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20082009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魏平复核人:刘希贤2008年10月15日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炽热不啻鞭笞摧山坼地 B.伫立黜免处世怵目惊心 C.缱绻遣返谴责黔驴技穷 D.邂逅猥亵解数沆瀣一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追溯风烛残年目不遐接万类霜天竟自由 B.悠闲 无可置喙相辅相承 寥阔江天万里霜 C.宣泄 大材小用 宛然可见 自古逢秋悲寂寥 D.风致闲情逸志洗尽尘滓落霞与孤鹜齐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全团官兵闻令而动,根据抢险预案,不到10分钟就全副武装完毕 ②哈尔滨公安局特警支队_公安系统“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最高奖励。 ③国务院作出部署,对“三鹿”立即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 ④演员能用一两个极_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A.集结荣膺启动洗练 B.集合荣获启用简练 C.集结荣获启动简练 D.集合荣膺启用洗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重新出现在大众眼前的4款经典小汽车,改弦更张,经过设计者的修饰,再次成为 本卷第1页(共13页)
本卷第1页(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 2008—2009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 魏 平 复核人:刘希贤 2008 年 10 月 15 日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2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炽.热 不啻. 鞭笞. 摧山坼.地 B.伫.立 黜.免 处.世 怵.目惊心 C.缱.绻 遣.返 谴.责 黔.驴技穷 D.邂.逅 猥亵. 解.数 沆瀣.一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追溯 风烛残年 目不遐接 万类霜天竟自由 B.悠闲 无可置喙 相辅相承 寥阔江天万里霜 C.宣泄 大材小用 宛然可见 自古逢秋悲寂寥 D.风致 闲情逸志 洗尽尘滓 落霞与孤鹜齐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全团官兵闻令而动,根据抢险预案,不到 10 分钟就全副武装 完毕。 ②哈尔滨公安局特警支队 公安系统“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最高奖励。 ③国务院作出部署,对“三鹿”立即 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 ④演员能用一两个极 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A.集结 荣膺 启动 洗练 B.集合 荣获 启用 简练 C.集结 荣获 启动 简练 D.集合 荣膺 启用 洗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重新出现在大众眼前的 4 款经典小汽车,改弦更张 ....,经过设计者的修饰,再次成为
B.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势必受到全世界人 的唾弃。 C.翻译家许孟雄教授能不假思索地写下流畅纯正的英文,一蹴而就,文不加点,达到 炉火纯青的地步 D.由于互联网1.0时代,网民知识面不宽,上网依赖性强,于是,一批网址导航网站 应运而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形象的核心,是为风和土地、河流和黎明不懈地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 只多情鸟。 B.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下的劳苦 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忍毅力的赞美。 C.正是这种了解自己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去做什么的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 了意义 D.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恢复故态而 不彻底变革是无济于事的原因造成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 代,庄骚比翼,晢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孑是一位将 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 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 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 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 本卷第2页(共13页)
本卷第2页(共13页) 一种流行。 B.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势必受到全世界人 民的唾弃。 C.翻译家许孟雄教授能不假思索地写下流畅纯正的英文,一蹴而就 ...,文不加点,达到 炉火纯青的地步。 D.由于互联网 1.0 时代,网民知识面不宽,上网依赖性强,于是,一批网址导航网站 应运而生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形象的核心,是为风和土地、河流和黎明不懈地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 一只多情鸟。 B.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下的劳苦 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忍毅力的赞美。 C.正是这种了解自己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去做什么的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 了意义。 D.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恢复故态而 不彻底变革是无济于事的原因造成的。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6—9 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 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 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 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 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 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
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 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 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 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 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 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 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 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 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 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 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 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 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6.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 本卷第3页(共13页)
本卷第3页(共13页) 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 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 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 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 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 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 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 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 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 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 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 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 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6.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
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 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7.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8.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含有史哲因素,产生了《老子》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9.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 “家云何?”日:“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本卷第4页(共13页)
本卷第4页(共13页) 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 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7.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8.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含有史哲因素,产生了《老子》。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9.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 “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妺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曰 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妺,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 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 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王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日 “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 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妺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 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岀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间。王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 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 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 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 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鹅笼文,即婿之婿:女婿 B.筐篚亘里许亘:连续不断 C.敕有司营葬敕:命令 D.久之,复夤缘再相夤缘:攀附权贵 本卷第5页(共13页)
本卷第5页(共13页) 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曰: “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 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 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 “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 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 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 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 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 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 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鹅笼文,即婿.之 婿:女婿 B. 筐篚亘.里许 亘:连续不断 C.敕.有司营葬 敕:命令 D.久之,复夤缘..再相 夤缘:攀附权贵