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一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 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 油"、“俯卧撑″乃至“被ⅹ×″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 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 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 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 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 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 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 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 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用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 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着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 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 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 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 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 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ⅹⅹ″——“被就业"、“被代表 “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 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 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 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 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 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 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藁城一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 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 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 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 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 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 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 90 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 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 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 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 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用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 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着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 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 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 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 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 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 “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 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 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 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 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 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 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岀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ⅹ×″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 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 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 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 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热词的岀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 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岀现 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 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 在人们的记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日:“读 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 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 《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 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 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 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 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 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 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 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 在人们的记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 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 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 《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
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 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闫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 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 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 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 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 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 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 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 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 申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 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 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干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浯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 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 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 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 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 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 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 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 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 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 申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 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 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浯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高处B.家贫躬耕 躬:亲自 C.人有所遗 遗:馈赠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除:授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分)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 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 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 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 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干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高处 B.家贫躬.耕 躬:亲自 C.人有所遗. 遗:馈赠 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除:授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 分)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 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 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 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 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 (2)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 零丁洋》) (3)吾师道也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韩愈(《师说》)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 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 边—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 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 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 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 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孟子》) (2)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 零丁洋》) (3)吾师道也, ?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韩愈(《师说》)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 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 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 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 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 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