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的话,这种观点是遗传决定论,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无疑是错误的。可是实际上孔子从没有认为谁是“生而知之”的“上智”,对于自已,有人称颂他是“圣人”,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可见,所谓“生而知之”,所谓“上智”,只是虚格,并无实指。相反,孔子十分强调后天的努力,他认为即使赋低下,只要能做到“人一已百,人十已千”,结果还会“虽愚必明”“及其知之一也”。事实上在孔子的门下,既有“闻一知十”、“闻一知二”的高材,同时也有“愚”、“鲁”的钝人,这些学生,在他的精心培养下。都各有很大的成就。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郭沫若同志对它作过分析。他明确指出:如果以此来断定孔子主张愚民政策,是不妥当的,因为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看来,孔子是主张老百姓应该受教育的,惠民之说,与孔子主张教民的思想不符这里我们还可以用孔子的“有教无类”和“自行束俏以上,吾未尝无海”等思想言论,来说明它。孔子的因材施教体现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通过观察、谈话和有意识的考验来了解学生;其次,根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和专长,有区别地着重加以培养,还有在回答学生问题时,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因势利导。孔子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比如他看到在他身旁的闵子寒表现得和悦,子路表现得英勇,再冉有、子贡表现得刚直,他很高兴。这些是他直接观察出来的。孔子对学生还有其他的观察方法,如看人所结交的朋友,看人所犯过失的性质等。这样对于学生就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孔子认为,对人的观察要有独立的辨识而不应盲目信从。他所谓的“众恶之必察”,“众好之必察”,就是这个意思。他对人的批评、表扬,也是通过实际考察而后进行的。他还以为应该把人的所言和所行,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做到“听其言而观其行”。23
移”的话, 这种观点是遗传决定论, 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无疑 是错误的。可是实际上孔子从没有认为谁是“生而知之”的“上 智”, 对于自己, 有人称颂他是“圣人”, 他说“我非生而知之 者”。可见, 所谓“生而知之”, 所谓“上智”, 只是虚格, 并无 实指。相反, 孔子十分强调后天的努力, 他认为即使禀赋低下, 只要能做到“人一 己百, 人十己 千”, 结果还会“虽愚 必明”, “及其知之一也”。事实上在孔子的门下, 既有“闻一知十”、“闻 一知二”的高材, 同时也有“愚”、“鲁”的钝人, 这些学生, 在 他的精心培养下, 都各有很大的成就。 关于“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话, 郭沫若同志对它作 过分析。他明确指出: 如果以此来断定孔子主张愚民政策, 是不 妥当的, 因为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看来, 孔子是主张 老百姓应该受教育的, 愚民之说, 与孔子主张教民的思想不符, 这里我们还可以用孔子的“有教无类”和“自行束佾以上, 吾未 尝无诲”等思想言论, 来说明它。 孔子的因材施教体现于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通过观察、谈 话和有意识的考验来了解学生; 其次, 根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和 专长, 有区别地着重加以培养, 还有在回答学生问题时, 针对他 们各自的特点, 因势利导。 孔子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比如他看到在他身旁的闵子骞 表现得和悦, 子路表现得英勇, 冉有、子贡表现得刚直, 他很高 兴。这些是他直接观察出来的。孔子对学生还有其他的观察方 法, 如看人所结交的朋友, 看人所犯过失的性质等。这样对于学 生就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孔子认为, 对人的观察要有独立的辨识而不应盲目信从。他 所谓的“众恶之必察”, “众好之必察”, 就是这个意思。他对人 的批评、表扬, 也是通过实际考察而后进行的。他还以为应该把 人的所言和所行, 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做到“听其言而观其行”。 23
孔子把观察人的经验作了一定的概括,就是“考察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人用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审度他的心情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蔽得了呢?(《为政》)与学生们无拘无束的谈心言志,是孔子了解人的另一个途径。据《论语》、《韩诗外传》等书记载,他多次同颜渊、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子贡交互谈心言志,不仅了解到学生们的愿望并进行教育;同时学生们也知道老师的抱负,有助于他们学习和借鉴。有时学生也争取他的评论,作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如子贡问他道:“我怎样呢?”他说:“你象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班一样,是可贵的有用之器。”可是,他又讲了“君子不器”的话,指出子贡应向全才方面发展。这种谈心,既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也是教育他们的有效手段。孔子所采取的谈心方式也是有教育意义的。如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吾无以也。居则日:“不无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便于学生畅所欲言。孔子认为有意识地对人提出某种考验,也是了解人的必要方法。他说:“使人远行来考察他的忠心:使人近处来考察他的礼貌,使人担负繁剧的工作,来考察他的能力这是九种征验。九征做到了不好的人就能辨识出来。”(《庄子·列御蔻》)通过这些途径,孔子对学生的性格、兴趣、专长等就有深入的了解,能比较准确地道出他们的特点:如“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以及“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等。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才能、志趣的基础上,孔子对于他们有目的有所侧重地分别加以培养。据《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孔子自已谈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他虽然不一定是分科24
孔子把观察人的经验作了一定的概括, 就是“考察人的所作所 为, 观察人用来达到目的的方法, 审度他的心情安于什么。那 么, 这个人怎样隐蔽得了呢 ?” ( 《为政》) 与学生们无拘无束的谈心言志, 是孔子了解人的另一个途 径。据 《论语》、《韩诗外传》 等书记载, 他多次同颜渊、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子贡交互谈心言志, 不仅了解到学生们的 愿望并进行教育; 同时学生们也知道老师的抱负, 有助于他们学 习和借鉴。有时学生也争取他的评论, 作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如子贡问他道:“我怎样呢 ?”他说: “你象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一样, 是可贵的有用之器。”可是, 他又讲了“君子不器”的话, 指出子贡应向全才方面发展。这种谈心, 既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 法, 也是教育他们的有效手段。孔子所采取的谈心方式也是有教 育意义的。如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 吾无以也。居则曰:‘不 无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这就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 便于学生畅所欲言。 孔子认为有意识地对人提出某种考验, 也是了解人的必要方 法。他说: “使人远行来考察他的忠心; 使人近处来考察他的礼 貌, 使人担负繁剧的工作, 来考察他的能力.这是九种征验。 九征做到了, 不好的人就能辨识出来。” ( 《庄子·列御寇》) 通过这些途径, 孔子对学生的性格、兴趣、专长等就有深入 的了解, 能比较准确地道出他们的特点: 如“师也过, 商也不 及”; “求也退, 由也兼人”; “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 喭”; 以及“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等。 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才能、志趣的基础上, 孔子对于他们有 目的有所侧重地分别加以培养。据 《先进》 记载: 德行: 颜渊、闵子 骞、冉伯 牛、仲弓; 言 语: 宰 我, 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这是孔子自己谈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他虽然不一定是分科 24
教学,但教学的确包括好些方面,并且对学生是有意识地分别从这些方面进行培养的。比如子夏爱好文学,经过长期的熏陶、教育,子夏对于《诗》、《易》、《礼》、《春秋》,都有精深的造谐和专门的著作:序《诗》、传《易》、著《礼志》、习《春秘》,是将儒家经典传于后世的著名学者。又,“《诗》、《书》、《礼》、《乐》,建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后汉书·徐坊传》)。这就是孔子有意识地着重培养的结果。孔子因材施教的言行,大量地体现在针对着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做到有的放失。因势利导。从《论语》二十篇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们问仁,问孝。问行,问政,问士,问君子,问成人,问交友等的答复是各式各样的,主要是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而言。突出的事例是子路和再有问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一一听见了就去行吗?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前,不能听见了就去做;而对再有的回答却是听见了就去做。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孔子说了:因为再有拘谨退缩,所以要促进他,子路好勇胜人,所以要抑制他。孔子这种针对学生性格特点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反语。有时他对学生的问题,不立即给以答复,而要进行反问,明确了解提问者的意向,然后作正面的指导。如子张问:“士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呢?”孔子反问道: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做官时一定有名声,居家时也一定有名声”。孔子指出:这叫“闻”,不叫“达”。所谓“达”,是说品质正直,爱好道义,善于察言观色,思想上能对人退让。这种人做官的时候固然事事行得通,居家的时候也一定事事行得通。至于“闻”呢?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的行为并不如此,然而却居之不疑。这种人只会骗取声名罢了。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子张平日注重仪表,疏于射行实践,所以在回答问题的25
教学, 但教学的确包括好些方面, 并且对学生是有意识地分别从 这些方面进行培养的。比如子夏爱好文学, 经过长期的熏陶、教 育, 子夏对于 《诗》、《易》、《礼》、《春秋》, 都有精深的造诣和 专门的著作: 序 《诗》、传 《易》、著 《礼志》、习 《春秋》, 是将 儒家经典传于后世的著名学者。又,“《诗》、《书》、《礼》、《乐》, 建自孔子; 发明章句, 始于子夏” (《后汉书·徐坊传》) 。这就是 孔子有意识地着重培养的结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言行, 大量地体现在针对着学生的性格特点 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 因势利导。从 《论语》 二十 篇中可以看出, 孔子对学生们问仁, 问孝, 问行, 问政, 问士, 问君子, 问成人, 问交友等的答复是各式各样的, 主要是针对他 们的性格特点而言。突 出的事例是子路和冉 有问同一个问题: “闻斯行诸 ?”———听见了就去行吗 ? 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 在前, 不能听见了就去做; 而对冉有的回答却是听见了就去做。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 孔子说了: 因为冉有拘谨退缩, 所以要促进 他, 子路好勇胜人, 所以要抑制他。 孔子这种针对学生性格特点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 反诘。有时他对学生的问题, 不立即给以答复, 而要进行反 问, 明确了解提问者的 意向, 然后 作正面的指 导。如 子张问: “士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呢 ?”孔子反问道: 你所说的“达” 是什么意思 ? 子张说: “做官时一定有名声, 居家时也一定有名 声”。孔子指出: 这叫“闻”, 不叫“达”。所谓“达”, 是说品质 正直, 爱好道义, 善于察言观色, 思想上能对人退让。这种人做 官的时候固然事事行得通, 居家的时候也一定事事行得通。至于 “闻”呢 ? 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 实际的行为并不如此, 然而却 居之不疑。这种人只会骗取声名罢了。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 这是因为子张平日注重仪表, 疏于躬行实践, 所以在回答问题的 25
时候子要让他分清什么是闻什么是达着重纠正他务外的偏向,准确地解决了他的问题,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即竭。孔子对于那些对问题有一定见解而迟疑不决的人,所采取的方法是“即其两端而竭”,就是对来学者所提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和综合,再给以完满的回答。无言之教。孔子不满意子贡的“多言”、好“方人”(讽刺人),因而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无言之教:“天何言哉,四时行為,百物生為,天何言哉深切希望他多下一些自我体祭的工关。不要老是夸其谈,表现自已。总起来说,孔子因材施教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从教育史上看,历代的教育家对这种教学原则方法是赞扬的,并有所继承和发展。如墨子告诉他的弟子魏越:在上说下教的时候,必须选择当务之急而从事工作。(《墨子鲁问》第四十九)就是说,教育的内容是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强调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孟子将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具体化为五种,他说:“君子用以教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水那样滋润万物的,有成全品行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尽心上》)对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加以改造,使它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是我们今天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说,孔子在将近五十年的私人讲学过程中,创立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这个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两十年来采用个别教学的情况下,起过很大的作用,即使在班级授课制度已经确立之后,它仍然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对于这种原则方法,应认真地给以批判的总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为依据,并由广大人民教师的实践经验加以充实和丰富,使之成为科学的教育、教学原则,为社会主26
时候, 孔子要让他分清什么是闻, 什么是达, 着重纠正他务外的 偏向, 准确地解决了他的问题,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叩竭。孔子对于那些对问题有一定见解而迟疑不决的人, 所 采取的方法是“叩其两端而竭”, 就是对来学者所提问题的正反 两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和综合, 再给以完满的回答。 无言之教。孔子不满意子贡的“多言”、好“方人” ( 讽刺 人) , 因而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无言之教: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深切希望他多下一些自我体察的工夫, 不要老是夸夸其谈, 表现自己。 总起来说, 孔子因材施教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从教育史上 看, 历代的教育家对这种教学原则方法是赞扬的, 并有所继承和 发展。如墨子告诉他的弟子魏越: 在上说下教的时候, 必须选择 当务之急而从事工作。(《墨子鲁问》 第四十九) 就是说, 教育的 内容是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 强调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孟子将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 具体化为五种, 他说: “君子用以 教人的方法有五种: 有像及时的雨水那样滋润万物的; 有成全品 行的; 有培养才能的; 有解答疑问的; 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 私自学习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 《尽心上》) 对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 加以改造, 使它为社会主义四 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培养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 是我们今天 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说, 孔子在将近五十年的私人讲学过程 中, 创立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 这个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的继 承和发展, 在我国两千年来采用个别教学的情况下, 起过很大的 作用, 即使在班级授课制度已经确立之后, 它仍然是重要的教学 原则。对于这种原则方法, 应认真地给以批判的总结, 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 以 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为依据, 并由广大人民教师的实践经 验加以充实和丰富, 使之成为科学的教育、教学原则, 为社会主 26
义建设培养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二)关于举一反三一一启发式教学法毛泽东同志在半个世纪前提出十大“教授法”,首先指出: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通观中外教学法史,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不到想求通达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正方形的一只角,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只角,便不再去教了。从而举一反三,就成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涵。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教育著作提到的一些话,如孟子的“守约施博”,苟子的“以一持万”,《学记》的“知类通达”、“比物丑类”,近代心理学所说的“统觉”、“类化”,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都是讲的举一反三的意思。所谓一,是指根本道理,乃是用以了解和掌握其他事物的关键。所谓三,乃指多种多样的事物,可以根据同一道理推而广之,去加以认识和掌握的。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举一反三?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强调主要事实与基本理论的掌握,这是作为类推理解其他事物的基础;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以忠和恕为一贯之道。忠一一尽已之心,恕一一推已及人,这是对人对事的根本态度。人与我双方的关系是相对的,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家庭伦理关系应是“父慈、子孝,友、弟恭,夫和、妻柔,朋友以信(自已说话信实,同时也相信别人)”,一方如做不到应守的准则,那就不能片面地要求于他方。对自已则要“先施”,这就是忠恕的体现,也是为学做人的根本思想。教师深刻掌握各门学科、各种知识间的联系性,便于在教学27
义建设培养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 (二) 关于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法 毛泽东同志在半个世纪前提出十大“教授法”, 首先指出: 提倡“启发式” (废止注入式) 。通观中外教学法史, 最早采用启 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 则不复也。”就是说, 教育学生不到想求通达而不得的 时候, 不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时候, 不去启发 他。如果教给他正方形的一只角, 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只 角, 便不再去教了。从而举一反三, 就成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 涵。 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教育著作提到的一些话, 如孟子的“守约 施博”, 荀子的“以一持万”, 《学记》 的“知类通达”、“比物丑 类”, 近代心理学所说的“统觉”、“类化”, 我们常说的触类旁 通, 都是讲的举一反三的意思。所谓一, 是指根本道理, 乃是用 以了解和掌握其他事物的关键。所谓三, 乃指多种多样的事物, 可以根据同一道理推而广之, 去加以认识和掌握的。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举一反三 ?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可以概括 出以下几点: 第一, 在教学 ( 教育) 过程中, 强调主要事实与基本理论的 掌握, 这是作为类推理解其他事物的基础; 在思想品德教育方 面, 以忠和恕为一贯之道。忠———尽己之心, 恕———推己及人, 这是对人对事的根本态度。人与我双方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君 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家庭伦理关系应是“父慈、子孝, 兄 友、弟恭, 夫和、妻柔, 朋友以信 ( 自己说话信实, 同时也相信 别人)”, 一方如做不到应守的准则, 那就不能片面地要求于他 方。对自己则要“先施”, 这就是忠恕的体现, 也是为学做人的 根本思想。 教师深刻掌握各门学科、各种知识间的联系性, 便于在教学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