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开发商急功近利,改变了原有的规划,致使规划中的三级电站无法实现开发,目前只开发出1250千 瓦,造成水资源浪费50%以上。这两个水电站被江西省水利部门确定为典型的“四无”水电站。钱山乡村 民告诉记者,目前仅钱山乡就有近40个小水电站,其中不少都是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 无”水电站。 江西省水利部门介绍,近年来,江西一些地区和少数企业,违反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无序甚至掠 夺性地开发水电资源,产生大量“四无”电站。这些小水电站违反流域规划要求,肆意圈占水资源,导致 水资源被大量浪费,并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据最新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全省“四无”水电站总计多达 133座,并呈蔓延趋势。 江西省农村水电电气化发展局高级工程师陈金昌分析认为,随着国家重视清洁能源政策的出台,各 种社会资金纷纷涌入水电开发领域,江西省小水电开发出现“只缺资源不缺资金”和“水能资源圈地现象”。 之所以小水电开发会产生“跑马圈水”的现象,主要有四个原因 是水电建设管理职能缺位。1998年以来,江西农村水电管理体制不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原 有的水电建设管理机构大多被撤销。缺乏水电管理主体机构,成为“四无”小水电大肆“跑马圈水”的主 要原因。 是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需要,满足开发商要求,任意简化基本建设程序。 是在开发中,有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挑肥拣瘦”,擅自改变规划。河流的规划涉及上下游、左右 两岸的关系,还涉及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以及水资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改变和修订规划必须严 肃,只有原规划审批部门才能对规划修编工作进行审批 四是政策法规滞后。随着水电开发政策的变化,目前水电资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但 是目前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一方面水资源所有权界定不清,管理权责不明确,给水资源管理带来困难,造 成谁都可以同开发商签订水能资源开发协议。另一方面,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条文,对破坏流域规划、规避 基本建设程序等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致使执法部门的处罚难以得到落实。 2007年11月,江西全面开展“四无”水电站的清理整治工作。江西省副省长熊盛文要求各地充分 认识违规电站的危害性,采取铁腕措施,彻底清理整顿“四无”水电站,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江西省提出,要确保在2008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任 务的,要依法追究当地领导和防汛责任人的责任, 由于近来民间资本投资小水电的热情非常高,一些地方水电开发已存在投资过度倾向,这就需要各 级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引导,避免以牺牲环境和影响群众利益为代价的开发行为。江西省政府要求,项目建 设首先要满足当地乡(镇)村人畜饮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和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要重视建设项目审批前 的调査研究工作,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特别是对跨流域引水发电项目,要加强建设管理,避免可能出现的 矛盾 熊盛文表示,小水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是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领域。在水电开发热潮中,江西 正在采取加快水电开发立法、加快流域规划修编以及加快推行水电资源开发权有偿使用制度等方式,推动 小水电的健康发展,积极消除各地盲目“跑马圈水”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编辑:薛凯) 斗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本刊记者李自良浦超 站在红彤彤的花地里,斗南村村民李新建一脸踌躇满志:我种的花叫天堂鸟,是冬季市场上很受欢 迎的品种,品质也是一流的,每亩收入两万元没问题。记者了解到,这位花农除了自家田地全部种上了各 类鲜花,还在邻村租了几十亩地种花
但由于开发商急功近利,改变了原有的规划,致使规划中的三级电站无法实现开发,目前只开发出 1250 千 瓦,造成水资源浪费 50%以上。这两个水电站被江西省水利部门确定为典型的“四无”水电站。钱山乡村 民告诉记者,目前仅钱山乡就有近 40 个小水电站,其中不少都是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 无”水电站。 江西省水利部门介绍,近年来,江西一些地区和少数企业,违反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无序甚至掠 夺性地开发水电资源,产生大量“四无”电站。这些小水电站违反流域规划要求,肆意圈占水资源,导致 水资源被大量浪费,并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据最新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全省“四无”水电站总计多达 133 座,并呈蔓延趋势。 江西省农村水电电气化发展局高级工程师陈金昌分析认为,随着国家重视清洁能源政策的出台,各 种社会资金纷纷涌入水电开发领域,江西省小水电开发出现“只缺资源不缺资金”和“水能资源圈地现象”。 之所以小水电开发会产生“跑马圈水”的现象,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水电建设管理职能缺位。1998 年以来,江西农村水电管理体制不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原 有的水电建设管理机构大多被撤销。缺乏水电管理主体机构,成为“四无”小水电大肆“跑马圈水”的主 要原因。 二是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需要,满足开发商要求,任意简化基本建设程序。 三是在开发中,有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挑肥拣瘦”,擅自改变规划。河流的规划涉及上下游、左右 两岸的关系,还涉及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以及水资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改变和修订规划必须严 肃,只有原规划审批部门才能对规划修编工作进行审批。 四是政策法规滞后。随着水电开发政策的变化,目前水电资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但 是目前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一方面水资源所有权界定不清,管理权责不明确,给水资源管理带来困难,造 成谁都可以同开发商签订水能资源开发协议。另一方面,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条文,对破坏流域规划、规避 基本建设程序等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致使执法部门的处罚难以得到落实。 2007 年 11 月,江西全面开展“四无”水电站的清理整治工作。江西省副省长熊盛文要求各地充分 认识违规电站的危害性,采取铁腕措施,彻底清理整顿“四无”水电站,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江西省提出,要确保在 2008 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任 务的,要依法追究当地领导和防汛责任人的责任。 由于近来民间资本投资小水电的热情非常高,一些地方水电开发已存在投资过度倾向,这就需要各 级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引导,避免以牺牲环境和影响群众利益为代价的开发行为。江西省政府要求,项目建 设首先要满足当地乡(镇)村人畜饮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和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要重视建设项目审批前 的调查研究工作,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特别是对跨流域引水发电项目,要加强建设管理,避免可能出现的 矛盾。 熊盛文表示,小水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是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领域。在水电开发热潮中,江西 正在采取加快水电开发立法、加快流域规划修编以及加快推行水电资源开发权有偿使用制度等方式,推动 小水电的健康发展,积极消除各地盲目“跑马圈水”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编辑:薛凯) 斗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本刊记者 李自良 浦超 站在红彤彤的花地里,斗南村村民李新建一脸踌躇满志:我种的花叫天堂鸟,是冬季市场上很受欢 迎的品种,品质也是一流的,每亩收入两万元没问题。记者了解到,这位花农除了自家田地全部种上了各 类鲜花,还在邻村租了几十亩地种花
像李新建一样,斗南村民种植花卉很有底气:全村所有花地水利化程度100%,种植大棚化100% 良种率100%,施肥、剪枝、保温、采摘、储藏、运输等环节全部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同样的花,我们这 里更美。”李新建自豪地说 斗南花市涨一元,全国鲜花涨三块” 斗南位于云南昆明近郊的呈贡县,由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成为昆明的“菜篮子”基地。从上世 纪80年代开始,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花卉并“一发不可收”。目前,斗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 被誉为“亚洲花都”。2006年,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量高达30亿枝,占全国鲜切花交易量的50%左右。“全 因鲜花店每卖出两枝鲜花,就有一枝来自我们斗南。”斗南镇镇长常锐告诉记者。 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斗南花卉市场一片热闹:买卖双方一番讨价还价后达成交易,鲜花迅速打包送 往机场、车站。到上午10点钟,滴着露水的玫瑰、非洲菊、康乃馨已送到北京、上海的鲜花店。 “斗南花市涨一元,全国鲜花涨三块。”常锐的话语里带着几分自豪。斗南花卉市场已成为全国花 卉价格的睛雨表,一些大的花卉批发商派人专门在斗南跟踪采集花卉价格变动信息。 科技“牵引力” 回顾斗南成长为“花都”的历程,呈贡县科技局局长焦静认为这是科技持续发挥“牵引力”的结果 当花卉消费刚刚兴起时,呈贡县科技部门在斗南村立项引种唐菖蒲大获成功,拉开了斗南的“美丽事业” 围绕花卉产业的发展,呈贡县持续跟踪引进世界前沿种植技术,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让这些技 术在斗南生根开花。 据介绍,从提高花卉附加值、增强产业后劲的要求出发,科技部门己在斗南开发了多个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新型花卉品种,颇受市场欢迎。科研机构还联合企业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包装机,使 花卉的采后处理技术、自动包装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大为提高,产品的品质充分展示。 与传统的粮食、蔬菜种植不同,花卉种植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相应的选种、设施、服务 销售、投入要求也更高。为此,斗南积极引进了龙头企业,适时成立花卉协会,突出新技术引进的市场性 自主性特点,保证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斗南已完全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全村2000多亩耕地,约90%种上了鲜花,清一色 建设了高标准的钢架大棚。斗南村种植的花卉品种新颖独特,既是花卉市场的“探路”品种,也是市场的 “引跑”品种。由于技术先进,村民已长年在外租地栽种花卉面积达4400余亩。放眼斗南村周围的田地, 各色高品质鲜花争奇斗艳,煞是壮观。 从种花到卖花 目前,对于许多斗南村民来说,种花已只是“副业”或“辅业”。随着花卉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 的斗南人开始走出花田,做起了花卉经纪人业务。 说起这一从种花到卖花的过程,斗南镇党委书记郭增锐如数家珍:上世纪80年代初个别农户刚种 花时,农户得自己一筐一筐地背到昆明城里叫卖:到90年代初,斗南村头以路为市形成了一条花街,吸引 了远近客人前来参观购买:到了90年代末,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斗南村形成了一个占地近百亩的现代化花
像李新建一样,斗南村民种植花卉很有底气:全村所有花地水利化程度 100%,种植大棚化 100%, 良种率 100%,施肥、剪枝、保温、采摘、储藏、运输等环节全部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同样的花,我们这 里更美。”李新建自豪地说。 “斗南花市涨一元,全国鲜花涨三块” 斗南位于云南昆明近郊的呈贡县,由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成为昆明的“菜篮子”基地。从上世 纪 80 年代开始,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花卉并“一发不可收”。目前,斗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 被誉为“亚洲花都”。2006 年,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量高达 30 亿枝,占全国鲜切花交易量的 50%左右。“全 国鲜花店每卖出两枝鲜花,就有一枝来自我们斗南。”斗南镇镇长常锐告诉记者。 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斗南花卉市场一片热闹:买卖双方一番讨价还价后达成交易,鲜花迅速打包送 往机场、车站。到上午 10 点钟,滴着露水的玫瑰、非洲菊、康乃馨已送到北京、上海的鲜花店。 “斗南花市涨一元,全国鲜花涨三块。”常锐的话语里带着几分自豪。斗南花卉市场已成为全国花 卉价格的晴雨表,一些大的花卉批发商派人专门在斗南跟踪采集花卉价格变动信息。 科技“牵引力” 回顾斗南成长为“花都”的历程,呈贡县科技局局长焦静认为这是科技持续发挥“牵引力”的结果。 当花卉消费刚刚兴起时,呈贡县科技部门在斗南村立项引种唐菖蒲大获成功,拉开了斗南的“美丽事业”。 围绕花卉产业的发展,呈贡县持续跟踪引进世界前沿种植技术,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让这些技 术在斗南生根开花。 据介绍,从提高花卉附加值、增强产业后劲的要求出发,科技部门已在斗南开发了多个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新型花卉品种,颇受市场欢迎。科研机构还联合企业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包装机,使 花卉的采后处理技术、自动包装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大为提高,产品的品质充分展示。 与传统的粮食、蔬菜种植不同,花卉种植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相应的选种、设施、服务、 销售、投入要求也更高。为此,斗南积极引进了龙头企业,适时成立花卉协会,突出新技术引进的市场性、 自主性特点,保证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斗南已完全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全村 2000 多亩耕地,约 90%种上了鲜花,清一色 建设了高标准的钢架大棚。斗南村种植的花卉品种新颖独特,既是花卉市场的“探路”品种,也是市场的 “引跑”品种。由于技术先进,村民已长年在外租地栽种花卉面积达 4400 余亩。放眼斗南村周围的田地, 各色高品质鲜花争奇斗艳,煞是壮观。 从种花到卖花 目前,对于许多斗南村民来说,种花已只是“副业”或“辅业”。随着花卉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 的斗南人开始走出花田,做起了花卉经纪人业务。 说起这一从种花到卖花的过程,斗南镇党委书记郭增锐如数家珍:上世纪 80 年代初个别农户刚种 花时,农户得自己一筐一筐地背到昆明城里叫卖;到 90 年代初,斗南村头以路为市形成了一条花街,吸引 了远近客人前来参观购买;到了 90 年代末,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斗南村形成了一个占地近百亩的现代化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