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四校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临汾一中、康杰中学、忻州一中、长治二中)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 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 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 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 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 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 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 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 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 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 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 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 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 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 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 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 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 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 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 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髙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 为“第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 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 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 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 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 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 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 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山西省四校 2016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临汾一中、康杰中学、忻州一中、长治二中)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 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 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 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 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 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 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 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 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 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 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 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 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 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 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 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 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 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 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 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 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 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 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 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 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 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 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 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 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 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 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 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 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 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 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 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 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 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 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 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 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 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 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 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 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 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 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4~7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 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 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
(选 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 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 明展开对话了。 B. 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 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 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 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 话。 D.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 诸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 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 对话。 B. 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 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 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 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 的过程。 D. 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 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 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 话与融合。 B.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 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 识。 C.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 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 D. 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 4~7 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 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 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
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 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 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知温 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俄迁都官员外郎 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 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 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 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 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 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 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尝上言:“才除御史者 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 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 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 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 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服除,诏郓州髙行周津遺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周广顺初, 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城平,以衎权知州事。归朝,权知开封。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 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 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 年七十四 (《宋史·列传二十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分 A.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B.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C.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D.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 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 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 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 C.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 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D.丁忧,亦称丁艰,即遭遇父母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 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 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知温 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俄迁都官员外郎, 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 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 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 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 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 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 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尝上言:“才除御史者, 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 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 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 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 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周广顺初, 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城平,以衎权知州事。归朝,权知开封。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 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 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 年七十四。 (《宋史·列传二十九》)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B. 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C. 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D. 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 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 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 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 C. 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 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D. 丁忧,亦称丁艰,即遭遇父母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颜衎曾因向符习进献贺礼而受到笞刑,但事后符习很后悔,又上表推荐他做 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 B.颜衎担任都官员外郎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生病,没有奏报就弃官回家侍 候老人,最后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C.父亲去世后,颜衎因母亲年老需要侍候,上表辞官,不许;后又两次上疏请 求,最终得到皇帝褒奖,与母亲回家了 D.颜衎曾因王峻的引荐而被重用,后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而被罢官。最后退休回 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7.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5分) 译文 (2)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5分)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8.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分析全词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 是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运用夸张 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极写蜀道之高危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愁后,表达美好祝 愿的名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A. 颜衎曾因向符习进献贺礼而受到笞刑,但事后符习很后悔,又上表推荐他做 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 B. 颜衎担任都官员外郎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生病,没有奏报就弃官回家侍 候老人,最后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C. 父亲去世后,颜衎因母亲年老需要侍候,上表辞官,不许;后又两次上疏请 求,最终得到皇帝褒奖,与母亲回家了。 D. 颜衎曾因王峻的引荐而被重用,后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而被罢官。最后退休回 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7. 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5 分) 译 文: (2)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8. 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 分) 9. 请简要分析全词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 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夸张 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极写蜀道之高危。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愁后,表达美好祝 愿的名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窖鹿 田洪波 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 越来越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小心翼翼査看自己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 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鹿窖的中间 和顶部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担心窖到的 马鹿受伤,老甄甚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鹿掉下去时四肢能 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 马鹿。 但马鹿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 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烟是上等的烟,但 老甄却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 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 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 甄布下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 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鹿之所以敢与他面对, 完全是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所致。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48家猎户推为进京献 贡代表,但他也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 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 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 小心捕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 有了色彩。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今年 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 早几天,猎户头领交待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 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届时,老 甄甚至有可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 让老甄动心 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 能跟着他往前走。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老甄的面色很难看。他有些矛盾,既希 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 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怀的幼崽必死无疑。这未免有些残忍。 但老甄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晋爵的事… 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 母鹿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 前走。 就这样,母鹿往前走,老甄往后退。 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他甚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 手不干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始没明白,等他回头看 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老甄的脸都吓白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窖 鹿 田洪波 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 越来越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小心翼翼查看自己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 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鹿窖的中间 和顶部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担心窖到的 马鹿受伤,老甄甚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鹿掉下去时四肢能 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 马鹿。 但马鹿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 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烟是上等的烟,但 老甄却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 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 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 甄布下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 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鹿之所以敢与他面对, 完全是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所致。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 48 家猎户推为进京献 贡代表,但他也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 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 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 小心捕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 有了色彩。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今年 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 早几天,猎户头领交待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 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届时,老 甄甚至有可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 让老甄动心。 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 能跟着他往前走。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老甄的面色很难看。他有些矛盾,既希 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 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怀的幼崽必死无疑。这未免有些残忍。 但老甄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晋爵的事…… 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 母鹿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 前走。 就这样,母鹿往前走,老甄往后退。 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他甚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 手不干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始没明白,等他回头看 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老甄的脸都吓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