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黎顺清评论孔子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历代的权势者们以及争当权势者们,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对于孔子,或者过分推崇,或者故意贬责,孔子的形象乃由他们塑造,所以汉代有汉代的孔子,宋代有宋代的孔子:又由于古代历史分期存有争议,孔子的功过是非,也就完全不同;尤其经过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搞了“批孔”“批儒”,颠倒了历史,使这项工作更加复杂化。我们认为对于像孔子这样一位在中国以及世界教育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应该得到公正的评论。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从我国教育史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言论,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确是十分巨大的。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教育遗产,对于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加速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必然会有重要的帮助。这里我们试图根据历史材料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首设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下移春秋中叶以后,由于战争的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社13
孔 子 在 中国 教 育 史 上 的伟 大 贡 献 黎顺清 评论孔子是一件困难的工作, 历代的权势者们以及争当权势 者们, 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对于孔子, 或者过分推崇, 或者故意 贬责, 孔子的形象乃由他们塑造, 所以汉代有汉代的孔子, 宋代 有宋代的孔子; 又由于古代历史分期存有争议, 孔子的功过是 非, 也就完全不同; 尤其经过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搞了“批 孔”“批儒”, 颠倒了历史, 使这项工作更加复杂化。我们认为对 于像孔子这样一位在中国以及世界教育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应该得到公正的评论。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 “我们这个民族有 数千年的历史, 有它的特点, 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从孔夫子 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这对于指 导当前的伟大运动, 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 战争中的地位》) 从我国教育史看, 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 重要教育思想和言论, 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孔子在教育史上 的贡献确是十分巨大的。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对于 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 加速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必然会有重要的帮 助。这里我们试图根据历史材料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几个问题 进行探讨, 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首设私学, 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促进文化下移 春秋中叶以后, 由于战争的频繁, 阶级关系的变化, 以及社 13
会生产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致使原来的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局面被突破,开始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孔子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将以往深藏在秘府的典籍,解放出来,加以传播,使统治阶级的中下层人士有了“成贤”和“从政”的机会,起到了先驱者的启蒙作用。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不仅劳动人民与书册典籍绝缘,即使是贵族统治者,除了史官等专业人员外,也很难接触到这些典册。据《佐传》记载:“季札是吴国的贵公子,也必须等待他来到鲁国,才能够听到各国的诗篇和音乐。”(襄公29年)又:“韩宣子(起),晋国的世卿,必须等待到了鲁国在太史氏那里参观藏书,才能看到《易》象和鲁国的《春秋》。”(昭公二年)孔子创设私学,传播古代珍藏在秘府的文化知识于中下层社会,这无异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士从天上将火种带到人间,其功绩绝非寻常。较孔子稍早或者与孔子同时开办私学的,有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等,但孔子所创办的私学,无论就规模的巨大方面说,就教学内容的丰富方面说,或者就其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方面说,是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比拟的。邓析曾被“四人帮”吹捧为法家的先驱者,私学的创始人。但他所办的私学是怎样的呢?据记载:邓析以所著《竹刑》教人,“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祷(棉、棉裤),民之献衣祷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像邓析所办的那样的私学,事实上是难以继续下去的。少正的事迹,正史无所记。他的学校,也是不能和孔子的学校相提并论的。孔子的私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爲,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我14
会生产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致使原来的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 的局面被突破, 开始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孔子为了适应时 代的潮流, 创办私学, 广收门徒, 将以往深藏在秘府的典籍, 解 放出来, 加以传播, 使统治阶级的中下层人士有了“成贤” 和 “从政”的机会, 起到了先驱者的启蒙作用。我们知道, 在奴隶 社会, 不仅劳动人民与书册典籍绝缘, 即使是贵族统治者, 除了 史官等专业人员外, 也很难接触到这些典册。据 《左传》 记载: “季札是吴国的贵公子, 也必须等待他来到鲁国, 才能够听到各 国的诗篇和音乐。” (襄公 29 年 ) 又: “韩宣子 (起 ) , 晋国的世 卿, 必须等待到了鲁国在太史氏那里参观藏书, 才能看到 《易》 象和鲁国的 《春秋》。” ( 昭公二年) 孔子创设私学, 传播古代珍 藏在秘府的文化知识于中下层社会, 这无异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 米修士从天上将火种带到人间, 其功绩绝非寻常。 较孔子稍早或者与孔子同时开办私学的, 有郑国的邓析, 鲁 国的少正卯等, 但孔子所创办的私学, 无论就规模的巨大方面 说, 就教学内容的丰富方面说, 或者就其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方面 说, 是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比拟的。 邓析曾被“四人帮”吹捧为法家的先驱者, 私学的创始人, 但他所办的私学是怎样的呢 ? 据记载: 邓析以所著 《竹刑》 教 人,“与民之有狱者约: 大狱一衣, 小狱襦袴 (棉袄、棉裤) , 民 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 不可胜数”。他“操两 可之说, 设无穷 之 词”,“以非为是, 以是为非, 是非无度, 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 胜, 因胜, 所欲罪, 因罪。郑国大乱”。像邓析所办的那样的私 学, 事实上是难以继续下去的。 少正卯的事迹, 正史无所记。他的学校, 也是不能和孔子的 学校相提并论的。 孔子的私学, 《史记·孔子世家》 说:“孔子以 《诗》、《书》、 《礼》、《乐》 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 七十有二人。”我 14
们可以想见孔子办学规模是宏大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他的办学方针是什么呢?孔子自已说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以下凡引自《论语》者,只注篇名。)又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海為。”(《述而》)汉代经学家马融解释说:“凡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只要自备十条干肉作为学费而来受教的,孔子总是不分贵贱、贫富和地域,对于他们一律加以教海。十条干肉是菲薄的礼物,如果有人说即使十条干肉也不是奴隶们所能掌得起的,奴隶们连吃饭也成问题,那单有十条肉上学,但那是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它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两回事情。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适、司马牛:也有贱人,如子张;有善于货殖的富者子贡;也有瓮绳枢的贫民原宪。孔门弟子中品类很不齐一:有的原来是性格粗部的人或者是行为不端正的人,有的甚至是盗贼。他们经过教育培养,都能去恶向善,成德达才。《简子·法行》记:“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日:“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日:“君子正身以侯,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括之侧多柱木,是以杂也。”既云杂,可见是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至于门弟子的籍贯,则是包括鲁、卫、齐、宋、陈、蔡、郑、吴、楚、普、秦各国的。“有教无类”确是孔子办学方针和教育信念,他也真正做到了对凡来求教的“未尝无海”的地步。他对互乡童子的态度就是明证(《述而》)。“四人帮”在肆虐“批孔”时有人在“教”与“”二字上做文章,说什么教是对奴隶们的作战训练,海则是对弟子、自由民的教育,这是毫无根据的编造。我们知道在西周典籍与战国文献中“教”与“海”是同义互训之词,有时连用,有时单用,并无多大区别。《论语》成书于春秋后期其中的“教”与“”自不例外。仅以《诗经》为15
们可以想见孔子办学规模是宏大的, 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他的 办学方针是什么呢 ? 孔子自己说是“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 公》, 以下凡引自 《论语》 者, 只注篇名。) 又说: “自行束脩以 上, 吾未尝无诲焉。” ( 《述而》) 汉代经学家马融解释说:“凡人 所在见教, 无有种类。”只要自备十条干肉作为学费而来受教的, 孔子总是不分贵贱、贫富和地域, 对于他们一律加以教诲。十条 干肉是菲薄的礼物, 如果有人说即使十条干肉也不是奴隶们所能 拿得起的, 奴隶们连吃饭也成问题, 那里有十条干肉上学, 但那 是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它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 两回事情。 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 如南宫适、司马牛; 也有贱人, 如子 张; 有善于货殖的富者子贡; 也有瓮牖绳枢的贫民原宪。孔门弟 子中品类很不齐一: 有的原来是性格粗鄙的人或者是行为不端正 的人, 有的甚至是盗贼。他们经过教育培养, 都能去恶向善, 成 德达才。《荀子·法行》 记: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 ‘夫子之门 何其杂也 ?’子贡曰: ‘君子正身以俟, 欲来者不距, 欲去者不 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 櫽括之侧多枉木, 是以杂也。’”既云 杂, 可见是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至于门弟子的籍贯, 则是包 括鲁、卫、齐、宋、陈、蔡、郑、吴、楚、晋、秦各国的。“有 教无类”确是孔子办学方针和教育信念, 他也真正做到了对凡来 求教的“未尝无 诲”的 地步。他对 互乡 童子的 态度 就是明 证 ( 《述而》)。 “四人帮”在肆虐“批孔”时, 有人在“教”与“诲”二字 上做文章, 说什么教是对奴隶们的作战训练, 诲则是对弟子、自 由民的教育, 这是毫无根据的编造。 我们知道在西周典籍与战国文献中, “教”与“诲”是同义 互训之词, 有时连用, 有时单用, 并无多大区别。《论语》 成书 于春秋后期, 其中的“教”与“诲”自不例外。仅以 《诗经》 为 15
例,如:“饮之,食之,教之,海之。”(《小雅·蛮》)凡三章,反复使用“教之海之”。又如:“教尔子,式谷似之。”(《小雅·小苑》)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实在看不出教与海有何本质的不同。再,单就教字而言,《诗经》中有:“载色载笑,匪怒伊教。”(《鲁颂·洋水》)还有多处讲到:“令德来教”,我们也看不出这是指教奴隶如何如何。最后比较下列两句就更加清楚: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日:“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孙丑上》)这里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根本没有海是对弟子、自由人,教是对奴隶的迹象。综括以上,可以充分看出:企图在教与海二字上找出根本的区别,完全是徒劳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辉煌的,是决不能抹煞掉的。二、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衰微,而《礼》、《乐》废弛,《诗》、《书》残缺。于是孔子收集鲁、周、宋、杞等古老国家的文献,整理成《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书籍,以教弟子。《述而》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历代文献知识,包括《诗》、《书》、《易》、《春秋这些古代积累的大量文化典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真实地反映了西周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中民歌部分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很高的价值,强16
例, 如: “饮之, 食之, 教之, 诲之。” ( 《小雅·緜蛮》) 凡三章, 反 复使用“教之, 诲之”。又如: “教诲尔子, 式谷似之。” ( 《小雅·小苑》) 从以上的诗句中, 我们实在看不出教与诲有何本质的不同。 再, 单就教字而言, 《诗经》 中有: “载色载笑, 匪怒伊教。” ( 《鲁颂·泮水》) 还有多处讲到: “令德来教”, 我们也看不出这是指教奴隶如何如何。 最后比较下列两句就更加清楚: 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 ( 《述而》) 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 而教不倦也。” (《孟子·公 孙丑上》) 这里两句意思完全一样, 根本没有诲是对弟子、自由人, 教 是对奴隶的迹象。 综括以上, 可以充分看出: 企图在教与诲二字上找出根本的 区别, 完全是徒劳的,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辉煌的, 是决 不能抹煞掉的。 二、整理典籍, 保存古代文化遗产 《史记· 孔子世 家》 说: 孔子之 时, 周室衰 微, 而 《礼》、 《乐》 废弛, 《诗》、《书》 残缺。于是孔子收集鲁、周、宋、杞等 古老国家的文献, 整理成 《诗》、《书》、《易》、《礼》、《乐》、《春 秋》 六种书籍, 以教弟子。《述而》 也说: “子以四教: 文、行、 忠、信。”文是历代文献知识, 包括 《诗》、《书》、《易》、《春秋》 这些古代积累的大量文化典籍。 《诗》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真实地反映了西周中叶 的社会生活, 其中民歌部分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很高的价值, 强 16
有力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如《硕鼠》、《伐檀》、《黄鸟》诸篇,在艺术手法上创造了朴素和优美相结合的范例。另一方面它也标志出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认识的水平。《诗经》中提到的植物有130多种,动物约200种。孔子讲到学习《诗》的用处之一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种多见博识的思想对后世的学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对天文学的研究,《诗经》里有很多关于天文学的记载,如星宿的名称,就有箕、斗、启明、长庚、三星、织女、牵牛,还有“七月流火”。《小雅·十月》中记有最准确、可靠的日食(即公元前776年十月初一),诗中也说明当时测定月食已是正常的事。同篇中还记有地震发生时的可怖景象:“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家翠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就是西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诗人所作的真实记录:泾水、渭水、洛水,三川皆震。诗中也指明了地壳是在运动、变化着。《书》里有许多商代、西周关于典章文告等有价值的史料,可以和甲骨文相印证,是可靠的。《易》里有丰富的原始辩证法思想,如“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很有价值的。还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这些也是很宝贵的思想。孔子把主要向鬼神问吉凶的《易》改变为主要与人谋的《易》,强调人的体认规律,自致吉凶,是一个大的进步。《礼》是古代典章制度的汇编,它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失为重要资料。《春秘》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除了它的史学价值之外,其中记有日食37次,经考查结果,有34次完全符合,只有3次还待于以后的证实。可见《诗经》、《春秋》两书,对研究古代自然17
有力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 《硕鼠》、《伐檀》、《黄 鸟》 诸篇, 在艺术手法上创造了朴素和优美相结合的范例。另一 方面它也标志出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认识的水平。《诗经》 中提 到的植物有 130 多种, 动物约 200 种。孔子讲到学习 《诗》 的用 处之一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种多见博识的思想对后世 的学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促进了对 天文学的研究, 《诗经》 里有很多关于天文学的记载, 如星宿的 名称, 就有箕、斗、启明、长庚、三星、织女、牵牛, 还有“七 月流火”。《小雅·十月》 中记有最准确、可靠的日食 ( 即公元前 776 年十月初一 ) , 诗中也说明当时测定月食已是正常的事。同 篇中还记有地震发生时的可怖景象: “烨烨震电, 不宁不令, 百 川沸腾, 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这就是西周幽王二 年 ( 公元前 780 年) 诗人所作的真实记录: 泾水、渭水、洛水, 三川皆震。诗中也指明了地壳是在运动、变化着。 《书》 里有许多商代、西周关于典章文告等有价值的史料, 可以和甲骨文相印证, 是可靠的。 《易》 里有丰富的原始辩证法思想, 如“无平不陂”; “无往 不复”,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这是很有价值的。还有: “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 益而弗为也, 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故恶积而不可掩, 罪大而 不可解。”这些也是很宝贵的思想。孔子把主要向鬼神问吉凶的 《易》 改变为主要与人谋的 《易》, 强调人的体认规律, 自致吉 凶, 是一个大的进步。 《礼》 是古代典章制度的汇编, 它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结构、 阶级关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失为重要资料。 《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除了它的史学价值之外, 其 中记有日食 37 次, 经考查结果, 有 34 次完全符合, 只有 3 次还 待于以后的证实。可见 《诗经》、《春秋》 两书, 对研究古代自然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