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四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 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 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 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 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 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 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 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 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髙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 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 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 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 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 原早呢?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 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 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 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 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四校 2014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 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 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 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 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 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 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 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 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 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 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 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 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 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 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 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 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 原早呢?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 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 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 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 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 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 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 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 《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 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 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 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 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 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 前 3000年的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 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 化是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的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 们的研究热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 后还向 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 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 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 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 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髙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 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 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 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 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 《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 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 “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 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 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 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 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 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 6500 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 前 3000 年的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 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 化是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的。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 们的研究热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 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 后还向 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 .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 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 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 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 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 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 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 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 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 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十谦慰谕之曰:“穷 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 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 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 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 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 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 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 行,遂相与树碑于 (选自《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讽朝廷 讽 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德: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 罄:尽 D.会葬者万余人 会:恰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3分)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 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④士谦闻而出财, 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 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 亲朋从土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 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 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 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 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 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 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 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 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 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 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 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 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 行,遂相与树碑于 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将讽朝廷 讽: 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德: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 罄:尽 D.会葬者万余人 会:恰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3 分)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 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④士谦闻而出财, 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 ⑥ 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 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 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 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家僮尝执盜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5 分) 译文 (2)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 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 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注:①姮娥:嫦娥。②黑貂裘:用苏秦典。“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 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③蟾 兔: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④沧洲:水滨,此借指隐者所居之 处 8.上阕前四句写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9.下阕借月抒情,作者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今日听君歌 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 贫 《诗经·氓》)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 ,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5 分) 译 文: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水 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 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①冷眼,应笑 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②。酾酒问蟾兔③,肯去伴沧洲④? 注:①姮娥:嫦 娥。②黑貂裘:用苏秦典。“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 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③蟾 兔: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④沧洲:水滨,此借指隐者所居之 处。 8. 上阕前四句写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5 分) 答: 9. 下阕借月抒情,作者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 今日听君歌 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 贫。 , 。 (《诗经·氓》)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 ,用之不竭,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开锁 作者:林海茫茫 糟糕!林大婶回到家,准备开门的时候,一摸兜,心里咯咚一下,坏了,钥匙丢 了 她翻遍身上所有衣服兜,也没找到钥匙,她努力想回忆钥匙前前后后的事,可无 论如何也想不起钥匙丢在哪儿。“这死记性……”林大婶喃喃自语的说 林大婶今年四十七岁,属羊的。按说林大婶年龄不十分大,可记性就是不好。弄 什么事搁爪就忘,因为丢钥匙,林大婶已经连续砸了六把锁啦。这不,钥匙又丢 了。叹口气,准备想办法怎样把门开开。可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看看天色将晚,林大婶进不去屋,心里十分着急。林大婶焦躁的情况,惊动了正 准备回家的柱子,柱子跑过来看了看锁头,看看天色越来越晚,对林大婶说:“砸 了罢,没别的办法。”林大婶一听说砸了,赶忙说:“不行不行……”柱子见林 大婶不同意砸锁,这小伙子本来是个球子,喜欢开玩笑,他故意挤弄挤弄眼,用 种逗弄的口吻说:“大婶,不砸锁劈门罢。” “狗嘴吐不出象牙,”林大婶本来心里窝火,恨恨地骂道:“想不出办法来赶紧 给我滚 柱子哈哈大笑着跑出林大婶的院子。不大一会儿又跑回来对林大 婶说:“南边的春春好像会开锁,不行你找他试试,要不你到镇上找开锁匠,可 是天太黑了,人家不能来。你总不能这么靠着,今晚不进屋罢。一会儿林大叔就 回来啦。” 望望天色,林大婶发愁地说:“镇上开锁匠不来,劈门,我也不求那个小杂种!” 林大婶一提春春就气不打一处来。 柱子知道林大婶因为春春和春春妈吵过架。但这小伙子虽然球,有时,也能说句 靠谱的人话:“婶子,那过去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过去这么多年,一个屯住着, 抬头不见低头见,谁不求谁?你这么靠着进不去屋,治气不养家呐,婶子。” 柱子最后一句话,把林大婶说笑了,这小子球二巴即的,关键时刻说的还真在理 呢。林大婶心里想。她在心里暗暗决定到前边舍下脸求春春。要不,总不能当真 劈门砸锁吧? 柱子走后,林大婶又犯了一阵难。必竟现在要恬着脸去求一个被自己打骂过的孩 子。想想过去的事,林大婶也有些悔,觉着自己当时也有些太过份,那时,春春 必竟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 几年前,在春春还是七、八岁的时候,这孩子经常偷人家的锁砸着玩。每逢春春 到家里来,林大婶都象防贼一样防着他。一天,春春又到家里来,林大婶赶紧把 锁藏起来,春春一双眼睛贼溜溜地在林大婶家四处噱摸,林大婶眼睛一寸不离的 紧盯着春春,不一会儿春春走了。林大婶松了一口气。可不一会儿女儿回来后, 找她那把密码锁,怎么也找不到。林大婶想到春春刚才来过,立即赶出去,在街 上见春春正把密码锁砸得粉碎,拿着碎片在那硏究。林大婶立即气不打一处来, 上前给了春春一记耳光。嘴里恨恨地骂道:“有爹娘养没爹妈教的小杂种,到处 专门害人,长大了出息不了个好东西,早晚进监狱的货!”林大婶的吵闹引动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开锁 作者:林海茫茫 糟糕!林大婶回到家,准备开门的时候,一摸兜,心里咯咚一下,坏了,钥匙丢 了。 她翻遍身上所有衣服兜,也没找到钥匙,她努力想回忆钥匙前前后后的事,可无 论如何也想不起钥匙丢在哪儿。“这死记性……”林大婶喃喃自语的说。 林大婶今年四十七岁,属羊的。按说林大婶年龄不十分大,可记性就是不好。弄 什么事搁爪就忘,因为丢钥匙,林大婶已经连续砸了六把锁啦。这不,钥匙又丢 了。叹口气,准备想办法怎样把门开开。可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看看天色将晚,林大婶进不去屋,心里十分着急。林大婶焦躁的情况,惊动了正 准备回家的柱子,柱子跑过来看了看锁头,看看天色越来越晚,对林大婶说:“砸 了罢,没别的办法。”林大婶一听说砸了,赶忙说:“不行不行……”柱子见林 大婶不同意砸锁,这小伙子本来是个球子,喜欢开玩笑,他故意挤弄挤弄眼,用 一种逗弄的口吻说:“大婶,不砸锁劈门罢。” “狗嘴吐不出象牙,”林大婶本来心里窝火,恨恨地骂道:“想不出办法来赶紧 给我滚!” 柱子哈哈大笑着跑出林大婶的院子。不大一会儿又跑回来对林大 婶说:“南边的春春好像会开锁,不行你找他试试,要不你到镇上找开锁匠,可 是天太黑了,人家不能来。你总不能这么靠着,今晚不进屋罢。一会儿林大叔就 回来啦。” 望望天色,林大婶发愁地说:“镇上开锁匠不来,劈门,我也不求那个小杂种!” 林大婶一提春春就气不打一处来。 柱子知道林大婶因为春春和春春妈吵过架。但这小伙子虽然球,有时,也能说句 靠谱的人话:“婶子,那过去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过去这么多年,一个屯住着, 抬头不见低头见,谁不求谁?你这么靠着进不去屋,治气不养家呐,婶子。” 柱子最后一句话,把林大婶说笑了,这小子球二巴即的,关键时刻说的还真在理 呢。林大婶心里想。她在心里暗暗决定到前边舍下脸求春春。要不,总不能当真 劈门砸锁吧? 柱子走后,林大婶又犯了一阵难。必竟现在要恬着脸去求一个被自己打骂过的孩 子。想想过去的事,林大婶也有些悔,觉着自己当时也有些太过份,那时,春春 必竟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 几年前,在春春还是七、八岁的时候,这孩子经常偷人家的锁砸着玩。每逢春春 到家里来,林大婶都象防贼一样防着他。一天,春春又到家里来,林大婶赶紧把 锁藏起来,春春一双眼睛贼溜溜地在林大婶家四处噱摸,林大婶眼睛一寸不离的 紧盯着春春,不一会儿春春走了。林大婶松了一口气。可不一会儿女儿回来后, 找她那把密码锁,怎么也找不到。林大婶想到春春刚才来过,立即赶出去,在街 上见春春正把密码锁砸得粉碎,拿着碎片在那研究。林大婶立即气不打一处来, 上前给了春春一记耳光。嘴里恨恨地骂道:“有爹娘养没爹妈教的小杂种,到处 专门害人,长大了出息不了个好东西,早晚进监狱的货!”林大婶的吵闹引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