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儒家“德治论”、“人性论”和“中庸论”吴元训一、德治论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主张“德治”。德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教育人们树立“仁”的理想人格和行为准则,从而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把原始公社时期族长承传的“选贤与(举)能”制度,把尧舜时代的“禅让”和“天下为公”作为最高理想的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它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发展生产,对人民有利,对社会繁荣与发展有利。孔子这一“德治”思想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一)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社会思想是来源于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如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孔子喜欢研究古代文化是因为他高度崇拜古代文化,特别是尧舜时代的文化。在孔子时代的传说中,尧舜之世被描绘成一个极其美满完善的太平盛世。孔子崇拜尧舜的高尚道德,认为尧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而且是专门利人的。因此,出现了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度”,流传千古。他认为尧舜之间,君臣之间极其谐和亲爱,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的,都是爱护人民的。在这样圣君贤相的领导下,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确实是令人向往的太平世界。所3
试评 儒 家 “ 德 治论” 、 “ 人性 论” 和 “ 中庸 论” 吴元训 一、德治论 孔子主张“志于道, 据于德”, [ 1 ] 主张“德治”。德治的目的 就是要培养、教育人们树立“仁”的理想人格和行为准则, 从而 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把原始公社时期族长承传的“选 贤与 ( 举) 能”制度, 把尧舜时代的“禅让”和“天下为公”作 为最高理想的社会, 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 它有利于社会安定 团结, 发展生产, 对人民有利, 对社会繁荣与发展有利。 孔子这一“德治”思想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 (一) 孔子的社会思想 孔子的社 会思想是来源于他对 古代文化的 研究。如他说: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 [ 2 ] 孔子喜欢研究古代文 化是因为他高度崇拜古代文化, 特别是尧舜时代的文化。在孔子 时代的传说中, 尧舜之世被描绘成一个极其美满完善的太平盛 世。孔子崇拜尧舜的高尚道德, 认为尧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而 且是专门利人的。因此, 出现了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度”, 流传 千古。他认为尧舜之间, 君臣之间极其谐和亲爱, 都是全心全意 为人民办事的, 都是爱护人民的。在这样圣君贤相的领导下, 人 民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确实是令人向往的太平世界。所 3
以,他也很羡慕西周文武周公的那个社会。但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化的时代,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借越、篡夺、叛乱,互相争夺残杀,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十分苛重。两相比较,孔子更羡慕向往西周。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吾不复梦见周公3他力图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孔子想借助周初的礼乐制度,利用礼乐来使统治阶级内部的上层人物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以达到互谅互让,协调执政的境地:同时,他还鼓励统治者关心爱护人民想使社会回复到西周的太平盛世。比如,他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4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尧舜所处的时代不同。尧舜所处的时代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那时生产力低下,还没有出现剥削和压迫,所以才形成上下团结,君爱民,民拥君,亲密无间的太平社会。孔子崇拜尧舜,他祖述尧舜就是想把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再现到现实的社会中。孔子的社会理想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其积极因素是继承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执行“德治”,以爱民为前提,取得人民的拥护,以形成团结协调的秩序。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个深刻的爱民的道德思想教育。其消极因素是阶级社会的统治者,利用了他的“爱民”口号来骗取人民的拥护,以便残暴地剥削压榨被统治者。所以,孔子的社会理想必然是空想的。是不能实现的。但是,他提出统治者爱护被统治者,是统治者取得人民拥护的最好方法,也是维护统治者取得利益的最好手段,这是有合理因素的。(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他的社会理想是统一的。在政治上,他首先用“礼”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然后用“礼”来调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他说:“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是规定上下等级间的关系的,规定人和人之间4
以, 他也很羡慕西周文武周公的那个社会。但是孔子所处的时代 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化的时代,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僭越、 篡夺、叛乱, 互相争夺残杀, 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十分苛重。两相 比较, 孔子更羡慕向往西周。孔子说: “甚矣, 吾衰也 ! 久矣, 吾不复梦见周公 !” [ 3 ] 他力图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这种理想 在当时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孔子想借助周初的礼乐制度, 利用礼 乐来使统治阶级内部的上层人物各安其位, 各司其职, 以达到互 谅互让, 协调执政的境地; 同时, 他还鼓励统治者关心爱护人 民, 想使社会回复到西周的太平盛世。比如, 他说: “周鉴于二 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 4 ]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尧舜所处的时 代不同。尧舜所处的时代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 那时生产力低 下, 还没有出现剥削和压迫, 所以才形成上下团结, 君爱民, 民 拥君, 亲密无间的太平社会。孔子崇拜尧舜, 他祖述尧舜就是想 把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再现到现实的社会中。 孔子的社会理想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其积极因素是继承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执行“德 治”, 以爱民为前提, 取得人民的拥护, 以形成团结协调的秩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个深刻的爱民的道德思想教育。其消极因素是 阶级社会的统治者, 利用了他的“爱民”口号来骗取人民的拥 护, 以便残暴地剥削压榨被统治者。所以, 孔子的社会理想必然 是空想的, 是不能实现的。但是, 他提出统治者爱护被统治者, 是统治者取得人民拥护的最好方法, 也是维护统治者取得利益的 最好手段, 这是有合理因素的。 (二)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他的社会理想是统一的。在政治上, 他首 先用“礼”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然后用“礼”来调节统 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他说: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礼”是规定上下等级间的关系的, 规定人和人之间 4
的关系的,也是反映社会秩序的。孔子重“礼”的目的是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以“礼”来维护当时的政治制度,目的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3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要根据各自的地位,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遵其礼这样,人和人的关系自然就协和,社会秩序自然就有条不素,井然有序,安定祥和了。但封建统治者利用这种制度把人分成等级,固定在一成不变的有利于统治的死框框内,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统治阶级便于统治,剥削压迫劳动人民服务,为其统治的社会长治久安服务。这当然不是孔子的本意。这种制度否定了人格的平等权利,使人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用以巩固其封建统治秩序,这是糟粕。但是,他提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有行为规范,这一点是可取的,因为它可以使人的行为有所依据,使社会上人际关系协调,从而使社会安定团结。如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为君,止于仁: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子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等等。尽管这些规范的内容中有些封建糟粘,但在其中也有合理的可取因素。孔子要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就要培养人的道德,作为统治者就要以德化民。要以德化民,执政者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起模范作用来影响人民,他说:“为政以德,警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关如是,则四方之民负其子而到矣。”8等等。孔子主张以德化民,要爱护人民,因之,提出如下措施:第一,要使人民富足。首先要使人民有饭吃,在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上,然后对人民进行教育。第二,他要求减轻赋税。不要将财富集中在少数统治者手中。而要分散在人民手中;5
的关系的, 也 是反 映社 会秩 序的。孔 子 重“ 礼” 的 目的 是 以 “礼”来维护社会秩序, 以“礼”来维护当时的政治制度, 目的 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 5 ] 他认为在这样的 社会里, 要根据各自的地位, 各司其职, 各安其分, 各遵其礼, 这样, 人和人的关系自然就协和, 社会秩序自然就有条不紊, 井 然有序, 安定祥和了。但封建统治者利用这种制度把人分成等 级, 固定在一成不变的有利于统治的死框框内, 其目的就是为了 使统治阶级便于统治, 剥削压迫劳动人民服务, 为其统治的社会 长治久安服务。这当然不是孔子的本意。 这种制度否定了人格的平等权利, 使人无条件地服从上级。 如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等, 用以巩固其封建统治秩 序, 这是糟粕。但是, 他提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 系应有行为规范, 这一点是可取的, 因为它可以使人的行为有所 依据, 使社会上人际关 系协调, 从 而使社会安 定团结。如说: “父子有 亲, 君 臣有义, 夫妇 有别, 长幼有 序, 朋友有 信” 即 “为君, 止于仁; 为臣, 止于敬; 为人子, 止子孝; 为人父, 止 于慈; 与国人交, 止于信”等等。尽管这些规范的内容中有些封 建糟粕, 但在其中也有合理的可取因素。 孔子要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 就要培养人的道德, 作为统治 者就要以德化民。要以德化民, 执政者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要起模范作用来影响人民, 他说: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 所, 而众星共之” [ 6 ] 又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 不从。”[ 7 ] 又说: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 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 到矣。”[ 8 ] 等等。孔子主张以德化民, 要爱护人民, 因之, 提出如 下措施: 第一, 要使人民富足。首先要使人民有饭吃, 在解决人 民温饱的基础上, 然后对人民进行教育。第二, 他要求减轻赋 税。不要将财富集中在少数统治者手中。而要分散在人民手中; 5
人民富了?赋税就有来源了。如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9人民富了,就能安居乐业,国家就会安定,上下就协调,国家就富强。他曾说:“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第三,要求不要耽误农民生产时节。他很懂得务农要抓住季节和时令,要发挥每个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如他说:“节用而爱我,使民以时。”第四,他要求执政者要有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有坚定远大的奋斗方向,不要见小利,求速成,不要急功近利,执政者要有为政的措施和奋斗目标,要有政绩。孔子对子夏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2](三)孔子的道德理想孔子所提出的“仁”的是反映他所理想的社会秩序的精神全貌的。因此,也是要求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即就是要求人们的精神面貌完全表现出“仁”的思想。要做到这点,他就孜孜不倦地去劝导人们。这就是他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孔子坚信自已的理想,他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教育思想,十四年后,再回到鲁国。孔子的宣传活动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意志仍然很坚强。他利用晚年整理诗书,把有益的思想通过古代文献形式保存和流传下来。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他所奉行的仁义道德的结晶,值得我们效法。总之孔子要求统治实行“德治”爱民以取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使天下归心。这种理想是好的,有利于人民和社会安宁。这种思想就其来源讲是取之于人民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是不能完全实现的。此外,儒家所强调的“德治”即“仁治”,若无法治相辅,也不会成功,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不过必须指出,孔子理想的道德“仁”的内容和德治的原则、方法中有很多有益的合理因素,则需要进行认真剖析和研究。6
人民富了, 赋税就有来源了。如说: “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 聚。”[ 9 ] 人民富了, 就能安居乐业, 国家就会安定, 上下就协调, 国家就富强。他曾说: “有国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 患不安” [ 1 0 ] , 第三, 要求不要耽误农民生产时节。他很懂得务农 要抓住季节和时令, 要发挥每个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如 他说:“节用而爱我, 使民以时。”[ 11 ] 第四, 他要求执政者要有艰 苦奋斗的作风, 要有坚定远大的奋斗方向, 不要见小利, 求速 成, 不要急功近利, 执政者要有为政的措施和奋斗目标, 要有政 绩。孔子对子夏说: “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 [ 12 ] (三) 孔子的道德理想 孔子所提出的“仁”的是反映他所理想的社会秩序的精神全 貌的。因此, 也是要求人们的精神面貌的, 即就是要求人们的精 神面貌完全表现出“仁”的思想。要做到这点, 他就孜孜不倦地 去劝导人们。这就是他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孔子坚信自己的理 想, 他周游列国, 宣扬他的教育思想, 十四年后, 再回到鲁国。 孔子的宣传活动虽然失败了, 但他的意志仍然很坚强。他利用晚 年整理诗书, 把有益的思想通过古代文献形式保存和流传下来。 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他所奉行的仁义道德的结 晶, 值得我们效法。 总之, 孔子要求统治实行“德治”, 爱民以取得人民的爱戴 和拥护, 使天下归心。这种理想是好的, 有利于人民和社会安 宁。这种思想就其来源讲是取之于人民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是 不能完全实现的。此外, 儒家所强调的“德治”即“仁治”, 若 无法治相辅, 也不会成功, 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不过必须指 出, 孔子理想的道德“仁”的内容和德治的原则、方法中有很多 有益的合理因素, 则需要进行认真剖析和研究。 6
二、人性论关于人性的问题,《中庸》中这样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思是:人性就是自然赋(天生)的;顺着人性去行动、去办事,就是人生的正道,也就是合乎道德的,而依照这种正道(或者说道德)来修养,就是教育,或者说教育就是依照上述正道(或道德)来进行修养。根据以上所述,《仲庸》中说的人性,从表面上看,是天生的了是唯心的了。但若深入部剖析其论述。则可从中得出人性是为后天环境决定的合理因素。理由如下:在《中》中,认为顺着人性的行动就是合乎“道”的(“率性之谓道”),那么,天命的内容也必然就是“道”了(“天命之谓性”)。这样说来“天命”、“人性”和“道”是一致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关键在如何正确理解《中》中说的“道”。《中庸》中所说的“道”究竞是什么呢?它说:“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五者就是封建社会的“五伦”,即封建社会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的互相对待关系,也就是要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相信的道理。在封建社会里,这是为封建统治阶级规定的并为它的利益和统治服务的。理由是:首先封建统治者要求他的臣民对他忠实。为了臣民对他忠实,他就应当爱护他的人民,同时也敬重他的官更。其次,封建社会的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要很好地进行生产,就要服从家长的领导。所以要求子女必须孝顺交母,能安心在家生产,父母也要慈爱子女。此外,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要对哥恭顺,夫要义,妇要随。这都是维持家庭生产所需要的,不如此,就不能维持家庭生产,人就不能很好地生活。家庭7
二、人性论 关于人性的问题, 《中庸》 中这样说:“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 谓道。”意思是: 人性就是自然禀赋 (天生) 的; 顺着人性去行 动、去办事, 就是人生的正道, 也就是合乎道德的; 而依照这种 正道 ( 或者说道德) 来修养, 就是教育, 或者说教育就是依照上 述正道 ( 或道德) 来进行修养。 根据以上所述, 《中庸》 中说的人性, 从表面上看, 是天生 的了, 是唯心的了。但若深入剖析其论述, 则可从中得出人性是 为后天环境决定的合理因素。理由如下: 在 《中庸》 中, 认为顺着人性的行动就是合乎“道”的 (“率 性之谓道”) , 那么, 天命的内容也必然就是“道”了 (“天命之谓 性”)。这样说来“天命”、“人性”和“道”是一致的。为了说明 这个道理。关键在如何正确理解 《中庸》 中说的“道”。 《中庸》 中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 它说:“天下之达道 五.曰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妇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 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这五者就是封建社会的“五伦”, 即封建社会 里, 君臣、父子、夫妇, 昆弟、朋友之间的互相对待关系, 也就 是要君敬臣忠, 父慈子孝, 夫义妇顺, 兄友弟恭, 朋友相信的道 理。在封建社会里, 这是为封建统治阶级规定的并为它的利益和 统治服务的。理由是: 首先, 封建统治者要求他的臣民对他忠实。为了臣民对他忠 实, 他就应当爱护他的人民, 同时也敬重他的官吏。 其次, 封建社会的生产, 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要很好地 进行生产, 就要服从家长的领导。所以要求子女必须孝顺父母, 能安心在家生产, 父母也要慈爱子女。此外, 哥哥对弟弟友爱, 弟弟要对哥恭顺, 夫要义, 妇要随。这都是维持家庭生产所需要 的, 不如此, 就不能维持家庭生产, 人就不能很好地生活。家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