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有重大的意义。苟于对孔子整理的六经赞扬备至。他说:《书》是政事的记录,《诗》是中正的乐律所在;《礼》是法典的根本,条例的准则…·…象《礼》那样的敬慎而有节文,象“乐”那样的中正和悦,象《诗》、《书》那样的博大,象《春秋》那样的隐微,天地间的道理就完全具备了。(《苟子·劝学》)总之,这六门功课的中心思想是《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些典籍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资料,它保存了古代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自然,孔子毕竞是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教育家,他的教学内容是不包括生产劳动的。他指责请学稼、学圃的弟子樊迟是“小人”,正说明了他的阶级立场。所以当时有人批评他们师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很中肯的。三、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有众多的人口,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子路》)这里孔子一方面强调了发展教育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这是管仲“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原实则知礼节”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了教民的意义,这是春秋时代人民在政治上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的反映。孔子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教民的主张。就教育对国家的维持和巩固作用来说,孔子强调人才是立国的重要因素。只要具有各方面的人才,就足以支撑这个大厦于不坠。《宪问》记载:孔子向鲁国的大夫季康子讲到卫国的君王灵公是无道的。于是季康子问:既然如此,卫国为什么不丧亡呢?18
现象有重大的意义。 荀于对孔子整理的六经赞扬备至。他说: 《书》 是政事的记录, 《诗》 是 中正的乐律所在; 《礼》 是法典的根本, 条例的准则.象 《礼》 那样的 敬慎而有节文, 象“乐” 那样的中正和悦, 象 《诗》、 《书》 那样的博大, 象 《春秋》 那样的隐微, 天地间的 道理就完全具备了。( 《荀子·劝学》) 总之, 这六门功课的中心思想是 《诗》 以道志, 《书》 以道 事, 《礼》 以道行, 《乐》 以道和, 《易》 以道阴阳, 《春秋》 以道 名分。这些典籍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资料, 它保 存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孔子功劳是不可磨灭 的。 自然, 孔子毕竟是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教育家, 他的教学内 容是不包括生产劳动的。他指责请学稼、学圃的弟子樊迟是“小 人”, 正说明了他的阶级 立场。所以当时 有人批评 他们师生 是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这是很中肯的。 三、重视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有众多的人口, 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发展教育。( 《子路》) 这里孔子一方面强 调了发展教育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这是管仲“衣食足则知荣 辱, 仓廪实则知礼节”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强调了教 民的意义, 这是春秋时代人民在政治上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的反 映。孔子顺应时代潮流, 提出了教民的主张。 就教育对国家的维持和巩固作用来说, 孔子强调人才是立国 的重要因素。只要具有各方面的人才, 就足以支撑这个大厦于不 坠。《宪问》 记载: 孔子向鲁国的大夫季康子讲到卫国的君王灵 公是无道的。于是季康子问: 既然如此, 卫国为什么不丧亡呢 ? 18
子说:卫国有仲叔南负责外交有祝鲶管理祭文教,有王孙贾统帅军队。这样人才济济。各尽其力。卫国怎么会丧亡呢?这里孔子把人才当作国家的支柱认为文治武功各方面的人才,是立国的重要条件。而人才的培养乃是有赖于教育的。正是为此,他自已一心从事教育工作。当有人问到他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时,他回答道:《书经》说那孝道么,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顺和友爱心情,推广到一家人身上,便能治好一家的事,这也算得为政,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从政呢?(《为政》)可见孔子把从事教育的重大意义与从事政治看作等同的。再就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成长来说,孔子认为人们的生性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和教育的不同,却使人彼此间的差别悬远了。这里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是远远超过遗传的。孔子还进一步论述一个人虽然具有爱好仁德、爱好聪明、爱好信实、爱好直率、爱好勇敢、爱好刚强种种优良品质或倾向,但是如果不爱好学问,不接受教育,便会产生愚味受骗、放荡不检、伤身害义、遍急操切、捣乱撞祸、轻率狂躁等流弊。(《阳货》)要避免和纠正这些流整,只有从事学习,接受教育。他说的“学则不固”(《学而》)正是这个意思。人们有良好的素质但不能自发成才必须经过学习与教育,才能有所提高,日进不已。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的一段对话,深刻地阅明了这种观点。子路性格刚猛,爱好勇武,不愿意学习。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喜好什么事物?”他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问题。乃是问就你的所长,再加上学习和锻炼,那么你的长处就更会发扬光大,别人怎能及得上呢?”子路反驳道:“学习有什么用处呢?比如南山上有丛生的竹子,不加人工培植,就自然长得很端正,砍伐下来作为箭杆,便能穿透牛皮。这样看来,学习有什么用呢?”孔子开导他说:“在19
孔子说: 卫国有仲叔圉负责外交, 有祝鮀管理祭祀文教, 有王孙 贾统帅军队。这样人才济济, 各尽其力, 卫国怎么会丧亡呢 ? 这里孔子把人才当作国家的支柱, 认为文治武功各方面的人 才, 是立国的重要条件。而人才的培养乃是有赖于教育的。正是 为此, 他自己一心从事教育工作。当有人问到他为什么不去从政 做官时, 他回答道: 《书经》 说那孝道么, 只有孝顺父母, 友爱 兄弟, 把这孝顺和友爱心情, 推广到一家人身上, 便能治好一家 的事, 这也算得为政, 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从政呢 ? ( 《为政》) 可见孔子把从事教育的重大意义与从事政治看作等同的。 再就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成长来说, 孔子认为人们的生性本来 是相近的, 只是由于习染和教育的不同, 却使人彼此间的差别悬 远了。这里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是远远超过遗传的。 孔子还进一步论述一个人虽然具有爱好仁德、爱好聪明、爱 好信实、爱好直率、爱好勇敢、爱好刚强种种优良品质或倾向, 但是如果不爱好学问, 不接受教育, 便会产生愚昧受骗、放荡不 检、伤身害义、褊急操切、捣乱撞祸、轻率狂躁等流弊。 ( 《阳 货》) 要避免和纠正这些流弊, 只有从事学习, 接受教育。他说的 “学则不固” ( 《学而》) 正是这个意思。 人们虽有良好的素质, 但不能自发成才, 必须经过学习与教 育, 才能有所提高, 日进不已。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的一段对 话, 深刻地阅明了这种观点。子路性格刚猛, 爱好勇武, 不愿意 学习。初见孔子时, 孔子问他: “喜好什么事物 ?”他说: “喜好 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问题。乃是问就你的所长, 再加 上学习和锻炼, 那么你的长处就更会发扬光大, 别人怎能及得上 呢 ?”子路反驳道:“学习有什么用处呢 ? 比如南山上有丛生的竹 子, 不加人工培植, 就自然长得很端正, 砍伐下来作为箭杆, 便 能穿透牛皮。这样看来, 学习有什么用呢 ?”孔子开导他说:“在 19
箭的未端安上羽毛,在箭的前端,装上铁簇,并加磨砺,这样来射,不是能更深入么?”子路很佩服,鞠躬行礼说:“敬受教!(刘向:《说苑·建本》)概括地说: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各种人才,才能维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个人的才能品德得到更充分、更完善的成长。孔子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正确的阐发。四、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品德修养孔子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品德修养放在知识教育之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孔子所讲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仁礼。仁的学说,是孔子全部思想的中心。孔子讲的最高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仁,仁也是一切道德的总和,是无所不包的。仁的简要概括是“爱人”,就是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第30页)礼是一定的社会制度、秩序与行为准则仪节。礼和仁的关系是:仁属于主观道德情操,它必须体现在行为之中,才能发生作用和影响,而行为的表现,必然要有一种形式、秩序,就是所谓礼。孔子对于周礼是有很多的改变的,如用“举贤”来损益“亲亲”,用“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来损益“礼不下庶人”等,要求用仁的原则来改造旧礼,制定新礼,从而发挥仁的积极作用。(同上,第32~33页)忠恕。忠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积极方面的事;恕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方面的事。孔子要求学生做到“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对已要严格,对人要宽惠,即所谓“射自厚而薄责于人”。今天,这种品德对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也是有意义的。20
箭的末端安上羽毛, 在箭的前端, 装上铁镞, 并加磨砺, 这样来 射, 不是能更深入么 ?”子路很佩服, 鞠躬行礼说: “敬受教 !” (刘向: 《说苑·建本》) 概括地说: 只有通过教育, 培养各种人才, 才能维持国家的 生存和发展; 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使个人的才能品德得到更充 分、更完善的成长。孔子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正确的阐发。 四、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强调品德修养 孔子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把品德修养放在知识教育 之上。他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学而》) 孔子所讲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仁礼。仁的学说, 是孔子全部思想的中心。孔子讲的最高的 伦理道德规范是仁, 仁也是一切道德的总和, 是无所不包的。仁 的简要概括是“爱人”, 就是对别人有同情心, 有关心他人的真 实感情; 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 评传》, 第一卷第 30 页) 礼是一定的社会制度、秩序与行为准则 仪节。礼和仁的关系是: 仁属于主观道德情操, 它必须体现在行 为之中, 才能发生作用和影响, 而行为的表现, 必然要有一种形 式、秩序, 就是所谓礼。孔子对于周礼是有很多的改变的, 如用 “举贤”来损益“亲亲”, 用“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来损益“礼 不下庶人”等, 要求用仁的原则来改造旧礼, 制定新礼, 从而发 挥仁的积极作用。(同上, 第 32~33 页) 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是积极方面 的事; 恕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是消极方面的事。孔子要 求学生做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对己要 严格, 对人要宽惠, 即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今天, 这种 品德对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20
孝弟。仁的根本是孝弟,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孝于亲,就能忠于君:能弟于兄,就能顺于长。孝和弟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对这些批判地加以改造,对我们今天还是有用的。信实。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做到“言忠信,行笃敬”,须知“仁者,其言也韧”(迟钝之意),而言语超过行动则是可差耻的。恭俭。孔子强调“居处恭,执事敬”。重视俭约,认为“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又说:“以约,失之者鲜。”他教人恭敬、谨慎、知足、不放纵,不自求安逸。择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结交这样的朋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俱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善辅仁。一定要注意朋友对自已的影响,不要主动地去结交品德、学问不如自已的朋友。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我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这是因为“子夏好与贤于已者处:子贡好与不如已者处”,所以必须选择朋友。改过。通过经常的反省,察觉到自已言行方面的过失,就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孔子讲:“过则勿惮改。”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对于自已,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是一位强调行实践的教育家,他要求学生去做的,自已总是“以身先之”,没有言行不符的地方。千百年来,学者不仅把他奉为“经师”,更把他尊为“人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孔子强调品德修养和锻炼,有两点值得找们注意:一、孔子把对弟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比文化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地位。视品德重于才能,这种思想和作法,对后世教育有极大的影响。二、孔子教育学生言行一致,慎于交友,不惮改过,在实际21
孝弟。仁的根本是孝弟,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能孝于亲, 就能忠于 君; 能弟于兄, 就能顺于长。孝和弟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 质。对这些批判地加以改造, 对我们今天还是有用的。 信实。言行一致, 要求学生做到“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 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 做到“言忠 信, 行笃敬”; 须知“仁者, 其言也訒” (迟钝之意 ) , 而言语超 过行动则是可羞耻的。 恭俭。孔子强调“居处恭, 执事敬”。重视俭约, 认为“奢 则不逊, 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 宁固”。又说:“以约, 失之者鲜 矣。”他教人恭敬、谨慎、知足、不放纵, 不自求安逸。 择友。孔子说: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 矣。”结交这样的朋友,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与之俱 化, 只有这样, 才可以取善辅仁。一定要注意朋友对自己的影 响, 不要主动地去结交品德、学问不如自己的朋友。他还语重心 长地说:“我死之后, 则商也日益, 赐也日损。”这是因为“子夏 好与贤于己者处; 子贡好与不如己者处”, 所以必须选择朋友。 改过。通过经常的反省, 察觉到自己言行方面的过失, 就坚 决彻底地加以改正。孔子讲: “过则勿惮改。”因为“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对于自己, 他说:“丘也幸, 苟有过, 人必知之。” 孔子是一位强调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他要求学生去做的, 自 己总是“以身先之”, 没有言行不符的地方。千百年来, 学者不 仅把他奉为“经师”, 更把他尊为“人师”, 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孔子强调品德修养和锻炼, 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孔子把对弟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比文化知识教育更为 重要的地位。视品德重于才能, 这种思想和作法, 对后世教育有 极大的影响。 二、孔子教育学生言行一致, 慎于交友, 不惮改过, 在实际 21
行动中加强品德修养和锻炼等等,这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五、创立教学原则,发展教学理论这里着重研究孔子在世界教育史上开先河的并卓有成效的因材施教,值得发扬的举一反三与难能可贵的温故知新三种原则。(一)关于因材施教先谈谈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据《孟子·告子上》记载:《诗·大雅蒸民》说“天生杰民,有物有则”。孔子对此大为赞赏,他说:“诗的作者是懂得道的。世间既然有事事物物那就必然有关于这些事事物物的规律法则。”对教育来说,孔子相信办教育也是有一定的法则可依循的。他还相信“上天生长万物,一定要依照那好的资材去厚加培养”。(《中庸》第十七章)此外,他懂得人的智力和体力也不可能是齐一的。他说:“对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同他谈高深的道理;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同他谈高深的道理。”(《雍也》)又说:“射箭以命中的为主,不一定要贯穿靶子的皮革,这是因为人力强弱不同等的缘故。”(《八俏》)孔子在长期教育活动中,实践了他的这些认识,总结了他的这些经验,创立了一系列的合乎科学理论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其中的一个。宋代的教育家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从而肯定了因材施教这个原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没有人加以怀疑。但在“批孔”运动中,却有人因子讲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认为孔子坚持天才教育的观点,就否认了他的因材施教思想;也有人说孔子讲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孔子宣扬愚民政策,因而也非议他的因材施教思想,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孔子确实讲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和“唯上智与下愚不22
行动中加强品德修养和锻炼等等, 这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 五、创立教学原则, 发展教学理论 这里着重研究孔子在世界教育史上开先河的并卓有成效的因 材施教, 值得发扬的举一反三与难能可贵的温故知新三种原则。 (一) 关于因材施教 先谈谈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据 《孟子·告子上》 记 载: 《诗·大雅·烝民》 说“天生烝民, 有物有则”。孔子对此大 为赞赏, 他说: “诗的作者是懂得道的。世间既然有事事物物, 那就必然有关于这些事事物物的规律法则。”对教育来说, 孔子 相信办教育也是有一定的法则可依循的。他还相信“上天生长万 物, 一定要依照那好的资材去厚加培养”。 ( 《中庸》 第十七章) 此外, 他懂得人的智力和体力也不可能是齐一的。他说: “对中 等水平以上的人, 可以同他谈高深的道理; 对中等水平以下的 人, 不可以同他谈高深的道理。” ( 《雍也》) 又说:“射箭以命中 鹄的为主, 不一定要贯穿靶子的皮革, 这是因为人力强弱不同等 的缘故。” (《八佾》) 孔子在长期教育活动中, 实践了他的这些认 识, 总结了他的这些经验, 创立了一系列的合乎科学理论的教学 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其中的一个。 宋代的教育家朱熹说:“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从而肯定了 因材施教这个原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没有人加以怀疑。但在 “批孔”运动中, 却有人因孔子讲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和“唯 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 认为孔子坚持天才教育的观点, 就否认 了他的因材施教思想; 也有人说孔子讲过“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 知之”, 认为孔子宣扬愚民政策, 因而也非议他的因材施教思想, 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 孔子确实讲过, “生而知之者, 上也”和“唯上智与下愚不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