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煕》等新书来华举办首 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 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硏究中国现实问题的 “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 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 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 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 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 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 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
山西省 2016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 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 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 “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 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 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 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 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 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 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
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 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轮“汉学热”,则是在经 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 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 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 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 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 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硏究中华文 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 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 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干百年来积累沉淀 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 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 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 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丟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 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 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硏究的对象,不再用
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 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 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 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 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 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 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 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 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 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 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 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 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 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 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 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 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
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 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 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七”。如任其发展下去, 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 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 衷心祝愿汉学静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 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 报》,有删改)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外国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硏究介绍者 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 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甚至 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囗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 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
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 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 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 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 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 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 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 心。 (选自 2014 年 4 月 1 日《学习时 报》,有删改)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外国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 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 600 多年历史,主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 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甚至 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 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
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 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硏究中华文化,国学注重用生命和 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干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者应负有弘扬光大 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 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只要没有了国学 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 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 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 登政和二年进土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 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
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 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注重用生命和 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者应负有弘扬光大 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 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只要没有了国学, 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 “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 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 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 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
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 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 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 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 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 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未 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日:“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 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 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 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 土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 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 以干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 自不措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 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 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 为质。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 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 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 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蕌营,欲生擒斡 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
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 “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 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 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 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 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未 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 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 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 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 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 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 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 自不措一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 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 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 为质。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 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 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 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 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