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014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 I卷(27分) 一、基础知识(共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否则,难免到时像陈 希同一样对簿公堂,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 要他赶快请客。 C.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 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D.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和谐的 产物。 B.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 权威的奴隶 C.专家指出,绕月成功后,嫦娥三号的“刹车”时间是否合适、远近距离是否准确、能否在指定区域落下来, 都是完成此次发射任务的技术难点和关键。 D.据悉,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考公平性,2014年高考全国将针对贫困地区提供较2013年更多的招生名额走 进高校,保证他们有机会实现“大学梦 3、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②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③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④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种高帽子、空头大话。 ⑤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特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⑥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A.②⑥①④⑤③B.④②①⑤③⑥C.②⑥③①⑤④D.②③⑥④⑤①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 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 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 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 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 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 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 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 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河北省衡水 014 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 语文试题 Ⅰ卷(27 分) 一、基础知识 (共 9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否则,难免到时像陈 希同一样对簿公堂,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 要他赶快请客。 C.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 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D. 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和谐的 产物。 B.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 权威的奴隶。 C.专家指出,绕月成功后,嫦娥三号的“刹车”时间是否合适、远近距离是否准确、能否在指定区域落下来, 都是完成此次发射任务的技术难点和关键。 D.据悉,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考公平性,2014 年高考全国将针对贫困地区提供较 2013 年更多的招生名额走 进高校,保证他们有机会实现“大学梦”。 3、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②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③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④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种高帽子、空头大话。 ⑤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特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⑥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A.②⑥①④⑤③ B.④②①⑤③⑥ C.②⑥③①⑤④ D.②③⑥④⑤①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 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 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 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 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 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 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 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 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 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 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 境界的依次攀登升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襟”、“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襟超然。古人一再 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 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 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 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晢学纷纷出现。中 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 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 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 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 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 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 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 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 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 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 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 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 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 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 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 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ˆ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 坡传》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 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4.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C.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 低的分水岭。 B.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 既入乎其中又出其外 C.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种有着 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 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 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 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襟”、“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襟超然。古人一再 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 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 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 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 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 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 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 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 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 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 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 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 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 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 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 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 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 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 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 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 坡传》。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 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4.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 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C.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 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 低的分水岭。 B. 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 既入乎其中又出其外。 C.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种有着 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 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 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 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 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中国古代晢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 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古诗文阅读(选择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札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 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 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 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 深以为然,绌文煕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 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 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 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 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 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 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 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 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 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 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B 广:扩充 B.异己者率逐去之 率:统率 C.有德不谙大计 谙: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 存:慰问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3分) ①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 ③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④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⑤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⑥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①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⑥
D. 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 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 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 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 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 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 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一 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三、古诗文阅读(选择题 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札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 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 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 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 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 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 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 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 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 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 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 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 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 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 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扩充 B. 异己者率逐去之 率:统率 C.有德不谙大计 谙: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 存:慰问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 (3 分) ①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②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③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④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⑤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⑥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 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宣的职位,这 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 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 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晢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Ⅱ卷(123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分)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关山月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 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③云阵:军队。 1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1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2)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6)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代学人”蒋廷黻 长期以来,蒋廷黻一直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当胡适的传记已有十数本之多时,迄今大陆也没有出过一本 蒋廷黻的传记。但蒋廷黻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可是个风云人物。在他 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土、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 使、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使。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 一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 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 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 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 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Ⅱ卷(123 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5 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 分) (二)诗歌鉴赏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 分)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 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1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 分) 1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 分) ⑴ 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 。 (陆游《游山西村》) (2)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4)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6)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代学人”蒋廷黻 长期以来,蒋廷黻一直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当胡适的传记已有十数本之多时,迄今大陆也没有出过一本 蒋廷黻的传记。但蒋廷黻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可是个风云人物。在他 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 使、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使。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 一位
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漠。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便有志于做一名拓荒者。他 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他积累了大批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手资料,编纂出我国第一本 《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现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这在今天的史学界乃是常识,但对二十年代初 的人们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在采用这一方法上,蒋廷黻开了风气之先。他在我国首倡研究原始档案资 料,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要以事实为基础: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之一就是 必须从原始资料的研究入手。他自己身体力行,为搜集和整理中国近代外交原始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蒋廷黻在传播现代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在南开,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参考多方面意见 本着客观的态度解释史实。1928年,他在介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中国革新运动与日本土耳其革新运动 的异同》译文的前记中,特别强调要借鉴外国人看中国的见解,多听听旁观者的话。 不过,从骨子里看,蒋廷黻与其说是一个学者,还不如说是一个士大夫。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通态 他们不会仅仅安于治学问,还要走出书斋,匡治天下。 目睹国家多难,蒋廷黻痛心疾首。1932年,蒋廷黻与胡适、丁文江等当时知名学者,创办《独立周刊》 讨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蒋廷黻告诫 当时青年学生“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夺去而不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 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李敖对多少前人长辈嗤之以鼻,偏偏对蒋廷黻赞不绝口,评价说蒋 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 ‘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①、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 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1935年冬,蒋廷黻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走上从政道路。 有人曾这样形容从政的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 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学者许纪霖 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一个大学教授,从书生议政到书 生从政,短短3个月中,他对政府部门的结枃做了一番研究,发现机构臃肿、叠床架屋,大大影响了行政 效率。蒋介石要他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官僚、政客的激烈反对。 他仿照西方的做法,提出征收所得税时,必须以真实姓名登记财产。为此他到处游说,但无人响应 官作长久了都不免圆滑,蒋廷黻却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 多说多错,不说不错。偏偏蒋廷黻却要求自己和部下,即使说错,也不能不说。据张平群先生回忆,当抗 战时期担任行政院发言人时,顶头上司正是蒋廷黻。行政院每周都有记者招待会,碰到中外记者尖锐的提 问,一般人都会以“无可奉告”、“不予置评”来应付。但蒋廷黻却要求张平群“尽量地说,宁可说错犯过,可 是不要不讲”。至于说错的责任,由他蒋廷黻来承担 蒋廷黻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发表过许多批评国民党腐败和政策失当的 言论,始终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注:①民胞物与:出处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 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本开篇便从传记的角度将蒋廷黼与胡适做对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笔法,指出蒋廷黼也是一位学业 有成、职务显赫的风云人物。 B.蒋廷黼在进行现代历史研究时,提倡尊重事实,认为只要占有原始资料,便把握了历史研究的规律。 C.蒋廷黻是一名历史学家,尤其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文章从其治史特点、学术著作、学者评 价及亲人缅怀等角度呈现了其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漠。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便有志于做一名拓荒者。他 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他积累了大批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手资料,编纂出我国第一本 《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现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这在今天的史学界乃是常识,但对二十年代初期 的人们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在采用这一方法上,蒋廷黻开了风气之先。他在我国首倡研究原始档案资 料,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要以事实为基础;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之一就是 必须从原始资料的研究入手。他自己身体力行,为搜集和整理中国近代外交原始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蒋廷黻在传播现代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在南开,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参考多方面意见, 本着客观的态度解释史实。1928 年,他在介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中国革新运动与日本土耳其革新运动 的异同》译文的前记中,特别强调要借鉴外国人看中国的见解,多听听旁观者的话。 不过,从骨子里看,蒋廷黻与其说是一个学者,还不如说是一个士大夫。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通态。 他们不会仅仅安于治学问,还要走出书斋,匡治天下。 目睹国家多难,蒋廷黻痛心疾首。1932 年,蒋廷黻与胡适、丁文江等当时知名学者,创办《独立周刊》, 讨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蒋廷黻告诫 当时青年学生“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夺去而不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 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李敖对多少前人长辈嗤之以鼻,偏偏对蒋廷黻赞不绝口,评价说蒋 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 ‘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①、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 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1935 年冬,蒋廷黻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走上从政道路。 有人曾这样形容从政的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 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学者许纪霖 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一个大学教授,从书生议政到书 生从政,短短 3 个月中,他对政府部门的结构做了一番研究,发现机构臃肿、叠床架屋,大大影响了行政 效率。蒋介石要他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官僚、政客的激烈反对。 他仿照西方的做法,提出征收所得税时,必须以真实姓名登记财产。为此他到处游说,但无人响应。 官作长久了都不免圆滑,蒋廷黻却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 多说多错,不说不错。偏偏蒋廷黻却要求自己和部下,即使说错,也不能不说。据张平群先生回忆,当抗 战时期担任行政院发言人时,顶头上司正是蒋廷黻。行政院每周都有记者招待会,碰到中外记者尖锐的提 问,一般人都会以“无可奉告”、“不予置评”来应付。但蒋廷黻却要求张平群“尽量地说,宁可说错犯过,可 是不要不讲”。至于说错的责任,由他蒋廷黻来承担! 蒋廷黻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发表过许多批评国民党腐败和政策失当的 言论,始终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注:①民胞物与:出处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 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本开篇便从传记的角度将蒋廷黼与胡适做对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笔法,指出蒋廷黼也是一位学业 有成、职务显赫的风云人物。 B.蒋廷黼在进行现代历史研究时,提倡尊重事实,认为只要占有原始资料,便把握了历史研究的规律。 C.蒋廷黻是一名历史学家,尤其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文章从其治史特点、学术著作、学者评 价及亲人缅怀等角度呈现了其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