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一中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 命题:忻州一中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 【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文人认为进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涵泳”与“玩味”的无声接 受方式,注重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涵泳”这一概念由 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 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 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反复涵泳感受,就会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 在血脉,如果多引外来道理对诗进行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感受不到 诗人的真正意思。与此同时,朱熹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接 受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代况周颐对此认识更为深入,“读诗之法,取前人名 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 泳玩索之”。接受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 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 其二,与“涵泳”和“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咏”的 有声接受方式,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 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 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 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 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 咏”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须歌之抑扬,涕浃满襟,然后方识《离骚》。”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 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都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 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髙吟低唱,紧咏慢吟,从而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 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认识,刘大櫆认为读散文之法,重在音节揣摸,摸透了音 节,也就把握了作品内在风神,因此桐城派极力标举髙声诵读 无论是无声的接受方式,还是有声的接受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领会作者的 旨趣与作品的神韵,需要接受者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为此,古代文人又推 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 受方式,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意”是接受者的思想 情感,“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以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 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的接受者对此有较深 入认识,梅尧臣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观点就强调了要以己之意去领 会作者之心;王夫之说,“读古人文字须以心入古文中”,才能得其神髓。这些 文学接受观,高扬了读者的主体性,承认了读者可以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 解作品,不一定要与作者之意相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以“涵泳”和“玩味”作为阅读作品的方式,注重的是对作品进行悉心揣摸 与反复咀嚼,这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
山西省忻州一中 临汾一中 长治二中 康杰中学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 命题:忻州一中 临汾一中 长治二中 康杰中学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 80 分)两部分。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文人认为进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涵泳”与“玩味”的无声接 受方式,注重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涵泳”这一概念由 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 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 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反复涵泳感受,就会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 在血脉,如果多引外来道理对诗进行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感受不到 诗人的真正意思。与此同时,朱熹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接 受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代况周颐对此认识更为深入,“读诗之法,取前人名 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 泳玩索之”。接受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 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 其二,与“涵泳”和“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咏”的 有声接受方式,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 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 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 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 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 咏”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方识《离骚》。”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 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都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 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高吟低唱,紧咏慢吟,从而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 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认识,刘大櫆认为读散文之法,重在音节揣摸,摸透了音 节,也就把握了作品内在风神,因此桐城派极力标举高声诵读。 无论是无声的接受方式,还是有声的接受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领会作者的 旨趣与作品的神韵,需要接受者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为此,古代文人又推 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 受方式,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意”是接受者的思想 情感,“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以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 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的接受者对此有较深 入认识,梅尧臣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观点就强调了要以己之意去领 会作者之心;王夫之说,“读古人文字须以心入古文中”,才能得其神髓。这些 文学接受观,高扬了读者的主体性,承认了读者可以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 解作品,不一定要与作者之意相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以“涵泳”和“玩味”作为阅读作品的方式,注重的是对作品进行悉心揣摸 与反复咀嚼,这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
B.“涵泳”这一阅读方式是朱熹率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涵泳就能把诗读得通 畅,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C.清代的况周颐认为,在阅读诗歌时接受者要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 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 D.“熟读”与“讽咏”是古人阅读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反复的吟咏讽 诵逐渐悟入,这是一种有声的接受方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文学作品的“体格声调”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是读者进 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B.“兴象风神”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和旨趣,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具有不确 定性,应该有其相应的领略方法。 C.严羽和沈德潜的话都说明了领悟作品时诵读的重要性,读者要通过高吟低唱 紧咏慢吟去领会作品的妙处与味道。 D.“以意逆志”指的是无声或有声的接受方式,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 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在读诗的认识上,既从诗的整体贯通上要求读诗之人须反复涵泳感受, 也从“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上强调接受者去细腻感受。 B.刘大櫆认为读散文重在从揣摸音节上去把握作品内在风神,这与胡应麟认为 读者应该通过节奏等去领略作品的意蕴与旨趣是一致的。 C.从“以意逆志”的原则出发,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 入作品中,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 D.梅尧臣和王夫之都强调了要领会文章的神髓,必须用“心”,必须充分发挥 读者的主体性,读者要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4~7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母初孕贵,梦有老人抱一儿授之曰:“赐 尔是子,俾寿且贵。”及生,形类所梦,故以永贵字之 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 也!”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 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 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岀战,贼莫敢当其 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岀,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 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 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 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 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颕川孤危,势非 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 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岀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 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 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师还。魏文帝在 天游园,以金卮置侯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
B.“涵泳”这一阅读方式是朱熹率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涵泳就能把诗读得通 畅,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C.清代的况周颐认为,在阅读诗歌时接受者要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 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 D.“熟读”与“讽咏”是古人阅读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反复的吟咏讽 诵逐渐悟入,这是一种有声的接受方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文学作品的“体格声调”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是读者进 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B.“兴象风神”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和旨趣,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具有不确 定性,应该有其相应的领略方法。 C.严羽和沈德潜的话都说明了领悟作品时诵读的重要性,读者要通过高吟低唱、 紧咏慢吟去领会作品的妙处与味道。 D.“以意逆志”指的是无声或有声的接受方式,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 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在读诗的认识上,既从诗的整体贯通上要求读诗之人须反复涵泳感受, 也从“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上强调接受者去细腻感受。 B.刘大櫆认为读散文重在从揣摸音节上去把握作品内在风神,这与胡应麟认为 读者应该通过节奏等去领略作品的意蕴与旨趣是一致的。 C.从“以意逆志”的原则出发,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 入作品中,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 D.梅尧臣和王夫之都强调了要领会文章的神髓,必须用“心”,必须充分发挥 读者的主体性,读者要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 4~7 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母初孕贵,梦有老人抱一儿授之曰:“赐 尔是子,俾寿且贵。”及生,形类所梦,故以永贵字之。 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 也! ”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 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 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 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 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 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 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 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 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 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 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 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师还。魏文帝在 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①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
“由基之妙,正当尔耳。”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十六年,迁 中外府左长史,进位大将军。 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 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柘及遁 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 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 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 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 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①侯:箭靶。②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 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B.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 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C.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 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D.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 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文帝,谥号。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或褒或贬的 评价。秦穆公、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谥号。 C.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 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 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宇文贵的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怀孕时曾梦见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 送给她,并对她说这个孩子能带来长寿和富贵。 B.宇文贵面对危急局势能从容应对。援救颍川时,面对比己方强大的敌人,他 力排众议,最终以少胜多,击败强敌。 C.宇文贵有为政之能。益州刺史任上,他曾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负 责搜捕劫犯盜贼,使蜀地的治安状况得到好转。 D.宇文贵在小的时候就意欲从戎。他勇谋兼具,一生遇到的大小战事都未曾遭 过败绩,并且凭借显赫的战功而封侯晋爵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 (2)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由基②之妙,正当尔耳。”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十六年,迁 中外府左长史,进位大将军。 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 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柘及遁。 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 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 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 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 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①侯:箭靶。②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 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B.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 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C.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 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D.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 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文帝,谥号。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或褒或贬的 评价。秦穆公、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谥号。 C.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 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 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宇文贵的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怀孕时曾梦见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 送给她,并对她说这个孩子能带来长寿和富贵。 B.宇文贵面对危急局势能从容应对。援救颍川时,面对比己方强大的敌人,他 力排众议,最终以少胜多,击败强敌。 C.宇文贵有为政之能。益州刺史任上,他曾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负 责搜捕劫犯盗贼,使蜀地的治安状况得到好转。 D.宇文贵在小的时候就意欲从戎。他勇谋兼具,一生遇到的大小战事都未曾遭 过败绩,并且凭借显赫的战功而封侯晋爵。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 (2)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髙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 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8.柳诗后两句独具艺术魅力,请做简析。(5分) 9.两诗都写到了“山”,诗人借此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通过写琵琶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 表达出自己心中国破家亡之痛与身世飘零之苦。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 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 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査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 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 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 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 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 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 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8.柳诗后两句独具艺术魅力,请做简析。(5 分) 9.两诗都写到了“山”,诗人借此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 “ , ” 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 ” 两句通过写琵琶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 “ , ” 表达出自己心中国破家亡之痛与身世飘零之苦。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 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 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 60 头猪连毛 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 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 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 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 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 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 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 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 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 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 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 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 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 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 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 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 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 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 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 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 伏 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3)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6分) (4)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 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 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 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 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 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 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 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 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 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 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 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 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 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 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 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 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 伏。 E.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6 分) (3)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6 分) (4)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