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同样,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自觉指导下,才能对西方和前人的文化研究成果作出科 学的分析,摒并其中错误的东西,吸收其中正确的东西,以 加速我们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中“左”的东西我们要坚决 反对,那种送信西方文化理论、不加分析地照燬照套的做 法,我们地要坚决反对。由于文化研究具有一系列的特殊 性,我门不敢保证一一切都作得很好。但我们要努力探索。 ◆16。、…
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祟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户 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生要 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比族关系、君臣、父子、尖妇、完 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州健有为思想是处理各种关系的 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 思想的体系。关于(2)(名)(4)点,我们留到下单再 作阐述,这甲只讨论作为总纲的刚健有为思想。 刚健有为的思想渊源于孔了,到战国时代的《周易大 传》已见成熟,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个系统,其纲领即 刚健有为思想也宝成系统。 粗略地看,《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 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彖传》说:“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 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 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 说的刚健,除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努力向上,绝不停止 的意思外,还有“独立不惧”①、“立不易方”®之义,“独立 不惧”、“立不易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 戏不能移,威武不能”®的独立的人格;还有老子“自胜 者强”之义。《论语》有··段对话:“子日:‘吾未见刚 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① 《象传·大过》。” ② 《象传:恒卦》。 ®) 《孟子·滕文公下》。 ④ 你论语·公治长》。 418···
这是说,要做到刚毅不屈,欲望就不能太多。由此可见,刚 强不屈不仪意味着一种对抗外部压力的能力,也意味着一种 对付来自本身弱点的能力。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也就是《周 易大传》所哨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①。敬以直内即使心 专一不放逸,就是控制自已对外来刺微的反应并加以抉择, 义以方外就是使行为皆符合道德原则。《彖传》义说,“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地势是顺,载物就是包容 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 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周易大传 认为,健是阳气的本性,顺是阴气的本性,在二者之中,阳 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 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 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是以自强不息为 主而同时包含着厚德载物的系统。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 或刚健还含有“刚中”、“及时”、“通变”等引申的原则。 《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火正也。”②据高亨考 证,“能止健”当作“健能让”,能读为面。“健而止”即 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认为,强健而不妄 行,不走极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文言》认 为,乾的品德就是这样。“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 也。”乾的品德是刚健而又不过刚,是最理想的品德。这里 所谓“中正”,即孔子所谓中庸。刚健而中正,《周易大 ① 《文言·坤卦》。 ② 《景传》。 。19-
传》称为“刚中”。《彖传》说:“刚中而应,行险面顺”, 用刚健而中正的态度对待险恶,能吉利而无灾祸。 《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又说:“终日乾乾,与时情行。”所谓“进德修业”、“终 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 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这也就是说,世 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即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周易大传> 不仅从自强不息!申出“及时”即烦应变化潮流的原则,而 且将这个原则与“中”的原则结合起来,称为“时中”。 “时中”即随时处中。这也就是说,在《周易大传》看来, 所谓中正之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的,人的生活行动也必须随时间的变化调整,按当时的情况 确立标准。 《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①,世界的流 变是通过一系列的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附偕行,也必 须“通变”、“革命”。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 “通变”、“革命”的原则。《周易大传》有一句至今脍炙人 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事物发展到不 能再发展的地步,叫做“穷”。事物发展到极盛就要向反面 变化,这叫“变”。通过变革或革命,原来“山穷水尽疑无 路”的局面,就会一变而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 通,也就是“通则久”。正因为如此,《周易大传》把“通 天下之变”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周易大传》肯定革命与变 ① 《豪传》, ② 《系辞下传》。 ·20·
义,农民革命何其多,改朝换代何其多,变法革新何其多, 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通变”当作变卦和 革命的理论根据或旗帜的又何其多。我们再看肴厚德载物精 神。它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闲文学艺术的重 要主题。中国古代的骚人墨农闭了大量的笔墨篇幅赞美祝国 的大好河山,描绘在这大好河中长成遂的花鸟虫鱼、一 草一木,他们的寄托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 共中渗透着对普载万物的大地母亲的感惰,体现了中国人 “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意识,寄托着 “民胞物与”·的感情和理想。北宋哲学家程颢说:“万物之 生:意最可观”①,可以说为中国的以山水花鸟独鱼为题材的文 学艺术作品的一般主题作了诠释。而这一切,都是“原德载 物”思想及其引申,发挥。厚德载物精神见干制度、风裕的 也很多。早在战国时代,就已有了“仁民爱物”、保护自然 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思想和制度。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②据《周礼》等文献记载,周代对 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这叫“ 虞泽衡,各有常禁”@。这种限制措施的意图,据后世儒者解 释,一是保证“万物卓丰,而财川不乏”④,二是防止“物 失其性”远,即要使万物各遂其生。这种制度和思想见之于民 间风俗,就是一种反对“暴殄天物”的惯,如中国的农民 ①《二程遗书》卷十一。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④⑤程颗:《论十事札子》。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