关系国计民生的切实学问的偏 颜,对开清代实事求是的学风起了一定作用。颜元猛烈攻击 虚静之风,认为唯有常动才有良好的生活。他说:“一身动 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 下强。”①又说:“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 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牡。但说静息 将养,便用就惰弱。”④ 戴震的有为哲学,以由自然归于必然、达情遂欲而去私 解蔽为主旨。他所谓“必然”,是当然或应当的意思。他认 为,人的自然就是血气心知,亦即身心。有身心就有欲和 情,即有声色饮食的欲望和喜怒哀乐的感情。欲是维持和发 展生命的根本,情是沟通人我的本原,良好的人生不在绝情 去欲,而在使欲和情得到合理的满足。这个满足的标准就是 遂己之欲也遂人之欲,达己之情也达人之情。按这个标谁去 遂欲达情,也就是由自然而归于必然。戴震认为,智和巧是 达情遂欲的关键,而人的德性开始时是处于蒙昧状态的,所 以他在损益问题上主益。他说:“惟学可以增兹其不足,而 进于智。盖之不已,至乎其极,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则 圣人矣。”⑨ ①②《高行了》 ③《盆子字义疏此》。 *36*
王夫之、颜元、戴震的有为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 们都从生命、形体的本性和生存条件的角度提出有为、尚 动、主益的生活原则。这显然是深刘的。 根据以上的叙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既有主动、刚健有为的 思想,也有主静、自然无为的思想。在主动、刚健有为的思 想中,既有以苟子为代表的滋进彻底的思想,也有以《周易 大传》为代表的注重天人协调的全面的思想。三者中荀子的 影响最小,主静,自然无为的思想次之,《周易大传》的影 响最大。 第二,以实际的社会影响言,刚健有为的思想在先秦、 '两汉、隋、唐占统治地位,在明清之际有复兴之势,柔静无 为思想在魏未和两晋占统治地位,在宋、明两代有一定的影 响。 第三,上述《周易大传》、老庄、荀子的思想在历史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在理论上发展得最为充分而精湛的 是《周易大传》的思想。这一系的思想至明、清之际发展为 从生命的本质和物质条件中!申出生活原则的论纲,在理论 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要而言之,《周易大传》关于喇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 是主导的思想,而道家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 想的一种补充,两者互相对特,互相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独特面貌。 ●37·
三 动静之辩和文化发展、历史进步 我]之所以把《周易大传》提出的刚健有为思想视为 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总纲,不仅因为它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 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人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态度,还因为这 种思想在历史上起了定的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进步的 积极作用。而柔静无为之说却不能够起这种作用。 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并非一无是 处。在一些方面,它对刚健有为的思想有补充作用。其一, 这种学说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心,即教人脱除名利 的思想。这在生活的失意者那里,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的解 脱,而在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那里,可使人去掉种种的左顾 右盼,增添勇往直前的锐气。一些宋儒之所以主张静为动之 本,就有这方而的考虑。知二程说:“前日思虑纷扰,义非 义理,又非事故,如是则只是狂妄人耳!惩此以为病,故要 得虚静,其极欲得知槁木死灰,又却不是。盖人活物也,又 安得为槁木死灰?既活则须有动作,须有思虑。”①其二, 这种学说牧人减低欲望,勿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 力,勿胡乱消耗,也都有深意,可以数弊。其三,先奏道家 的政治思想,极力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干涉,反对专 制,反对分等级;先素道家还对耐阶级社会里的文明的虚伪性 给以无情的揭露。反对千涉的思想在西汉初期的实践中起过 积极的作用。反对专制、反对等级划分的思想则在不同时期 ①《程遗书》卷二上。 。38●
里引发反抗意识。其四,这种学说的~·个方面是教人重视 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的。知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 平?”早在先桊,这方的合理时素就被主张有为的思想家吸 收。如《管子》一书中有所谓的“静因之道”,苟了有“虚 一而舒”。注重土体修养,是应该肯定的。但总的来看,从 本质上看,柔静无为之说是错误的。它违背人类生活的自然 趋势,与生活前进的潮流背道而驰,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 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基木上是消极的。 柔静无为之说对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消极作用突 出的表现在它对损益问题所持的主损立场。先秦道家所谓的 损,是认为人生不应该要求增益,而应该减损人为所添加 的,以复返于本来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要去思虑、去知识、 去情欲、去作为,举凡人为所创造的一切,无论是物质文 明、制度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要去掉。如老子说:“为学 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①他所要损 的,包括学、智、圣等,他还主张不“益生”。如庄子生 张“忘其肝胆、遗其耳目”②,“堕肢体、黜聪明”③,以 “离形去知”为理想的生活境界。至庄子后学,更系统地提 出:要“绝予弃知”、“焚符破级”、“掊斗折衡”、“弹 残天下之圣法”、“耀乱六律、铄绝竿瑟、塞瞽旷之耳”、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毁绝钩绳,而弃规 矩,翻工能之指”、“制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镶弃仁 义”④,以复归“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所请“至 ①《老子》。 @宫《庄子·大宗师》。 〔从《生子·去箧》。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