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以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概括能力,这是很重要的。荀子说:儒学的礼义是天下百王之道的中心是《诗》、《书》、《礼》、《乐》之道的依归。《诗》的志趣,《书》的事实,《礼》的动作,《春秋》的微奥,都在于体现礼义。(《简子·儒效篇》)孔子以六经作教材,由自已一人进行传授,从而有利于把握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其互相渗透,互相发明。在讲授和答问时,着重培养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对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的这种不开动脑筋的人,宁可暂时停下不教,让他自已去体会、领悟,自已得出结论来。更要进一步从学习方法上、从启发心智上,培养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的概括、推理、判断的能力。第二,重视师生间的互相启发。在学习上,教师固然是引路人,学生却是有实践经验的战士,因此师生间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彼此启发,必然会相得益彰。子夏一次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啊,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啊,洁白的底子画着花卉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的工作在有了白色的底子之后。”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说:“能启发我的就是下商啊!”他认为颜渊对他说的话完全接受,无所质疑、反驳,这对自已是没有什么促进和帮助的。这里包含着可贵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孔子对学生的提问,认为重要的,往往在回答之前即给以鼓励。如说:“大哉问,”“善哉可”!对学生的回答。有时只作原则性的指导而留有思考余地这就是《学记》所说的“开而弗达”。举一反三一一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启发式教学,在今天有重大的意义。1,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内因论”,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充分启发、调动学生的内因,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然后学28
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 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以培养他 们举一反三的概括能力, 这是很重要的。荀子说: 儒学的礼义是 天下百王之道的中心, 是 《诗》、《书》、《礼》、《乐》 之道的依 归。《诗》 的志趣, 《书》 的事实, 《礼》 的动作, 《春秋》 的微 奥, 都在于体现礼义。 ( 《荀子·儒效篇》) 孔子以六经作教材, 由自己一人进行传授, 从而有利于把握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 其互相渗透, 互相发明。 在讲授和答问时, 着重培养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 对举一 隅不能以三隅反的这种不开动脑筋的人, 宁可暂时停下不教, 让 他自己去体会、领悟, 自己得出结论来。更要进一步从学习方法 上、从启发心智上, 培养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 往而知来”的概括、推理、判断的能力。 第二, 重视师生间的互相启发。在学习上, 教师固然是引路 人, 学生却是有实践经验的战士, 因此师生间各尽其能、各展其 长, 彼此启发, 必然会相得益彰。子夏一次问道:“‘有酒涡的脸 笑得美啊, 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啊, 洁白的底子画着花卉啊。’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绘画的工作在有了白色的底子 之后。”子夏道: “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 ?”孔子 说: “能启发我的就是卜商啊 !”他认为颜渊对他说的话完全接 受, 无所质疑、反驳, 这对自己是没有什么促进和帮助的。这里 包含着可贵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孔子对学生的提问, 认为重 要的, 往往在回答之前即给以鼓励。如说: “大哉问,”“善哉 问”! 对学生的回答, 有时只作原则性的指导而留有思考余地, 这就是 《学记》 所说的“开而弗达”。 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启发式教学, 在今天有重 大的意义。 1 .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内因论”, 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充分 启发、调动学生的内因, 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然后学 28
习才会是积极而有效的。2。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的人。启发式教学,正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有效方法。(三)关于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是孔子经常使用的另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孔子讲的“温故知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它。1:从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说,必须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问题。人们的学习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断转化和推进的过程。由于知识本身有其严密的系统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解决知识的新旧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在教学上孔子首先强调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孟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是因为水具有“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这种特性,就是说水的行程,先填满了低注之处,才继续奔腾向前,一泻千里,注入大海。(《孟子·离娄下》)孔子正是这样有步骤地教育引导学生。他的高足弟子颜渊赞叹他的教学艺术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子》)他的另一个弟子子夏说“君子之道敦先传爲,敦后倦為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张》谨按:倦与卷、通,即收束之意)这就是说善于教人的,必然循循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从那里开始,到那里结束,完完全全了然于心。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啊!实际上可以说是子夏对孔子教育方法的赞扬和缅怀。孔子由近及远的具体做法是“能近取警”就是用学生们日常熟悉的事物作比(警)喻,来说明较远的抽象的道理。如用岁寒的松柏比喻人的节操;用“众星拱之”的北极比喻德政;用日夜奔流的河水比喻一去不返的事物(如时光)。其他如门户、边路、禾苗、大车的横木、小车的挂钩等等,都是孔子经常使用的29
习才会是积极而有效的。 2 . 根据培养目标, 我们培养的人, 必须是能独立思考、独 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的人。启发式教学, 正是为了这一目的服 务的有效方法。 (三) 关于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孔子经常使用的另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孔子讲的 “温故知新”,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它。 1 . 从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说, 必须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 联系问题。 人们的学习总是从无知到有知,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不 断转化和推进的过程。由于知识本身有其严密的系统性, 所以在 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解决知识的新旧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在教 学上孔子首先强调要由近及远, 循序渐进。孟子说: 孔子多次称 赞水, 是因为水具有“盈科而后进, 放乎四海”这种特性, 就是 说水的行程, 先填满了低洼之处, 才继续奔腾向前, 一泻千里, 注入大海。( 《孟子·离娄下》) 孔子正是这样有步骤地教育引导 学生。他的高足弟子颜渊赞叹他的教学艺术是: “夫子循循然善 诱人。” ( 《子罕》) 他的另一个弟子子夏说“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有始有卒者, 其惟圣人乎 !” ( 《子张》 谨按: 倦与 卷、捲通, 即收束之意) 这就是说善于教人的, 必然循循有序, 先传以小者近者, 而后教以大者远者。从那里开始, 到那里结 束, 完完全全了然于心。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啊 ! 实际上可以 说是子夏对孔子教育方法的赞扬和缅怀。 孔子由近及远的具体做法是“能近取譬”, 就是用学生们日 常熟悉的事物作比 ( 譬) 喻, 来说明较远的抽象的道理。如用岁 寒的松柏比喻人的节操; 用“众星拱之”的北极比喻德政; 用日 夜奔流的河水比喻一去不返的事物 (如时光 )。其他如门户、边 路、禾苗、大车的横木、小车的挂钩等等, 都是孔子经常使用的 29
喻体。以近喻远,以显喻微,是符合直观教学原则的。能近取臂,意味着设身处地、推已及人,这在道德教育上,也是实践仁的方法。其次,孔子认为掌握知识必须由搏反约,从已知到未知。在掌握一定的可靠知识基础之上,就能进行概括推理,产生新的认识和判断。当子张问到“今后十代的礼制可以预先知道么”的时候,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制,它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为政》)孔子认为历代礼制的沿革,有一定的道理可以遵循,所以由夏、殷、周三代礼制废除和增加的情况可以推知以后演变的轮廓。这里包含着不割断历史、应用已有的知识于学习和生活,从而“鉴往知来”的意思,这在思想方法上是可取的。孔子很重视基础知识的真实性,他一再说:关于历代礼制的知识要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作根据,才是可靠的,他的名言是“无征不信”。这种态度是科学的。他解释《易经》的《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给学生的始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必须是很切实的,极其可靠的,它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想意识非常重要,这是圣人的事啊!他教育子路在求知上一定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坚决反对强不知以为知、自欺欺人的态度和作法。他说:“多多地听,多多地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错误,减少噢悔。”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2,对温故和知新的工关说,要求做到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如上所述,温故知新从掌握知识的顺序说,要求做到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由博反约,从已知到未知;再就对旧的“温”和新的“知”的工夫说,则要求做到学思并重,学思结合。这是孔子教学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他说:“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30
喻体。以近喻远, 以显喻微, 是符合直观教学原则的。能近取 譬, 意味着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这在道德教育上, 也是实践仁 的方法。 其次, 孔子认为掌握知识必须由搏反约, 从已知到未知。在 掌握一定的可靠知识基础之上, 就能进行概括推理, 产生新的认 识和判断。当子张问到“今后十代的礼制可以预先知道么”的时 候, 孔子说: “殷朝沿袭夏朝的礼制, 它所废除的, 所增加的, 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 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 就是以后一 百代, 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为政》) 孔子认为历代礼制的沿 革, 有一定的道理可以遵循, 所以由夏、殷、周三代礼制废除和 增加的情况, 可以推知以后演变的轮廓。这里包含着不割断历 史、应用已有的知识于学习和生活, 从而“鉴往知来”的意思, 这在思想方法上是可取的。 孔子很重视基础知识的真实性, 他一再说: 关于历代礼制的 知识要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作根据, 才是可靠的, 他的名言是“无 征不信”。这种态度是科学的。他解释 《易经》 的 《蒙卦》 说: “蒙以养正, 圣功也。”就是说, 给学生的始业教育和基础知识, 必须是很切实的, 极其可靠的, 它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想意识 非常重要, 这是圣人的事啊 ! 他教育子路在求知上一定要做到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坚决反对强不知以为知、自欺欺人 的态度和作法。他说: “多多地听, 多多地看, 有怀疑的地方, 加以保留, 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 谨慎地说出, 谨慎地实行, 就 能减少错误, 减少懊悔。”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 2 . 对温故和知新的工夫说, 要求做到学思并重, 学思结合。 如上所述, 温故知新从掌握知识的顺序说, 要求做到由近及 远, 循序渐进; 由博反约, 从已知到未知; 再就对旧的“温”和 新的“知”的工夫说, 则要求做到学思并重, 学思结合。这是孔 子教学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30
则。”(《为政》)强调了学与思不可偏废。在学习与思考两个方面应当以学习为第一,思考是在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工制作,使所得的知识深刻化、条理化,实现认识的跃进。他用切身体会说明思考必须以学习为前提。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另一方面他批评那些遇事不开动脑筋,成天浑浑疆疆生活的人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又说:“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子罕》)他强调“绎之为贵”,并认为君子有九种应该思考的事(《季氏》)。十分明显,思在学习和修养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孔子的“温故知新”原则,今天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三点应该注意:(1)教师在进行教育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使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如果学生具有这种了解新知识的旧经验,就把它唤起来;如果没有,就设法加以弥补。(2)在教学中,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讲述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注意知识纵的呼应和横的结合,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彻底了解,巩固掌握。(3)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力,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他们善于思考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六、师道观的积极意义在孔子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位置。因为陶治学生的品德,指导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专长,等等,都是教师的重大职责。孔子根据自已教育实践的体会,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首先,以身作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31
则殆。” (《为政》) 强调了学与思不可偏废。在学习与思考两个方 面, 应当以学习为第一, 思考是在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工制 作, 使所得的知识深刻化、条理化, 实现认识的跃进。他用切身 体会说明思考必须以学习为前提。他说: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 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卫灵公》) 另一方面他批评那 些遇事不开动脑筋, 成天浑浑噩噩生活的人说: “饱食终日, 无 所用心, 难矣哉 !” ( 《阳货》) 又说: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未如之何也已。” ( 《子罕》) 他强调“绎之为贵”, 并认为君子 有九种应该思考的事 ( 《季氏》) 。十分明显, 思在学习和修养上 都是十分重要的。 孔子的“温故知新”原则, 今天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有三 点应该注意: (1 ) 教师在进行教育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使教学从 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 如果学生具有这种了解新知识的旧经 验, 就把它唤起来; 如果没有, 就设法加以弥补。 (2 ) 在教学中, 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 系, 讲述问题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注意知识纵的呼应和横的结 合, 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彻底了解, 巩固掌握。 (3 )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 更要启发智力, 多问几个 为什么 ?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培养他们善于思 考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六、师道观的积极意义 在孔子教育思想中, 教师占有特殊位置。因为陶冶学生的品 德, 指导他们的知识, 培养他们的才能, 发展他们的专长, 等 等, 都是教师的重大职责。孔子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 对教 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首先, 以身作则。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31
虽令不从。”(《子路》)这种观点,充分说明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已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侯”,荀子颂扬孔子“早正以待”。(《简子·儒效》)孔子严格要求自已,做到忠恕信实,言行一致,反省克已,改过迁善;做到断绝四种偏向:不悬空瑞测,不全部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子》)他曾自我评价说:“大概有一种自已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个弊端。”他经常检查自已:“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义在那单。却不能以身赴之,自已有了缺点,却不能改正,这些正是我们所忧虑的。”这些品德,今天对我们做教师的人来说,仍然有学习与借鉴的价值。其次,学不厌,教不倦。《吕氏春秋·尊师》记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时,算做好学而不厌烦,好教而不疲倦,大概就是这样吧!孔子因材施教所以能做得很成功,重要条件之一是由于他好学不厌,因而博学多能。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他还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善于弹琴、鼓瑟、击磐和唱歌,并善于研讨乐理(见于《论语》中《阳货》、《宪向》、《述而》、《八》等篇),也擅长军事知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再有率鲁师与齐军侵略者战于郎,胜之。季康子问再有:“你对于军事是学而后能,还是生来就会?”再有回答道:“我是学之于孔子的”。由于他具备多方面的才能,所以在施教时能运用自如,左右逢源,以已之昭昭,使人昭昭。《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当时以博学著名,陈、楚、鲁、吴、越诸国的君主向孔子问过关于古代史、植物学、动物学、考古学等方面的问题,他都能给以正确而完满的回答。至于一般人向他请教的更多,无庸置疑,他的广博知识来自勤学好问。试读下列各段:32
虽令不从。” (《子路》) 这种观点, 充分说明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自己的一言一行, 都会直接影 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 荀子颂 扬孔子“早正以待”。(《荀子·儒效》) 孔子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 忠恕信实, 言行一致, 反省克己, 改过迁善; 做到断绝四种偏 向: 不悬空揣测, 不全部肯定, 不拘泥固执, 不自以为是。(《子 罕》) 他曾自我评价说: “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 我没有这个弊端。”他经常检查自己:“品德没有培养, 学问没有 讲习, 听到义在那里, 却不能以身赴之, 自己有了缺点, 却不能 改正; 这些正是我们所忧虑的。”这些品德, 今天对我们做教师 的人来说, 仍然有学习与借鉴的价值。 其次, 学不厌, 教不倦。《吕氏春秋·尊师》 记载: 子贡问 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 ?”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 ? 一定要说时, 算做好学而不厌烦, 好教而不疲倦, 大概就是这样 吧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能做得很成功, 重要条件之一是由于他 好学不厌, 因而 博学 多能。他“删 《诗》、 《书》, 订 《礼》、 《乐》, 赞 《周易》, 修 《春秋》。他还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善于弹琴、鼓瑟、击磬和唱歌, 并善于研讨乐理 ( 见于 《论语》 中 《阳货》、《宪向》、《述而》、《八佾》 等篇) , 也擅长军事知识。 《史记·孔子世家》 记载: 鲁哀公十一年冉有率鲁师与齐军侵略 者战于郎, 胜之。季康子问冉有: “你对于军事是学而后能, 还 是生来就会 ?”冉有回答道: “我是学之于孔子的”。由于他具备 多方面的才能, 所以在施教时能运用自如, 左右逢源, 以己之昭 昭, 使人昭昭。《史记·孔子世家》 称孔子当时以博学著名, 陈、 楚、鲁、吴、越诸国的君主向孔子问过关于古代史、植物学、动 物学、考古学等方面的问题, 他都能给以正确而完满的回答。至 于一般人向他请教的更多, 无庸置疑, 他的广博知识来自勤学好 问。试读下列各段: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