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康杰中学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 【试卷综析】2015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把 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 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这个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话题。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16、17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同时, 还注重考生创新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题也紧跟时下热点。 第四,作文仍然选择了材料文,作文材料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须深度思考才能找 到写作角度。 应该说,这份试卷中规中矩,分量不重,题目所选材料都为常见材料,题目总体 难度不大,对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 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 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 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 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 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一一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 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 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 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 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 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 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 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 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 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 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 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 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 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
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 2015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康杰中学 临汾一中 忻州一中 长治二中 【试卷综析】2015 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把 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 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这个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话题。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 16、17 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同时, 还注重考生创新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题也紧跟时下热点。 第四,作文仍然选择了材料文,作文材料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须深度思考才能找 到写作角度。 应该说,这份试卷中规中矩,分量不重,题目所选材料都为常见材料,题目总体 难度不大,对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 80 分)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 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 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 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 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 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 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 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 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 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 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 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 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 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 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 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 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 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 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
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 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 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 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 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 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 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 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 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 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 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 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 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 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 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 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 事的体系”的 【思路点拨】做此类题要善于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 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 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 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 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 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 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 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 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 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 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 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 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 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 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 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 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 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 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 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 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 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 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 事的体系”的。 【思路点拨】做此类题要善于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 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 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 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 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 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 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 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解析:A项,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项,“吴 承恩为了抛弃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错。C项,“它们都来源 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 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 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 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 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査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 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 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 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 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 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 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 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 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 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 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 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 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 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 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 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館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 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 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A 项,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 项,“吴 承恩为了抛弃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错。C 项,“它们都来源 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 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 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 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 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 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 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 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 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 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题文】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 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 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 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 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 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 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 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 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 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 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 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 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 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 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 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 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 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 特部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政:擅长政事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得罪:获罪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疏解:疏通调解 D.衰病侵寻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解) 【答案解析】A解析:“擅政”,独揽国政。 【思路点拨】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 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 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①不 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②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③不明活用,未按活 用类型解释词义;④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赴C赴.赴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D.束还父/己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束”“世宗”“穆宗 等代词断句。 【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 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 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 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 他的直言敢谏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 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 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 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 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 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 特部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B.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获罪 C. 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疏通调解 D. 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 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擅政”,独揽国政。 【思路点拨】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 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 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①不 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②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③不明活用,未按活 用类型解释词义;④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 B.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 C.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 D.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束”“世宗”“穆宗” 等代词断句。 【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 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 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 手脚铐起来。 B. 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 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 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 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 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 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2)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 守志向不改嫁他人。解析:(1)“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被抛弃;“何 以”,用什么:各1分,大意2分。(2)“比”,等到;“系狱”,被拘囚下狱 “不他适”,不改嫁他人;各1分,大意2分。 【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 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 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査。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 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题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 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 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 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 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 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 是赏析的对象。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 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 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 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
C. 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 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 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 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 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 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⑴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 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⑵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 守志向不改嫁他人。解析:⑴“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被抛弃;“何 以”,用什么;各 1 分,大意 2 分。⑵“比”,等到;“系狱”,被拘囚下狱; “不他适”,不改嫁他人;各 1 分,大意 2 分。 【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 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 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 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题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题文】K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 湖风景的美好;(3 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 当年生活的回忆。(2 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 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 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 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 是赏析的对象。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 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 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 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