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外,人和人之间,也要忠实对待。这一切都是维持家庭生产、维持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庸》中所说的“道”是为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的,是服从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的。现在再看,《中庸》中说顺着人性去行动就是道。我们要问,人性,更确切地说,封建社会的人性和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正当关系是否一致?顺着封建社会的人性去行动是否就自然而然地合于这种关系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封建社会的人性自然而然地合于封建社会所决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而是恰恰相反。因为封建社会的人性是这种封建社会人和人关系的反映,所以反转来顺着封建社会的人性去行动,才能自然而然地合于这种关系。这就说明了“道”与“人性”是一致的。封建社会的人性既然是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的反映。因此,封建社会的人性的内容,就是封建社会的这种君臣等关系的道德感情。这种感情的形成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执行这种关系的结果。这种道德感情的形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解释应是这样的:人们在自已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习惯,也即在人们的大脑皮质上形成了他的动力定型。因此,凡是客观事物符合这种定型的,也是封建社会规定的君臣等关系的。大脑中就产生肯定的、愉快的感情。否则,就产生不愉快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封建道道德感情。在古代生理、心理科学没有发展的时候,自然不能科学地说明大脑产生这些感情的原因。既不能科学地说出原因而又要体验到自已这样做是对的,所以就把这种封建道德感情认为是人的精神的自然倾向,因之就把它叫做天生的人性了。所以说《中中说的人性,实质上是丛实践“道”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从上述部析中,我们发现一个事实,即中作者在其思想深8
之外, 人和人之间, 也要忠实对待。这一切都是维持家庭生产、 维持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从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中庸》 中 所说的“道”是为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的, 是服从于封建统 治阶级的利益的。 现在再看, 《中庸》 中说顺着人性去行动就是道。我们要问, 人性, 更确切地说, 封建社会的人性和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的正当关系是否一致 ? 顺着封建社会的人性去 行动是否就自然而然地合于这种关系呢 ? 回答是否定的, 不是封 建社会的人性自然而然地合于封建社会所决定的君臣、父子、夫 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 而是恰恰相反。因为封建社会的人 性是这种封建社会人和人关系的反映, 所以反转来顺着封建社会 的人性 去行 动, 才 能自 然而然 地合 于这 种关 系。这就 说明 了 “道”与“人性”是一致的。 封建社会的人性既然是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 弟、朋友关系的反映。因此, 封建社会的人性的内容, 就是封建 社会的这种君臣等关系的道德感情。这种感情的形成是人们在生 活实践中不断地执行这种关系的结果。这种道德感情的形成在生 理和心理上的解释应是这样的: 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形 成的习惯, 也即在人们的大脑皮质上形成了他的动力定型。因 此, 凡是客观事物符合这种定型的, 也是封建社会规定的君臣等 关系的。大脑中就产生肯定的、愉快的感情。否则, 就产生不愉 快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封建道道德感情。在古代生理、心理科 学没有发展的时候, 自然不能科学地说明大脑产生这些感情的原 因。既不能科学地说出原因而又要体验到自己这样做是对的, 所 以就把这种封建道德感情认为是人的精神的自然倾向, 因之就把 它叫做天生的人性了。所以说 《中庸》 中说的人性, 实质上是从 实践“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而不是天生的。 从上述剖析中,我们发现一个事实, 即《中庸》作者在其思想深 8
处萌发着一种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真理因素,尽管它是萌芽状态的。又如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13)也反映了这种思想。兹分析如下:“自诚明,谓之教”,意思是,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育过程,分析客观事物,找出怎样做才符合封建社会的五种达道之间的正当关系。这种关系明白了并把反映这种关系的思想感情与这种关系的客观存在融合为一,做到这点就是“诚”了,这就说明了存在决定意识。“自诚明,谓之性”意思是顺着“诚”去行事就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地合于君臣等五种达道的正当关系了。这就指出“诚”就是“人性”,同时也说明了意识反作用于客存在。《中庸》作者这种合理因素的萌发,我们认为是他在多年经常不断的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它是与作者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相分离的,也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的。正因为《中》作者在思想深处有这种合理的因素,所以他很重视后天学习和实践的教育作用,也就是他所说的“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修习道德并通过实践就可能塑造、改变人性,塑造、改变人性就是教育。这种思想说明了客观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十分可取的。这种思想在儒家讨论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中都充分地反映出来。如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4]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5]这说明道德品质是靠后天道德教育才能形成的。总之《中庸》中的“人性论”,从思想体系讲,是唯心的。正因为如此,它被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欺骗人民,把他所规定的封建五伦说成是天命的,是人生的必然,并通过教育宣传和实践,从而把人的言行纳人他的封建规范之内,用以达到其统治人民的目的。这点应该批判。但是,对《中》“人性论”中的合理因9
处萌发着一种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真理因素, 尽管 它是萌芽状态的。又如说“: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 明矣,明则诚矣。” [ 1 3 ] 也反映了这种思想。兹分析如下: “自诚明, 谓之教”, 意思是, 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 辨、笃行的教育过程, 分析客观事物, 找出怎样做才符合封建社 会的五种达道之间的正当关系。这种关系明白了, 并把反映这种 关系的思想感情与这种关系的客观存在融合为一, 做到这点就是 “诚”了, 这就说明了存在决定意识。 “自诚明, 谓之性”, 意思是, 顺着“诚”去行事, 就能“不 勉而中, 不思而得”, 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地合于君臣等五种达道 的正当关系了。这就指出“诚”就是“人性”, 同时也说明了意 识反作用于客存在。 《中庸》 作者这种合理因素的萌发, 我们认为是他在多年经 常不断的教育实践中产生的, 它是与作者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相 分离的, 也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的。 正因为 《中庸》 作者在思想深处有这种合理的因素, 所以他 很重视后天学习和实践的教育作用, 也就是他所说的“修道之谓 教”。意思是说修习道德并通过实践就可能塑造、改变人性, 塑 造、改变人性就是教育。这种思想说明了客观教育的重要性, 这 是十分可取的。这种思想在儒家讨论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中 都充分地反映出来。如说: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14 ] 又“德之 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15 ] 这 说明道德品质是靠后天道德教育才能形成的。 总之, 《中庸》 中的“人性论”, 从思想体系讲, 是唯心的。 正因为如此, 它被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欺骗人民, 把他所规定的封 建五伦说成是天命的, 是人生的必然, 并通过教育宣传和实践, 从而把人的言行纳人他的封建规范之内, 用以达到其统治人民的 目的。这点应该批判。但是, 对 《中庸》“人性论”中的合理因 9
素,则不能忽视,要加以深入地部析研究,并择其善者予以吸收、继承和发展。三、中庸论“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6]按照朱熹的说法,中庸思想是由古代的“允执中”这个思想发展下来的。宋代的程子阐发了这种思想。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说“中”是无过也无不及的正道,“庸”是不易的定理。天下之正“道”是什么呢?前面已经分析过,就是封建社会的五伦道德,就是封建社会里的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随、兄友弟恭,朋友相信的不变的定理。其目的就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达到“和”。“和”了就“通”,“通”了就不乱了就太平了就有利于安定团结和事物的发展,就可以使统治者长治久安了。如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7]《礼记》中也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决定)中也。”“礼”指道德、制度、风俗习惯、舆论等等,在封建社会,这是人际间和事物间的关系规范所决定的。这就不难看出,中庸思想是被封建社会五种达道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范决定的,反转来,它又指导封建社会的五种达道。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祭迩言隐恶而所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18意思是说要求取事物之中,必须先知道其两端,然后量度情况以取其中,再加以运用,以免偏失,如君与臣的关系要处理好,君就不能只要求臣无条件地忠于君,同样,臣也不能只要求君无条件地敬于臣。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掌握其两端,“执其中”,能做到“忠、敬”就是“中”了,只有10
素, 则不能忽视, 要加以深入地剖析研究, 并择其善者予以吸 收、继承和发展。 三、中庸论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 矣乎 ! 民鲜久矣。”[ 16 ] 按照朱熹的说法, 中庸思想是由古代的“允执厥中”这个思 想发展下来的。宋代的程子阐发了这种思想。程子说: “不偏之谓 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意思 是说“中”是无过也无不及的正道,“庸”是不易的定理。 天下之正“道”是什么呢 ? 前面已经分析过, 就是封建社会 的五伦道德, 就是封建社会里的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 随、兄友弟恭, 朋友相信的不变的定理。其目的就是调节统治阶 级内部的矛盾, 以达到“和”。“和”了就“通”,“通”了就不乱 了, 就太平了, 就有利于安定团结和事物的发展, 就可以使统治 者长治久安了。如说: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17 ] 《礼记》 中也说: “礼乎礼 ! 夫 礼所以制 ( 决定 ) 中 也。” “礼”指道德、制度、风俗习惯、舆论等等, 在封建社会, 这是 人际间和事物间的关系规范所决定的。这就不难看出, 中庸思想 是被封建社会五种达道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范决定的, 反转 来, 它又指导封建社会的五种达道。孔子说: “舜其大知也与 !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所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 以为舜乎 !” [ 18 ] 意思是说要求取事物之中, 必须先知道其两端, 然后量度情况以取其中, 再加以运用, 以免偏失, 如君与臣的关 系要处理好, 君就不能只要求臣无条件地忠于君, 同样, 臣也不 能只要求君无条件地敬于臣。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就要 掌握其两端,“执其中”, 能做到“忠、敬”就是“中”了, 只有 10
能够这样,才能做到“和”,其他问题,也是一样。至于五伦道德规范中。如君臣之间的关系,君敬臣到什么程度,臣忠君到什么程度,双方就和谐了,即达到“中”了,“中庸”作者并未加以说明,这是他理论上的缺欠。因为,“中”就很难规定,就是规定出来,也不准确,从而影响和谐和稳定的程度。当然,对“中”的科学分析或规定,《中庸》作者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是不能够做到的。根据以上部析,“中庸”的“中”是被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所决定的,也即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决定的。因此,所谓“不偏不易”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讲话的。若从被统治阶级立场看,这种“中”或“不偏不易”则是假的,骗人的,“偏”的。因为在封建道德规范中君臣的人格是不平等的,那么有何“中”可言?等等,因此,我们对“中庸”思想内容中的封建糟粕必须批判抛弃。抛去中庸思想中的封建内容糟粘,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有益的合理因素。我们认为“中”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现象中事物集中、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现象中各种事物间的关系都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各种事物的自然生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度”(程度)。所以在正常状态下,它们是处在集中、平衡状态(即生态平衡或“中”)中稳定和谐发展的。这就反映也了自然界的“中”或“常道”或自然法则。俗语说这种现象叫“风调雨顺”如果某种事物超出或不及一定的“度”,就会破坏了自然平衡与稳定和谐的发展。这就是“偏”了,其结果可能导致如水灾或旱灾。社会现象的情况也如此。如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规范根据人民的利益、平等互敬互爱制定。在正常状态下,它的“中”就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国家就安定、11
能够这样, 才能做到“和”, 其他问题, 也是一样。 至于五伦道德规范中, 如君臣之间的关系, 君敬臣到什么程 度, 臣忠君到什么程度, 双方就和谐了, 即达到“中”了, “中 庸”作者并未加以说明, 这是他理论上的缺欠。因为, “中”就 很难规定, 就是规定出来, 也不准确, 从而影响和谐和稳定的程 度。当然, 对“中”的科学分析或规定, 《中庸》 作者由于阶级 的历史的局限性是不能够做到的。 根据以上剖析, “中庸”的“中”是被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 和道德规范所决定的, 也即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决定的。因 此, 所谓“不偏不易”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讲话的。若从被 统治阶级立场看, 这种“中”或“不偏不易”则是假的, 骗人 的, “偏” 的。因为在封建道德规范中君臣的人格是不平等的, 那么有何“中”可言 ? 等等, 因此, 我们对“中庸”思想内容中 的封建糟粕必须批判抛弃。 抛去中庸思想中的封建内容糟粕, 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有益 的合理因素。 我们认为“中”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现象中事物集中、和谐、 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然现象中各种事物间的关系都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 各种事物的自然生长、发展, 都有一定的“度” (程度) 。所以在 正常状态下, 它们是处在集中、平衡状态 ( 即生态平衡或“中”) 中稳定和谐发展的。这就反映也了自然界的“中”或“常道”或 自然法则。俗语说这种现象叫“风调雨顺”, 如果某种事物超出 或不及一定的“度”, 就会破坏了自然平衡与稳定和谐的发展。 这就是“偏”了, 其结果可能导致如水灾或旱灾。 社会现象的情况也如此。如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 社会, 道德规范根据人民的利益、平等互敬互爱制定。在正常状 态下, 它的“中”就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国家就安定、 11
团结,人民就安居乐业生产就蒸蒸日上,国家就富强。这就是社会发展的“中”或“常道”或法则,各级领导人本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利益或饥苦,做不到应有的“度”(规范),就是“偏”了,就会出现社会不安,等等。总之,根据上述剖析,如果把“中庸”思想中的封建糟粕剥去,它可能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之间矛盾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求同存异”,我们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庸”思想。它可以为不同社会、国家民族所利用。当然,这样做也应该有一定的原则。“中庸”思想,不但体现在儒家的“道德论”、“人性论”中,也反映在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中,如:在德治与法治,知与行,敬与忠,鼓励与批评等等的规范中。[注释][1][2][3][15]《论语·述而》。《论语·八俏》。[4] [5]《左传·隐公十一年》。《论语·为政》。[6] [7][8][12]《论语·子路。【9]《大学》之传十章。【10】《论语·季氏》。[11]《论语·学耐》。[13][17]【18】《中》二十一章、一章、五章。[14]】《论语·阳货》。[16]《论语·雍也》。(原载《教育史研究》1996年第3期)12
团结, 人民就安居乐业, 生产就蒸蒸日上, 国家就富强。这就是 社会发展的“中”或“常道”或法则, 各级领导人本是人民的勤 务员, 为人民服务的, 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利益或饥苦, 做不到应 有的“度” (规范) , 就是“偏”了, 就会出现社会不安, 等等。 总之, 根据上述剖析, 如果把“中庸”思想中的封建糟粕剥 去, 它可能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之间矛盾关系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如“求同存异”, 我们认为,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中庸”思想。它可以为不同社会、国家民族所利用。当然, 这 样做也应该有一定的原则。 “中庸”思想, 不但体现在儒家的“道德论”、“人性论”中, 也反映在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中, 如: 在德治与法治, 知与 行, 敬与忠, 鼓励与批评等等的规范中。 【注释】 [ 1] [2 ] [ 3] [15] 《论语·述而》。 [ 4] 《论语·八佾》。 [ 5] 《左传·隐公十一年》。 [ 6] 《论语·为政》。 [ 7] [8 ] [ 12 ] 《论语·子路》。 [ 9] 《大学》 之传十章。 [ 10 ] 《论语·季氏》。 [ 11 ] 《论语·学而》。 [ 13 ] [ 17] [ 18] 《中庸》 二十一章、一章、五章。 [ 14 ] 《论语·阳货》。 [ 16 ] 《论语·雍也》。 ( 原载 《教育史研究》 1996 年第 3 期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