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9月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 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 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 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 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 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 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 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 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 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 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 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 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 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 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 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 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 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 日带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 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 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 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 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 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 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 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 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 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 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 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 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 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 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 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 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 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 日带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
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 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 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 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 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 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 B.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 看来则有些偏狭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 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 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 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 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 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 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 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 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C.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
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 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 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 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 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 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 看来则有些偏狭。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 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 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 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 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 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 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 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 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C.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
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 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答案】1.B2.D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项”,要求选出的是关于“中国经典”“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 应该是一致的”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 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 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原文是“有人说”,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 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 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己然。本题中,A项,“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 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 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 统中国的不同责任”,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 身”。B项,“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未 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 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并非全部。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 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 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要求选出的是关于“中国经典”“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 应该是一致的”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 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 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原文是“有人说”,选项以偏概全。故选 B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 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 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 项,“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 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 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 统中国的不同责任”,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 身”。B 项,“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未 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 项,“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 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并非全部。故选 D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 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这一过程正 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只是说“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 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C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 的重大问题”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 至今……”,但并不是一定就能了解。D项,“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错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 用的”是“旧经典”。“继续发挥作用”“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B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 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 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这一过程正 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只是说“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 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C 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 的重大问题”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 至今……”,但并不是一定就能了解。D 项,“……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错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 用的”是“旧经典”。“继续发挥作用”“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 B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 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 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字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 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 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 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 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 是我,都是幸福的 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捭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 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 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夭,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 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妤,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岀墙外 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 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 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 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 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 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 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 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
(二)文字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英 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 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 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 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 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 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 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 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 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 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 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 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 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 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 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 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 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